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帮您解“心”头大患

2024-02-05 01:16张金春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24年1期
关键词:管腔球囊冠脉

张金春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数量持续攀升。据统计,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超过3.3亿人,其中冠心病作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高达1100万,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冠心病主要影响患者的心脏功能,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脑缺血等严重并发症,因此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来缓解症状。目前,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最有效手段,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许多人对介入治疗的了解仍然相对有限。接下来,我们将向大家普及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相关知识,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是为心肌细胞供血供氧的血管,当发生粥样硬化、血栓栓塞或血管痉挛等时,管腔会狭窄甚至堵塞,血液通过受阻,进而导致下游心肌得不到充分的血液灌注,因此而出现心肌缺血表现。冠心病可分为隐匿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及冠心病猝死几大类。

目前,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搭桥手术3种。其中,介入治疗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属于一种微创治疗方法,是从手腕部位的桡动脉或大腿根部的股动脉穿刺动脉血管,插入导管到达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开口,利用钢丝送入球囊、支架,对狭窄部位进行扩张,以恢复心脏供血。

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最常用的是球囊扩张术(PTCA),是将球囊送到冠脉狭窄病变的地方,用压力泵使球囊膨胀,挤压狭窄斑块,使管腔扩大、血流通畅。支架植入术是在球囊扩张后,将支架送入血管病变部位,以防止动脉回缩,保持管腔通畅,增加血液供应。血管内支架有许多类型,其分类标准也很多,最常用的分类是将其分为经典金属支架和药物洗脱支架。药物洗脱支架的原理是在裸金属支架表面涂上微量药物,在送入管腔病变部位后,药物在血管壁组织中慢慢释放,以有效抑制支架内膜增生,预防支架内再狭窄。

冠心病患者是否适合接受介入治疗,需要医生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介入治疗难度、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远期疗效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包括:(1)稳定型冠心病,且存在较大范围心肌缺血;(2)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病变部位管腔狭窄程度在75%以上;(5)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发生再狭窄;(6)外科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早期出现心肌缺血。

存在以下情况者,则不适合接受介入治疗:(1)有出血性疾病,如胃溃疡、近期脑出血等,以及不能应用抗血小板制剂和抗凝剂治疗的患者;(2)直径小于2毫米的小血管病变;(3)病变部位本身或附近血管极度扭曲,支架难以放置到位;(4)多支冠状动脉受累,首选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有很多患者认为支架有寿命,到期了就需要重新更换,又或是担心支架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实际上,目前使用的支架是医用金属材料,支架在释放前是包绕在特殊球囊之上的。在释放过程中,需使用较大张力打开球囊,使支架与血管壁紧密结合并嵌入血管壁。因此,支架在体内是终身的,并且是安全的。即使阻塞部位再次出現狭窄,还可以再次进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放置。

虽然介入治疗不需要开胸,风险相对较低,但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皆有细节需要注意——

术前 术前患者首先需要完成相关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彩超、尿常规、血常规、凝血功能、胸部X片、心肌酶等。术前需要保证充足的夜间睡眠,按照医嘱服用药物,通常需要在术前1小时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氯吡格雷等。

术中 穿刺血管放置鞘管时,穿刺部位会出现轻微疼痛或酸胀感,其属于正常现象,不必过于担心或害怕。手术时应配合医生指令进行吸气、屏气、用力咳嗽等动作,以协助医生完成手术。由于球囊扩张或支架撑开会短暂阻断血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轻微胸闷、胸痛,但这些症状很快就可以消失。

术后 对于经桡动脉穿刺的患者,建议使用桡动脉压迫装置进行止血,术后2小时和6小时,分别旋松减压1次,以确保止血效果,次日可以拆除压迫器。对于经股动脉穿刺的患者,术后需要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穿刺侧肢体平伸不屈曲,穿刺处应使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以减少出血风险。在他人协助下,术后12小时可以翻身。如果未出现血管并发症,术后20小时可以下床活动,但需密切关注穿刺部位皮肤的颜色、温度和感觉,以及足背动脉是否有剧烈疼痛。为了促进造影剂排泄,术后6小时内饮水量应超过1000毫升。

需要提醒的是,介入治疗只是解决冠脉局部管腔狭窄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能够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存率,但它无法去除动脉粥样硬化这个“病根”,一部分患者在术后一段时间后可能出现再狭窄等而导致病情复发。因此,接受介入治疗后,患者仍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坚持药物治疗和定期随访。

在传统的冠状动脉手术中,医生通常依赖冠脉造影来指导手术。然而,由于血管的弯曲和重叠等因素,冠脉造影只能提供血管的轮廓信息,无法准确反映血管的真实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为了提高冠脉介入治疗的精准性和效率,临床现在引入了被称为“第三只眼”的血管内超声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

血管内超声(IVUS)是一种通过导管将微型超声探头送入管腔内的技术,它能清晰地显示出血管通路,并提供血管内部的详细图像。这种技术能够清晰地展示管壁结构和管腔大小,帮助医生精确测量血管直径、横截面积,以及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性质,从而为介入手术提供有力的辅助。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则将光学技术和超敏探测器结合在一起,具有高分辨率的显影模式。与血管内超声相比,OCT的图像更加清晰。借助OCT,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血管内斑块的结构、性质和形状,从而为患者选择更合适的球囊和支架。

总之,现在是一个精准化治疗的时代,随着冠心病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临床会有更多的积累和更新,为每个患者量身打造治疗方案,带来更理想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管腔球囊冠脉
3~4级支气管管腔分嵴HRCT定位的临床意义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吸引头类管腔器械清洗中管腔器械清洗架的应用分析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一次性子宫颈扩张球囊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应用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消毒供应中心管腔类手术器械清洗方法探讨
球囊预扩张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微损伤的影响
COOK宫颈扩张球囊用于足月妊娠引产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