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玮
摘要: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宝藏,其包括修身、立志、勤学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古人进行德育的重要形式和途径。从教育目的、内容和原则来看,传统家训文化与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相契合。二者的融合不仅能促进传统家训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能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效果。高校应该正确认识传统家训文化与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内在契合,以教育理念为基点,以课程内容重构为抓手,以理论研究为桥梁,以知行合一为原则,探索二者相互融合的新路径,实现传统家训文化在新时代、新领域的新发展。
关键词:传统家训文化;立德树人;高校;育人目标;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2-0001-04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协会2021年高教协会一般项目“服务立德树人的优秀传统家训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应用研究”(编号:GJXH2021-133);河北省社科联2022年社科联一般项目“习近平青年教育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路径研究”;衡水学院2020年教改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教学模式探索———基于罗素的教育目的观”(编号:jg2020024)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传统家训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与高校立德树人育人目标不谋而合。新时代高校应以立德树人为育人目标,积极探索将传统家训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运用的方法,开拓新的教育路径,以此提升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效性。
《中华百科全书》对“家训”的解释是:“家训,本治家立身之言,用以垂训子孙者也。”可以说,家训是几千年来无数家庭、家族对子孙后代教导与规劝的价值观的总和,不仅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社会教化的重要工具及载体。就其内容而言,中华传统家训的涵盖面十分广泛,但其核心内容主要集中在“修身”“立志”“勤学”三个方面,且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更新和发展。
1.修身
《礼记·大学》及各种传统家训所强调的修身、义利观、诚信观等内容,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价值观和道德伦理。首先,修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观念之一。《礼记·大学》提到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表明修身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个体一步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2]。修身的过程包括涵养德性、陶冶身心,旨在使人内外皆美、内外皆正,以达到自身的不断完善。其次,义利观在传统家训中备受重视。传统家训强调正确处理义利关系,要求子女不能通过不义的途径获取利益,要注重道义,这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注重道德、尊重道义的价值观念,强调个体在面对利益时应秉持正义和诚实的原则,不谋取不义之财,从而提高个体道德品质和社会道德水平。最后,诚信观在传统家训中占据重要地位。诚信是立身之本,不仅要求人们言行一致,还要求人们真诚待人,以诚实为处世之道,这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化对诚实和正直的重视。诚信观则要求人们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保持诚实、守信,不搞虚伪和欺骗。正确的义利观、诚信观同样是新时代青年人要自觉传承和践行的价值观念,新时代青年人必须努力加强自我修养,自觉运用“诚信立身”“重义轻利”等价值观念思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涵养个人的成长之路。
2.立志
立志作为传统家训文化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强调志向和远大理想对于人生意义的重要性。第一,立志被视为人生的起点和动力。传统家训强调,一个人如果没有明确的志向和远大的理想,就容易迷失方向,使生活变得平庸、无趣。立志可以激发个体的内在动力,推动其追求更高的目标、更大的成就,使其在人生道路上充满动力和激情。这也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第二,立志是建立自己人生规划的重要步骤。立志不仅仅是树立理想,更是对生活和事业的一种规划。树立明确的志向后,個体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规划自己的未来。未来的规划不仅包括个人成长方面的内容,还涵盖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有效的规划可以让个体的生活更有意义。第三,立志是塑造品格和意志的关键。立志要求个体树立远大志向,具备坚定的决心和毅力,不轻言放弃,这将有助于个体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不断进取,成就一番事业。立志不仅是一种思想上的追求,更是一种实际行动,可以锻炼个体的意志品质。第四,立志强调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立志不仅仅是个体的追求,更强调个体对社会、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树立远大的志向,有助于个体为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积极贡献,为他人和社会谋福利。新时代的青年人要明白自己为什么立志、如何立志、立什么志,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树立为国为民的长远大志,树立为人民谋幸福的远大理想,明确人生的努力方向,坚持奋斗,矢志不渝。
3.勤学
中国人历来重视勤学苦读,历史上关于勤学的故事数不胜数,如“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照读”等。古人认为,通过勤学苦读,个体可以获取知识、技能和智慧,从而提升自己的素养和才能,还可以改善个体的生活状况,为自己未来的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一观念强调教育对个人命运的影响,鼓励人们通过不懈的努力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更高的目标。根据《礼记·学记》的启示,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塑造良好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通过勤奋的学习,个体可以养成自律、坚韧的品质,可以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新时代的青年人要将传统家训中提倡的勤学苦练的治学精神发扬光大,成为个人的自我要求,内化为个人认同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勤学习惯的培养,塑造自身正确的价值观,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3],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1.实现传统家训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需要
传统家训文化以鲜活的形式将对家庭成员的要求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从传统家训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来看,其作为封建社会的特定产物,有时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时代和阶级的烙印,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4]。进入新时代,要想使传统家训文化获得长足发展,我们就要深入挖掘其本质,从根源上认识传统家训文化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实现其从内容到形式的创造性转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内在提升,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进而激发传统家训文化的生命力,使其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坚强后盾[5]。
2.增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实效性的需要
立德树人是高校育人的核心目标,但在现实操作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困难。一方面,高校德育工作的对象是新时代大学生,空泛的理论说教式教育模式难以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的内在追求。另一方面,当今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有时比较尖锐和复杂,部分大学生的“三观”尚不成熟,是非辨别能力尚不完善,有时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干扰。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触及大学生的心灵,将立德树人目标与大学生的道德追求结合起来,寻找立德树人的切入点,以传统家训文化带动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各环节。而传统家训文化与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融合,不仅能够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而且能够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路径,从而增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实效性,使得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更有效、更持久。
对于高校而言,立德树人是立身之本,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价值引领[6]。传统家训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价值和功能。因此,传统家训文化与高校立德树人目标具有内在契合性,能够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拓展多样的教育途径。
1.传统家训文化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相同
传统家训文化蕴含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德治思想,古代家庭通过家训、家语、庭训、家书等形式对子孙后代提出要求,教导子孙后代要成为明理有德之人,懂得家齐国治而天下平的道理。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任务,其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四个自信”,唤醒大学生群体的责任和担当意识,使其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从教育目标的角度来看,传统家训文化既包括个人修养的“小目标”,也包含家国情怀的“大目标”,凝聚着其所处时代所倡导的价值取向,这与高校立德树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不谋而合。
2.传统家训文化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
传统家训文化与高校立德树人目标形成于不同的社會环境,但其核心内涵相互呼应。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思想文化精华的积淀,能够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提供丰富的内涵支撑和教育素材。比如传统家训文化中的“立志高远、精忠报国、锲而不舍、诚信立身、知礼守法”等思想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提升个人修养、养成健全人格、形成正确“三观”、涵养爱国情怀,增强“志气、骨气、底气”,构建高校立德树人新体系[7]。
3.传统家训文化为高校立德树人拓展多样的教育途径
传统家训文化涵盖个人与自身、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内容,不仅与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内容相一致,而且在教育方法和途径上能够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提供新的思路[8]。传统家训的教育注重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强调“身教”胜于“言传”,需要长辈以身作则,成为子女后辈学习的榜样;注重对子女后辈德性修养和道德人格的培养;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子女后辈的健康人格。传统家训文化所强调的言传身教、德智同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不谋而合。家训是个体走向社会的阶梯,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传统家训文化能够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使其从抽象走向具体。
高校立德树人的任务目标与传统家训文化的目标导向一致。教育者在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的过程中,必须厘清二者之间的内在契合点,寻找二者协调发展的切入点,探索如何将传统家训文化与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结合起来,在共同指导原则的引导下,帮助新时代大学生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真正彰显高校立德树人对大学生群体铸魂育人的作用。
1.以教育理念为基点贯通传统家训文化与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教育理念对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可以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传统家训文化与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有相似之处,即引导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涵养正确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着力点在于强化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引领和价值观塑造,帮助其处理好物质追求和精神信仰之间的关系,理顺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与传统家训的目标追求相一致。可见,教育理念是贯通传统家训文化与高校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桥梁[9]。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过程中,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和价值观塑造是关键。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空泛的理论说教难以直抵大学生心灵,只有帮助大学生树立理论自觉和自信,才能使其保持思想上的清醒、政治上的坚定,从而实现对其价值观的塑造。因此,在立德树人过程中,教师要将代代相传、言传身教的传统家训文化有机融入教育过程中,让大学生在理论层面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立德树人教育提供新的思路,使其浸润到青年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成为青年大学生自觉遵循的价值准则,做到入脑入心。
2.以课程重构为抓手统筹传统家训文化与高校立德树人的协同共建
高校應深入挖掘传统家训文化所蕴含的“修身、立志、勤学”等与立德树人教育相契合的内容,而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因此,教师要将课程内容重构作为传统家训文化与立德树人教育相贯通的桥梁。结合新时代背景和青年群体的特点,高校立德树人课程内容的设定必须能够承载和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必须有利于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应该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结合传统家训文化重构课程内容,做到“照本”而不“宣科”,“理直”才能“气壮”,实现传统家训文化与立德树人实践活动的融通,形成科学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将传统家训文化融入立德树人教育活动,重构课程内容,可以达到春风化雨的育人效果。
3.以理论研究为桥梁促进传统家训文化与高校立德树人融合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学界关于传统家训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入,尤其对传统家训文化中的道德教育非常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这为传统家训文化与高校立德树人的融合发展搭建了理论桥梁。当前,传统家训文化与高校立德树人都是研究热点,要实现二者的融合发展,高校务必深入挖掘传统家训文化的深层理论依据与发展规律,探索传统家训文化的现代价值,并将其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结合,实现传统家训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助力。
4.以知行合一为原则推动传统家训文化与高校立德树人互促互进
知行合一是我国思想家和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的行为准则。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不但要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要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理想信念付诸实践,在知行合一原则的引导下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道德践履。在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传统家训文化充实教学内容,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教师要将传统家训文化与教学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将立德树人与传统家训文化的内在要求在实践中结合起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完善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开拓高校立德树人的新局面,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朱明勋.中国家训史论稿[M].成都:巴蜀书社,2008:210.
[3]张珍珍,周舸.优秀传统家训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时代价值及路径———以安徽区域为研究视角[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3,37(04): 20-26.
[4]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0-28(01).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李雨,吴学兵.优秀传统家训文化对涵养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启示[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2):201-205.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8]杨明贵.传统家训整理阐发的文化功能和学科价值———以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的安康传统家训研究为考察对象[J].安康学院学报,2019,31(04):7-11+21.
[9]何骏,钱敏,周芳.新时代传统家训“立德树人”的路径与实现[J].池州学院学报,2019,33(02):19-23.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Traditional Family Education Culture and th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Wei Wei
(School of Marxism, Hengshui University, Hebei Province, Hengshui 053000,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family education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treasure tro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hich includes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self-cultivation, determination, and diligence. It is an important form and way for ancient people to carry out mor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content, and principles, traditional family education culture is in line with the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can not only promote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family education culture, but als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iversities should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inherent compatibility between traditional family training culture and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moral character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educational concepts, with the reconstruction of course content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oretical research as the bridge, and the principle of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they should explore new path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and achieve new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family training culture in the new era and new fields.
Key words: traditional family education culture;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universities; educational goals; integration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