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何要给棉花娃娃过生日

2024-02-01 16:07张继康姜涛晚风
青年文摘 2024年2期
关键词:圈层小林娃娃

张继康 姜涛 晚风

米朵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居然被网友们骂“神经病”。

事情的起因还要从棉花娃娃说起,米朵是一个棉花娃娃爱好者。前不久,她收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大娃”,这个娃娃高达40厘米,是手游《未定事件簿》中夏彦属性的娃娃。

娃娃有着人物标志性的褐色头发,嘴巴微张,露出其标志性虎牙的同时,正在俏皮地眨眼。与此同时,米朵的朋友在同一天收到了另一款手游中的娃娃,同时“生娃”让两人十分激动,于是打算在海底捞为娃娃们“庆生”。

没想到,米朵和朋友对店员提出想给娃娃坐宝宝椅的要求,得到了店员“惊讶和不理解”的表情,还遇到“漏上菜品”“不主动倒水”“多次拒绝给棉花娃娃唱生日歌”等问题。

米朵在网上发文吐槽海底捞服务态度不佳,结果引发了一场“海底捞能不能给棉花娃娃过生日”的网络讨论,也让“棉花娃娃”这个小众的亚文化群体走入主流视野。

在人们的固有认知里,娃娃往往是小孩子玩的东西。但事实上,无数成年人对它们爱不释手。一份由棉花娃娃主要交易平台“微店”发布的《2021棉花娃娃玩家洞察报告》显示:2021年在线购买用户量达百万级,棉花娃娃线上交易额达10亿元。《2023中国新消费趋势白皮书》显示,近一年小红书兴趣圈层笔记“娃圈”互动量同比增长近200%。

一个在圈外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玩偶娃娃,在娃圈爱好者的眼中,却是一个个人格化的存在,更多人在无感中夹杂着些许困惑:这些小小的娃娃究竟是怎样俘获了人们的心?

2019年年初,小珂正式踏入“娃圈”,成为一名“娃妈”——娃圈里娃娃制售者和玩家的自称。

棉花娃娃的诞生最早可追溯到2015年,当时韩国偶像团体EXO的粉丝以成员金钟大为原型,制作了一个棉花娃娃带到了现场应援,引发了粉丝自制偶像棉花娃娃的风潮。

小珂的第一个娃娃来自她最爱的韩国偶像组合WINNER的成员宋旻浩。棕色头发、银色圆框眼镜、微微扬起的嘴角,这只娃娃复刻了宋旻浩在综艺节目中的经典造型。小珂说:“能有一只长得像自己偶像的娃娃,每天不仅能看见还能摸得着,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小珂收藏的其中一只娃娃,不同于直接购买成品娃娃,而是她“斥巨资”找到圈内知名的画手定制娃娃形象,再找到手作娘制作完成。这个娃娃从设计到交付,让小珂等待了超过半年。

一只棉花娃娃的漫长“诞生”之旅,寄托了娃妈们难以估量的情感价值。

有时候,小珂会在朋友圈分享她拍的“娃片”,小珂说,给娃娃拍好看的照片,也是为了记录下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

距离研究生考试不到两个月时间,小珂几乎每天都会带其中一只娃娃陪自己去图书馆学习,压力太大,她不敢向家人或是朋友吐露烦闷,“只有娃娃不变的微笑像一个小小光源始终照亮我”。她说,她越来越能体会“养娃”的快乐。

相比于现实生活里追星、养宠物等活动,棉花娃娃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娃娃的陪伴更加自由而不受限,也不需要多余的话语和思考。

小林,20岁,就读于上海某所高校的设计专业,入坑娃圈两年,她已经拥有“娃口”超过25只。除去最开始的一两只是因为喜爱韩国偶像组合EXO而购入的,其他都是没有IP特征的无属性娃娃。

娃圈内,通常把棉花娃娃分成两类:有属性和无属性。有属性棉花娃娃本质是流量IP的衍生产品。而无属性棉花娃娃本质是和其他玩偶一样的商品,娃妈们可以自行给棉花娃娃搭配服饰、化妆甚至是整容。

用小林的话说,“养娃的快乐就在于‘私人订制’,它们是被怀着某种期待创造出来的。”小林经常通过娃衣和配饰来打扮自己的娃娃,摆出造型后进行拍摄,并在后期根据不同动作加上对应文字小剧场。

小林的父亲业余时间爱研究摄影,从女儿口中了解到棉花娃娃,一开始觉得“幼稚”,但后来却主动教小林调参数、找角度和后期处理。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特定的节日,他陪着女儿给娃娃拍摄了几组不同的照片。父亲把和女儿完成的大作发到摄影发烧友的群里,他的老朋友们感到新奇,没想到平时严肃的老林还有这么童心的一面。

青春期叛逆的时候,小林总觉得家人不够理解她。“当我看到父亲帮我布置拍照的背景,我心里有种难以名状的情绪,好像是过往人生的一部分被补全了。”

涵露给自己的娃娃起名叫含含,这是她自己的小名。棉花娃娃把现实与虚拟相连,让这个26岁的女孩与她的二次元“朋友”相遇在自己的小小天地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方地承认自己的喜好或兴趣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成为一种奢侈了。”

在“豆瓣娃圈-棉花娃娃”小组里,涵露和其他三万多名“美娃娃”一起,分享娃娃的造型搭配,娃床娃屋的搭建,给娃娃拍照的日常等。

涵露说:“玩棉花娃娃从来不是追星女孩的专利,任何年龄,无论性别,都可以因为自己的热爱加入到我们的行列里来。我希望大家能有共同的交流契机,更希望有足够多的包容理解。”

回看棉花娃娃的发展,我们发现,随着现代生活压力变大、婚育观的更迭,年轻人在工作的空隙中越来越需要陪伴和抚慰,而棉花娃娃正切中了这样的需求。

虽然“养娃”成了很多年轻人的一种情感寄托,但在“娃圈”之外,棉花娃娃仍是一个小众的圈层。因此,“在海底捞给棉花娃娃过生日”一事,大家争论的焦点,已经从服务态度问题上升为不同圈层之间的矛盾。

当小众文化进入大众视野时,理想的状况应当是,在相互尊重和体谅的基础上,商家尽量做好服务,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顾客同样保持分寸感,尽量不“越界”。

事实上,从20世纪70年代的朋克、摇滚乐、雷鬼、马丁靴到现在的Cosplay、Lolita等,小众文化不断冲破自身圈层,走进大众视野。从这个角度看,在海底捞给棉花娃娃过生日的行为,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打破圈子边界、寻求更多情感认同的尝试。为了寻找情感寄托,人们进入“娃圈”,进入自己小小的世界;为了获得更多的回应,人们又走出“娃圈”,把娃娃带进更大的舞台。

热爱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如果外界有更多善意的回应,也许“圈”的边界就会更加模糊,人们也能自如地穿梭其间,而不致各个圈子固步自封。

在娱乐文化细分化的当下,小众文化與主流文化二元对立的关系早已过时。平行存在,各据一方又相互交融,才是当今各文化现象应有的格局。

无论是在海底捞给棉花娃娃过生日,还是在漫展Cosplay、在音乐节双脚离地,人们大胆走出圈层、进行自我表达,其实都是向内探求的过程。圈层不再是彼此相连的桎梏和枷锁,而是回归那个“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心安之所。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摘自《财经天下周刊》,“南风窗”“知著网”

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图片来源:小红书@重生豆豆@咖啡小圆饼,微博@·快乐小精灵·)

猜你喜欢
圈层小林娃娃
特别怕冷
为梦孤独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B站冲破圈层
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高考前与高考后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别来无恙
三个娃娃一台戏
简易娃娃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