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的艺术风格特点及创作研究

2024-02-02 15:53李雨婷
今古文创 2024年1期
关键词:曹全碑线条

李雨婷

【摘要】隶书是由篆书演变过来的,隶书的出现,不仅在空间结构上有重大贡献,由瘦长的字形变为宽博扁平的字形,还有对于线条转折处的创新,由圆转变为直折,在圆笔的基础上产生了方笔。隶变在书法史上是一个重要节点,汉隶是隶书发展过程中的辉煌时期,在东汉时期达到了顶峰。汉代隶书碑帖众多,各具特色,而又有相似之处,经典的隶书碑帖有:《曹全碑》《张迁碑》《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西狭颂》《石门颂》等等,这几个经典的碑帖无不体现着中国书法早期审美的重点,由对空间形态的构建转向到线条自身的运动和变化。线条丰富性和叙述性的表达,字形的宽博大气之美,蚕头燕尾的特点突出,线条的弹性与韧性相结合,都是隶书独特的艺术美感和艺术特征。《曹全碑》字形结构精密,沉稳大气,刚柔并济,字形宽博、较扁,以横向伸展为主,重心较低,小短腿的特点极具乐趣。《曹全碑》不仅有飘逸流美之风,还有刚劲端庄之态,每一笔相同的线条,都能表达出不同的韵味。

【关键词】《曹全碑》;线条;飘逸;柔美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1-008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1.028

一、简述《曹全碑》的背景

《曹全碑》是东汉时期隶书的经典代表作,因其飘逸隽秀的风格自清代出土就备受书家重视。时至今日,以《曹全碑》为取法对象的当代隶书创作仍是主流。《曹全碑》全称为《郃阳令曹全碑》,因曹全字景完,又名《曹景完碑》,现藏于西安碑林,此碑高272厘米,宽95厘米,共有20行,每行45个字,共计八百五十余字。碑阴又有岐茂等题名五行,大约有四百四十余字。碑文讲述了东汉末年时期曹全镇压黄巾起义之事,也记录了张角领导农民起义影响陕西的情况,反映了当时农民军的声势和来自合阳县农民郭家起义等情况,为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斗争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献。

二、浅谈《曹全碑》的艺术风格特点

《曹全碑》作为汉隶的代表作之一,其字形扁平匀称,用笔方圆兼备且圆笔多于方笔,婉转舒畅,秀美多姿,却又不止于此,在灵动秀美中又寓于强烈的阳刚之美。刚柔相济,含蓄秀逸的风格,使《曹全碑》成为研究汉代隶书的一个典型个例,也为后人学习汉代隶书提供了优秀范本,更是研究中国汉代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人文政治思想的重要史料。《曹全碑》字形扁平舒展,空间布白匀称,笔画收放自如,笔断意连,线条温润柔和,也有铿锵有力之处,起到画龙点睛之笔,接下来从笔画线条、字形结构、整体章法这三个方面來浅谈《曹全碑》的风格特点。

从《曹全碑》的笔画线条来看,线条柔美,没有太多的险绝之处,线条提按有度,表达出不急不躁的温润之气,虽也有变化,但不过度,每一个点画的节点都保持着圆润。如“王”字,三个横画各不相同,或起笔重,收笔轻,或两头重,中间轻。这种起笔、行笔、收笔的提按顿挫,“变与不变”之间的拿捏,平衡了力量搭配,形成了《曹全碑》清秀文雅、劲美飞动的风格特点。在《曹全碑》中,笔画的转折处极其流畅圆润,比如“也”字,转折处连接得非常灵动自然。当然也有一些折画两笔分离的,处理得极其丰富多彩。孙过庭《书谱》中有云:“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隶书是以方直为特点的,但因太过于方直则会显得板滞,《曹全碑》则在笔法上方圆兼施,使方整的隶书显出飞动活脱之气,却又不失隶书“精而密”的特点。《曹全碑》起笔以圆润为主,但其形态却又不一,有方有圆,富于变化,相互融合。横画之间又各具特点,形态不一,有的更伸展,有的弧度突出。竖画变化不大,都比较短,小短腿的特点明显,起笔多藏锋呈圆势,收笔则有如“悬针”或如“垂露”两种形态。撇又可分为斜撇、直撇两大类。斜撇起笔即向左斜出,体态秀长飘逸,是隶书的典型笔画之一。直撇的形态与弯尾竖大致相同,并且撇的起笔多藏锋,收笔多回锋。撇画较多时其倾斜方向大致相近,有一种秩序美,不凌乱。弯撇也是比较常见的,比如“夷”字、“右”字,一般逆锋起笔,或竖行一半向左下弯行,或直接弯行。《曹全碑》中还有一种情形值得注意,其实在大多隶书中都有此类,也就是用竖画来代替撇画。这一情形主要表现在斜钩的短撇上,比如“或”字的第七笔,“威”字的第八笔,还有“咸”字的第八笔等等。再如“同”,将左竖向下行至一半,向左上弯行,至末端向上微挑旋即回锋收结。捺画可谓是隶书中的典型笔画,捺画有斜捺、平捺之分,斜捺正如他的名字,起笔即向右斜下,体势欹侧,而平捺体势则稍平,多使用在走及心字底一类的字形中。捺画提按变化非常丰富,结笔出锋要略缓送到,避免太过尖锐。挑笔动作是从左下向右上挑起的笔画,也就是提,这个动作,毛笔的力量是由重到轻,力贯始终,起笔逆入,略顿,紧接着转锋向右上行,徐行徐提,不宜疾行,收笔敛锋提起,有险劲之势。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挑画形态单一,变化主要是在弧直、粗细、平斜当中,但是一定要有短箭上弩、千钧待发之势。还有一个特殊的笔画“钩”,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隶书中没有典型的钩,如“时”字的右部,都会写成弯竖。最具有钩的特征的也就是碑中利刀旁了,其取势较平,与竖画相近于直角,出锋不宜太快,锋角不宜尖锐。行笔中多用提按出现所谓的“一波三折”,从而又出现“逆入平出”的铺毫用笔,比如碑中像“民”(如图1)、“氏”这样的斜钩,都会使用铺毫的用笔方法,以燕尾来代替斜钩。《曹全碑》的线条不管从形态还是细节的处理,都是可以慢慢欣赏,慢慢品读。

图1

从《曹全碑》的字形结构来看,就会发现在一个字中,以直线为主的字,必有弧线来打破其呆滞;而以弧线构其形的字,又必会有直线插其中,曲直交替,对立统一,直线与弧线相互搭配,使字形更有特色,不单调不乏味。字形横向开张,多呈弧形,增加了动势,让字活起来了,短线、斜线与线形成呼应。首先,《曹全碑》中可见每个字的中宫紧结,而主笔又极其舒展,这种收放在汉隶中是常见的,其收放主要是通过波挑和撇捺的左右伸展来表现的。早在以前,人们就把这种波磔的分明程度与否作为区别过渡性隶书与成熟隶书的主要标志了。表现这一特点的还有《曹全碑》中笔画的长短搭配,其笔画有极长极短,长者不显突兀,又不失笔力张劲,短者紧密而又凝重,二者搭配相得益彰。如“史”字,上半部分收紧,以撇捺的舒展来形成对比。再如“延”字,作为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将右半部分收紧,放出左半部分最后一笔,以达到其收放自如,中宫紧结。大多来说,《曹全碑》除了比一般汉碑扁平外,还与它的重心上束,中下部伸展关系密切。比如“李”,就是一个收束,紧密纠结在中宫偏上,由一笔粗弧向左下放逸而去,在疏密的对比下,显得更加有韵律感。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也可以把这种收放自如当作书家在平正中求险绝,在动荡中求稳定,展现秀美中的豪气。可以说收放在《曹全碑》中发挥到极致,以凸显《曹全碑》飘逸秀美的特点。其次,碑中单字中点画之间互相协调,相同点画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比如人们常说的“多横等距”诸如此类的说法。像“早”,这个字中有四个横画,在书写时就要注意四个横之间的距离关系,要考虑到墨色以外的空白,做到笔画之间的“白”均匀。又如“幽”字,字内两个“幺”,既要掌握空间的疏密,又要考虑到两个大小一样的 “幺”放在一起不显呆滞,还要避免整个字写出来过大而使整个章法不协调。类似这种结构安排,与《曹全碑》章法布局相一致,赋予了此碑淡雅清秀、工整却又不板滞的气质。另外,“笔断意连,字断气连”也是《曹全碑》的字形特点。这一说法多用来描述行草书中的状态,这对于隶书来说,笔画之间虽然没有行草那样笔画相连,但也是有呼应和关联的。《曹全碑》中很多字也出现了这种笔断意连的情况,比如“忍”字的上半部分折笔的位置,“禄”字的左边视部旁,上部第二横本应与竖和撇相连,现在却断开,像这种在横、竖、折处断开的处理,造成了“笔断意连”。这样的处理不但没有让这个字看起来散,反而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和趣味,比如雨字头(如图2),左边竖可以写成与横折断开,营造这种笔断意连的感觉。

图2

最后,汉隶一改过去稳定平正的金文大篆结构和内敛封闭的小篆结构,将笔势的运动方向横向开张,形成扁方的字形,而《曹全碑》中很多字的结构之扁几乎到极致,比如“共”字,由一主一副两个横画组成,一束一张,左右逸荡,而中间两条极短的竖画与下面两点相呼应,尽显中宫收紧之态,与第二个横画形成强烈对比。又如“西”字,第一笔横作为整个字中的主笔,左右伸展,飘逸灵动,下半部分两侧两竖作内收状,并写的极短,口呈扁形,中间两束位于第一笔横的中间起笔,整个字有收有放,扁平舒展。

从《曹全碑》的整体章法来看,整体布局匀称,行成行列成列,而行列之间又有其特色,首先是活泼对称以及工稳协调的,行距小,字距大,这是整个汉代隶书的代表章法,别具风格。其次,整个《曹全碑》碑版的字体大小相间、参差错落而又格外和谐自然,给人的感觉可谓同中含变,萧散自适。通全碑字体,大者不见其大,而小者亦不睹其小,相辅相成,浑然一体,辩而一也。《曹全碑》字体工整稳定,字形横向取势,平稳严谨,法度森严,空间均匀,字距大于行距,字与字之间空间得当,点画分布工稳和谐,在疏密穿插、揖让避就颇具法度,整体和谐有序自然。《艺舟双楫》有云:“是年又受法于怀宁邓石如完白,曰:‘字面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以其说验六朝人书,则悉合。”所谓计白当黑,就是指把字里行间的空白之处,当成实画一样布置安排,尽管没有用墨,但却是整个版面重要的一环。《曹全碑》利用空白与形状不同的黑色线条运动之间辩证统一,取得知白守黑的妙用,做到计白当黑,既要使整篇作品富有动态美,又要协调每个字、每一小篇幅之间的关联,努力呈现出和谐自然、动中有静态。

三、浅谈《曹全碑》的创作

董其昌有云:“学书不从临古人,必堕恶道。”因此在创作阶段初期,精临《曹全碑》,要深挖细节,学习其笔法、字法,提升线条质感。在临摹时,就应充分表现它挺拔的一面。笔触要丰润,避免枯瘠。行笔多顿挫,多提按,笔势要圆熟潇洒,用墨不要太干。《曹全碑》的细节在于看似简单的结体其实尽在小心思当中,如在多横字中,“临”的俯仰关系既表现在左右结构上,又应用在右下的两个小口上。因此在结構上要注重其重心的变化,疏朗和紧密相映成趣,结构力求丰富。临习时不宜一味求快,每一笔画都应快慢有致。临摹的初期务必以忠实于原帖特点为主,要对原作进行细致的剖析,着重于用笔的“藏锋虚势入纸”和“藏锋实势入纸”的比较训练上。

学古而求变古,在基本掌握了《曹全碑》的特点以及能做到精准临摹后,可在临摹中将注重技法的学习转为注重气息内涵的学习,临摹由精临走向意临,在此过程中适当临摹《礼器碑》,将《礼器碑》中的骨力加入《曹全碑》临摹中,如“孝”字,将主笔的燕尾加入《礼器碑》燕尾瘦劲的特点,不拘泥于原帖又尊崇原帖,为后续创作作铺垫,同时进一步关注创作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出现章法拥挤、字形拘束的问题。

另外,《曹全碑》属清秀、飘逸一路,在不管是临帖还是创作中很容易将其写得“俗气”,因此在临帖时切忌多修饰、多造作、多雕琢,而是以追求《曹全碑》碑帖本身的自然之美为目标,另还要尊重文字,不要故作潇洒,避免“甩”出笔画,做到“送”到笔画。临帖时也不要一味地追求像,在学习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才能避免因熟练而产生的油滑与太过“形式”。创作是一种建立在对碑帖的掌握程度上的感觉,如果对碑帖掌握程度不够,那么自然会在创作过程中意识到对《曹全碑》学习理解的欠缺,带着欠缺与不足回到碑帖中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如此反复。另外,为避免创作写得太过“油滑”,也可以在创作中适当借鉴《张迁碑》的结体与用笔。例如《张迁碑》用笔多方起方收,线条粗短且也是以方为主,很少有夸张的蚕头燕尾和明显的波磔,在结体上又是上密下疏,上松下紧,营造一种“头重脚轻”的动势,比如“君”字,两个碑帖中都有这个字,《张迁碑》将“君”上部夸大,缩紧下部“口”,视觉上上面空间大,整个字的重心下移,朴拙的感觉扑面而来,在《曹全碑》风格的创作中适当加入此种结体,可使创作的拙趣跃然纸上。再比如含有“人”形结构的字,《曹全碑》中一撇一捺极尽舒展,上部空间大,下面的笔画一紧凑,动态立马出来,为了加强变化,创作中像“夫”“夷”等撇捺在下部的字,可以去借鉴《张迁碑》的结体,把一撇一捺写得收敛平稳,从而达到圆润饱满中不失朴茂敦厚。在整个创作阶段过程中,要不断地深入研究《曹全碑》,学习其风格特点,笔画线条的处理,把情感加入创作中去,增加创作时的叙述性,当处于瓶颈阶段,也可以不断地临摹一下《礼器碑》,试着将《礼器碑》中的笔法和线条融入《曹全碑》中,二者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在表现《曹全碑》丰腴圆润的同时,在气息和骨力上下功夫,在书写过程中注入“金石气”。在书者创作阶段,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其他的经典碑帖,使创作出来的作品更丰富更有趣味。总之,作品的创作,更是书家个人修养的一种体现。“德高才厚性谦和,见博识广味自淳”,为人要以人品为第一要务,写字则要把书品放在首位。崇高的人格,平和的心态,不凡的谈吐等综合素质的真实表露,在书法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古人书法创作是一种以思维为动力的随心所欲的写意,是情感与技法的高度统一。苏轼《论书》有云:“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因此在创作过程中,要表达出情感的自然流露,在“有意”与“无意”中辩证思考,让毛笔在纸上自然地书写,要有节奏和律动,不要刻意设计笔画和线条的形态,尽情地发挥毛笔的弹性,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有自然之美。

参考文献:

[1]李源.《曹全碑》漫谈[J].艺术评鉴,2018,(14).

[2]魏文源.孙过庭书谱[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3]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社,2016.

[4]孙凯.有意无意之间[J].青年记者,2001,(01).

[5]虞晓勇.字法遒秀 逸致翩翩——论《曹全碑》的书法艺术[J].中国书法,2015,(04).

[6]傅元琼.“鉴赏之考订”与《曹全碑》题跋[J].求索,2012,(06).

[7]王玉池.汉《曹全碑》译注[N].中国艺术报,2004-12-03(T00).

[8]梁勇第.俊秀中的肃穆—— 《曹全碑》风格特征解析[J].青少年书法,2010,(09).

猜你喜欢
曹全碑线条
张健书法作品
线条之美
古代隶书硬笔临摹字帖(一)
线条的秩序美
《曹全碑》漫谈
精致线条
《曹全碑》技法分析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对临《曹全碑》之二
对临《曹全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