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来琴
1997年从沁县师范学院毕业后,刘焕芬怀着满腔的热忱回到了自己的母校———武乡县贾豁乡中学校,成为一名乡村教师。20多年,学校从当初的一排瓦房、几棵白杨,变成了现在整洁美丽的教学楼。刘焕芬笑着说道:“学校漂亮了,我也由当初的青涩少女,变成了现在的沧桑大姐。回首往事,哭过、笑过,却从来没有后悔过!”
贾豁乡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刘焕芬说自己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学校还是土木结构的老房子。纸糊的顶棚一刮风就呜呜地响,还会像浪一样上下起伏。每晚躺在床上都能听见老鼠从顶棚上跑过的声音,吓得她整晚不敢入睡。当时贾豁村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一下雨路上满是泥泞,联系家乡与外界的就是每天仅早晚跑一趟的一辆破旧的公交车,去县城一趟,摇摇晃晃人都快散架了。
最初,刘焕芬的父母强烈反对她回到贾豁村,为了供她读书,父母历尽千辛万苦,为的就是自己的闺女能离开这个山沟沟。没想到刘焕芬在成功取得“非农户口”后,还是要回到这个山村里来,父母觉得他们的辛苦都白费了,不断劝说女儿向教育局申请到县城教书。
但是,刘焕芬没有。因为她清楚地记得,自己刚上初中的时候班级里还有80多名学生,而初三毕业时却剩下不到40名,能够考取高中、中专的更是寥寥无几。长此以往,家乡的出路在哪里?刘焕芬说她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同学辍学打工时那复杂的眼神。她清楚地知道家乡的学校才是最需要自己的地方,所以刘焕芬说服家人,克服内心的苦痛,克服不明就里的亲邻同学们的劝告挖苦,义无反顾地留了下来。因为她相信“幸福和美好未来不会自己出现,成功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
贾豁乡经济落后,那个时候村里人“读书不如外出打工”这个观念已经根深蒂固。长期的贫困生活让村民们眼睛只盯着眼前的利益,学校失学率非常高。“读了也考不上大学,也成不了国家干部,还不如早点出去挣钱。”“挣了你工资就行了,敢情念书不是花你的钱!”这是刘焕芬去家访时最常听见的话。可是怎样的艰辛也阻止不了刘焕芬把这些孩子“抢”回到课堂的决心。一次不行她就去两次,没有钱交学费她就给学生们垫付,功课落下了她就利用休息时间无偿给学生们“开小灶”。在刘焕芬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生源流失的现象终于有所改善。
“都说老师是快乐的,每天可以和一群花骨朵儿在一起。这些天真的花骨朵儿总会有一些小细节,不经意间就触动了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你无法释怀。”一提起那些乡村孩子们,刘焕芬就止不住地哽咽:“班里有个叫小孟的孩子,已经在学校住了8年。他父亲已经60多岁,母亲智力残疾,因为无人照顾,从上幼儿园小班开始他就一直住在学校,一周回一次家。我第一次见到这个孩子是在几年前一个秋天的早晨,刮着些风,我走在校园里不由自主地把身上的毛衣裹得紧紧的,这时就看见这个孩子在前面走着。趿拉着一双鞋,没穿袜子,两只脚丫赤裸裸地暴露在寒风里,看着他在寒风中瑟缩的样子,我的心猛地疼了一下。
一番思考之后,刘焕芬决定把自己的宿舍改造成一个“儿童乐园”。她自费购买了积木、象棋、跳棋和大量绘本。不上课的时候,这些留守的孩子们就会挤到刘焕芬的宿舍来,阅读、玩耍、比赛。天气好的时候,刘焕芬会带着他们在操场上跳绳、跑步。有很多人问刘焕芬:“白天累了一天了,晚上为什么还不留点时间追追剧、聊聊天,招这群熊孩子干嘛呀?”对于这些质疑刘焕芬从来都是笑一笑,不置可否。她说:“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千年莲花的种子,只要遇上合适的温度、温暖的阳光,每一粒种子都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曾经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贾豁学校一所寂静的山村学校,这里虽未人流如潮、车水马龙,但是这里有我的青春,我的梦。”刘焕芬这样说。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由于学校需要,刘焕芬这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成了一名政治教师。后来历史纳入中考,刘焕芬又兼任了历史课。这对她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
刘焕芬决定革新自己的教学模式,突破教材的限制,真正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来设计自己的课堂。为了培养学生坚强的信念,她把本地的红色文化引入教学,领着学生讲抗战故事、唱红色歌曲、看革命电影;她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大学生掏鸟蛋案件”的本质,经历“情与法”的考验;一起分析“动物园老虎伤人案件”的成因,讓学生提出解决措施;一起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刘焕芬希望自己的课程能让学生听出智慧和力量,从而更好地成长。努力总会有收获,刘焕芬所带科目在中考中获得武乡县第一名,自己也被评为“长治市教学能手”。此时的刘焕芬也更加懂得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代表们讲的一句话———“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
2017年是刘焕芬急速成长的一年。因为获得了“马云乡村教师奖”,让刘焕芬走到了一个更大的平台。她不再仅仅局限于自己一个班级、一门课程的优劣,而是把眼界投向了更广阔的空间。在这个开放与封闭、改变与固守的较量中,刘焕芬希望自己“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2017年秋季学期,刘焕芬和“童年一课”公益组织合作,开启了互联网环境下的“双师教学”新模式,通过一根网线,把优质的音乐、美术、晨读、国学等课程资源带进了乡村学校。课程刚刚开始的时候,很多老师有抵触情绪,不会安装和调试设备,不懂得软件操作,普通话不好与助学老师交流困难等问题接踵而来。这个时候,刘焕芬主动冲在了前面,一步一步地学,手把手地教,直到大家能熟练操作。刘焕芬现在还记得50多岁的武老师,一位兼任音乐的语文老师感慨地对她说:“以前上音乐课就是唱歌,还老怕把学生带跑偏了。现在这个课挺不错的,不仅孩子们,我也学会了很多。”
2018年初,早已不能算是青年的刘焕芬主动申请加入了“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彩虹花网络课程”的管理工作,为全国20多个省市、2000多个班级、超十万乡村孩子送去优质的课程。既要做好这些公益性服务,又不能耽误她的学生们,耽误她的课程,为此刘焕芬付出了很多。每周两节大教研,每天晚上要一起磨课,微信群里要打卡,简书上要日更,而所有的这一切必须在刘老师的正常工作时间以外来完成。累不累,确实累!但是刘焕芬说:“为了不辜负这份温暖,为了不辜负自己,我,愿意!”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20多年的教学生涯,可谓一路艰辛一路歌。谈起未来,刘焕芬说:“我愿意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作者单位:武乡县五一小学)
责任编辑郭维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