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训就是在“排列组合”?(上)

2024-02-01 06:14素问何问
求学·理科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排列组合南开校训

素问何问

校训,正是一所大学的育人之纲与精神之气,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精神和办学风格的高度概括。每所大学皆有校训,不过,看着这些大学校训,什么“求实创新”“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呃,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针对这一情况,“网易数读”对国内大学的校训最爱用哪些词语进行了统计,发现“创新”一词高居榜首,约有10%的高校校训都使用了它;“厚德”出现的比例也不低,约有9%的高校把它写进了校训里;除此之外,还有“博学”“求实”“自强”“笃行”“知行合一”“笃学”……这些词大多来源于《周易》《礼记》《论语》等典籍。而国内高校的校训常为四词八字的形式,因此有不少人吐槽:这些大学的校训基本上就是这几个词在排列组合!

当然,这只是一个调侃,哪怕校训雷同,但不同大学的校训背后所蕴含的办学精神和故事都各不相同,正如武汉大学的一位教师所言:“校训不应该是几句简单而刻板的文字,而是由许多生动感人的故事组成的。”

不过,除了这些常见的“排列组合”,国内大学中还有哪些不太常见的校训呢?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大学的校训吧!

“化用典籍”类校训

西南大学 含弘光大,继往开来

西南大学的校训为“含弘光大,继往开来”,这八字校训出现的时间比西南大学成立的时间还要早数十年。西南大学是2005年7月由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的,而这八字校训正是两校最早的源头川东师范学堂的校训。

始建于1906年的川东师范学堂,是重庆第一所新式师范学校。1928年,心系教育事业的甘绩镛接手这所因资金紧张而濒临倒闭的学校,在他的筹措下,川东师范学堂绝处逢生。在一次讲话中,甘绩镛提出了“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含弘光大”语出《周易·坤》:“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其中,“含”是无所不包,“弘”是无所不有,“光”是无所不著,“大”是无所不被。“继往开来”则化用自朱熹的《朱子全书》:“所以继往圣,开来学,而大有功于斯世也。”1932年,甘绩镛在学校内开办乡村师范专修科和农事试验场,后改建为四川乡村建设学院,为后来的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奠定了办学基础。

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合并后,西南大学继续以此八字为校训,继承百年老校的优良办学传统,开创西南大学的光辉未来。

南开大学(以下简称“南开”)的校训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早在南开初创之时,“校父”严修便提出了“尚公”“尚能”的主张。南开首任校长张伯苓则化用《诗经·鲁颂》中的“允文允武”为“允公允能”,将《礼记·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提炼为“日新月异”,并在1934年南开创办30周年校庆纪念会上,宣布将“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作为南开校训。

“允公”即一心为公;“允能”即要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日新月异”则鞭策每个“南开人”不仅要能接受新事物,更要成为新事物的创造者。从校训中提炼出来的“公能”精神赋予了“南开人”巨大的精神力量,让南开师生们在战火中发出了铿锵有力的呐喊:“敌人所能毁者,南开之物质;敌人所不能毁者,南开之精神!”“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精神,照亮了南开的百年征程。

走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南航”)校园,校训石上“智周万物,道济天下”八个大字熠熠闪光,体现了“忧国忧民,匡扶天下”的济世情怀,道出了南航学子“负重奋进,航空报国”的坚定承诺。

“智周万物,道济天下”语出《周易·系辞上》中的“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周”有通达、完备之义;“道”指规律。整句话的意思是:探索和发现真理,达到周知万物的学术境界;掌握和运用规律,实现经世济民的远大理想。“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校训既是南航学子追求科学真理、矢志技术创新的真实写照,又是学子们以知识报效祖国的精神支柱。在校训精神的指引下,学校自主研制了我国第一架高原无人驾驶机、第一架微型飞行器,并将继续在新战机、导弹、大飞机、探月工程等高新技术领域发光发热。

来到位于泰山脚下的山东农业大学,我们首先看到的便是刻着“登高必自”四个大字的石碑。这四个字也是山东农业大学的校训,简简单单的四个大字给人以古朴大气之感,指引着登山者前行的道路。

“登高必自”取自《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意思是說,求取君子之道的办法,好比走远路那样,必须从近处起步,或是如登高山那样,必须从低处开始。作为校训,它启示学子们既要有登高的目标,志存高远,敢想敢干,又要自“卑处”开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从1906年建立的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到如今的山东农业大学,一代代“山农人”踏着先哲的足迹,以“登高必自”的精神,在泰山脚下、黄河之滨,用“科教兴农”的如椽巨笔,把“丰收”两个大字写满神州大地。

若问哪所大学的校训最短,那么三峡大学一定榜上有名,它的校训仅有两个字——“求索”,出自爱国诗人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峡大学位于屈原故里湖北省宜昌市,浸润荆楚文化,秉承屈子遗风。2001年,三峡大学在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中征集了近百条校训,经过全校师生、专家学者的反复研讨,最终决定以“求索”为校训。“求索”中不仅蕴含着“爱国、自强、求真、创新”之意,还将屈原的人格特征和他所代表的楚人以及三峡文化的特质吸纳其中,与三峡大学十分适配。

如今,“求索”精神正深入三峡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激励着师生们走上“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漫漫求索之路。

“名家之作”类校训

养天地正气,法古

苏州大学的校训为“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这句话读起来气势磅礴,给人以“仰以察古,俯以观今”之势。那么,它又出自哪部典籍呢?实际上,这句话最早为孙中山所写的一副五言楹联。而把它作为校训的人,正是苏州大学前身东吴大学的首任中国籍校长杨永清。

东吴大学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创办的西制大学,融中西文化之精华,开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建校之初,学校只有英文校训“Unto a full-grown man”,意为“为社会造就完美的人格”。直到1927年,杨永清担任校长,一改过去以西制为主的办学格局,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学校的中文校训,取“追求尽善尽美的道德情操,培养顶天立地之人格”之意,正好与英文校训相呼应。后来,这句校训被铭刻于校徽之上,成为一代代“苏大人”的行为准则和精神支柱。

西北师范大学的校训“知术欲圆,行旨须直”,取自1947年原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院长、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为《国立西北师院毕业同学录》的题词——“知术欲圆,行旨须直;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从字面上看,“知术欲圆”的意思是掌握知识要广博,并且要做到融会贯通、灵动善变;“行旨须直”说的是做人必须端直方正。这八个字不仅言简意赅地表明了为人处世的准则,更蕴含了深厚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深刻地揭示了知、术、行、旨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受历届师生的推崇,甚至还有教授、校友专门为此著有论述。

最精妙的是,题词的后半段“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分别省去了“直”字和“圆”字,这是运用了对联中“缺如”的手法,让人们在联想中悟出“直”“圆”二字。虽然这两句没有写进校训里,却更为巧妙地让人加深了对前两句“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的印象,以直观的景象展现了人生端直与圆润的境界格局。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这简简单单的通俗口语也能成为校训?没错,这正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的校训。这通俗易懂的八字校训,确实很符合哈工大的风格。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大批工农干部和产业工人通过“速成班”来到哈工大学习,这些学员本身是工人、农民,文化基础薄弱,到了大学之后经常考试不及格,许多人都面临退学的窘境。有人提出“应该降低考核标准”,却遭到时任校长李昌的反对,他认为标准绝对不能降,培养工程师必须“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于是这简单的几个字就成了哈工大的校训和教学准则,代表了永远高标准、严要求、高水平。

建校百余年来,哈工大为中国的机械、计算机和航天领域输送了数万名优秀毕业生,是当之无愧的“培养工程师的摇篮”。1965届毕业生、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说:“最感谢母校给我们打下了牢固基础,让我们能扎扎实实搞学问,认认真真搞研究。”

有这么一所大学,它的校训表达了最朴素、最热烈的爱国情怀,它就是西安科技大学,它的校训是“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将时钟拨回到1895年,北洋大学工学院采矿冶金科应运而生,这也是西安科技大学最早的源头。在百业待兴、民族存亡之际,学校仰地矿之资,扬爱国之魂,扎根西北,兴教报国,培养了一大批“地下尖兵”。新中国成立之初,西北地区人才急缺,煤炭战线技术力量极为薄弱,当时的西安矿业学院克服艰难险阻,勇立潮头,“只要三尺讲台还在,老师们的授课就不会中断”,充分发扬西迁精神,在砥砺奋进中形成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校训。

这样直接明了、振聋发聩的校训,是不是瞬间闯入了你的心里呢?

常州大学同样以简短的两个字为校训,即“责任”。校训虽然简短,但是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却重如千斤。

俗话说:“责任重于泰山。”“责任”蕴含着“既对自我负责,又对他人负责,更对社会负责”之意,以及“既对历史负责,又对现在负责,更对将来负责”之意。常州大学以此为校训,意在告诫全校师生:要用高度的责任心做人、做事、学习和生活。

建校40多年来,常州大学始终秉持“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为中国石油石化行业培养和输送了众多行业领军人才。

没有校训的北京大学

你知道北京大学的校训是什么吗?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还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些都不是。根据《北京大学章程》的表述,“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为学校的优良学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学校的光荣传统,而学校本身并没有明确的校训。

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创立于1898年维新变法之际,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更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在革命的浪潮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应运而生。谈及北大精神,就不得不提北大时任校长蔡元培,他在北大推行了一系列整顿和改革措施:延揽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在校任教;容纳异己,尊重学术自由,并提倡学生应该自主地吸纳各方面的知识,形成自己的见解;鼓励办刊,提倡社团活动。他提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他的大刀阔斧的改革让北大的学术氛围空前浓厚,使北大一跃成为国内頂尖学府。蔡元培的学生、北大时任校长蒋梦麟曾这样描述当时北大的情形:“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语。”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在“北大人”的心中深深地扎了根,它像是一把火炬,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北大人”的心。而北大更是身体力行地贯彻北大精神——不设校训,让每名北大师生都可以去追求自己的态度。这正是北大精神“自由不羁的灵魂”闪现的光芒。

猜你喜欢
排列组合南开校训
高振魁
活用数学模型,理解排列组合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史上最全的排列组合22种解题策略
《南开话语研究》系列丛书再推出两本新书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小议排列组合问题常用解法
三招“搞定”排列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