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14岁现象,父母要学会放手

2024-02-05 10:49:08禾禾
妇女·女人观天下 2024年1期
关键词:底线共生长大

禾禾

英国科学家曾研究证实:14岁的孩子,更热衷于刺激的危险的行为,最容易出现打架、叛逆、学坏、不愿跟父母交流等。比如:你让他上东,他偏往西。家长一开口,孩子的回答一律是:不、不、就不……

听到孩子说“不”时,我们应该庆幸:孩子长大了,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要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了。可悲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接住孩子的成长讯息。接住了,孩子就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接不住,成长对孩子来说就是一剂毒药。

人格上的逆反是孩子在寻求成长的自我平衡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依赖共生”,一方由于各种原因,自己不能独立生存,转而依赖另一方。而另一方,成全或享受对方的依赖,对对方进行过分的或强制的照顾,从而获得“被需要”的价值感或掌控感。这样,两者就建立了依赖共生关系。

比如,常听到妈妈对孩子说:“你这不好,那也不行,长大后该怎么办?”而14岁,是孩子人格转折窗口期,体内荷尔蒙和肾上腺激素激增,力量变强,精力丰盈,变得有攻击性。他们更渴望得到外界的关注,而不是控制,也不再是传统意义的上的乖宝宝了。一味地要求孩子像之前一样听话,孩子就会反抗,表现出“共生绞杀”。孩子的反抗,不带任何的敌意和恶意,只是孩子在苦寻自己、界定自己,虽然抗拒父母,但内心依然深爱着父母。

攻击性成长和粗暴式表达,是这个阶段孩子的成长特性,也是孩子内心抗衡的一种结果。所谓的反抗,不是不爱,只是想用更尊重自己的方式长大。

以暴制暴,是悲剧的发端

家长是孩子的引路人,不是孩子的掌控者。现在早已不是孩子被打着长大的年代了,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真的懂这句话。我见过太多的孩子,由于父母不当的处理方式,最后做出出格之举的例子。厌学、出逃、失联、自残等等,未闻未见之事,现在的孩子都能做出来。

孩子三观未成形,稚气未脱,判断力夹生。家长用生冷的语气,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孩子非但理解不了,还容易酿成悲剧。

让自己成为自己,允许孩子成为孩子

14岁,人生的半熟阶段,夹生饭般的成熟。有着成年人的体魄和年少的狂躁,少了成年人的心智。正是这拉扯的年龄特点,让孩子与家长相处起来,备加拧巴。做好自己,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才能撼动孩子心中的江河。

1.明底线,让孩子知道行为的界限。

《孟子·离娄下》中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知道什么不能做,才能更好地知道什么能做。总以为,孩子长大了就好了,就明事理了。可,不知规矩和底线的孩子,是不会长大的。

14岁的孩子,价值观不稳,又急于探索世界,需要明确的规则和底线,去匡扶孩子的行为。比如,可以告诉孩子说,“你可以不乖,但不能学坏。”

具体是:① 不能影响自己的安全;② 不可触犯法律条款;③ 不可影响他人的利益等。

少而清晰,好操作,当然需要和孩子一起协商制定。有了底线,就有了范围。红线以内,孩子可以尽情地去探索、实践和发现世界。毕竟,有约束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相信,孩子也会受益终身。

2.接纳孩子的当下,给予爱和关注。

周国平说:“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则是一种教养。”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你对他哭、他就哭,你冲他笑、他便笑。孩子有异样,说明榜样出现了偏差。做好孩子的观察者,及时反思自己,方能助孩子回归正轨。

3.做自己,给孩子精神解绑。

中国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项统计表明:我国,陪读孩子的比例越来越高。遗憾的是,更多的家长是“陪”孩子的事无巨细,忘了“读”孩子的内心。

家长牺牲自我成长,把精力全部投注孩子身上,非但没让孩子放松,反而变相增加了孩子的精神压力。孩子会以为:自己不够好,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父母不能更好做自己。而孩子要的,不是父母的眼睛,是來自父母的能量。

看过一个故事:51岁妈妈,陪孩子学习,最后考上研究生,孩子也考到一个很好的学校。父母有光芒,孩子才有力量。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去做什么样的人。做好自己,才能成为孩子的项背,助推孩子的成才。

面对14岁孩子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效的教育是给孩子足够的尊重、成长的陪伴、爱的智慧指引,包容孩子,陪孩子慢慢长大。孩子,是家长最美的乐章。家长,是孩子永恒的底色。

猜你喜欢
底线共生长大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真相与底线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
汽车观察(2018年12期)2018-12-26 01:05:28
快快长大
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 18:08:15
我长大了
守住我国粮食安全的底线
学习月刊(2015年3期)2015-07-09 03:51:06
底线
小说月刊(2015年7期)2015-04-23 08: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