第三职能视角下护理专业研究生健康科普能力培养的路径分析

2024-02-14 14:30吴美婷朱爱勇
卫生职业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科普活动科普研究生

刘 雯,吴美婷,徐 晶,朱爱勇

(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 200000)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伴随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我国科学普及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而科普事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科普人才队伍。大学体系建立之初仅承担教育职能,随后逐渐确立了科学研究的第二职能及直接服务社会的第三职能,即推广新思想、新学说、新发明,并使之成为整个社会的财富[1-2]。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高速增长,大众科普需求剧增,培养科普专业人才及满足公众科普需求是高校发挥其第三职能的体现。然而,目前医学院校科普人才培养尚在探索阶段,在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刚刚起步,且相关研究匮乏。本研究基于高校第三职能视角,探讨护理专业研究生健康科普能力培养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期为后续护理专业研究生健康科普人才培养提供依据,促进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1 科普能力的构成

科普人才是指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和科普专业技能,从事科普实践并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及做出积极贡献的劳动者。科普人才的能力已成为推动科普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秀的科普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不同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见解。有学者提出,一个人的科普能力取决于其“科的能力”和“普的能力”中较低的那一个,也就是科普人员既要有科学背景和科学储备,也需要深谙大众传播的技巧和方式。武夷山[3]提出,科普写作能力是科普能力培养中的重中之重。当前随着信息传播媒介形态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公众从线下转到线上,这也对科普人才的科普能力提出了要求。

基于目前科普人才培养需求和时代特征,科普人才需要具备的科普能力主要包括较好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开展科普实践或科普研究的能力及在科普实践中创新的能力[4]。

2 医学院校具备培养健康科普人才的基础条件

医学院校在健康科普人才培养方面有着许多优势。(1)医学院校拥有科普设施及先进的标本陈列室、虚拟实训室、模拟病房、模拟老年活动中心等,这些场所除了能保证日常教学开展外,还能为开展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及科普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支持。

(2)医学院校课程教学是保障健康科普内容专业性的有力支撑,健康科普内容主要是基于科学的医学知识体系,与非护理专业研究生相比,护理专业研究生经过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普及时能采用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内容和形式阐述专业问题。

(3)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面,医学教改项目和教学类科研的开展能为健康科普人才培养提供科学依据。医学院校肩负着通过科研推进学科发展、医学科研项目持续推进及科研成果不断转化的重任,一方面医学院校为健康科普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要通过健康科普活动传播和推广科技成果,让前沿的学术成果真正成为惠及大众的知识和信息。

3 在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纳入科普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3.1 高层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新时代赋予了科学普及新的历史使命。目前科学普及的内涵不断丰富,高层次科普人才与高质量科普需求的矛盾却日益增大,存在科普人员学历偏低、创新能力不足、老龄化严重等问题[5-6]。有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中级职称及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普人员仅占全部科普工作者的55.1%[7]。尽管大众科普需求急剧上升,但我国高层次的科普人才缺口却很大,大众科普处于需大于供的状态。

我国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启动较晚,从2012年开始,在6所高校和7 家科技场馆开展了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的试点工作,尽管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发现我国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中还存在学科体系不够完善、课程内容不够聚焦、师资队伍力量较薄弱等问题[8]。

近年来关于高校科普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较少,有指导意义的成果更少。现阶段高层次的科普队伍仍不足以应对高水准的公众科普需求,因此,高层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2 研究生是高层次科普队伍中的主力军

随着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9],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化,全民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科普工作的开展对科普人员的专业程度和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让更多的科研人员承担科普工作,既能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也能促进高层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是人才资源和科研资源的聚集地,高校科研人员时间和精力有限,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和动力不足[10];本科生处于学科知识积累阶段,开展科普工作的能力不足,而研究生作为创新型人才,既有较高的科研素养,也有良好的综合能力,因此他们是高层次科普队伍中的主力军。

A 料:洋葱 100 g,西芹 100 g,老姜 150 g,香葱 75 g,香菇 50 g,青椒 100 g,保鲜青花椒 500 g,八角5 g,桂皮 10 g,甘草 3 g。

3.3 以研究生为主体开展科普活动的优势

中国科学院于2017年12月初印发了《关于在我院研究生教育中实施科普活动学分制的通知》,为推动研究生教育阶段科普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思路。教育部启动的高校研究生科普研究能力提升项目,也为培养研究生科普能力提供了重要导向。可见,研究生科普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研究生在开展科普活动时有其自身优势。(1)经过多年持续扩招,我国研究生队伍不断壮大,鼓励研究生参与科普工作能壮大科普队伍。2019年,数据显示,在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纳入科普能力培养后,我国科普人员总数提高了49%[11]。(2)研究生经过系统的科研训练,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良好的学习能力,也能接触到前沿的科学知识,这为科普活动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打下了基础。目前科普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内容科学性有待确认,因此推动研究生参与科普工作能发挥其“辨伪”和“纠错”的作用,有利于传播正确的知识。(3)网络资源已成为居民获取医学科普知识的主要来源[12]。在信息化时代,研究生对信息化手段和传播规律比较熟悉,其参与科普活动能更好地促进科普工作信息化。可见,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加入科普能力的培养,对高层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及推动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

4 护理专业研究生健康科普能力培养现状

4.1 护理人员参与健康科普活动的意义

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强调了护士在实现全民健康覆盖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核心作用[13]。基于我国“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全民健康管理要面向全人群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维护,健康管理受众之广,周期之长,使得护理人员在公众健康管理和健康知识普及中的作用也愈发重要。目前,中华护理学会已在全国认定了140 个护理科普教育基地,并开展了“护士节科普活动周”等特色科普活动,护理人员开展健康科普活动是其作为健康守护者的基本职责[13]。护士需要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积极参与公众健康知识传播活动,切实推动健康科普活动的开展。

4.2 护理专业研究生健康科普能力的要素分析

4.2.1 健康科普基础理论知识 健康科普是指利用多种传媒手段,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向公众普及健康知识、推广常用医疗技术、倡导健康生活理念、提升居民健康素养的教育活动[14]。我国从2012年开始试点培养科普硕士,科普人才培养体系朝专业化方向发展,科普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科普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掌握健康科普基础理论知识是健康科普能力培养的第一要素。目前我国在科普硕士培养过程中,还未涉及科普基础理论知识的课程设置及教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已开展了健康与风险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大众传播和公共卫生为该专业硕士培养的核心知识[15]。护理专业研究生的健康科普能力提升要重视健康科普及医学基础理论的学习,这是开展一系列科普实践活动和制作科普作品的根本。

4.2.2 知识储备和科学素养 研究生知识储备和科学素养是其健康科普能力的重要保证,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及系统、科学的科研能力训练为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奠定了基础。随着大众健康科普内容越来越多,一些伪科学的信息也夹杂其中,研究生在面对繁杂的健康科普信息时,需要应用知识储备辨伪、识伪,进而传播真实的信息;护理专业研究生活跃在护理科研前沿,他们需要时时追踪科技前沿动态,紧跟国家经济发展步伐,敏锐洞察科技发展方向,进而将前沿的科研成果融入健康科普内容中,为大众提供具有时效性的科普信息。

4.2.3 人文素养 与科学素养一样,人文素养也是健康科普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文素养主要强调逻辑思维、语言运用、人际沟通、理解共情等方面的能力。科普本质上是将科学、专业的知识转换为科普对象能理解、能接受的信息,并传播给科普对象,健康科普人才沟通及语言表达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普对象的信息接受情况,这就要求健康科普人才具备良好的与公众对话的能力[16]。健康科普书籍是健康科普常见的载体,因此,研究生具备良好的文字撰写和文字表达能力非常必要。

健康科普实施者还需具备理解共情的能力。健康科普活动的受众较广泛,其知识储备、生活经历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健康科普人才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表达和呈现方式,只有与受众共情,才能有效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受众能接受的科普内容,健康科普知识的宣传效果才能事半功倍。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中,根据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将澳大利亚人分为5类,分别是怀疑论者、放弃者、犹豫不决者、环境友好者和环保卫士[17],这样的科普对象分类方式能更深入地了解科普目标人群,进而提高科普的有效性。

4.3 护理专业研究生健康科普能力培养途径

4.3.1 完善理论知识体系 健康科普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设置健康科普理论课程时,需要完善理论知识体系。美国在科学传播硕士相关课程设置中,设置的课程既包括基本科学知识、传播知识、传播技能等,还包括媒体技能、哲学、经济管理等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艺术类课程[15]。具备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健康科普人才方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为培养健康科普人才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及信息化手段使用能力等,健康科普基础理论课程应包括传播学基础理论、传播技能、多媒体使用技能、科普写作、科普伦理等综合知识,为健康科普能力培养构建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并重的知识体系。4.3.2 组织丰富的科普实践活动 健康科普活动的开展既基于科学的知识体系,还有赖于健康科普人员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因此在教授健康科普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开展科普实践活动,让护理专业研究生在实践中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护理专业研究生而言,健康科普实践活动的意义更加显著。张茜等[17]对在校医学生医学科普参与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更倾向于临床实践的教学形式,这可能是因为临床实践教学能有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实践经验[18]。

有研究指出,从研究生知识体系来看,需要在研究生科普能力培养过程中增加实践课程占比。健康科普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撰写原创健康科普文章和推文、拍摄健康科普短视频、面向社会大众开展健康科普讲座、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等。高文娟等[19]在对已毕业科普硕士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科普硕士对开设科普行业参观和应用技术类课程的呼声较高,不少硕士反映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实践内容。

研究生理论课程总体占比较大,因此,开展实践活动不仅能增强研究生参与健康科普活动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学习成果,还能发现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不断完善和优化健康科普理论知识体系。4.3.3 加强健康科普案例分析 健康科普能力是医学专业、传播学专业知识及人文素质的综合体现。在培养护理专业研究生健康科普能力的过程中,项目实践、案例教学、小组研讨等实践性教学的占比需要增加,其中案例分析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20]。案例教学能让研究生在运用所学知识时进行深入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对科普实践活动的认知,让其在学校中就能身临其境地体验到健康科普实践过程。

我国不同高校在科普硕士培养中比较重视实践教学,采用案例教学、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式。如浙江大学曾在科普活动开发与实施课程教学中采用“理论+案例+实践”教学模式,教师让学生围绕优秀科普活动案例进行讨论,并组织学生设计制作科普作品及带领学生参与科普活动。护理专业研究生在课程学习中,常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学习临床疾病治疗和护理知识,案例分析的教学效果已得到了认可。护理专业研究生健康科普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案例分析,研究生可在案例分析中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讨论、自我反思等方式提高健康科普实践能力。

4.3.4 开展健康科普领域研究 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护理专业研究生经过科研培训,具备了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的能力,掌握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可以发挥自身特长,在健康科普领域开展科研探索,以科研促科普。如可开展开发健康科普教育课程的研究,调研科普对象的需求,构建健康科普能力培养模式,探寻健康科普活动实施方法,并评价健康科普活动实施效果,同时还可将相关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前沿知识融入健康科普内容,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内容。促使护理专业研究生进行科研,既有利于研究生学习科普理论知识及提高实践技能,为健康科普人才的培养提供依据,还能实现前沿科研成果的转化,将学术成果转化成大众能理解接受的科普知识。

4.4 护理专业研究生健康科普能力培养的困难和阻碍

4.4.1 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我国自2012年培养高层次科普人才以来,相关课程的设置仍然比较混乱,没有一套既定的课程体系可供参考,同时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的研究及论文也较少,目前仅见少量探讨医学生健康科普能力现状分析的研究,尚未见探讨科普硕士课程设置的研究,也未见探讨护理专业研究生健康科普能力提升路径的研究。基于此,在设置课程时可参照的依据较少,健康科普能力的培养缺乏有力的支撑,且健康科普理论课程是一门新兴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效果评价方式亟待教学科研人员探索。从护理专业研究生健康科普能力提升的路径切入,不断完善健康科普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层次健康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4.4.2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科普人才应掌握的知识具有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的特点,培养科普人才的教师除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掌握科普基础理论知识及具备科普实践能力,因此护理专业研究生健康科普能力的培养需要组建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团队才能满足其需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框架科普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配备多学科交叉师资难度较大,同时针对教师缺乏有力的激励措施,导致有意愿参与健康科普人才培养的教师不足,健康科普师资力量较薄弱[20]。在护理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可以依据培养目标组建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团队,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健康科普理论教学培训,增强教师参与健康科普能力培养的意识,使其在日常医学理论、科研基础、临床见习教学过程中融入健康科普知识。

4.4.3 健康科普能力培养保障制度不够健全 尽管目前健康科普需求与日俱增,但我国健康科普教育工作模式不健全,缺少保障制度和长效机制。医学院校对健康科普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是因为高校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而对学生科技创新及科普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20]。在硬件方面,医学院校资源有限,科普功能性场地和设施缺乏,健康科普中心建设有待加强;在科研方面,高校有关健康科普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缺乏,科研成果科普化的意识有待增强;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医学院校需要给予适当的激励,鼓励教师参与健康科普教学和科研,提升其自主参与的意愿。通过不断加大科普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统一科普标准、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等措施,实现健康科普资源的合理配置及优化,完善健康科普人才培养方案,进而保证健康科普知识传播的有效性。

5 结语

护理专业研究生健康科普能力的提升是顺应高层次健康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高校需重视健康科普人才的培养,完善健康科普能力提升方案,组建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师资团队,构建科学的护理专业研究生健康科普能力提升培养方案,形成以科研促科普的路径,以此培养一批具有健康科普能力的护理人才,为推动高质量健康科普工作的开展储备人才。

猜你喜欢
科普活动科普研究生
南京师范大学“科学大篷车”公益科普活动
科普达人养成记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科普活动展少年风采
全国各地开展无线电科普活动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