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怡丞 王建林
(1.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河西走廊会展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甘肃张掖 734000)
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业迅速崛起,作为一种综合性产业,旅游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旅部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综合贡献GDP总量的11.05%。2023年,新冠疫情结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国庆节假期8天,全国旅游业快速恢复,收入7534.3亿元,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1.5%。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交通道路、社会公共服务建设,很多城市为了树立城市新形象,打开本地产业市场,开始把城市经济新增长点聚焦到会展业。由于旅游业和会展业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会展旅游是伴随着旅游业的日渐成熟、会议展览日益增多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与普通的观光旅游相比,会展旅游具有举办时间长、经济联动力强、收益率高、规模大、不受季节影响等特点,因此也被称为“旅游皇冠上的宝石”。旅游业与会展业相互促进,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发展会展旅游业。
河西走廊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地段,旅游资源丰富,数量多、质量好,是极具特色与发展空间的会展旅游区域,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河西走廊的会展旅游业正处于抢抓机遇的破局开端期。河西走廊会展旅游新业态的培育不仅能推动河西走廊下属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升经济竞争力、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还能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并为全球会展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然而,与全国会展经济发展程度相比,河西走廊会展旅游整体尚处在“政府主导+市场开发”的早期阶段,发展水平不高,会展业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企业市场化运作能力比较弱。为推进河西走廊会展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本文运用SWOT-PEST分析法对河西走廊会展旅游新业态培育的宏微观环境因素及其利弊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河西走廊会展旅游发展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明确河西走廊发展会展旅游新业态的前进方向,为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政策和规划提供参考。
会展旅游相关研究成果最早发表于2006年,刘松萍、刘宏伟在中国会展旅游现状分析及竞争力模型研究一文中从会展、旅游及区域的角度,以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重点分析会展旅游的现状、形成和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并使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会展旅游竞争力定性分析的框架。关于会展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15—2018年,总结分析了会展旅游发展模式、会展旅游研究综述、会展旅游策略研究及产品及市场开发等内容。目前关于会展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会展旅游的概念、会展旅游的效应及会展旅游发展策略。
学界对于会展旅游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本文采用的是目前比较通行的会展旅游定义,是按照英文MICE直译来定义的,会展旅游主要包括会议(Meeting)、奖励旅游(Incentive)、大会旅游(Conventions)和展览旅游(Exhibitions)四个部分,是指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展览活动和会议,吸引各方人员前来沟通谈判或访问,在活动或会议过程中举办方提供饮食、住宿、交通、旅游、购物、娱乐服务,刺激旅游需求,带动当地旅游发展,并给当地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一种活动。
发展会展旅游能够带来全方位的社会效益,如提升会展城市功能和城市形象、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等。会展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提升经济效益、提高知名度、改善城市设施等方面。会展旅游对区域经济的主要作用表现在有助于提升目的地旅游形象、改善地区旅游吸引力、降低目的地季节性等方面。
会展旅游发展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角度:一是通过分析会展旅游的概念和产业关系,宏观性地提出发展策略。二是运用SWOT法分析法,围绕目标城市的区位条件,探析目标城市会展旅游的发展路径。三是以各类国际盛会为切入点,例如,王玉霞以上海世博会为研究背景探究了会展旅游的品牌化发展策略;马晓锦以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如何利用这一经济盛会,有效促进敦煌乃至甘肃经济发展。此外,有部分学者还认为促进会展旅游目的地基础建设及形成政府扶持+企业主导+协会监督+区域合作的有效的行业管理方式等措施可有效提高会展旅游竞争力。
2.1.1 政策优势
《“十四五”河西走廊经济带发展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河西走廊经济带处在多重机遇的叠加期。酒泉、张掖、敦煌等地抢抓发展机遇,并相继出台了《酒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会展经济发展的意见》《张掖市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关于印发敦煌市贯彻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鼓励社会各方引办承办联办各类会议,利用会议平台做好展览推介和招商引资工作;打造特色会展品牌,有效盘活各类资源,全面做好“会展+”文章;按照“把会展办起来、把场地用起来、把游客导进来、把团队引进来、把闲置土地盘活”的思路,丰富场馆运营业态,管好、用好“三大场馆”,培育壮大会展经济。这些政策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河西走廊会展旅游新业态的培育。
2.1.2 经济优势
2020年末,河西五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91.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5年增长29.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5.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61.9亿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018.7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844.80元。河西走廊经济实力的提升,为会展旅游新业态的培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9年“张掖交易博览会”现场销售额5400万元,同比增长8%;签约金额122.97亿元,合同金额21.47亿元。2019年丝绸之路(嘉峪关)国际房车博览会签约总金额2.8亿元;2020年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武威)签约项目14项,总投资12.64亿元;2022年首届甘肃·酒泉枸杞博览会共签订合作协议23个,签约金额36.13亿元;2023年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签约重点项目26个,签约金额达106亿元。从数据可以看出,河西走廊品牌会展近年来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已有资本积累可以一定程度上为会展旅游新业态的培育提供经济基础。
2.1.3 社会优势
河西走廊区位优势明显,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现拥有A级景区137个、星级酒店163个、大型会展场馆8个,综合交通网已逐步形成,丰富的旅游、文化、餐饮、交通、住宿等资源为承接大型展览提供了条件。目前,河西走廊最具代表性的节会活动是“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自2010年开始已成功举办了11届,现已成为甘肃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知名品牌旅游节会。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武威)是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地区间经贸合作的精品节会,也是具有地域特色的行业品牌节会和扩大招商引资、促进产销对接的重要平台,2020年获“中国会展经济产业贡献奖”。因此,特色鲜明、示范性好、拉动力强的品牌节会在促进河西走廊会展旅游新业态培育上发挥着重要的带头作用。
2.1.4 技术优势
河西走廊坐中四连的中心区位优势是发展会展旅游的基础。312国道、G30高速公路和兰新高铁贯穿大部分区域。被誉为“中国最美公路”的227国道(张掖—西宁)更是自驾游爱好者的天堂。同时,215国道(柳园—格尔木)、山阿公路(山丹—阿右旗)、金阿公路(金昌—阿右旗)、双中公路(双塔—中卫),也极大紧密了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联系。河西走廊共有机场5个、航线30多条,可通往20多个城市。此外,柳园至格尔木、张掖至扁都口的高速公路等项目,都大幅提升了河西走廊段的通达能力。
2021年嘉峪关实施信息化项目51个,共计完成投资3.63亿元,同比增长2.5倍。酒泉市已建成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3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累计发电量1811亿千瓦时。2022年张掖“数字政府”正式上线运行,新建5G基站620个,实施新能源智慧集维平台等项目13项。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扫描技术,将敦煌石窟的建筑、彩塑扫描储存进电脑,再进行转换加工,从而得到数字化成果,借助可穿戴式VR设备,让观众360度全方位感受洞窟空间结构,深度体验彩塑艺术之美。数字赋能及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为河西走廊发展会展经济注入了新的动能。
2.2.1 政策劣势
河西五市在发展会展旅游过程中,缺乏具体政策规划,宏观政策多但具体政策少,行业管理不健全且缺乏有效监管。同时,河西走廊对会展业的管理资源整合度不够,区域协调合作机制不健全,会展业和旅游业在许多方面难以实现有效对接。如《“十四五”河西走廊经济带发展规划》中更多提到的是旅游规划,即在抢抓西部大旅游环线建设契机下,打造以河西走廊为核心,串联辐射哈密、德令哈、额济纳旗等地的黄金旅游大环线,打造世界级丝绸之路旅游目的地、中国户外体验大本营和西部自驾游黄金线。此类发展规划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会展业和会展旅游的联动发展。
2.2.2 经济劣势
2022年,张掖市地区生产总值581.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69.67亿元;嘉峪关地区生产总值362.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6.8亿元;武威市地区生产总值663.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27亿元。虽然河西走廊近年来经济总量明显提升,但由于河西走廊本身经济总量较小,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25.4%、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产业深度及广度不足及河西五市间空间距离过远,导致其无法实现体系化、集群式发展。同时单一的产业结构又进一步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与就业环境,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后期无力。
2.2.3 社会劣势
与发达地区相比,河西走廊会展业还存在配套设施欠合理、展会规模小、发展不平衡、会展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目前已投入使用的室内展馆面积较小,且多为临时展馆,馆内基础设施还不健全,功能也较为单一。河西五市中敦煌、张掖两市凭借品牌会展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张掖交易博览会”率先打出了自身的知名度,获得了较好的发展,而其他三市会展发展相对滞后,并且发展差距呈现逐渐加大趋势。从河西走廊会展业整体来看,存在“五多五少”现象,小型会展多,大型会展少;节庆类会展多,综合类会展少;消费型会展多,贸易型会展少;重复性会展多,创新性会展少;临时申办会展多,固定品牌会展少。河西走廊会展业起步晚,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滞后于会展业的发展,开设会展专业教育的院校数量少,教学师资、社会资源相对不足,不能满足河西走廊发展会展经济的需要;加之政府对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体系不成熟,外来会展人才少,限制了河西走廊会展业的发展。
2.2.4 技术劣势
河西走廊会展业相关基础设施不完善,会展业发展环境较差。河西五市由于其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其会展业和旅游业方面的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差。河西走廊会展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各行业间尚未形成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及信息公共服务一体化体系。同时,河西五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水平较弱,道路通行效率低,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拥堵严重,严重影响了与会者和旅游者的出行体验。
2.3.1 政策机遇
“十三五”期间,我国会展业高速发展,展览数量和展览面积跃居全球首位,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会展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到会展业是“一把手”经济,行业发展与政府扶持紧密相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全省展览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积极壮大市场主体,促进展览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展览业转型升级。国家和地方提供的政策支持,为河西走廊会展旅游新业态培育确立了规范有效的发展目标。
2.3.2 经济机遇
我国已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省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河西走廊经济带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一带一路”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深入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形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定,都为河西走廊会展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机遇。
2.3.3 社会机遇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甘肃一跃成为我国对外重要窗口和前沿阵地。作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甘肃面向中亚、西亚国家通道、商贸物流枢纽及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的战略地位愈发突出。目前,甘肃省抢抓“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机遇,因地制宜培育、打造品牌展会,进一步提升甘肃会展产业的规模和水平,促进更大范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会议展览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为河西走廊会展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2.3.4 技术机遇
互联网、AR、VR、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医疗、工业、娱乐、移动终端等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展览业的主题选择空间,促进了线上招商引资和投资贸易平台的发展,实现了展会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业态模式创新。如“云展会”这一形式将有力促进甘肃省和河西走廊会展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全面提升会展旅游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高铁经济时代的来临,缩短了人们参加会展活动的空间距离,也为河西走廊会展旅游发展带来了更多便利。
2.4.1 政策挑战
虽然国家和地方陆续出台了加快会展业、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但涉及会展业法律法规的较少。目前,甘肃省对组展商、参展商、服务商的支持政策还不完善,尤其是在监管投诉处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仍存在政策缺失。因此,法律法规的缺位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河西走廊会展旅游新业态的健康发展。
2.4.2 经济挑战
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多年未见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会展经济发展因此受到影响。巨大的变化和不确定性迫使会展行业重新洗牌,使品牌企业强者恒强、竞争优势更为集中,中小城市的会展经济发展不容乐观。目前,甘肃省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产业发展“三个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县域经济相对薄弱,民营经济发展滞后,传统产业链条较短,新兴产业规模偏小,消费提升总体乏力,不利于营造河西走廊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河西走廊会展业的发展。
2.4.3 社会挑战
近年来,河西走廊周边地区会展经济迅速崛起,南有昆明的中国东盟博览会,西北有新疆乌洽会、西宁有青洽会、银川有宁洽会,东有会展大省陕西。这些品牌会展所形成的经济优势及行业壁垒使河西走廊会展业面临严重挑战。与发达地区的会展经济相比,河西走廊会展行业规模小而弱,运行不够规范,核心竞争力较弱,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大型会展品牌的引领,规模化经营难以实现。
2.4.4 技术挑战
甘肃省会展业缺乏配套的会展服务,场馆利用率偏低,如甘肃国际会展中心距离市区较远,沿途公交站名不清晰,公交线路少,参展商和观众体验感差。兰洽会在办了15届之后,于2010年才有了固定场馆。同时,河西地区会展业受明显的淡旺季影响,在会展淡季的冬春两季,场馆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在会展旺季,场馆面积又显得不足,难以承办全国性或大型的国际性展会。
河西走廊应抢抓建设机遇,使品牌化发展和地方特色展会相结合,充分发挥敦煌文博会、张掖交易博览会等老牌会展的影响力,围绕河西走廊特色产业,实现会展品牌开拓、国际化商贸营销、产业链上下游整体带动,以老牌会展为依托,以节庆活动为卖点,重点培育石窟文化、四坝文化、农耕文化等新兴会展业态,促进会展和文旅、农业融合发展。同时,有针对性地出访海外、联谊交友,广泛宣传推介河西走廊文化,讲好河西故事,扩大河西影响力,吸引更多外资和侨资投向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文化旅游等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兴品牌展会,提高河西走廊地区会展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河西走廊会展旅游新业态培育注入活力。
表1反映出河西走廊发展会展旅游有一定优势,但同时还存在不足。河西走廊的会展旅游活动大部分是自发和靠政府引导,企业市场化运作能力较弱。因此,发展会展旅游必须实现政府、行业组织集体协作。首先,需完善会展业体制机制,加快相关政策的出台;其次,健全管理体制,由会展管理机构提供专门的指导,或由旅游部门接管相关工作,或二者共同合作,对会展旅游进行统一管理与规划;最后,政府需改变管理者角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制定并推行更加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减少政府对会展旅游活动的直接干预,推动政府主办展会逐渐向市场化主导展会转型,从根本上激发会展旅游行业主体的创新活力,助力会展旅游新业态健康发展。
表1 河西走廊会展旅游新业态培育SWOT-PEST分析矩阵
河西走廊需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做好展览业专业人才培训、引进和交流工作,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职业教育,解决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支持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因地制宜开设会展相关课程,按照“精细化+敏捷化+技术化”三化合一的岗位能力导向模式,实施课堂教学与行业企业学习相融合的小学期会展专业人才培养,培育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同时,还需要创新会展人才开发机制,用优惠政策吸引会展行业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专业人才,建立依托于行业的会展人才信息库,将河西走廊地区打造成为甘肃省会展人才的交流中心、 集聚中心。
河西走廊应加大对场馆建设的投入,注意配备场馆周边的绿化、休闲场所及停车场,进一步完善会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聘请专业会展场馆管理团队进行规范科学的经营管理。同时建设更加安全稳定的数字化网络环境,在会展场馆实现5GWiFi设备全覆盖,提升信息化互动的专业水平,优化展商和专业观众的现场真实体验,实现“互联网+会展”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紧密对接,加强与交通、工商、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业务协同与信息共享,全面推进信息化会展服务,建立依托线下实体会展的“线上会展”平台,线上线下联动,发展新兴展览业态,延伸实体会展的贸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