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儒薇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 3002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2021年7月,国务院批准北京、上海、重庆、天津、广州五大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初步建设工作。天津作为开放程度较高的港口城市具有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潜力和优势,充分发挥天津的优势资源,将天津打造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关于天津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津城”“滨城”双城形成协调发展、合理分工、优势互补格局的重要力量和融合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抓手。目前,国外学者对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研究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脉络,国内目前的大多数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还在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对适合我国本土化发展的探索较少,在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因此,本文利用SWOT模型,系统性分析天津目前发展的实际状况和未来前景,探究天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路径。
1921年,韦伯首次在《经济与社会》中提出“消费者城市”这一概念。根据城市的社会关系,可以分为三类:生产性城市、消费城市、商人城市。并将“城市经济”列入了经济发展阶段之一[1]。“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概念由美国著名学者爱德华·格莱泽(Edward Glaeser)于2001年在《消费城市》一文中率先提出,最先从消费角度来看城市的经济发展,并把城市视为服务、商品及文化的消费中心[2]。
近年来,我国开始研究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相继提出了关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理论及其研究。在消费城市的含义上,汪婧(2019)[3]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内涵和形成机制》认为,消费城市与生产城市相对应,是基于从城市主导作用出发的概念,而不是彻底的割裂化、分离化和对立化;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路径分析方面,陶希东(2020)[4]认为,强劲的经济实力和高收入水平是决定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因素。高宝华(2020)[5]认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必须具有快捷方便的全球链接能力;在评估指标方面,钟诗梦、李平(2021)[6]则通过消费支点效应的研究,探讨了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可能对城市群内不同城市的消费形成刺激作用。
通过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大多仍停留在对国外消费城市理论的介绍及基于理论进行实际应用,同时中国本土研究成果也相对零散,缺乏统一的理论体系,就评价体系而言,评价系统指标并没有完全系统化,而且较烦琐,指数选择量化基础不足,主观性也较强,而且测算对象以中国本土城市居多,没有国际性。为此,本文将运用SWOT分析模型,以天津市为分析对象,系统化地从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四个方面展开相关剖析,并总结了发达国家建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成功经验,同时也从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及WT战略等角度根据天津市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本文基于SWOT分析模式,主要研究天津发展成为世界一线城市后所具备的优势和机遇,以及面临的劣势和威胁。
3.1.1 具备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础
天津是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家物流枢纽、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7]、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亚太区域海洋仪器检测评价中心。
经济总量上,虽受新冠疫情影响,但天津市经济总量持续上升。2021年,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5695.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20年增长6.6%,经济总量居全国第11。同时,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能力提升,2021年,天津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49元,增长8.2%[8]。从产业结构来看,动能转换不断加快。新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比2020年增长15.5%。规模以上服务业中,2021年新服务营业收入增长19.9%,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7.5%和10.1%。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8.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2.5%,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57.5%,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力点之一[9]。基础设施建设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地铁建设提速推进,滨海新区Z2线开工建设,4号线南段、6号线二期建成通车,运营总里程达到265公里,优化9号线行车组织、城际列车高峰开行时刻、公交接驳,“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加快构建。
3.1.2 国际化程度高
天津市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被确定为“超大城市”。位于环渤海的核心,是我国沿海地区最先开放的港口之一。国内位于京津冀一带、是联系“三北”区域的主要枢纽;在国外,由于链接东北亚、面对印度洋,位于“两个扇面”的交汇处,拥有十分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丰富资源,是中蒙俄经济走廊主要节点、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的交汇点。
以天津融入“一带一路”和RCEP共建为例,2021年,天津市外贸进出口总额8567.42亿元,比2020年增长16.3%。其中,进口4691.82亿元,增长9.3%;出口3875.61亿元,创近5年来新高,增长26.1%。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2239.24亿元,占全市出口比重的57.8%,比2020年提高1.0个百分点,增长28.3%,快于全市出口2.2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1182.19亿元,增长3.4%。从贸易伙伴看,对欧盟、美国、日本、韩国、东盟出口分别增长35.8%、9.1%、23.4%、22.5%和17.5%。“一带一路”、RCEP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全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占比33.3%,对RCEP成员国出口占比29.5%,可以看出天津开放程度较高[8]。
3.1.3 跨境电商发展迅猛
天津跨境电商的进出口规模、跨境电商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搭建、保税仓库建设等均取得了良好进展,2021年,天津获批3个市级跨境电商示范园区,跨境电商成为推进数字贸易发展的新动能,实现4种跨境电商通关模式全覆盖。随着天津跨境电商迅速发展,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天津市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145.5亿元,同比增长134.68%,其中B2B出口96.75亿元,较2020年增长7倍[10]。截至2021年,天津市已备案的跨境电商企业及代理、融资、仓储、运输、服务等相关公司多达550多家,已备案产品达16万个,进口实现181.3亿元、出口实现110.4亿元,进出口总交易额数量居全国前列[11]。
3.2.1 服务性消费继续反弹,两年平均增速仍然偏低
服务性消费能够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有效需求,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社会经济全面繁荣。2021年,天津市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26.6%,高于人均消费支出10.0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1%,低于人均消费支出1.0个百分点。在外饮食、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是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2020年低基数影响,2021年均实现大幅反弹,但两年平均增速尚未实现正增长。服务性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比上年回升3.8个百分点,占比仍未恢复至2019年水平。总体来看,居民服务性消费的恢复程度相对较低[12]。
3.2.2 国际知名品牌较少,消费者有效需求难以满足
国际知名品牌较少是导致高端消费外流的主要原因,国家知名品牌对于吸引消费者和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具有重要作用。根据《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中国城市国际顶级品牌指数2022”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成都、杭州、西安、深圳、天津、重庆、沈阳和武汉,可以看出,天津与上海、北京等城市还存在较大差距,还未建立高品质消费的基本特征,引进的国际知名品牌店较少,而且也缺少富有自身优势与区域特色相关联的消费导向。城市生活中对于鲜明的消费特征及其商品与服务市场的导向作用、独创性、特色性还没有形成雏形。与国内高端消费主要目的地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相比,天津在消费力上仍显薄弱(见表1)。
表1 2017—2021年五大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增速
3.3.1 政策支持
政府宏观调控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指出了“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13],天津市具有良好的社会历史文化前提条件和经济基础,对推进将天津市打造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天津市商务局出台的《2022年天津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开展消费促进活动工作指引》要求各区和有关商协会、贸易流动公司协同开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开发,提升海河国际市场和市民消费行为的带动能力,积极开展多元化、多层次、多范围的错位聚集消费行为行动,激发消费市场的积极性,努力打造“月有行动,季有特色,全年不间断”的各类消费行为行动,形成“全年不断、热度不减、一浪更比一浪高”的声势。
3.3.2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城市经济硬实力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核心竞争力。天津的营商环境不断转型升级,2017年“津八条”,2019年“中国民营经济开发19条”,2020年“海河英才”等优惠政策陆续推出执行,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一制三化”的改革升级版加速实施,继续完善城市服务、不断升级载体能力。
3.3.3 会展经济的发展
会展经济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重要的“催化剂”,世界各地的参展参会者不仅为会展提供了人气,也对产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带动了消费需求的增长,从而会带动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扩大了城市影响力。天津市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国际交往活动活跃,国际会展众多,通过建成“城市会客厅”项目,以建成北方地区国际会展中心城为目标。2020年,天津共组织了包括第105届全国糖酒会、国际汽车展等在内的63场会议,展览面积达到172.66多万平方米,其中,规模为20万平方米以上的展览有三场。2021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与中国天津市人民政府协作共构的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在津南区建成。国际会展中心的建设和投入,标志着天津市会展业将迎来一个崭新的蓬勃发展阶段,承办国外重大展会的综合实力将大幅增强,对消费有着重要的拉动作用。
3.4.1 国际影响力相对不足
在国际方面,天津还处于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初期,而已经发展起来的较为成熟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巴黎时装周、伦敦时装周、纽约时装周、迪拜国际投资年会等活动都享有国际声誉,每年吸引了大量国际消费者。根据科尔尼发布的2021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全球城市指数排行天津位列94,而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城市位列前四,可以看出天津与目前知名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天津的产品设计在国际上仍缺乏对不同地区的针对性开发。国外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已有较为完备的建设,对天津有一定的威胁。
3.4.2 面临国内其他消费中心城市的冲击
在国内层面,天津与北京、上海、广州间在可支配收入方面仍有一定差距,在未来几年内与北京和上海间的差距还可能继续扩大,从而导致居民消费信心与消费预期不稳,造成居民消费需求下降,对整体消费市场产生了影响。
以“新”促“兴”,促进消费业态转型升级,打造“消费新场景”,让消费者的消费更加“简便化”“智能化”“安全化”;打造“购物多层次”,满足不同购买力的消费群体,不仅要引进国际奢侈品店入驻,让消费者在天津即可享受高端消费,同时也要满足一般家庭收入的消费者购买需求;打造“购物多元化”,满足不同文化、地域的消费者需求,引进多样化产品,落实免税店的设立,让消费者不仅“买得快”还要“买得到”。同时,不仅要吸引消费者,更要让消费者记住天津,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统筹打造一批具有显著标识度和独具天津特色的商圈。
此外,还要大力发展首店经济,不断提升天津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繁荣度。以“唯一店”和“首发店”的标准引进和打造顶级潮牌购物、国际餐饮零售、网红文娱业态等,并不断加大品牌创新力度。同时,振兴“津城老字号”,借鉴国内外知名品牌经验,打造具有天津特色的国际知名品牌,在保证商品质量的同时不断创新,让产品走向世界,实现国际化和现代化改造,开辟更多新品牌。
借助天津交通便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传统文化浓厚等优势,在“会展经济”“夜经济”的带动下,将“亲水游玩”“洋楼文化”“津味文化”作为天津的三张“消费名片”,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与地域文化旅游优势建设具有各个区域特点的夜间经济带,规划建设一批以夜经济为带动,与旅游协调发展的特色项目,在增强夜间购物文化旅游功能的同时促进与旅游的结合。积极建设与发展一大批具有“天津特色”和“天津历史”的特色商业街点与历史文化夜生活聚集地,为促进节假日休闲旅游,根据节日特点和网络消费趋势打造一系列具有节日特色的主题爆款“网红”产品,聚集更多商家、居民和旅游者、景点和商圈。
会展作为天津重要的窗口,是拉动消费的重要途径。可通过“会展+产业”“会展+文旅”“会展+贸易”“会展+科技”“会展+消费”“会展+体育”等途径,推动天津优势特色产业与文化消费的国际化,拓展消费新空间,释放潜在消费能力,加快天津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进程。天津会展消费目的地建设要进一步聚焦国际品牌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国内国际行业协会招商,引入国际品牌会展活动,通过全球高端消费资源信息集聚者和集聚平台的引入,推动国际高端消费资源快速聚集;同时,还要研究国际消费新趋势,策划国际高端消费的新题材会展活动,以会展策划的创新活动推动国际高端消费资源快速向天津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