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荣,朱建明,赵华林
(1.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乌鲁木齐 830052;2.海南志勤畜牧业技术研究院,海南 三亚 572000)
奶牛“两病”是指布鲁氏菌病和牛结核病,两者均为我国二类动物疫病[1]。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B 类动物疫病。布鲁氏菌病(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也被称为“马耳他热”或“波浪热”[2]。它在临床上的特征是母畜发生流产和不孕,而公畜则发生睾丸炎、附睾炎和关节炎[3]。牛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由牛结核杆菌引起,也会在人畜之间传播[4],其临床特点是产乳量迅速下降,怀孕母牛可能发生流产,体温可上升到40 ℃以上,呈稽留热、呼吸极度困难,最后窒息而死[5]。海南省目前没有发现牛种布鲁氏菌,主要是羊种3 型和猪种3 型[6-7],未发现牛结核病[8]。牛布病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血清学技术,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进行初次筛查、试管凝集试验(SAT)做确诊;牛结核病检测方法主要为免疫学检测,即牛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PDD)。
随着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和“国际旅游岛”的快速发展,牛肉及牛奶制品需求量猛增,保证畜产品安全和高质是海南畜牧业在新时代面临的紧迫要求。同时海南省属我国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重点建设省份之一[9-10],防控和净化奶牛场“两病”是建设“无疫区”的重点内容。持续开展奶牛场“两病”监测对保证海南奶牛养殖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加大对奶牛主要疫病的净化,将为海南畜牧业建设动物多病种无疫区提供基础保障。
海南省某牛场于2017 年从澳大利亚引进娟珊牛500 头。通过自繁自育,现有育成牛229 头、生产母牛168头、犊牛90头,均未免疫接种牛布鲁氏菌病、牛结核病疫苗。
1.2.1 主要试剂
布鲁氏菌病虎红平板凝集抗原、布鲁氏菌病阳性血清、布鲁氏菌病试管凝集试验抗原、提纯牛型结核菌素、虎红反应板,均购自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
1.2.2 主要仪器
恒温培养箱、微量加样器、游标卡尺、5 mL注射器、微量振荡器、冰箱、离心机。
1.3.1 布病检测
采集奶牛血样,按照国标《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GB/T 18646-2018)[11]操作先进行RBT 初次筛查,然后将初筛为阳性个体再进行SAT 复检。确诊为布病阳性的奶牛为阳性个体;阳性个体所在的场群为阳性污染场群。对阳性场开展全群采样检测,扑杀阳性个体,隔离饲养其余健康牛,以后每月进行一次随机采样检测;连续三个月未检测到布病阳性后,将该场设定为假设健康场群,对其进行常规监测。
1.3.2 牛结核检测
按照国标《动物结核病诊断技术》(GB/T18645-2020)[12]进行操作,通过PDD 检测牛结核病,对初检阳性的牛60 d后复检,对复检阳性的牛进行扑杀与无害化处理。
常规消毒后,采集6月龄的母牛与产后半月至1个月的犊牛静脉血样2~5 mL。
1.5.1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
(1)提前1 h从冰箱取出被检血清、布鲁氏菌标准阴、阳性血清和虎红平板凝集实验抗原,平衡到和室温一致;
(2)将30 uL 被检血清和30 uL 虎红抗原加在一次性虎红反应板内,使用灭菌枪头快速混匀,4 min内读取结果;
(3)每批次试验同时用阴性、阳性血清各一份作对照;
(4)结果判定:在标准阴性血清不出现凝集,标准阳性血清出现凝集时,试验成立,方可对受检血清进行判定。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判定为阳性,记为“+”,无凝集现象且反应混合液呈均匀粉红色者判定为阴性,记为“-”。
1.5.2 试管凝集试验(SAT)
(1)提前1 h从冰箱取出被检血清,布鲁氏菌病阳性血清和试管凝集抗原,平衡到和室温一致;
(2)取6 支试管放于试管架上,依次编号,1 号管为血清对照管,2~5 号为试验管,6 号为抗原对照管;
(3)血清稀释:1号管加2.3 mL生理盐水;2号管不加,第3~6号管各加入0.5 mL生理盐水。取受检血清0.2 mL,加人1号管内,并混合均匀;从1号管中吸0.5 mL 混合液加入2号管并充分混匀,以此类推,做倍比稀释,到第5号管弃去混匀液0.5 mL;
(4)试管凝集抗原做10倍稀释:即1 mL抗原加9 mL生理盐水混匀;从2号管开始各加入0.5 mL,加入抗原之后血清的最终稀释倍数为:从2号管开始为1:25、1:50、1:100、1:200、1:400;
(5)标准比浊管的配置:取5 支试管依次编号;取2 mL 生理盐水和(4)中抗原稀释液2 mL 加入烧杯中混匀;1号管加1 mL生理盐水,2号管加0.25 mL抗原稀释液和0.75 mL生理盐水,3号管加0.5 mL抗原稀释液和0.5 mL 生理盐水,4 号管加0.75 mL 抗原稀释液和0.25 mL 生理盐水,5 号管加1 mL 抗原稀释液;
(6)将加样后的试管充分摇匀置37 ℃培养箱20~24 h,取出室温下放置1 h,检查并记录结果;
(7)结果判断:1号血清对照管清亮无沉淀,6号抗原对照管均匀浑浊,在两种对照管都成立的情况下将试验管与标准比浊管作比较,如果试验管透明度与1号比浊管相近,菌体呈伞状沉淀或块状沉淀,标记为“++++”呈100%凝集;试验管透明度与2号比浊管相近,菌体呈伞状沉淀,标记为“+++”呈75%凝集;试验管与3号比浊管相近,菌体呈较薄伞状沉淀,标记为“++”呈50%凝集;试验管与4号比浊管相近,管底有不明显的伞状沉淀,标记为“+”呈25%凝集;如果试验管不透明无沉淀,标记为“-”呈阴性。
1.5.3 牛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PDD)
(1)提前1 d在牛颈中部上1/3处剪毛或剃毛,三月龄以内的犊牛在肩胛部作试验,用游标卡尺测量术部中央皮皱厚度,作好详细记录;
(2)用生理盐水稀释每毫升含10万国际单位后使用。不论牛只大小,一律皮内注射0.1 mL;
(3)注射后72 h 后,观察局部有无热痛肿胀等炎性反应,并用游标卡尺测量术部皮皱厚度,作好详细记录;
(4)凡判断为可疑反应的牛,即刻在另一颈部以同一批结核菌素进行第二次注射,再经72 h后观察反应;
(5)判断标准:阳性反应,局部有炎性反应,皮厚差等于或大于4.0 mm;可疑反应,局部炎性反应较轻,皮厚差在2.1~3.9 mm;阴性反应,无炎性反应,皮厚差在2.00 mm以下。
2.1.1 检测
2020-2023 年采集牛血样共2 104 份。其中,RBT 初筛阳性73 份,平均个体阳性率为3.5%;SAT试验确诊阳性0份,阳性率为0,见表1。表明该奶牛场未检出布鲁氏菌病。
表1 奶牛场布病血清学检测结果
2.1.2 时间分布
如表1 所示,该奶牛场的RBT 阳性率2020 年为5.7%,2021 年为3.3%,2022 年为2.3%,2023 年为1.8%,呈逐年下降趋势,表明该牛场布病净化工作效果显著。
根据布鲁氏菌病初检结果,一个月后重新采集73头RBT阳性奶牛的血清,再次进行布鲁氏菌病RBT 初筛与SAT 确诊。结果显示,RBT 阳性依然为73 头,SAT 确诊阳性依然为0 份。综上表明该奶牛场为未患布鲁氏菌病牛场。
2020—2023 年,总计对2 063 头奶牛进行PDD 试验检测。结果显示,疑似PDD 阳性奶牛总计80头,见表2。对初检疑似PDD 阳性的80 头奶牛60 d 后进行PDD 复检,结果显示,阳性头数均为0,表明该牛场为未患牛结核病牛场。
目前海南省对奶牛“两病”净化遵循“检测-扑杀-监测-净化”原则。从2020-2023年监测数据显示,海南该牛场未发现“两病”病例,达到了净化标准,表明该牛场已初步建成奶牛“两病”净化场。
在净化监测中,RBT 检测初筛的阳性率为3.5%,而SAT 检测确诊的阳性率为0%,此情况与刘坤洋等[11]研究报道相一致。本研究显示,RBT检测很容易受到特异性抗体的影响呈假阳性。因此在检测中应当保证样品新鲜,避免样品反复冻融和溶血等因素的干扰。而SAT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12],能更准确的检测出布病。PDD 疑似阳性率为3.8%,复检阳性率为0%,此情况与李文文和雷程红等[13-14]研究报道相一致。本研究表明,感染其他分支杆菌而致敏的动物没有特异性,因此不能判断病情,同时因病情严重而导致免疫反应低下的动物也易出现假阳性。此外,提纯结核菌素质量、剂量、判定标准及操作等因素的影响也易产生误差[15]。如荷兰英特威的结核菌素,每头牛的剂量为3 000IU[16],而国产为10 000IU[17],国际兽疫局规定为3 250IU,不低于2 000IU[18]。国内结核菌素检疫剂量远远超过国际标准剂量,这就导致了结核病阳性和疑似病例的数量增加。因此,本研究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检疫,对于初检判为疑似反应的80头奶牛距上次检疫60 d后复检,结果阳性0头,阳性率为0,由此可见,该牛场未患有牛结核病。
海南该奶牛场2020-2023年连续4年未检出布鲁氏菌病和牛结核病,净化工作成效明显,表明该奶牛场已进入净化维持阶段,已建成海南省首个奶牛“两病”净化场。针对海南奶牛场的实际气候环境和饲养管理状况,该牛场将继续提高疫病防控执行力度,每年至少进行两次针对奶牛布鲁氏菌病和牛结核病的有效检测,保障当地奶牛业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