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出版路径探讨

2024-02-01 08:18李艳娜邱培芳
天津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期刊微信

李艳娜,邱培芳,毛 星

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 天津 300381

0 引 言

媒体融合出版(以下简称“融合出版”),顾名思义就是结合了多种媒体形式的出版,如融合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B站等新的传播平台的出版形式。与传统出版相比,融合出版具有低成本、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全覆盖等优势,已成为出版行业寻求转型和变革的方向。

2022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融合出版”的概念正式审定为“将出版业务与新兴技术和管理创新融为一体的新型出版形态”。伴随着媒体形式的推陈出新,出版与媒体的融合发展也已经走过了十余年的历程,在这期间,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出版和新媒体的融合,如图1所示。其中,《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支持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优化出版发展生态,转变出版发展方式,构建出版业发展新格局”。[1]可见,落实数字化战略要求、推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是当前出版业转型升级的工作重点。

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创新传播机制,搭建新型传播平台;到2035年,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成为世界学术交流和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枢纽[2]。新媒体时代,要实现学术成果的广泛传播、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加强品牌建设,就需要结合新媒体传播特性,探索融合出版道路。因此,文章首先分析融合出版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国内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的发展路径。

1 融合出版的发展历程

融合出版是媒体形式快速发展催生的新型出版方式。笔者梳理了融合出版的发展过程,概括为3个阶段,即相加、相融、深度融合。

1.1 相加

“相加”始于20世纪90年代光盘存储设备(如CD-ROM、CD-D等)的出现。光盘存储设备用于媒体出版行业,使得电子出版得以迅速发展。传统出版单位在纸质出版的基础上开发数字产品,将传统出版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以满足读者电子化阅读的需求。“相加”主要表现为将纸媒的内容数据复刻在光盘、软盘等载体上,或制作成电子期刊,或将内容上传至网络(如CNKI、万方、维普、超星图书馆等),提供网络阅读或下载。

“相加”是出版和媒体融合的雏形,主要特征是不同媒体形式呈现的内容完全相同,不同的呈现方式主要考虑信息的传播范围及受众的需求。出版的“相加”过程基本上经历了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电子出版[3],即数据存储的载体为光盘设备,主要是CD-ROM;第二阶段为数字出版,主要为网络出版。

电子出版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以光盘等存储设备为介质,能够显现出印刷出版物所不具备的诸多优点,包括体积小、储存信息量大、检索便捷、可用多种介质作为媒体等,满足了读者电子化阅读的需求[4]。同时,国家大力支持电子出版业的发展,国家新闻出版署设立了全国电子出版物领域的政府奖“国家电子出版物奖”,1999年,首届荣誉奖授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CAJ-CD保存了我国几千种期刊的全文文献数据资料,比较彻底地扭转了期刊数字化信息大量丢失浪费的局面,形成了我国最重要的知识信息资源,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然而,由于当时电脑尚未全面普及,所以光盘版的使用仍存在诸多不便。尽管CAJ-CD只在20世纪末存在于学术传播领域,但它却为随后的数字出版奠定了基础,是知网出版模式的源头。

21世纪初,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个人电脑的普及,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的出版形态应运而生[6]。2002年,谢新洲在《数字出版技术》一书中首次提出数字出版的概念[7]。2008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设立了“科技与数字出版司”;2010年,出台了鼓励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政策,即《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数字出版是出版融合发展的基础形态。数字出版主要表现为知网、万方、维普等一批网络文献数据库的快速发展。

相比纸媒及光盘存储设备上的信息,数字信息在传播上的优势更加明显:一是借助互联网,数字信息的传播更加方便、快捷,而且受众更广,有利于扩大出版企业及文化产品的知名度,甚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过来带动纸媒的发展;二是数字信息便于查找、复制、记录及保存,读者使用更加便利。另外,数字信息在传播上的优势从文献数据库中也可见一斑。如在知网平台,以“消防”为检索主题词,检索结果表明,下载及被引均较高的一篇期刊文献发表在2016年,下载量为4 623次,同一篇文献在万方平台的下载次数为1 344次;而且一篇发表于2005年的期刊文献至今仍被学者引用。由此可见,数字化的信息可以延长内容的生命周期、扩大内容的传播范围和最大化发挥内容的价值。

1.2 相融

“相融”是传统纸媒为顺应用户需求,增加用户黏性,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采取的新型出版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信息推送频率更快、和用户互动性更强的新社交媒体。2010年,微博的发展迎来春天;2012年,微信公众号上线;2016年,抖音短视频社交软件上线。新型媒体可以根据不同受众的特点推送具有个性化的内容,在满足受众碎片时间、碎片阅读需求的同时,和受众的交互性更强,解决了主流媒体“自上而下”的模式和选择性少的问题。因此,新媒体迅速挤占了传媒市场,传统媒体影响力、盈利模式等多方面的竞争力被逐渐削弱[8]。在这种形势下,纸媒势必要走一条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然而,在无太多成功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出版和新媒体的“相融”出现了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局面。调研发现,现阶段的“相融”主要有2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简单融合,一种是深度融合。

1.2.1 简单融合

简单融合是指出版单位同时具有纸刊、门户网站、新媒体(包括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发布形式,不同媒体上发布的内容主要是纸刊内容的简单加工。这种形式操作起来比较容易,期刊既有的编辑人员即可胜任此项工作,不需要花费额外的人力和物力。

从内容加工上看,一般只需要将纸刊上文章的基本信息提取出来,包括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等,格式稍加编排就可以发布在网站或公众号上。表面上内容的发布渠道增加了,受众增多了,似乎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得到了扩大。但深入分析新媒体的数据可以发现,简单融合形式下不同媒体的内容本质上仍属于纸刊的复刻,缺乏创新,未考虑不同媒体形式受众的特点和阅读习惯。这就导致期刊新媒体的用户黏性差,传播范围也主要是从纸刊迁移来的作者和读者,未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扩大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发展始终不温不火。

另外,从经营模式上看,简单融合方式仍以纸刊的发行为主要营收渠道,由于新媒体内容的单一导致传播范围有限,新媒体读者和纸刊读者的重合度高,因此,无法独立形成创收路径。

综上,简单融合无法解决新媒体浪潮下传统纸刊日渐式微的问题,传统出版应探索一条和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之路。

1.2.2 深度融合

深度融合是指基于不同媒体受众的特点,利用数字技术为内容赋能,从内容、技术、产品、服务、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形成传统出版与新媒体融为一体的新型出版形态。

深度融合具有多元化、交互性、即时性特点。

①多元化出版。与简单融合的明显区别在于深度融合可充分发挥、挖掘不同媒体形式的特点和优势并加以利用,针对不同媒介受众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工信息,从深度和广度上充分挖掘信息的潜在价值。信息可以通过短文、推荐文章、访谈对话、视频等多种方式呈现,并得到最大化的传播和扩散。另外,还可以在当下流行的直播平台推广信息的衍生产品,在经营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开发。总之,多元化出版的核心是立足于优质内容,最大程度地发挥内容的价值。

②交互性。深度融合出版倡导读者参与互动,并提供了多种交互方式。读者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方式进行互动,也可以通过点击链接、弹窗等连接其他相关资源,阅读体验更加丰富。

③即时性。深度融合出版强调信息的实时传播和即时更新。通过结合各种媒体形式,将最新的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读者,保证信息的时效性。

总体来说,深度融合出版提供了更加多样化和丰富的阅读体验,推动了传统出版方式向数字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2 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现状

学术期刊是展示科研成果、推动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也是科研工作者了解学科发展现状及动态的主要渠道,发挥着传递学术信息的重要作用。虽然传统期刊拥有信息权威性的优点,但传统的印刷出版模式很难适应视觉时代的要求,期刊的传播性受阻。《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2005—2015年)》调查数据显示:从2013年起,期刊平均期印数、总印数、总印张3项指标均由增长转为下降,且下滑的趋势进一步加剧。此时就需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利用以网络、移动终端技术为代表的出版新技术,通过内容重构及资源整合,筛选、过滤信息,将传播方式从纸媒扩展到微博、网站、微信、数字图书馆、期刊APP等多种新媒体,交互操作、在线发布,使科研成果在更大范围内被读者和科研工作者获取,加快学术传播的广度和可见度,从而扩大期刊的影响力,以更好地为科技发展和读者服务。

纵观国内科技期刊融合出版情况可以发现,大多数科技期刊的融合出版方式为建立门户网站,开设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账号,尽管形式上都达到了融合出版的要求,但是传播效果却不尽相同。

从门户网站上看:有些期刊在官网提供文献的开放获取(Open Access,即“OA出版”);有些期刊在网站上提供纸刊文献的关键信息(如题目、摘要、关键词等),未提供全文阅读及下载;还有的期刊仅在网站上发布文章目录。对比发现,一篇既在期刊官网提供下载同时又收录于知网的文献,其官网文献的浏览量及下载量均普遍高于知网,说明官网文献具有一定的传播力度及传播范围。OA出版可以增加文章的曝光度和加速知识的传播,从而提高期刊的影响力。丁佐奇等[9]通过对“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OA出版情况进行对比,探究OA出版对文章影响力提升是否有促进作用。结果发现,对于混合OA出版期刊,2019—2021年,OA文章的平均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显著高于非OA文章。

对比几种科技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可以发现,微信公众号的推送频率、内容的多样化直接影响阅读量。有的公众号内容主要依赖纸刊,通过提取纸刊文献的主要内容,将其概括为几百字的短文后发布。因内容和网站及纸刊高度重合,所以推文的阅读量一般仅在三位数以内。推测主要阅读群体仍以纸刊的作者或读者为主,未利用社交媒体的优势形成扩散效应,仍属于出版和新媒体的简单融合。加之推文更新频率取决于纸刊发行周期,新一期纸刊发行后才更新公众号内容。在信息爆炸时代,内容的单一与内容更新的滞后难以留住读者。有的期刊虽然在公众号中开设了直播平台,但平台内容少,且同样存在更新慢的问题,无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让读者养成观看的习惯,面临读者流失的问题。

在国内出版和媒体融合成功的典型案例中,笔者认为《金属加工》期刊的融合出版模式可供借鉴。一是期刊微信公众号更新频率及内容范围。公众号每日发布5篇文章,内容涵盖范围广,不仅限于“金属加工”,与制造业相关的行业知识、资讯、展会、论坛、产品等均是公众号的内容来源,且内容紧跟社会热点,如新近发布的一篇关于比亚迪汽车技术的文章即为当下新闻热点。内容质量的保证和适度的更新频率培养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增加了读者黏性,这也是微信公众号能够留住读者的关键所在。二是期刊的公众号内容有特色。通过对比不同内容的阅读量可以发现,“金粉讲堂”“会展直播”“企业直播”等模块的观看次数最多,几个模块的内容主要围绕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展开,丰富的内容为相关人员了解行业动态提供了窗口,已成为从业人员了解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助力。典型期刊微信公众号内容对比见图2。

图2 典型期刊微信公众号对比Fig.2 Comparison of typical journal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统计发现,入驻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等)的科技期刊寥寥无几。一是因为短视频制作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且最终效果无法提前预知,所以期刊社一般不愿在短视频上花费额外的精力;二是对于自然科学类期刊,要制作优秀的短视频并非易事。与工程应用类期刊不同,自然科学偏重基础研究,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够密切,一方面短视频的素材不易挖掘,另一方面制作的成品也可能只在小范围内传播。投入和回报的不对等是期刊不愿涉足短视频领域的重要原因。

3 科技期刊融合出版路径探讨

结合融合出版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对于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的实现路径面临着多方面挑战,笔者认为,应从内容融合、受众融合、经营融合等方面探索一条持续发展的路径。

3.1 内容融合

高质量的内容是传统出版单位的优势所在,也是融合出版的基础。内容融合是指基于纸刊的内容进行拓展,开发与不同媒体平台相适应的报道题材与形式,形成线上与线下、书面与视音频等相结合的、丰富生动的传播体系,使科技期刊不仅成为领域内最前沿科研成果的发布平台,也成为重要的科技信息传播阵地。以知名期刊Nature为例,期刊建立了完备的论文宣传策划推广作业流程[10]。稿件接收后,根据论文内容,编辑、出版、新闻部门共同商议出版时间、推广渠道、发布形式,并同步开展出版和宣传工作。宣传推广由专业的新闻推广人员负责,主要提供各媒体平台的推广文案,如邀请记者和科学作家撰写新闻类推荐短文、邀请同领域知名专家撰写评论文章、新媒体编辑撰写适宜在社交媒体传播的图片和短文等。这一系列措施都保障了科研成果的及时广泛传播。

3.2 受众融合

新媒体的交互性特征为出版的受众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提高读者黏度,就必须站在读者角度,考虑读者的阅读需求,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与读者形成良性互动。如可以邀请专业人士在新媒体平台讨论时事热点话题,以采访作者的形式让读者了解学术研究背后的故事,介绍行业内的新发展、新动态,以多种形式吸引最广泛的读者关注,并通过新媒体引流增加读者对纸刊的关注。另外,应关注读者的评论,及时反馈,并采纳有建设性的意见。定期统计平台数据,关注浏览、点赞、转发较多的推文,总结经验,对于关注度较低的推文,也应及时分析原因,为后续文案策划提供参考。

3.3 管理融合

出版单位管理者要有整体性、一体化发展的思维。纸媒和新媒体平台都是为读者服务的,要充分发挥各媒介的优势,使不同平台形成互相带动、互为补充的良性发展循环,共同打造全媒体出版的服务平台。经营上,也可以针对不同群体进行细化,如网站和纸刊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领域内的研究人员,适合开展纸刊、电子刊、相关图书等销售;视频的服务对象则涵盖了更加广泛的行业从业人员,适合联合企业开展产品的宣传和推广等。经营模式的多样化也有助于提高期刊的经济效益,从而更好地助力期刊发展。

4 结 语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科技期刊从业人员应尽快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与时俱进,结合期刊的定位和特色,参考国内外期刊融合出版发展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助力期刊发展,打造期刊的全媒体服务平台,使之成为研究人员获取信息的窗口和展示、宣传、普及科技知识的重要阵地,为科技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期刊微信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期刊问答
科技期刊的分类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