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少敏,黄新忠,陈小明,胡宁三,黄保平,姜翠翠
(1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福建省落叶果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州,350013;2 建宁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福建建宁,35450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果品质量的追求日益提高,要求好吃还要好看,在确保内在品质的同时,不断改善果品外观,已成为广大生产者所面临的新的技术挑战。梨果实萼片残存或宿存和果顶尖凸(俗称“公梨”)不仅影响果实外观,还会影响果实内在品质,特别是果顶尖凸部分质地坚硬、食而无味,严重降低果实商品性[1-2],生产上应力图克服。梨果实萼片宿存与否及其发生程度,与品种特性、砧木、授粉品种、光照、树龄、树势、花序、果序及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3]。试验研究与生产实践证明,对萼片宿存或残存的梨品种选用适宜砧木、授粉品种和花期喷施脱萼剂等措施,均可有效避免或降低梨宿萼果发生[3-5],尤以花期喷施脱萼剂在“砀山酥”“库尔勒香梨”“黄金”“玉露香”“丰水”和“鸭梨”等梨品种上研究应用较多[6-11]。梨果生产使用的脱萼剂大致分为生长调节剂与三唑类杀菌剂两大类,其中生长调节剂主要包括PBO、PP333、NAA、B9、矮壮素、乙烯利等[6-7];三唑类杀菌剂主要包括氟硅唑、烯唑醇、丙环唑等[8-10]。“浙梨6号”(又名“晚翠”)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自“翠冠”梨实生后代中选育出的中熟砂梨新品种,以果型特大、品质特异、抗早期落叶、丰产稳产而深受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青睐,成为福建省梨品种结构调整优化首推品种[12-13]。但在不加干预的常规栽培条件下,“浙梨6号”梨果实成熟时萼片残存或宿存率、果顶尖凸率分别达30%和40%以上,对其商品性能和销售价格产生不利影响,而应用脱萼剂克服“浙梨6号”果实该问题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因此,笔者于2021—2022年,以“浙梨6号”梨为试材,开展相关脱萼剂试验,以期为生产上科学应用脱萼剂改善“浙梨6号”梨果实外观和内在品质提供依据。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梨示范基地(建宁县溪口镇枧头村)内,供试面积1 000 m2,海拔327 m,年均温17.0 ℃、降雨量1 850.0 mm、日照时数1 720.7 h;丘陵红壤,pH值4.89,有机质含量2.26%,肥力中等;供试植株为2017年以6年生“翠冠”梨为中间砧高接换种而成的“浙梨6号”梨,株行距4 m×4 m,开心形树形,平均冠幅3.23 m,树体长势中庸。
1.2.1 不同脱萼剂试验 2021年,在供试园内选择树冠大小、树势相近的“浙梨6号”梨植株20株,以单株为小区,4个处理,随机区组排列,5次重复。处理1:华叶PBO粉剂4 000 mg·L-1;处理2:40%氟硅唑乳油333.3 mg·L-1;处理3:25%丙环唑乳油333.3 mg·L-1;处理4:清水作为对照(CK)。于花序分离期采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对准花序进行喷雾。处理后除不疏花疏果外,其余管理按常规园同步进行。
1.2.2 不同喷施浓度试验 2022年,在供试园内选择树冠大小、树势相近的“浙梨6号”梨植株27株,以单株为小区,9个处理(即3种脱萼剂各设置3个浓度),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华叶PBO粉剂处理浓度分别为3 000、4 000、5 000 mg·L-1;40%氟硅唑乳油处理浓度分别为222.2、333.3、444.4 mg·L-1;25%丙环唑乳油处理浓度分别为222.2、333.3、444.4 mg·L-1;清水为对照。于花序分离期,采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对准花序进行喷雾;处理后除不疏花疏果外,其余管理按常规园同步进行。
1.2.3 不同喷施时间试验 2022年,在供试园内共选择树冠大小、树势相近的“浙梨6号”梨植株36株,以单株为小区,12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处理1:花芽开绽期,喷施华叶PBO粉剂4 000 mg·L-1;处理2:花序分离期,喷施华叶PBO粉剂4 000 mg·L-1;处理3:盛花期,喷施华叶PBO粉剂4 000 mg·L-1;处理4:盛花末期,喷施华叶PBO粉剂4 000 mg·L-1;处理5:花芽开绽期,喷施40%氟硅唑乳油333.3 mg·L-1;处理6:花序分离期,喷施40%氟硅唑乳油333.3 mg·L-1;处理7:盛花期,喷施40%氟硅唑乳油333.3 mg·L-1;处理8:盛花末期,喷施40%氟硅唑乳油333.3 mg·L-1;处理9:花芽开绽期,喷清水(CK1);处理10:花序分离期,喷清水(CK2);处理11:盛花期,喷施清水(CK3);处理12:盛花末期,喷施清水(CK4)。处理后除不疏花疏果外,其余管理按常规园同步进行。
1.3.1 着果率 于初花期,每株随机选择并标记1个主枝作为调查对象,逐枝清点花朵、花蕾数量,第2次生理落果结束后,再逐枝清点幼果数量。着果率(%)=标记主枝幼果之和/标记主枝花朵、花蕾之和×100。
1.3.2 果实品质指标 于果实成熟期(8月5日左右),将标记主枝上的果实进行一次性采收,测量单果质量和果个数;室内目测并记录不同果形、脱萼、果顶尖凸、全锈果数量,分别使用游标卡尺、PAL-1型手持式糖度计测定果实纵径、横径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关指标计算方法如下:脱萼率(%)=脱萼果数/总果数×100;果顶尖凸率(%)=果顶尖凸数/总果数×100;全锈果率(%)=全锈果数/总果数×100。果形指数=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并以果形指数将果实形状划分为扁圆形(果形指数≤0.9)、圆形(0.9<果形指数≤1.0)和长圆形(果形指数>1.0)。果实的偏斜度参照孙建设等[14]的方法计算,即偏斜度(%)=(H×R-h×r)/[(H×R-h×r)/2]×100,并以偏斜度将果实划分为端正果(偏斜度≤15%)、偏斜果(15%<偏斜度≤30%)、畸形果(偏斜度>30%);式中H和R分别表示果实大面果实高度和果面至果心距离,h和r相应表示小面果高度和果面至果心距离。
试验数据经Excel 2016整理,并通过SPSS 24.0软件统计,用费舍尔的LSD多重比较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试验分析结果(见表1)发现,与对照相比,PBO、氟硅唑、丙环唑3种脱萼剂处理对促进“浙梨6号”梨果实脱萼、防止果顶尖凸有显著效果。脱萼剂处理果实的脱萼率分别提高26.01、24.45、23.27个百分点,果顶尖凸率分别降低26.44、25.63、24.55个百分点;抑制果实纵向生长、降低果形指数作用强,果形指数介于0.826~0.830之间,均极显著小于对照(0.901);扁圆形果实占比95.53%~100.00%,极显著高于对照(62.34%)。3种脱萼剂处理果实平均偏斜度显著或极显著大于对照,偏斜果占比均极显著高于对照,对端正果形均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3种脱萼剂处理的全锈果率分别达91.30%、92.17%、91.96%,均极显著高于对照(72.94%),有利于裸果全锈栽培,提高果实色泽一致性,但不利于套袋保绿栽培。
表1 不同脱萼剂对“浙梨6号”梨果实品质、着果率影响分析
PBO、氟硅唑、丙环唑3种脱萼剂处理后,“浙梨6号”梨的着果率分别为19.45%、18.93%、18.26%,除PBO显著高于丙环唑外,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极显著低于对照(24.88%);单果质量分别为412.3 g、403.6 g、422.8 g,三者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极显著大于对照(365.7 g);可溶性固形物分别为13.80%、13.99%、13.73%,三者间差异亦不显著,但均极显著高于对照(13.05%)。3种脱萼剂的使用均会较大程度地降低“浙梨6号”梨植株的果实负载量,从而有利于增大果形、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3种脱萼剂处理对“浙梨6号”梨着果率均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见表1),而不同浓度处理(见表2)进一步发现,总体上随着浓度的提高影响程度加重。其中,PBO不同浓度处理间的着果率差异表现为:4 000 mg·L-1处理与5 000 mg·L-1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极显著低于3 000 mg·L-1处理;氟硅唑、丙环唑处理的不同浓度间则均表现为较低浓度的处理1与处理2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极显著高于较高浓度的处理3。
表2 不同浓度脱萼剂处理着果率、单果质量、脱萼率及果顶尖凸率差异分析
不同浓度处理对“浙梨6号”梨单果质量的影响,除丙环唑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外,PBO、氟硅唑2种药剂均呈浓度提高而单果质量变小的趋势。其中,不同浓度PBO处理间差异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氟硅唑不同浓度间差异表现为222.2 mg·L-1与333.3 mg·L-1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与444.4 mg·L-1处理相比,分别达显著、极显著差异水平。
不同浓度处理果实脱萼率及果顶尖凸率总体变化趋势为,随着浓度的增加,脱萼率提高而果顶尖凸率降低。PBO不同浓度处理间脱萼率差异不显著,4 000 mg·L-1处理与5 000 mg·L-1处理间的果顶尖凸率差异不显著,但均极显著低于3 000 mg·L-1处理;氟硅唑不同浓度处理间脱萼率表现为:333.3 mg·L-1与444.4 mg·L-1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222.2 mg·L-1,果顶尖凸率表现同样为333.3 mg·L-1与444.4 mg·L-1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低于222.2 mg·L-1处理;丙环唑不同浓度处理之间脱萼率、果顶尖凸率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从表3可以看出,以同一浓度的PBO或氟硅唑,于花芽开绽期至盛花末期间,分4个时期分别对“浙梨6号”植株进行喷施处理,着果率、单果质量、脱萼率及果顶尖凸率变化趋势一致性较强,即着果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花芽开绽期>花序分离期>盛花期>盛花末期,差异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单果质量以花序分离期处理最大,与花芽开绽期处理差异不显著,而显著高于盛花期、盛花末期处理;脱萼率均以花序分离期处理最高,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余时期处理;不同处理之间果顶尖凸率差异变化与脱萼率相反,以花序分离期处理最低,低于或显著低于其余处理。早于花序分离期进行处理,虽然对着果率影响较小,但会降低脱萼、控凸效果;迟于花序分离期进行处理,既会降低着果率,又会对脱萼、控凸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表3 不同时间脱萼剂处理着果率、单果质量、脱萼率及果顶尖凸率差异分析
本试验结果表明,PBO、氟硅唑、丙环唑3种供试药剂对促进“浙梨6号”梨果实脱萼、防止果顶尖凸效果明显,抑制果实纵向生长、降低果形指数作用强,亦能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这一结果与PBO、氟硅唑在“砀山酥”[15]、“湘南”[16]等梨品种上的试验研究结果相近。PBO、氟硅唑、丙环唑及其他类似药剂可作为“浙梨6号”梨优质果品生产中,降低果实萼片宿存或残存、果顶尖凸率和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药剂加以推广应用。
脱萼剂使用浓度对梨果实脱萼防凸效果报道不一,宫美英等对“黄金”梨的试验结果认为,不同喷施浓度之间效果差异不显著[17];而郭超峰等对酥梨的研究结果为:药剂浓度越高,作用强度越大[18]。本试验结果与后者趋同,即药剂浓度越高果实脱萼率越高、果顶尖凸率越低,浓度越低则变化趋势相反。
在脱萼剂使用时间上,宫美英等对“黄金”梨的试验结果认为,喷布时间越早,效果越好[17];郭超峰等的研究结果则认为,距酥梨初花期越近,脱萼效果越好[18]。本试验结果与后者更为接近,即在花芽开绽期、花序分离期、盛花期和盛花末期4个时期对“浙梨6号”梨使用3种供试脱萼剂,均表现以花序分离期使用的脱萼防凸作用最强,早于或迟于花序分离期则效果均显著减弱。综合本试验及相关研究结果认为,脱萼剂在梨上的使用时间应以花序分离期至始花期之间为佳。
在对梨果实脱萼剂的应用研究方面,多局限于对果实萼片宿存、果顶尖凸、单果质量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的影响上,而对其使用的相关负面影响报道较少。魏长青以4种三唑类杀菌剂作为脱萼剂对“砀山酥”梨植株进行试验,结果为脱萼效果均显著,但对着果率和树体生长无明显影响[19]。本试验发现,3种供试脱萼剂对“浙梨6号”梨果实虽能极显著降低果实萼片宿存或残存、果顶尖凸率,但着果率偏低、果实偏斜度偏大、果面锈斑加重、单果质量趋小等问题也较突出,且呈现使用浓度越高不利影响越大的趋势,表明3种供试脱萼剂对“浙梨6号”梨的授粉受精、幼果生长发育造成一定的阻碍与伤害。3种脱萼剂处理的单果质量极显著大于对照,可能主要是由于脱萼剂较大程度地降低了“浙梨6号”植株的果实负载量,而对照的着果率较高、结果数量偏多所导致。为此,生产上使用脱萼剂时,应在保证脱萼、防凸的前提下,在适宜浓度范围内就低配制浓度。华叶PBO粉剂、40%氟硅唑乳油、25%丙环唑乳油3种脱萼剂可分别选择4 000 mg·L-1、333.3 mg·L-1、444.4 mg·L-1的使用浓度,并于花序分离期进行喷施,在保证脱萼、防凸效果的同时,可有效降低对着果率及果形端正度等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