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梅,林秀明,周晓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福州 350003
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终末期的常见病症,患者会出现心脏循环障碍,全身多个组织器官发生缺氧性、缺血性病变,并伴随有代谢紊乱[1]。病情的持续恶化,则会危及生命安全。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容易出现不可预测性的病情变化,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临床表现,以控制病情稳定、预防并发症发生为目标,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2]。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需要在重症监护室(ICU)接受治疗,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表现时,反映出患者病情的恶化,应及时进行治疗干预,防止心功能损伤的持续加重,控制病情的稳定。ICU 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抗心衰治疗药物,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同时具有改善血流动力学的作用,进而暂时控制病情的稳定[3]。但是,在纠正低氧血症、改善心功能等方面,药物治疗存在着局限性。为了维持循环稳定、减轻心功能损害,在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机械通气,具有纠正缺氧的作用,可以有效增加心脏供氧、减轻心脏负担,防止心功能损害的持续加重。通过机械通气治疗,能够改善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呼吸循环,防止病情的持续恶化[4]。本研究探讨机械通气在ICU 重症心力衰竭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20 年2 月至2023 年6 月收治的ICU 重症心力衰竭患者84 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两组各42 例。纳入标准:①符合重症心力衰竭诊断标准;②符合机械通气治疗指征。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②认知功能障碍;③中途退出研究。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ICU 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体征表现,实施心电监护。清理呼吸道内分泌物、血液,保护呼吸道通畅,行吸氧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变化,对氧气流量进行调整。建立静脉通道,根据临床治疗的实际需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输入具有强心、利尿、扩张血管功效的药物,给予米力农注射液(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03142,20 ml ∶20 mg)、呋塞米注射液(湖北津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0034,2 ml ∶20 mg)、硝酸甘油注射液(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0569,1 ml ∶5 mg)。静脉推注米力农注射液(负荷量:25~75 μg/kg,5~10 min 缓慢静注,以后每分钟0.25~1.0 μg/kg 维持)、呋塞米注射液(20~40 mg),应用硝酸甘油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初始剂量为5 μg/min,每5 min 增加剂量5 μg/min)。
1.2.2 观察组(机械通气+常规治疗)基于常规治疗(同对照组),行机械通气治疗。应用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江苏华泰晨光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93382,1 ml ∶0.1 mg)作为镇静剂,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后,行气管插管。将呼吸机设置为A/C模式,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监测患者的症状、体征变化,在循环稳定后,设定为SIMV +PSV 模式(氧浓度:30%~60%;呼吸频率:12~16 次/min;呼吸末正压:4~6 cmH2O;潮气量:8~10 ml/kg;支持压力:10~15 cmH2O)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自主呼吸功能恢复情况,在自主呼吸稳定的情况下,调整为PSV模式,持续检测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表现,适时撤除呼吸机。
1.3 观察指标 ①呼吸循环功能:呼吸频率、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②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N 末端B 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③并发症:包括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肺部感染。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观察组,男22 例,女20 例;年龄范围58~77 岁,平均(67.1±5.6)岁;病程范围1~8 年,平均(3.1±0.5)年。对照组,男23 例,女19 例;年龄范围60~85 岁,平均(67.3±5.4)岁;病程范围2~7 年,平均(3.1±0.6)年。两组性别(χ2=0.048,P=0.827)、年龄(t=0.158,P=0.875)、病程(t=0.523,P=0.603)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呼吸循环功能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呼吸频率、PaCO2低于对照组,氧合指数、PaO2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呼吸循环功能指标对比
2.3 两组心功能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LVEF 高于对照组,LVESV、LVEDV、NT-proBNP、CK-MB 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功能指标对比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8%vs.21.4%,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病情的持续进展,不仅会导致心功能损害的加重,还会引起多个生理系统的功能异常,各组织器官因长期、持续的缺氧而发生病变,诱发严重的并发症[5]。在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中,容易出现呼吸循环异常,存在肺淤血、肺水肿的发生风险。肺换气功能障碍的形成,则会引发呼吸困难症状[6]。
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较为危险、严重,应密切监测其病情变化,及时、有效的进行治疗干预。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需要接受ICU 治疗和监护,持续关注其呼吸循环、心功能,以防止心功能损伤持续恶化、预防并发症发生为目标,实施针对性的治疗。重症心力衰竭ICU 治疗方案的制订,应该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实际情况、病情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7]。
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救治过程中,通过心电监护,可以实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有效处理。建立静脉通道,输入液体、药物。在重症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中,应用具有利尿、扩张血管、抗心衰等功效的药物,可以快速、有效的控制病情发展,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实施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以吸氧治疗,对于缓解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有着积极的影响[8]。
通过药物治疗,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得以改善,但是难以逆转心力衰竭进展,在改善呼吸循环、促进心功能恢复方面的作用效果不理想。因此,在重症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期间,需要通过机械通气进行辅助治疗[9]。将呼吸机作为辅助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呼吸的工具。机械通气治疗期间,通过对患者呼吸循环情况的监测,以各项检测指标作为参考,合理选择治疗模式,适当调整治疗参数[10]。经过机械通气治疗后,能够有效维持良好的气道通气,改善氧合,预防呼吸衰竭的发生,避免全身多个组织器官因缺氧而发生病变、损伤,进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11]。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后,能够产生降低肺血管阻力、改善肺换气功能障碍的作用,恢复心脏及其他组织器官的供氧,进而减轻心脏负担。机械通气治疗后,具有增加肺容积的作用,能够改善心脏供氧,进而保护其心功能,防止心功能损害的持续加重[12]。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机械通气+常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呼吸频率、PaCO2降低,氧合指数、PaO2的升高,反映出患者呼吸循环的改善,且优于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P<0.05)。基于常规治疗,实施机械通气治疗,对于改善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呼吸循环有着积极的影响。观察组患者LVEF 上升,LVESV、LVEDV、NT-proBNP、CK-MB 降低,且优于对照组(P<0.05),反映出患者心功能的改善。基于常规治疗,实施机械通气治疗,对于改善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有着积极的影响。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期间,4.8%的患者出现心律失常、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对照组接受治疗期间,21.4%的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基于常规治疗,实施机械通气治疗,对于降低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有着积极的影响。相比于常规治疗,机械通气+常规治疗是重症心力衰竭临床治疗的良好选择。
综上所述,机械通气在ICU 重症心力衰竭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对于改善患者呼吸循环、减轻心功能损伤有着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