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尺度氮素流动特征及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2024-02-13 11:31廖成松韩阳阳翁杰
农业与技术 2024年1期
关键词:环境效应氮素农田

廖成松韩阳阳翁杰

(1.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内蒙古 锡林浩特 026000;2.锡林郭勒盟农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内蒙古 锡林浩特 026000)

氮(N)是生命元素,是蛋白质和许多其他重要化合物的组成部分,是一切生命形式所必需的要素。N素流动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活性氮(Nr)流向农牧业生产系统将有力促进其生产,有助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然而,Nr的过度排放也是许多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包括水生和陆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温室气体的形成,空气污染,地下水和海洋生态系统中硝酸盐水平的增加等[1]。由此可见,N的地球边界显然已经被跨越,因此减少环境中Nr的排放量必然成为制定环境政策的一个关键指标。近年来,众多学者从国家、区域(流域)、省(直辖市)、市(县)级及牧场等尺度对N素流动与平衡,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做了大量的研究,获得较多成果。本文梳理和总结了不同尺度下上述研究成果,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和环境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借鉴与参考。

1 国家尺度氮素流动特征及环境效应

我国用占全球8%的耕地面积养活了20%的世界人口,其中N肥起了关键性作用,同时也让我国成为世界上N肥消费量和Nr制造量最大的国家[2],而农牧业生产系统是N肥的主要消费领域,也是环境中N素主要来源之一。研究表明,2010年我国农业生态系统N投入总量约为5Tg[2],1982—2002年我国排入水环境中的N增加了18.4倍,而N素循环利用率仅为13.0%[3],环境中N负荷在持续增加。国外情形也类似,孟加拉国农作物生产系统N肥投入量为1190Gg·a-1,作物和畜牧业生产系统向环境排放的Nr总量为518Gg·a-1,其中主要来源于作物系统的N肥(317Gg·a-1),占比超过60%。与1961年相比,2018年向环境排放的Nr增长了约16倍[4]。2010—2016年埃及粮食生产系统的N投入从20世纪60—70年代的136kg·hm-2·a-1上升到307kg·hm-2·a-1,上涨了近2.3倍,然而作物N吸收仅从101kg·hm-2·a-1上涨到136kg·hm-2·a-1,上涨比例约35%,氮素利用率(NUE)从71%下降到44%,更多的N通过粮食生产系统排放入环境中[5]。1961—2010年,匈牙利粮食生产链总N投入主要来源也是N肥,占比高达83%,N输出主要以农业系统的氨排放和反硝化为主。1961—1974年作物生产系统NUE极速下降,1980年后逐步回升,而动物生产系统NUE从1961年的11%上升到2010年的20%,食物生产氮成本仍然较高,数值介于3~10kg·kg-1[6]。巴黎从18—19世纪的Nr库变成了现在的Nr源,其中Nr前3大来源分别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固废焚化和污水处理,城市污水向河流的排放仍然是水体系统N素污染的主要来源[7]。由此可见,各国农牧业生产系统存在N素投入量过高,对化肥N的依赖程度大,NUE较低,环境N负荷持续增加等共同特点,如何持续降低对化肥N的依赖,增加N的循环利用率将是未来各国关注的重点。

2 区域(流域)尺度氮素流动特征及环境效应

区域(流域)具有各自典型特点,也是近年来研究的N素流动和环境效应的重点领域。从流域尺度的研究结果来看,农牧业生产系统的N素流动共同点:农牧业生产系统总N投入持续增加,主要来源是N肥,如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系统[8]、京津冀地区[9],其中1949—2012年巢湖水域食物生产消费系统总N投入增长6倍,N肥投入年均增长8.6%[10];随着N投入的持续增加导致环境N负荷不断加重,研究表明,长江流域向环境中排放的Nr量从1980年的4.41Tg上涨到1990年的7.61Tg再到2000年的14.3Tg[8],小兴安岭典型区域农田生产系统与畜禽养殖系统损失的N素进入水体和大气的比例分别为56.5%和43.5%[11],1949—2012年巢湖水域总N的7%流失到水体表面,1998—2003年N流失峰值高达9.5Gg·a-1,是20世纪80年代的2倍[10],2011年长江中下游城市群社会经济系统的N素输入总量为993.56×104t,N素输出总量为732.84×104t,向周围环境排放的N总量高达760.99×104t[12];Nr排放量与农牧业生产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农村和城市区域人均值相差较大,2017年北京人均Nr排放量、单位土地利用面积Nr排放量分别为2.3kg·cap-1和3089kg·km-2,处于京津冀地区最低水平(13.6kg·cap-1,6392kg·km-2)[9],长江流域农村地区,返还农田系统和排入水体的Nr的人均值分别为4.17kg和1.38kg,而在城市分别是1.00kg和5.62kg[8];农业生产系统NUE高于畜牧生产系统,小兴安岭典型区域农田生产系统NUE平均为64%,畜禽养殖系统仅为19%[11],俄罗斯列宁格勒地区,区域尺度NUE为34%,N盈余高达103kg·hm-2[13]。

进入农牧业生产的N除了生产农畜产品之外,一部分以粪便形式返还农田系统,一部分进入环境当中,成为环境N负荷增加的主要原因[11]。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N负荷势必会越来越严峻,究其根源包括农田N肥施用过度,畜禽养殖与农业种植脱节,废物处理率低,工业行业高耗能高污染以及机动车大量排放等[12]。从农牧业生产系统的角度来看,畜禽养殖数量、农作物种植结构是影响区域N素流动通量的重要因素[11],而食物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其Nr排放占总Nr增幅的22%[9],河西走廊绿洲灌区典型“农田-食用菌”生产系统实践结果表明,农田作物秸秆通过食用菌体系还田使氮素利用率提高了10%左右,从而减少化肥氮输入量,有助于实现氮素养分平衡[14]。

3 省(直辖市)尺度氮素流动特征及环境效应

相对于区域尺度而言,省(直辖市)尺度研究N素流动获取相关数据较为便利,研究成果转化成为N素调控地方政策的可能性也更大。因此,近年来从省(直辖市)尺度研究氮素流动特征及环境效应的报道屡见不鲜。研究表明,从20世纪80、90年代至今,农牧系统N素输入总量大幅度增加,其中,河北省1980—2015年农田生产体系年均增加1.9倍,畜牧体系2005年N素输入量达到最大值,是1980年的7.7倍[15];1996—2015年重庆市农牧系统氮素输入总量增长19.2%[16];海南省1987—2016年农牧生产体系氮素总输入量由134.15Gg增长到406.39Gg[17]。农牧系统总N素投入主要来源是化学N肥和外源饲料[15,16,18,19],其中,河北省化肥N素投入量约占总N素投入量的55.7%[15],重庆市占比为57%[16];主要输出为向环境排放,重庆市向环境输出N占总输出量的61.7%[16],河北省农田系统N素损失35年间(1980—2015年)增长1.9倍[15]。另外,作物生产系统NUE普遍降低,如河北省NUE从1980年47.2%降低到2015年的41.4%[15];农牧结合则有助于提高整个系统的NUE,其中,江苏省农牧系统NUE由1998年的21.39%增至2018年的35.00%[18],海南农牧结合生产体系NUE从1987年的12.84%增加到2016年的21.63%[17],这主要是由于江苏和海南农牧体系发展较快,农牧结合较为紧密,资源利用相对高效,环境排放逐渐减少。由于N输入总量不断提高,农牧产品输出N占比却不高,研究表明,河北省农牧产品累计总输出氮(2537.4×104t)占总累计输入氮量的28.1%[15],海南N素总输出量由1987年的84.75Gg增长到2016年的307.77Gg,增长了3.63倍[17],从而造成了N素利用呈现出“高投入-低效率-高环境风险”的现象。此外,各省内部市、县之间农牧生产系统N素输入输出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这主要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协同[17,19]。

4 市(县)级尺度氮素流动特征及环境效应

从市(县)级尺度的研究结果来看,N氮素流动及环境效应具有以下特征。N投入总量持续增加,N肥占总N投入量的比例仍然较高。研究表明,福建省平和县农牧系统的N输入总量从1985年的11Gg上升到2015年的53Gg,上升了4.8倍,德化县2002—2016年农田生产系统中化肥N平均投入量占总N输入量的45.56%~72.26%[20];山西不同区县农田化学N肥投入水平在6.7~253kg·hm-2,约占总N投入的40%~75%[21]。农牧系统NUE逐步上升。数据显示,南京市农田系统和畜禽养殖系统氮素综合利用率由1995年的18.71%增加至2012年的24.34%[22];2018年沈阳市种植子系统、动物养殖子系统和农村人居子系统的NUE分别为36.1%、59.7%和70.1%,分别比1998年增长了15.9%、9.1%和0.7%[23]。环境N负荷虽有所降低,但总量依然很高。南京市食物链引起氮素的环境负荷由1995年的100.49Gg·a-1下降到2012年的69.90Gg·a-1[22];1995—2015年厦门市水环境总氮负荷介于8800~11100t,主要排放源为农作物生产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及大气氮沉降,年均贡献率达69.0%[24];山西不同区县单位面积农田动物主产品N素携出量在1.51~27.50kg·hm-2,整体氮素利用率较低,环境氮负荷较高[21]。不同区县之间差异较大,作物系统和畜牧系统发展不平衡。山西不同区县农田化学氮肥投入水平相差高达38倍[21],福建平和县作物生产系统NUE从24%下降至10%,畜牧生产系统从13%上升到16%[13]。氮肥投入水平的差异与施用习惯和农业种植结构关系密切,而作物系统和畜牧系统发展NUE的区别与畜牧业养殖规模和农牧结合程度密不可分。

5 其他尺度氮素流动特征及环境效应

对北京郊区集约化“农田-畜牧”生产系统的研究表明,集约化种猪场、生态养殖园和单一种植区农牧生产系统NUE分别为18.8%、20.6%和17.3%,均处于较低水平[25]。而1980—2013年北京市郊区“土壤-饲料-奶牛”生产系统NUE从1980年的11.3%增加到2013年的15.8%,氮总损失从1516t增加到16973t,均在不断增加[26]。2013年“土壤-饲料-动物”农牧生产体系NUE为29.0%,其中,作物生产体系NUE为33.0%(1980年39.5%),动物生产体系为20.6%(1980年17.8%),耕地面积氮素总损失为436.5kg·hm-2,较1980年(77.5kg·hm-2)增长了4.6倍,可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农牧系统的规模化,越来越多的外来养分在都市农牧系统中集中,从而带来了更大比例的环境损失输出[27]。

2000—2012年,常熟市辛庄镇农田生产子系统的单位面积N素流动通量呈下降趋势,而畜禽养殖子系统的单位面积N素流动通量则在42.5~50.9kg·hm-2范围内持续波动。NUE与N素循环利用率均较低,N素环境损失率较高,系统损失的N素中有54.5%进入周围水体[28],造成水体N负荷加重。2014年石家庄市栾城区耕地N投入量为763kg·hm-2,单位面积N盈余量为132kg·hm-2,1985—2014年农牧系统NUE从41%下降至36%,呈现高投入、高产出、低NUE、畜牧业占主导地位、农牧分离的高环境风险等特点[29]。华北平原种养一体规模化农场研究表明,化肥和有机肥输入N量占N输入总量的88.3%,作物种植系统NUE为41.5%,施N量过多是造成种植系统NUE低和N素盈余量高的主要原因。养殖系统中外购饲料提供N量占饲料总输入N量的83.2%,NUE为19.7%,农场水平N总利用率为40.7%[30]。法国基于农场尺度的研究结果表明,将畜禽粪便处理成为有机肥加入氮循环过程,氮素利用整体效率将提高45%~50%[31]。

6 展望

我国农业N素流动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盈余和对化肥高度依赖的特点,且各子系统内部不平衡,如以农田为主的农业生产系统、以草地为主的畜牧生产系统、以规模化养殖场为主的畜禽养殖系统等[32]。根据已有研究成果,N素流动相关研究未来方向可以重点集中于以下几方面:N素沉降、反硝化过程和N素其他自然转化过程中的流动;人类活动对N素循环的影响,城市N代谢、N平衡,以及与工农业生产过程相互作用关系和人工高度密集城市内N循环特征;跨区域稍大尺度且具有明显特征的N素流动研究,尤其是重点区域,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环渤海区域、大湾区区域、北方农牧交错带区域等。

猜你喜欢
环境效应氮素农田
农田创意秀
农田搞养殖需办哪些证
农田制作所
河流廊道景观的热环境效应分析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矿山环境效应遥感研究
楸树无性系苗期氮素分配和氮素效率差异
基于光谱分析的玉米氮素营养诊断
氮素运筹对玉米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关于贸易自由化环境效应的文献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