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宸逸 李京普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动“一带一路”合作走向世界。这一倡议为推动国际贸易和投资、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提高沿线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语言学的词频统计方法和大数据技术方兴未艾,但在哲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研究中的应用还相对较少。这一方法为我国的政治语篇分析提供了新工具,也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途径。因而,以词频统计和词云计算的方法进行词频统计,进而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发展至今的历史逻辑及话语价值,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治国理政的系列重要讲话,分析文本来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至第四卷)。涉及第一卷的总共有四篇,其中在第十三个专题有两篇,在第十四个专题有两篇;涉及第二卷的是第二个专题和第十六个专题,包括第十六专题“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全部篇目;涉及第三卷的共有七篇,包括第十六个专题中有关“一带一路”的相关讲话三篇,并涵盖第十八个专题“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的全部篇目;涉及第四卷的是第二十个专题“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之中的三篇。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混合采用词频统计和词云图两种方法。词频统计是指在预定的文本中计算某些词汇出现的次数。字词的重要性随着它在文件中出现的次数成正比增加。词云图(WordCloud)(1)词云图,也叫文字云,是利用可视化手段对特定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其特点是对特定文本中的高频关键词进行视觉化体现,出现越多的词,在词云图中展示越显眼。词云图过滤掉大量低频低质的文本信息,使读者只要扫过文本就可领略文章主旨。是一种可视化技术,以核心词汇的体积来衡量词频的大小。这种方式的意义在于更加直观地呈现关键词,能够帮助读者快速地了解关键词进而整合概念。本文采用ROST数据分析软件(2)ROST是一款功能强大、易于使用的数据分析软件。它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功能,可以帮助用户从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四卷本中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系列讲话进行分析。但值得注意的是,词频统计虽然能呈现高频词在语篇中的重要价值,但词语的内涵和意义还需要人工进一步分析。
根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四卷本中的相关论述,本文从时间维度上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内容进行分类。其中,第一卷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至2014年10月的相关讲话内容,体现在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宏观视角论述上,包括“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同建设‘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中拉关系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等篇目。
第二卷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1月至2017年5月与“一带一路”倡议有关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强调“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性。包括“‘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相容相近、相辅相成”“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拓展改革发展新空间”“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篇目。
第三卷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间的相关重要论述,主要强调通过加强外交工作推进“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密切合作,包括“做好新时代外交工作”“加强党中央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打造一条跨越太平洋的合作之路”“加强战略和行动对接,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绘制好‘一带一路’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篇目。
第四卷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6月至2021年11月间的相关重要论述,从更开阔的视野强调“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推动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经济与文化、健康等相辅相成的高质量发展,包括“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建设更紧密的‘一带一路’伙伴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果”等篇目。
从整体上看,依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四卷本的相关专题以及各篇目的标题内容,可以将“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2013年至2014年10月,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阶段;2014年11月至2017年5月,是“一带一路”倡议开始从愿景走向现实的阶段;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实走深”阶段;2020年6月至2021年11月,是“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为我们梳理了“一带一路”倡议从构想提出到付诸行动的发展脉络,以及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核心理念。与此同时, 2022年至2023年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讲话或论述,体现了新的发展趋势。2022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探索和实施的新阶段,2023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十周年。我们可以依据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高频词以及不同时间段高频词的变与不变,来把握其中所反映的价值理念。
整体词频统计显示,与关键词“一带一路”联系最密切的是“发展”“合作”与“经济”。据统计,“一带一路”与“发展”的语义关联了45次,与“合作”关联了55次,与“经济”关联了45次。同时,“发展”和“合作”是词频中出现率最高的词汇,分别为356次和342次。
1.以“发展”为核心外延的词汇有“国家”“各国”“中国”“建设”等。这反映了中国在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区域发展的时候,十分重视同沿线国家的外交关系,坚持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建设、协同发展,以中国的发展带动区域的发展,以区域的发展带动世界的发展(见图1)。
图1 与“发展”关联的核心词及词频
2.以“合作”为核心外延的词汇有“发展”“中国”“人民”“经济”“和平”“伙伴”“利益”“互利”等。这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强调互利性,通过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并且这种合作是平等和互利的(见图2)。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中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3)我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N].人民日报, 2023-08-26(003).
图2 与“合作”关联的核心词及词频
3.以“经济”为核心的外延词汇有“基础”“促进”“建设”等。这说明了“一带一路”倡议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全球互联互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见图3)。十年来,我们以发展、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理念为导向,秉持“一带一路”倡议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图3 “一带一路”倡议完整词云图
从整体上看,“发展”“合作”“经济”等高频词代表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容,表明我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促进区域乃至全球各国走合作共赢之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同时,相关高频词如“加强”“人民”“关系”“友好”等,阐释了“一带一路”所秉持的和平、开放、共赢理念,增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理解、信任,也促进了全方面交流合作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的建设。
1.阶段一:谋篇布局,提出倡议(2013—2014年)
通过对2013—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讲话材料的词频统计(见表1)发现,“中国”“发展”“合作”排在前三位。其出现频率分别为151次、144次、122次。以“中国”为核心的外延词汇主要有“国家”“阿拉伯”“东盟”“非洲”。2013年9月,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4)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合称。2014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计划文件(5)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计划》和《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两部文件。,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作出部署。同年,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和丝路基金,协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哈萨克斯坦)、“亚欧经济联盟”(俄罗斯)、 “两廊一圈”(越南)、“互联互通计划”(东盟)等进行对接。我们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初,进行合作的对象主要是中国周边的国家或地区,合作的范围主要是基础设施等经济领域。
表1 2013—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讲话材料词频统计
2.阶段二:践行倡议,夯基垒台(2014—2017年)
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方式,且协同推进文化交流。词频统计显示(见表2),该阶段出现的高频词是“合作”“发展”“建设”,分别出现了114次、95次、91次。其中,与“发展”相关联的词汇有“经济”“基础”“建设”“关系”等,这些词汇出现的高频率表明,此阶段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倡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来促进经济发展。如2016年6月8日,中欧班列开通;2016年12月25日,中老铁路开始建设;2016年12月,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开始建设;2016年1月21日,雅万铁路开工等。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文化”一词出现了13次,与其相关联的词是“交流”。这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通过基础设施合作来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伴随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人文交流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02.
表2 2014—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讲话材料词频统计
3.阶段三:推进合作,走深走实(2017—2020年)
此阶段出现率最高的词汇是“发展”“合作”“国家”,分别是86次、77次、62次。值得强调的是,“深化”一词出现了10次,“深入”一词出现了9次(见表3)。这种情况显示,在依托“一带一路”促进沿线国家合作与发展方面,具体的举措正在走实走深,“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在不断地从最初的“写意画”走向“工笔画”。
“走深走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合作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多。如,2018年,习近平在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中提出了与拉美地区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相较于最初以中国周边邻国、包含阿拉伯的中亚地区为主,“一带一路”倡议覆盖的国家或地区有显著地增加。其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合作不断深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曾说道:“中方倡议共建‘一带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得到包括阿拉伯世界在内的国际社会广泛支持与参与。”(7)习近平.携手推进新时代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7—11(002).深化合作是本阶段的主旋律。
表3 2017—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讲话材料词频统计
4.阶段四:精耕细作,高质量发展(2020—2021年)
词频统计显示(见表4),此阶段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是“发展”“合作”“共建”,分别出现了31次、29次、29次。其中,与“合作”关联的词汇主要有“健康”“安全”等,与“发展”相关联的词汇主要有“质量”“人类”等。除此之外,还出现了“绿色”,其被提及了10次。同时,在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强调推进生物安全、生态安全等领域的合作。这表明,在此阶段,“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得到进一步推进,从注重经济合作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兼顾健康和安全,体现出了人文关怀。这进一步完善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推动“一带一路”合作不断朝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愿同合作伙伴一道,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复苏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475.
表4 2020—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讲话材料词频统计
5.阶段五:承前启后,展望未来(2021—2023年)
在2021—2023年,世界正步入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倡议在实践的道路上迈上了新台阶。2021年11月,习近平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座谈会上强调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继续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9)习近平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xinwen/2021-11/19/content_5652067.htm?eqid=c68036bc002ef854000000036486bccb.2022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会上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2023年,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宣布了中国支持共建高质量“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10)这八项行动主要包括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开展务实合作、促进绿色发展、推进科技创新、支持民间交往、建设廉洁之路、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等。,抓好这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1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EB/OL]. 新华网,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3—12/12/c_113002291 7.htm.。会议上提出的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等主张,代表了新的发展阶段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方向。这一阶段,高质量发展、民生、科技、绿色、规则、文明等成为高频词,显示出“一带一路”倡议在原有发展的基础上,走向更高质量发展、更具人文关怀的新阶段。
新的阶段,对“一带一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打造开放性合作的平台,推动开放包容的互联互通体系建设,通过软硬联通,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稳定、持续、长久发展。其次,顺应新工业革命时代的潮流,以人为本,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充分利用新科技成果,赋能增效,探寻“一带一路”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再次,从文明层面进行交流合作,推动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文交流及合作,促进制度互鉴、文明共存。最后,强化国际规则和标准支撑,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
总之,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一直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不断扩大沿线国家及地区的合作规模,在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合作领域不断向其他领域延伸,呈现多元化态势。同时,“一带一路”倡议是个发展的概念,其内容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与升华。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传承着古丝绸之路和平合作的基因,并在实践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12)纪国平: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N].人民日报,2023-10-16(003).
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需要用实践注入生命力。有学者在讨论中国话语的本土化构建这一问题时,提出了“天下一家”(13)汪少华.Lakoff架构理论的本土化与中国话语架构体系的创建[J].中国外语,2022(01):30—36.话语叙事模式的总架构,这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是一个从个人到国家的实然过程,同时也暗含了从国家到天下的应然过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伙伴”在中国传统文化被强调为一种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关系。“伙伴”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有“同伴”之义。(14)汉语大词典:第1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15:1215.与“伙伴”并列的词是“火伴”。“火”的本义为“物体燃烧时所产生的光和焰”。郑玄笺“列人持火俱举,言众同心”;孔颖达疏“火有行列,俱时举之,言得众之心,故同时举火”。(15)汉语大词典:第7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15:7.“伴”,《说文·人部》曰:“伴,大貌。从人,半声。”《诗·大雅·卷阿》:“伴奂而游矣”(16)诗经:下卷[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5:507.,《毛传》:“伴奂,广大有文章也。”“侣”在《康熙字典》中的释义为“徒伴也”。(17)康熙字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28.“伴”以此有了“并行者”的基本义项。因此,“伙伴”一词蕴含了“众人同心”“相伴而行”“与共”等意义。
其次,“一带一路”倡议蕴含“国家间的合作是兄弟伙伴相伴而行”的隐喻。 “伙伴”一词在一些汉语的方言中有“兄弟”的意思。如四川话的“兄弟”为“兄弟伙”,河南话的“兄弟”为“伙计”。《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18)影印日本“论语”古钞本三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27.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传统文化中仁爱的理念。其与西方“博爱”一词“泛爱一切人”有共通之处,但需要一定的前提。其一,“敬”是以谨慎与合宜的态度与行为自我约束和完善自己。其二,“恭”是以诚待人。要以平等之心看待他人,只有相互尊重才能称之为所谓的“兄弟伙伴”。其三,“兄弟”起初是指血缘关系最为亲密的同胞,共处于一个家庭中。但后来还可以衍生至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关系。比如“协和万邦”“亲仁善邻”都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固有的,反映了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词频统计,我们发现,与“合作”关联的词汇有“伙伴”“友好”等。其中,“伙伴”出现了45次,与“合作”关联了35次,“使双方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92.“我们要坚定相互支持,做真诚互信的好朋友……是中国同中亚各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实质和重要内容。”(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288.“友好”出现了48次,如“友好合作”“巩固友好,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繁荣”,等等。与其词义相近的还有“朋友”,出现了38次。这反映出,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中国将沿线国家视为兄弟,将国家间的合作视为兄弟相伴而行,这体现出个人可以成为兄弟,国家之间亦能成为好伙伴的发展前景。不同种族、信仰和文化的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互惠合作,共同谋划利益和福祉,实现互利共赢。
最后,“一带一路”倡议反映了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价值理念。马克思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发展过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成为世界的历史。”(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0.马克思这一观点超越了西方的国家观念,与中国传统的天下观也有相通之处,如古代中国没有“国家”这一概念,中国传统的天下观主张“王者无外”理想观念下的“天下秩序”。(22)赵现海.中国古代的“天下秩序”与“差序疆域”[J].江海学刊,2019(03):163—173+255.有的学者根据前人的理论,提出了“新天下体系”这一说法,即“个人—国家—天下”模式(23)赵汀阳.天下观与新天下体系[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02):70—76.,这是一个从实然到应然的过程。
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既是从实然到应然的发展过程,也是从国家到天下的隐喻过程。其中,“实然”是以平等为合作的前提,以合作为行动模式;“应然”是发展,反映了人类未来命运休戚与共。另外,“一带一路”倡议是从我国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其联通世界,也惠及世界,坚持多边主义,强调多边合作,并将自身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2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48.,体现了从国家到“天下一家”的演进过程。
综上所述,在以“天下一家”为核心思想的中国本土话语总架构下,以“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念架构来阐述“一带一路”倡议的精神实质,有助于沿线国家和地区更好地了解其内涵,为更好地传播中国故事提供了重要价值。根植历史,面向未来;源于中国,惠及世界。中国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联通区域与全球,分享自身的发展经验,共享自身的发展机遇。这种秉持立己达人、兼济天下的思维和情怀,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当今时代,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如何回答好“世界之问”“时代之问”成为首要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创新性命题。“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就是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探索和实践。根据词频统计,“一带一路”倡议中出现的高频词有“互利”“和平”“绿色”“交流”“相互”“开放”“开展”“完善”等,分别出现了39次、58次、27次、59次、49次、45次、45次、42次,展现了中国所倡导的全新国际合作前景与发展路径。
首先,全球治理的主体与客体发生了变化,中国推动全球治理走出新的路径。传统全球治理体系以西方为主导,有学者认为,这套国际治理模式对于推动经济发展、自由贸易、和平管理、民主化扩张等方面很有利,但在解决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治理产生的负外部性方面却存在很大困难。(25)参见薛澜,关婷.多元国家治理模式下的全球治理——理想与现实[J].政治学研究,2021(03):65—77.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的时候,走了一条新的路径,其不同于西方以地缘政治为国际战略联合盟国遏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方式。以西方为主体的全球化1.0版主要由热钱推动,容易造成金融危机和经济泡沫,扩大贫富差距,走向两极分化,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一带一路”倡议采取地缘经济合作的方式,通过将区域所有国家的经济、政治、基础设施等连接起来,使得产业链、工业链、资金链连接并融合成为一个新的体系。与全球化1.0版迥然不同,这一新体系使全球治理的主体由单一的西方主导变为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参与,从而形成了全球化2.0版。(26)参见黄仁伟.“一带一路”倡议的十大战略创新[J].世界知识,2023(19):14—15.
其次,就传统全球治理模式下主客体间的矛盾而言,“一带一路”倡议找到了全新的解决途径。近代以来,西方通过殖民掠夺,占据全球优质资源,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也提出全盘借鉴西方发展的模式,提出“依附论”,但始终没有办法根本解决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反而导致了贫困、文明冲突、生态环境破坏及恶化等问题。虽然西方国家也开始对现代化重新研究和探索,但无法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定位,从而无法解决当前全球治理的根本问题。这种现代化就是西方化或是以“西方中心”为底色的,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其底色不容变更。故无论其如何探索,其“原罪”始终存在。而中国在探索现代化的道路上,没有一味依附西方,而是结合自身固有的文明基础和客观国情,以实际行动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发展模式,“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一个明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现代化道路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2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427.
最后,“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和平性和发展性,与世界发展潮流相契合。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一带一路”是发展之路。“一带一路”倡议的初衷就在于发展,其联通不同国家和地区,促进经济、文化和民心交流,促进共同发展;其二,“一带一路”是和平之路。“一带一路”倡议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下推动的,其始终以和平发展通过市场交换获得资源,尊重各国意愿,实现共赢,迥异于西方通过殖民扩张实现现代化的方式。其三,“一带一路”是联通之路。其为不同国家、地区及其民众加强相互交流、增进彼此理解搭起友谊之桥,为不同文化和文明加强对话合作、交流互鉴织就新的纽带,使不同文明相互尊重,从其他文明汲取营养和智慧。此外,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区域应有不同的实践机制,这不同于西方路径,其往往将一套固有不变的发展模式强加于其他国家。
综上所述,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就一直遵循着和平、发展、互利、合作的原则和理念,将言与行相统一,从地区和全球出发,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各国共建“一带一路”。这为沿线各国民众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成果,为解决发展问题贡献了诸多智慧和方案,为完善全球治理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通过词频统计发现,与“中国”相关联的词语还包括“人民”“和平”等。“一带一路”词频中以“合作”为核心的外延词汇也包括了“人民”,其在词频统计中共出现了123次。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传统的“天下观”,既心系人民,又胸怀天下,联结着中国与世界,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提供强大理念支撑,彰显大党大国的世界情怀和责任担当。
首先,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2.党的十八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不忘初心”;党的十九大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29)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27:29.;党的二十大强调:“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30)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6.“人民”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话语体系之中。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中国人民带来发展利益,也为世界人民带来发展福祉。“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例如,在建设“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和各国一起,营造发展机遇和空间,为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消除贫困;通过服务外包,带动本土市场需求,增加沿线国家人民就业;助力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不断改善民生。
其次,体现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念。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其鲜明特征和必然选择。建设“一带一路”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这条路径也必然是和平的、包容的发展之路。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开放合作,参与全球治理,也推动各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助力世界走向共同繁荣。而且,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必然会使本国利益和各国利益交织,扩大各国利益的交汇。这样的发展道路秉持共赢理念,追求均等发展机会,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沿线国家和地区,必然是和平的、包容的。可以说,携手打造和平发展的大格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共建“一带一路”的使命担当,体现了党带领人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念。
最后,体现了增进全人类共同福祉的担当。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契合中国传统“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文明观。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中国发展大历史视角认识和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和互利共赢,通过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契合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天下一家”的叙事逻辑。
总而言之,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增进全人类共同福祉,体现了在推进 “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情感表达。诚如冯昊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在全面性上统筹了“两个大局”,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31)冯昊.从传统天下观念看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J].思想教育研究,2023(04):99—105.艾丛潞也认为,“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百年辉煌的重要密码,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32)艾丛潞.“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启示[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01):5—12.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本文用词频统计和网络词云图方法展现了“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到实践的全息图,清晰地反映了其理论原则和实践内涵。十年来,随着世界格局的发展和变化,“一带一路”倡议所蕴含的理念也得以扩充和深化,在国际合作方面呈现出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不断发展过程。现实也表明,在这十年里,中国依托“一带一路”这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为沿线各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果,为完善全球治理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理念指引下,中国将继续增强与相关国家之间的互信,促进区域和平与稳定。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合作与发展方面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从而为区域乃至全球发展与稳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