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丽春 (甘肃省庆城县动物疫病防控中心)
牧草生长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天牧草生长比较旺盛,能较好满足动物生长所需。但在冬春季节却极易出现牧草长势差,供给不足的现状,对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制约。为了更好地解决该问题,相关人员需不断加强技术研究,对牧草进行加工,使其变为青贮饲料,提升牧草利用效率,较好地改善了将牧草调制成青干草的不足,促进动物生长。因此,笔者对牧草青贮调控技术进行了探究。
牧草青贮能延长牧草贮存期,获得适口性好且营养丰富的饲草。经过青贮后的牧草不仅具有较好适口性,消化率较高,牧草中的病菌、虫卵、杂草种子等会失去活性,可避免牲畜直接食用牧草而发生疫病。乳酸菌发酵可提升饲料消化率,饲料中菌体蛋白含量增加,对提升产奶量具有重要。因此,青贮作为一种简便易操作、成本低的牧草加工措施受到更多人的青睐,对促进养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制作青贮饲料是在“厌氧条件”下进行的,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将新收集的牧草剪短压实并堆积到密闭的青贮窖中,添加乳酸菌进行厌氧发酵,使得牧草中所含的糖类物质可以转化为以乳酸为主的有机酸。后期乳酸在牧草中达到一定浓度时,即能对其他微生物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同时阻止牧草中营养物质被微生物分解破坏,较好地改善了营养物质流失情况。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能,待牧草温度上升到50℃时乳酸菌停止活动,青贮发酵过程完成。
牧草表面存在大量微生物,具体可分为两类好氧菌(好氧细菌、霉菌、酵母菌等菌类)和厌氧菌(乳酸菌、梭状芽孢杆菌、酪酸菌等)。青贮过程中多种微生物大量繁殖,但哪种微生物占优势与牧草含糖量、水分、氧气含量密切相关。一旦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超过3%,水分含量在70%左右,厌氧环境下能为乳酸菌繁殖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原料迅速反应,同时可以较好地抑制霉菌、酵母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的生长,进而获得高质量的青贮饲料。一般情况下,牧草中糖分越高青贮过程更顺利,最终更易成功。含糖量超出6%的原料比较容易制成青贮。若是原料中水分含量不足或是未能做好压实工作,则会影响最终的青贮质量。青贮容器中氧气含量不符合相关要求难以形成良好的厌氧环境,乳酸菌的生长繁殖情况差,青贮所消耗的时间比较长,容易为霉菌、酵母菌生长创造条件,损耗碳水化合物,造成青贮料温度升高,并出现蛋白质、糖类变质损耗等问题,最终导致青贮饲料品质受到威胁,严重时还可能出现霉变情况,影响饲喂效果。厌氧环境下若是原料含糖量低、水分高会影响乳酸菌的生长,造成pH值升高,易导致丁酸菌生长繁殖,分解出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并散发出不良气味。并且会分解蛋白质,产生胺类与氨,影响青贮饲料的适口性,牲畜食用后极易出现腹泻、中毒和炎症问题,威胁养殖工作。因此,在牧草青贮时需要遵循相应的操作规范,科学使用各种调控技术,提高青贮质量,获得高品质的饲料。
1.物理调控技术。首先,在应用物理调控技术时要加强原料选择。牧草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会对青贮质量产生直接影响,不同牧草的营养成分存在一定差异,青贮时应加强选择,首选更适合进行青贮的饲草类型。如全株玉米青贮,其制作一般集中在玉米收获的短暂时间内,制作出牧场1~2年的使用量;禾本科牧草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较多,更适合进行青贮,所以首选禾本科牧草。
合理选择刈割时间有助于提高青贮成功率。这是由于不同生长阶段,甚至是同一天的不同时间进行刈割,其含糖量也存在明显差异。如一些非禾本科植物,秋季其茎叶中含糖量较少,籽粒成熟后,青贮质量即会受到较大影响。且在同一天内,牧草在下午的含糖量明显高于上午,所以可结合牧草实际和青贮要求科学判断刈割时间。青贮玉米的最佳收获期为籽粒的乳熟末期至蜡熟前期,此时产量最高营养价值也最高,一般在9月。
其次,加强水分调控。青贮原料的含水量是决定青贮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青贮饲料的适宜含水量为65%~70%,豆科单独青贮适宜45%~55%(加添加剂65%~75%),主要看玉米籽粒乳线的三分之二。适宜水分含量可以减少干物质损失,并为乳酸菌发酵提供良好的环境。
青贮过程中若是空气含量过高,则不利于乳酸菌的繁殖,容易为其他有害菌的生长创造条件,影响青贮质量。青贮时,相关人员会将牧草切短以满足相关青贮要求,其不仅有助于减少原料间隙,还能更好地排尽空气。在牧草切碎后,断面渗出液增多,能促进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充分、均匀分布,有助于为乳酸菌的生长创造条件。
青贮时还有一个关键步骤是装填。装填时需及时将青贮窖中的牧草摊平,保证每层都能被压实,合理应用青贮窖的空间,避免空气含量过高,影响牧草的青贮质量。装填时要尽可能地减少牧草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确保装填工作的连贯性。提前做好青贮窖清洁、消毒工作,铺设好底层,以吸收青贮时溢流的渗出液,一旦装填厚度达到15~30厘米时需进行压实。压实时一定要注意四周边缘位置压实工作。完成装填后顶部可设置为馒头形状,高于窖口1米左右,另外应防止饲料下沉情况,做好防水工作。青贮时掌握好压紧排气工作可以控制青贮温度。密封窖顶时要提升密封质量,避免后期产生漏气问题。使用塑料薄膜封顶,并覆土或稻草,厚度控制在30~50厘米同时做好夯实工作。定期检查塑料薄膜的质量,一旦出现漏洞及时修补。
最后,青贮饲料制作完成后,经过一段时间即可开窖取用。在未开窖的这一阶段应加强管理和调控,以免出现二次发酵的问题。青贮窖温度、湿度出现明显变化均可能对饲料质量造成影响。若出现二次发酵,不仅会影响青贮料的糖分,还易滋生大量细菌,对后期使用价值和牲畜养殖工作造成威胁。因此,一定要加强控制,避免出现二次发酵的问题。具体还需结合养殖实际,对取用量进行科学判断,并对开口大小做好优化设计,便于后期取放,同时避免取放不科学导致青贮窖温度、湿度产生变化,而对饲料质量产生威胁。另外,开口不宜过小。每次取用青贮饲料后要做好密封,控制好窖内环境。
2.化学调控技术。甲酸是一种青贮保存剂,青贮过程会对植物细胞的呼吸作用产生影响,并对不良细菌的活动产生抑制,能较好地改善营养物质的分解,提高可溶性糖分。实际添加时按照牧草总量的0.5%添加甲酸即可获得较好的青贮效果。
在青贮过程中使用糖蜜能改善牧草pH,促进青贮牧草中可溶性糖和干物质更好地保存下来。将其应用在一些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的牧草青贮过程中效果较好,能明显促进乳酸含量的增加,降低pH和氨氮水平,提高青贮质量。
非蛋白氮在青贮过程中的应用十分常见,其多应用于一些蛋白质含量较低的牧草或是其他禾本科牧草青贮过程中。若是牧草中干物质低于40%即可以添加该物质,每吨青贮料的添加量控制在4.5千克左右,可大大提高青贮料的粗蛋白质含量。
添加丙酸能较好地避免牧草出现二次发酵情况。添加牧草总量0.1%~0.2%的丙酸能较好抑制酵母菌的生长;添加量为0.4%左右时对细菌生长会产生影响;添加量控制在0.5%~0.6%时能对一些不易保存的牧草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3.生物调控技术。生物调控措施应用是对青贮料的微生物群系和青贮发酵过程进行调控,即可较好地保障青贮饲料的营养物质。
首先,可以应用细菌接种剂。部分牧草的乳酸菌数量较少,即可通过添加乳酸菌的方式促进其发酵,改善青贮原料中营养成分不足的问题,营造适宜的环境,提高饲料适口性,降低干物质的损失。
其次,应用酶制剂能获得较好的调控效果。可以在牧草中添加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淀粉酶和果胶酶等,其不仅有助于降低纤维素含量,同时能为乳酸菌的发酵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科学运用牧草青贮调控技术能在保证牧草营养充足的基础上生产更多易于保存且适口性强的饲料,能较好地解决冬春季节饲草不足的问题,获得营养丰富的饲草,在成本方面有一定优势。因此,做好牧草青贮调控技术的探究和应用对推动养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