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

2024-02-05 10:49:08闵莉
妇女·女人观天下 2024年1期
关键词:建筑系东北大学梁思成

闵莉

2023年10月,我在辽宁美术馆参观“栋梁——一代建筑宗师梁思成学术文献展(沈阳)”。在那些黑白照片和相关注释中,除了不同时期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梁思成的两位同学陈植和童寯(jùn)多次引起我的注意,前者是因其夸张的“C位狂人”(网络流行语,核心位置),后者则是冷僻的名字以及辽宁老乡的身份。他们都以建筑为专业、为职业,是第一代中国现代建筑师的杰出代表。我尝试梳理三人的求学及任职等信息,得出一段关于教育、职业、性格、爱好、友谊的故事。

水木清华,癸亥岁月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留美预备学校。学制上分为中等科和高等科两种,主要有各省推荐和学校公开招考两种选拔方式。学生在中等科完成学业后,成绩合格者可以直接升入高等科就读。此外,高等科学生的来源,还有相当部分的插班生(一般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选拔)。梁思成和陈植是前一种方式,1915年考入中等科,一直读到高等科毕业,共在清华学习8年时间,1923年毕业;童寯则是后一种方式,1921年中学毕业后通过考试进入清华高等科,在清华学习4年时间,1925年毕业。

当时的清华学校效仿西方教育模式,十分重视艺术和体育的培养。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各种学生社团活动十分活跃。在此次“栋梁”文献展上,有四幅梁思成在清华时期的照片,分别是清华学校歌咏队成员合影、清华学校管乐队员合影、清华学校美术社成员合影以及《清华周刊》经理部(编辑部)成员合影。从中可以得知,梁思成与陈植同为清华学校歌咏队队员,与童寯同为清华学校美术社成员。这也可以看出三人的兴趣所在:陈植热爱音乐;童寯对美术感兴趣;梁思成兴趣广泛,身兼多职。

在清华求学期间,梁思成相当活跃,除了参加歌咏队和管乐队,编辑校刊,还是一名跳高健将,在全校运动会上得过第一名。梁思成与同班的吴文藻、徐宗漱等四人,将威尔斯的《世界史纲》译成中文,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童寯酷爱美术,曾在清华举办过个人画展。陈植在清华期间曾参加校歌咏队及管乐队,还在学生刊物《癸亥级刊》“琐谈”栏目中发表《雷车勒》一文,主要叙述古代罗马的一位英雄故事。

这里要解释一下《癸亥级刊》,这是一本早期清华的学生刊物。按照当时清华学校的学制,学生必须连续修满中等科4年、高等科4年课程方可毕业。这级学生于1915年9月入中等科,高等科毕业应该在1923年(干支为癸亥),又名癸亥级。这和现在的说法不同。我们现在是以入学年份为“级”,以毕业年份为“届”,当年清华学生的“级”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谓的“届”。

《癸亥级刊》是清华癸亥级学生1919年中等科课业结束时的纪念刊,未公开发行,仅供个人留念。在这本刊物上,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熟悉的名字,比如吴文藻、吴景超、孙立人、梁治华(梁实秋)等,清华八年是他们人生的起點,《癸亥级刊》则记录了他们青少年时期的心声。

来自中国的学霸小分队

当时社会上将清华学校毕业生赴美留学称为“放洋”,癸亥级学生在1923年毕业后“集体放洋”。1923年8月,陈植和同学们先到上海集合,8月17日乘杰克逊总统号邮轮横渡太平洋,于9月1日抵达美国西雅图。到达美国后,大家分别去不同学校报到。陈植要去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专业,这是他在好友梁思成的影响下选定的学校和专业。梁思成比陈植大一岁(两人分别出生于1901年和1902年),1915年他们一起考入清华学校,因父辈之间友谊颇深,两位少年也一见如故,在中等科班级又住同寝室,关系相当亲密。当他们临近毕业考虑留学院校和专业时,清华1918级的朱彬、1919级的赵深、1921级的杨廷宝已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专攻建筑专业。陈植接受了梁思成的建议,两人计划同往宾大求学。但不幸的是就在1923年春天,梁思成遭遇车祸腿部骨折,推迟了一年才出国。1924年,梁思成和未婚妻林徽因一起来到宾大,梁思成学建筑,林徽因入美术系选修建筑课程。1925年,小梁思成和陈植两级的童寯也来到宾大建筑系求学。童寯1900年出生于奉天(今沈阳),在沈阳接受基础教育。1921年,他的父亲恩格去北京出差时了解到清华在这一年开始接收东北籍考生,于是鼓励童寯前去报考。那一年报考清华的考生有三四百人,童寯名列第三。作为清华和宾大双重校友,陈植、梁思成、童寯等人始终保持着密切的交往。

陈植曾说过,他们这批中国学建筑的留学生,因为特别显眼,而被叫做一群“中国的小分队”(The Chinese Contingent)。这不仅仅是人种上的特别,更是成绩上的突出。宾大当时的学习评分分为三档:第一档是P,Pass(及格);第二档是G,Good(优良);第三档是最高的分数,Distinguished(杰出),标注为D。有中国学者在宾大档案馆找到了当时的成绩单,中国留学生几乎都是D、G两档,P档比例极低。别的学生可能交完作业或者放假就到处去玩,但是中国留学生们都在彻夜画图。

1926年,宾大美术学院(现改名为韦茨曼设计学院)曾宣布,过去四年中,该校学生所赢得的建筑竞赛超过其他所有学校学生获奖总数,其中,一半的获奖者为中国学生。之后,来自中国的获奖者层出不穷。陈植参加了1927年沃特·柯浦纪念设计竞赛,在28人提交的作品中获得第一名;童寯则获得全美50多个学校学生参与的全美设计竞赛一等奖。

学业之外,他们更是多才多艺。陈植始终是最活跃的一个学生,他师从著名男中音歌唱家霍·康奈尔教授学习声乐,参加了宾大的学生合唱团,经常随团在费城附近演出。童寯沉默寡言,在宾大学习期间,他画水彩画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1928年,童寯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之后在费城和纽约两地建筑师事务所分别实习了一年。1930年他回国时途经欧洲多国,用画笔记述了欧陆风情,留下了200多幅写生绘画。2023年6月,其中的80余幅画作原稿在童寯生前工作过的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展出。

宾大的教育强调与实践相结合。赵深和陈植先后在费城的同一家建筑师事务所实习,陈植和童寯则先后在纽约的同一家事务所实习,陈植是童寯的推荐人。这给三人之后长达20余年的实践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陈植和童寯不同,梁思成选择了一条偏学术的道路。他在宾大获得了建筑学学士、硕士学位,又入哈佛大学研究中国古代建筑。

第一代中国现代建筑师

據统计,1918年至1941年间,有23位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这些学生多来自于清华学堂。他们归国后成为开启中国建筑行业和建筑教育的先锋,因此被誉为“第一代中国现代建筑师”。林徽因是这批学生中唯一的女性,也是唯一一位完成学业但未被授予建筑学位的学生(因当时宾大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毕业时仅被授予美术学士学位)。宾夕法尼亚大学官网在2023年10月宣布,该校将于2024年5月18日举行的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毕业典礼上,向林徽因颁发迟到已久的建筑学学士学位。

1928年,学成归国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受聘东北大学,创建东北大学建筑系。四年制的课程教学主要借鉴宾大模式,仅增加了宫室史和东洋美术史两门课,教师仅梁、林二人勉力支撑。梁思成便邀请海外的同学回国任教。陈植说:“我就是由他(梁思成)函催,于1929年秋往东北大学的”,因此还放弃了回国前游历欧洲的计划。1930 年,在纽约的童寯也收到梁思成发来的电报。同年加入东北大学的还有蔡方荫,他与童寯同为1925级清华毕业生,在麻省理工攻读建筑。

东北大学建筑系的教学逐步走上正轨,梁、陈、童等人分别带领不同的设计题目。用童寯的说法,“东北建筑系,纯采用学徒制度,其教学方法模仿巴黎,图案限期交卷,合集比赛,而各教授甄列给奖”。建筑系第一届学生刘致平回忆说:“因为事实的需要,建筑系的工程课钟点很不少,而建筑图案设计课也很多,所以我们感到有些吃力,晚上也常做图案设计,教授们也不辞辛苦,晚上也来改图。”

由于沈阳的严寒气候,陈植、林徽因都患了肺病。1931年,梁思成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工作;陈植南下上海,与赵深合开建筑事务所;童寯接替梁思成成为系主任。“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占领沈阳,东北大学校园被封闭,学校正式宣布解散。童寯带领一家人离开沈阳,一直随身带着西方建筑史的幻灯片。在随后的战争岁月里,他带着这批幻灯片辗转四方。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大学复校改称东北工学院,童寯将这批保留了20多年的幻灯片无偿交给东北工学院。

1931年11月,童寯接到陈植邀请,赴沪加入赵深、陈植的建筑事务所,后事务所更名为华盖建筑事务所,从此,三人开始了长达近20年的合作。1932年,东北大学建筑系部分高年级的学生流亡到上海,童寯联络建筑界的好友为他们补课,再联络大夏大学为他们授予毕业文凭。这批学生的日常授课、考试经常在童寯家中进行,童寯的大儿子童诗白曾经撰文回忆自己当“茶童”的经历,父亲上课、监考,他就提着水壶为学生们添茶加水、找纸找笔。

以后的人生中,梁、陈、童三人以不同的方式继续为中国的建筑事业贡献力量。1946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1972年病逝于北京。童寯1952年开始在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任教授,1983年病逝于南京。陈植一直在上海生活,参加了上海中苏友好大厦、闵行一条街、张庙一条街等重点工程的设计,2001年逝世。

猜你喜欢
建筑系东北大学梁思成
穿铁马甲的梁思成
做人与处世(2022年2期)2022-05-26 22:34:53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建筑系图书馆
现代装饰(2020年5期)2020-05-30 13:01:34
林徽因与梁思成:感情与才情相得益彰
海峡姐妹(2019年6期)2019-06-26 00:52:42
梁思成夫妇拒绝走关系
北广人物(2018年40期)2018-11-14 09:00:02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A Paradigm of a modern city’s development
空中之家(2017年6期)2017-06-12 02:15:02
分享与开放——重庆大学建筑系馆专业教室使用情况调查及优化策略
东北大学成功实现“零污染”低成本制取金属钛粉
新疆钢铁(2015年3期)2015-11-08 01:59:35
跟着梁思成游正定
A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Teaching Approach to College Oral English Teaching
科技视界(2014年35期)2014-08-15 00:54:11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探索素质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