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沈葆桢是清朝首任船政大臣,在福建船政局就任数年间,重视海军人才的培养。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在福建船政学堂中励精图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为我国近代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文化、外交、科技人才,对我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沈葆桢;福建船政学堂;军事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5-013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5.042
沈葆桢,字幼丹,谥号文肃,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清朝首任“钦命总理船政大臣”,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担任船政大臣八年间,求真务实,励精图治,筹建海军船厂,办理船政学堂,在兴办福建船政局的同时开展具有近代特色的军事教育,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军事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本研究主要探讨沈葆桢在福建船政学堂的军事教育思想,分析其军事教育实践对军事教育近代化产生的深远影响,以期对沈葆桢的思想研究有所补充。
一、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思想由冯桂芬在《采西学议》中提出,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将“中体西用”思想加以具体化,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模式和指导思想,也是沈葆桢军事教育的重要内容。福建船政局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也是洋务运动时期最大的专门制造近代轮船的工厂,福建船政学堂是其组成部分。沈葆桢受左宗棠推荐担任船政局大臣,强调船政“不重在造而重在学”,在其实践中也贯彻中体西用的思想。
沈葆桢重视学习西方先进知识,船政学堂的教师由延聘自西方或是国内精通外国语言文字的人才担任,自1866年至1907年,船政学堂共聘请了12名外国人作为学堂的监督。教育内容以西文西艺为主,“教习英、法两国语言文字、算法、画法”,教学“使用外语教授及原文书本”。为了全面学习西方知识,沈葆桢大力倡导和支持留学教育。1873年,沈葆桢奏请派遣船政学堂学生赴英法继续深造,提出“前学堂习法国语言文字者也,当选其学生之天资颖异,学有根柢者,仍赴法国深究其造船之方及其推陈出新之理。后学堂习英国语言文字者也,当选其学生天资颖异,学有根柢者,仍赴英国深究其驶船之方,及其练兵制胜之理”,得到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大力支持。李鸿章认为“闽厂选派学生赴英法学习造船驶船,洵属探本之论”;左宗棠认为“艺局生徒赴各国游学,以扩闻见、长见识,自题中应有之义”;李宗义指出,这批留学生与之前赴美留学生只学语言文字不同,“须入其机器房,登其轮船,相与群居,方能探其窾要”。为促成留欧计划,1874年沈葆桢为留学英法两国的事宜亲自拟定了翔实的留学计划,但由于经费问题和日本侵略的突发,留学计划戛然而止。1875年日意格回法国采购机器时,沈葆桢令其在船政学堂前、后学堂的毕业生中挑选魏瀚、陈兆翱、陈季同、刘步蟾、林泰曾五人,随其出国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这些出国学生,“既可以验证旧学,又可以增长心思”,为日后正式派遣学生留学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沈葆桢的留学建议虽然并未正式实行,但在其影响下,清廷中对学生留学的呼声越来越高。沈葆桢后又与李鸿章上奏,分析欧洲军事技术的优势,阐明留学对于培养人才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查制造各厂,法为最盛;而水师操练,英为最精”,提出将福建船政学堂中前后学堂的学生分别送往法国和英国留学。“闽厂前学堂学生本习法国语言文字,应即令赴法国管厂学习旨在,务令通船新式轮机、器具无一不能自制,方为成效。后学堂学生本习英国语言文字,应即令赴英国水师大学堂及铁甲兵船学习驾驶,务令精通改过水师兵法,能自驾铁甲船于大洋操战,方为成效。”这次上奏,表明了船政学堂学生远赴欧洲留学的宗旨是学习世界一流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培养一流的工人、将士,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从此中国端绪渐引,风气渐开”。1877年3月31日,福建船政学堂正式派遣第一批留学生赴欧洲深造,后又分别于1881年年底、1886年四月和1897年分别派出第二届、第三届、第四节留学生。沈葆桢、李鸿章等人吸取留美学生的经验教训,对留欧学生设置了明确的规定,一定意义上保证留學欧洲的成功。学生留欧归来,带回了西方先进的理念与技术,这些留学生进入各行各业,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传递给他人,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对中国近代军事科技人才的培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难以否认的是,沈葆桢的军事教育思想难以摆脱中国传统封建礼教的束缚。在管理船政学堂时,他拒绝了日意格实行周假、暑假的建议,称会阻碍学生的进步,但却对百日丧假坚持不取消,因为他认为如果取消了丧假,会被认为学生进入船政学堂就“背弃(按儒家教义而言)双亲”。沈葆桢本人也坚持封建纲常伦理绝不动摇,认为“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
“中体西用”思想受到封建信条的支配,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忽视了中体与西学之间存在固有的矛盾,后人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中体西用”思想使国人看到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诸多可能,同时引进了一大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开阔了大众的视野,促进了近代新式教育的产生,推动了军事教育近代化的历程。
二、培养目标:近代海军人才
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造船与驾驶的技术学校”, 沈葆桢主持船政学堂期间,坚持以培养海军人才为目的。在船政学堂创办初期,左宗棠便提出“夫习造轮船,非为造轮船也,欲尽其制造驾驶之术耳;非徒求一二人能制造驾驶也,欲广其传使中国才艺日进,制造、驾驶展转授受,传习无穷耳”。沈葆桢也沿袭了左宗棠的思想,认为人才培养为自强之本,提出“船政根本在于学堂”,而培养人才的更高一层目标是“以独立技术为基础的近代国防设施的建立”。
福建船政学堂中培养的是既精通军事知识又具备专业能力的近代海军人才,船政学堂中兼备普通知识教育与专业军事技术教育。学堂分为前学堂(又称法文学堂)和后学堂(又称英文学堂),两个学堂都设置了丰富的课程。前学堂的课程包含法语、算数、代数、微积分、几何、透视绘图学、物理、机械学等,目标是培养能够设计制造各种船用零件并能进行船只设计的人才;后学堂开设的课程包含英语、算数、几何、直线、球面三角、航海天文气象、航海算数和地理等。为了培养学堂学生的专业能力,满足近代造船工业起步和发展的需要,适应急迫的海防建设需要,前后学堂各自设置了不同的专业。前学堂包含制造专业、绘事院、艺圃等。制造专业培养船舶制造人才,绘事院就是前学堂的设计专业,主要“训练学生对兵船结构设计方案”,培养专业的船舶绘图员。沈葆桢认为西洋人的造船诀窍,不在于运镞挥锥,而在于画图定式,因此在前学堂中增设绘事院,挑选天资聪颖的少年入院学习船图、机器图的绘制,平面几何等。艺圃是前学堂的艺徒班,是“中国最早的技工学校”,培养生产工人和初级技术人员,主要招收15至18岁,“有膂力悟性”的青年工人。后学堂包含驾驶专业和轮机专业,主要培养海上驾驶专门人才和高级轮机人员。
在普通知识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的共同结合下,船政学堂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自身也具备了专业技术能力,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长,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方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在海军人才的培养方式上,沈葆桢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技能的锻炼相结合,指出“出自学堂者,则未敢信其能否成才,必亲试之风涛,乃足以觇其胆智,否则实心讲究,譬如谈兵纸上,临阵不免张皇”。在船政学堂中,每个专业都设置有相对的实习方式,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造船专业的学生必须了解机器的各种组成层部分及其作,在实习课上要从事实践船体结构课程进和机器操作,以便熟悉工厂工作。绘事院的学生每天都要花费一部分时间在车间里熟悉他们学科方面的实践,并且有八个月的实习期,专设“一门完整地150匹马力船用蒸汽机结構实习课”。艺圃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有希望成为‘领班’的青年工人”,他们实习方式是在工作完成之后,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将实践经验与所学知识结合。后学堂的实习课主要是在船上训练驾驶与演炮。驾驶专业学制为五年,三年课程学习完成之后,还要进行两年的航海实践。驾驶专业有一艘被命名为“建威”的航海实践船,船上的主要实习课程有:船舶驾驶术、航海术、射击、指挥。轮机专业的学生大都是有经验的年轻工人,实习课程是先在岸上练习装配发动机后再到新建轮船上安装各种机器,目的是训练高级轮机人员。除了注重实践,沈葆桢对于船政学堂的管理也极为严格:学生入学需经过考试,考试科目有笔试、口试和体格检查三项;为了增进学业,船政学堂每季度考试一次,按照成绩设置相应的奖惩措施,得到最高分的奖10元,得最低分的加予懒惰的标志,连续两次给予警告,三次除名。
理论实践结合的培养方式与严格的管理方式,保证了船政学堂培养人才的质量,也使得船政学堂在沈葆桢的带领下为中国近代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这些人才广泛的活跃在中国近代社会中的军事、经济、外交、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四、沈葆桢军事教育思想的影响
第一,培养了一大批近代人才。在沈葆桢的主持下,船政学堂培养出了中国近代第一代轮船设计制造人员和第一代轮船驾驶人员,形成了近代海军的骨干力量。福建船政学堂自创到停止招生,共四十余年。共招收新生700余名,除淘汰者外,共毕业制造班7届143人,驾驶班19届241人,管轮班11届126人,计510人……历届毕业生中,曾选拔优秀者97人。严复就是福建船政学堂在福州招考的第一届优秀学生,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被称为启蒙思想家。除严复之外,船政学堂也培养出很多优秀的人才。“前学堂学生文笔通达,明于制造立法者,则以李寿田、游学诗、罗臻禄、吴德章、郑清濂、汪乔年为”,“其驾驶信息胆大者,则粤童张成、吕翰为之冠。其精于算法量天尺之学者,则闽童刘步蟾、林泰曾、蒋超英为之冠”。中国近代著名海军将领萨镇冰,甲午海战中英勇殉国的邓世昌、首任海军总长黄钟瑛等等都曾经就读于福建船政学堂。船政学堂的毕业生对近代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是难以估量的,他们在军事、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传播等不同的方面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福建船政学堂在存在四十多年间,成为“晚清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
第二,影响近代军事学堂的办学。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科技专门学校,最早采用西方教学制度,在沈葆桢的主持下,福建船政学堂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和专业模式,为近代军事学堂提供了范本。作为同类型学堂的先驱,福建船政学堂为其他军事学堂输送了一大批教师和管理人员。福建船政学堂建立后,天津、威海卫、昆明、黄埔等地相继建立起海军学校和航海学校,福建船政学堂无疑起到了先锋作用。江南水师学堂中,“自英、德语文而外,凡勾股、算数、几何、代数、平弧、三角、重学、微积以及中西海道、星辰部位、驾驶御风、测量绘图诸法,帆缆枪炮轮机大要,皆当次第研求。堂客毕业,派登练船,俾周览山海形势,沙礁凤涛,更番巡历,以练胆识”,其课程、实习等方面,皆可以看到福建船政学堂的痕迹。
第三,促进军事教育的近代化。在沈葆桢的大力支持与推进下,福建船政学堂成功派出四批留欧学生,这些留学生从不同方面对近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船政学堂的留学生中,“能造船者九名,能开矿者五名,能造火药者一名,通晓军务工程者二名,能造炮者一名,能充水师教习者一名,能充驾驶者十三名,能充匠首者九名”。这些学生担任水师学堂教师者比比皆是,例如严复担任北洋水师总教习二十余年,魏瀚担任广东黄埔水师学堂总办等等,成为我国近代军事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促进我国军事教育的近代化,推动中国近代船舰制造业的发展。除了进入学堂传递军事知识外,这些学生还进入海军、外交、实业、科技等其他领域,为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總之,沈葆桢见证了福建船政学堂从初创到强盛的过程,通过在福建船政学堂的实践,沈葆桢的军事教育思想也经历了从发端到逐渐完善的过程。沈葆桢重视军事人才的培养,认为“船政根本在于学堂”,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也不是空谈书本知识,而是将知识与学生的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注重外来知识的价值。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美)庞百腾.沈葆桢评传:中国近代化的尝试[M].陈俱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柳燕妮,陈盛.船政与近代中国海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
[4]高时良,黄仁贤.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陈学恂.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杨雅达,李晓丹,林兴龙.沈葆桢军事教育思想初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0):78-82.
[7]沈葆桢.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沈文肃公政书 第4册[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7.
[8]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9]王越,周德昌.中国近代教育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10]林庆元,罗肇前.沈葆桢[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
[11]沈传经.福州船政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12]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省志·军事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13]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5[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4]汪征鲁.福建史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15]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16]林庆元.福建船政局史稿[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
[17]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四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19.
作者简介:
李海松,女,河南许昌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