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评论员
龙年春节在即,各地文旅部门龙腾虎跃,“战”势正酣。随着1月份“尔滨”走红出圈,网友们纷纷向家乡喊话“抓紧交作业”。各地文旅部门纷纷下场,通过网络官方账号“奋力输出”,向广大网民推介本地大好河山、人文景点、特产美食等等,视频更新频率之高、花样之多可谓前所未有。围绕文旅话题的全国“大联欢”,为国内旅游市场持续注入活力,也折射出眼下内需潜力释放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大趋势。
纵观这些花式“整活”的创意视频,城市文旅的发展底气喷薄而出。无论是讲述从过去到现在千年蝶变的历史古迹,还是凝结奋斗拼搏汗水的时尚街区,抑或是激发味蕾极致体验的特色美食,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旅游资源俯仰皆是。关键在于,当下该用什么方式再发现、再开发,让其进入消费者眼中、心里,并转变为实地打卡行动。
总结这波文旅流量背后的“套路”,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共性经验:相关部门一改刻板宣传,集体加入短视频创作队列,不仅与网友积极互动,还密切关注留言评论中的意见建议,“在线听劝”“有求必应”;文旅局长披挂上阵,或变身侠客仙女、或大秀“科目三”,秀才艺“根本不怕被玩坏”;邀请家乡籍明星加入推介助力,“偶像一呼,粉丝云集”……实践证明,主动适应社交媒体传播特性,文旅部门走出工作舒适圈,用心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就能更好唤醒和激发大众对当地旅游的向往,助力文旅产业发展。
要为文旅部门花式“整活”点赞,但也要提醒各地警惕“流量陷阱”。随着文旅营销越卷越热,一些营销内容也开始受到网友诟病。某地“僵尸舞”、某景区“男妲己”等营销画风逐渐走偏,反而起到负面宣传效果。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一些城市和景区一度成为顶流网红,但因种种原因,一波热度之后很快“凉”上热搜。长远来看,唯流量是举,对当地文旅发展以及文旅品牌的打造弊大于利,也很难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
文旅发展需要流量,做的仍是“线下生意”,靠的是真心实意做好服务,因地制宜开发产品,营造舒适的旅游环境,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短时倾泻而来的人流量,会给旅游目的地带来接待、安全、交通等方面的服务考验,如果没有准备充分,只会遭遇反噬。更甚者,短时客流高峰还会带来景区配套设施、业态等跑偏。比如,住宿不足,就修酒店;餐饮生意好,一条街集体改行做餐馆……以“迷失自我”迎合流量,也就失去了原有魅力。推动文旅发展,把游客吸引过来依然只是开始,还要看游客真金白银地消费了多少,消费之后心情好不好,以后会不会再来。
更进一步说,文旅是产业,更是事业,赢得口碑的前提是练好内功。事实上,哈尔滨火爆之前,已經作了长达一年的准备。疫情防控转段之后,哈尔滨就开展了夏季避暑旅游“百日行动”和冬季的冰雪旅游“百日行动”。由此可见,如何让文旅部门有放大招的信心,考验着各地精细化治理的智慧和水平。
当下,全国文旅市场即将迎来春节客流高峰。各地各城市要继续做强地方文化“软实力”、文旅资源“硬支撑”,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含金量”和“含新量”,为加速复苏的文旅市场再助一把力、再添一把火,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和获得感,力争实现龙年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