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
——以福建莆田地方高校图书馆为例

2024-01-31 02:27曾美香
文化学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莆田馆藏特色

曾美香

图书馆,自诞生起便承载着保存和传播人类优秀文化以及科研服务的多种功能。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版规定:“图书馆应在保证校内服务和正常工作秩序的前提下,发挥资源和专业服务的优势,开展面向社会用户服务。”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位于东南沿海地区莆田市,该院图书馆(以下简称“湄图”)自1985年创校设立以来,虽然在有关莆仙民间文化特色馆藏上不断进行有意识的文献资源建设,但是仍存在内容单薄、资源不够丰富、缺乏相关主动研究型人才、数据库不够充实等短板。为此,本文以湄职院图书馆特色馆藏为例,针对莆田地区地方高校如何建设莆仙优秀民间文化特色馆藏的必要性、主要内容以及思路和方法进行初步探析。

一、地方高校建设莆仙优秀民间文化特色馆藏的必要性

所谓特色馆藏是指图书馆经过长期建设和积累,在某一领域形成一定规模的、结构完整的文献收藏,是图书馆独具特色的文献资源集合。特色馆藏可分为珍稀特色馆藏与专题特色馆藏两种类型。稀特色馆藏指稀缺、有价值乃至独一无二的资料,主要为稀有图书、珍贵文献资料及档案资料;专题特色馆藏一般围绕某个指定的专门性领域或学科而建立,具有一定的收藏规模,服务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并在该领域的文献占有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1]。

(一)有利于保护传承莆田民间特色文化艺术

福建省莆田市地处东南沿海,有着独特的历史地理和历史人文环境,拥有特色文化艺术如莆仙话方言、莆仙戏剧目、十音八乐、民间乐舞、书画雕刻、手工技艺、信仰民俗等。湄图作为地方高校图书馆,有责任和义务通过特色馆藏的建设,发挥对本地区的民间特色艺术文化进行挖掘保护与传承。

(二)有利于地方高校进一步促进莆田民间特色传统艺术文化的教学研究与创作创新

高校图书馆不仅为本校师生提供文献参考咨询服务,而且发挥着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创新的作用。建设莆仙特色馆藏,为师生提供丰富详实的各类型文献资料信息,可以进一步推动开展地方特色艺术文化教学和研究,在当代中国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一脉相承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方特色文艺精品,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历史使命。

(三)有利于提高地方高校特色馆藏的服务水平和共享意识

中国图书馆学会2023年审议通过的新版《图书馆服务宣言》强调:“图书馆是社会的知识和信息中心,各级各类图书馆共同构成图书馆服务体系,面向其服务对象,共同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充分的图书馆服务。图书馆努力开发文献信息资源,积极参与资源数字化和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支持开放获取,促进图书馆资源的有效利用。”[2]地方高校肩负着培养地方优秀文化艺术人才和相关课题的研究与运用的职责,这些人才的培养和课题的研究,使得地方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功能进一步提高。促进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的不断丰富和服务意识的不断提高,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推广和传播提供必要的文献信息保障。同时,通过各大高校间、文化平台间和“互联网+”模式,在地方特色文化艺术交流上达到“共享文化”“共享艺术”“共享未来”,不断提高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的服务意识和共享意识。

二、地方高校建设莆仙优秀民间文化特色馆藏的内容

“湄图”莆田民间文化特色馆藏主要有三大部分(如图1所示):第一,莆仙语言文化特色馆藏。主要收藏莆仙方言研究类图书、期刊、报纸,以及莆仙戏、方言歌曲、舞蹈、音乐等相关音频视频资料与资源链接。第二,莆仙历史文化名人。主要特藏莆仙历史文化名人相关著作、文章,和相关影像、实物及资源链接。第三,莆仙民俗文化特色馆藏。主要包括莆仙民间信仰相关文章、著作,莆仙民间工艺美术、民间建筑、饮食文化等民俗类文章、著作、影音资料、实物模型等以及相关资源链接。

图1 “湄图”莆田民间文化特色馆藏结构图

(一)莆仙民间语言文化

进入大数据时代后,随着新型图书馆的建设,作为地方高校拥有本地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文献开发利用技术,特色馆藏可以搜集整理传统莆仙戏影像、剧目剧本、山歌、赞句、方言谚语等。

唐代宫廷乐曲传入莆田民间后,在莆仙话的基础上,经过宋元时期的发展,形成了至今有“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的莆仙戏。据不完全统计,流传保存至今的莆仙戏传统剧目有5000多种,系统出版的有2013年由莆田市政协、福建省艺术研究院联合编纂的《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共23册;关于莆仙方言的搜集整理有2007年刘福铸编《莆仙方言熟语歌谣》、2017年蔡国妹著《莆仙方言研究》以及地方性报纸期刊,如《湄洲日报》《侨乡时报》《莆田晚报》等各种文史版面上刊登的关于莆仙方言俚语之类的文章。

而逐渐淡出莆田民间人们文化生活的山歌如“三十六送”的不同版本、不同喜庆场合的“喊四句”(赞句)、十音八乐、民间舞蹈(车鼓舞等)、乞丐歌等类型的口头文献,需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田野采风和文献搜集整理,以此为基础上,再组织艺术类师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升地方特色的文艺创作,让中华优秀文化与现代文明成果的结合,发出时代的强音。

(二)莆仙历史文化名人文献资料

除了一般正史、地方志里的莆田人物列传,还可以从历代私人笔记文集等着手搜集材料。现代出版的期刊报纸文章、论文专著不胜枚举,如2005年方志出版社出版朱维幹编写的《莆田县简志》、2013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阮其山编著的《二十四史莆仙人物传(译注)》、2014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刘福铸所著的《莆田史话》、2019年郑秋鉴编撰的《木兰陂志》、2021年海峡书局出版连铁杞主编的《蔡襄文化丛书》等。

(三)莆仙民俗文化

莆仙民俗文化涵盖面较大,主要从民间信俗、美术、文学、音乐、舞蹈、建筑、手工技艺、饮食文化等主要方面去搜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文创活动。

在莆仙民间信仰文献资料方面。如信俗类海神妈祖、三一教创始人林龙江、何氏九仙崇拜等,如2016年卢永芳编《林龙江年谱汇编》、2005年金文亨、金立敏所著《莆田宗教信仰史稿》、2011年郑丽航、蒋维锬编著《妈祖文献史料汇编》、徐鲤九编著的《九鲤湖志》等。此外,民间大大小小宫社寺庙的各种,如观音、杨五郎、张公、土地、临水夫人、吴妈等宗教与民间信仰崇拜不胜枚举,流传下来不少深入当地人们生活的故事传说、祭祀仪式与实物资料,值得搜集与研究。

在莆仙民间工艺美术文化方面。地方图书馆特色馆藏可以搜集如与齐白石并称“北齐南李”、被誉为“20世纪古典人物画第一家”开创“李耕画派”的李耕及其后世传人作品,宫庙壁画,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的莆田木雕,还有根雕、石雕、玉雕、砖雕等。

在莆仙传统建筑方面。“红砖厝燕尾脊”是莆仙地区常用的建筑词汇,并且在莆仙南北部与邻市接壤地带可见带有福清和泉州风格的民居。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民间不少如“鸳鸯厝”“几间厢几目厅”、南洋风格的“华侨大厝”“龙虎楼”之类的特色建筑面临着被人为破坏的不利局面,值得文史界人士去调查研究和参与修缮维护。如莆田梅阳晚清御史江春霖故居“百廿间”、梧塘沁后邓氏龙虎楼、仙游游洋“口”字形集体厝等,典型南洋特色民居有涵江“三十六坎”“萝苜田”、枫亭古街等。现代出版物有2003年蒋维锬主编《莆仙老民居》、2019年12月发表于《建筑技艺》上陈诗瑶等的论文《莆田红砖古厝墙体特色与营造技法探究》等。

此外,莆仙民俗类还有“春花”“斋菜”、珠花、折纸、刺绣、莆仙戏服、汉服制作,以及饮食类如妈祖面、红团、水龙、扁食、米粉、泗粉等地方特色小吃的制作,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探究。

三、地方高校建设莆仙民间文化特色馆藏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我国现代化脚步的加快,信息社会飞速发展,在海量的现代化信息冲击下,碎片化、快捷化阅读成为一种趋势,人们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与创作关注度越来越少,很多莆仙优秀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一方面可以为开展本校特色课程、研究创作提供良好的文献资源条件,另一方面也能借助互联网为全社会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提供必要的文献信息保障。

(一)多渠道搜集莆仙民间特为艺术文化文献信息资料

首先,厘清本馆现有的关于莆仙方言、戏曲舞蹈、工艺美术、民俗信仰、历史地理、文化名人等相关著作文章,做好采编分类和上架工作。据湄图馆藏分析,馆里尚有一些特色地方文献在一般流通书库,需要调整入特色馆藏库。

第二,充分发挥馆际联系、网络资源,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可以加强同中国国家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莆田学院图书馆,莆田市图书馆,莆田市档案馆,各县、区图书馆、档案馆等建立馆际联盟合作关系,并通过中国知网、万方、读秀等文献资源平台和孔夫子旧书网等书籍交易平台采购,广泛搜集整理有关莆仙特色传统文化的著作、期刊、文章与相关资源链接。

第三,积极动员拥有各种相关地方文献资料的人士配合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藏库的影印拷贝等工作,或者鼓励其捐赠实物文献并为其颁发本馆馆藏证书。

第四,配合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前往民间进行田野采风,记录、拍摄相关音频、视频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总结调查报告。在田野采风的过程中,要重视古籍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合理开发利用古籍,避免过度保护使“古籍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没有借鉴和学习意义,甚至连保护古籍这项工作本身都成了固步自封、缺乏创新的象征”[3]。

(二)加强莆仙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文献的数据库建设

2009年建立的世界数字图书馆为各地文化交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未来的图书馆数字化过程中,各个地区的大小图书馆特色馆藏都将展现出异彩纷呈的文化信息资源,地方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和特色服务在充分体现各地区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同时,也起到了拓展图书馆服务领域的作用。地方高校图书馆担负着对本地区特有文化信息资源的存储、保护、传播和交流的职能。所以,作为地方高校图书馆湄图建立一个内容丰富、题材多样、载体多方面的图书馆特色馆藏数据库十分必要。

第一,组织图书馆相关技术工作人员进行数字化文献数据录入工作,使本馆莆仙特色优秀传统文化馆藏资源全部数字化,形成“莆仙历史文化名人”“莆仙民俗”“妈祖文化”“莆仙工艺美术”“莆仙戏”“莆仙方言”等数字资源数据库;第二,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联合福建省内各大高校、地方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以及方志办等,建立网页链接,开展线上线下馆际互动交流与借鉴,同时更加方便了读者用户的使用,达到扩大莆仙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馆藏资源的影响与传播作用。

(三)推广阅读

扩大图书馆服务范围,广泛发展“互联网+”环境下,“推广+”主体合作形式——“图书馆+盈利性行业”推广主体和“图书馆+非盈利性”推广主体。盈利性推广主体主要指作家、出版社、书店、数据商、书商等,非盈利性推广主体包括政府机构、行政管理部门、学生社团等[4]。湄图可以构建“互联网+图书馆+书店”“互联网+图书馆+工艺城”“互联网+图书馆+美食频道”“互联网+图书馆+莆田文旅”“互联网+图书馆+莆仙大戏院”等开展各种推广活动,使得图书馆特色馆藏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发挥高校图书馆资源整合的优势。同时,通过建立湄图莆仙文化特色馆藏微信公众号、博客、微博、QQ群等进行广泛宣传,更好地为各界关注莆仙特色传统文化的读者提供在线参考咨询与互动服务,不断提升湄图影响力。

(四)开办讲座

邀请“兴化大讲堂” “妈祖文化研究会”“蔡襄研究会”“李耕书画院”“枫亭文化研究会”等民间公益性质团体的老教授、民俗专家等到湄图多媒体教室进行各种主题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客座讲学,通过现场读者提问、专家解答的知识互动方式,达到线下交流互动、促进文化发展的目的。

(五)借鉴地方兄弟院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的经验

合理利用联盟平台上的共享资源,避免重复劳动也很重要。湄图在同地方兄弟院校莆田学院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内容上具有很多相似性,比如在妈祖研究上,莆田学院图书馆依托妈祖研究所,与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作,在相关资料的搜集和研究上已陆续出版了《妈祖资料索引》《妈祖诗词辑注》等[5],具有该专业领域的研究优势。所以,新建的湄图特色馆藏应该避开别人的强项,从本学院开设的专业特色着手,侧重点设定在工艺美术、民间建筑等专业领域上。

(六)开展相关文创活动

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开发与可持续利用,需要图书馆扮演好文化文物资源的“发掘者”与“初步整理加工者”角色。文创产品贵在特色。基于组织图书馆研究人员对有莆仙特色的馆藏开展的文创研究,通过有意向参与文创合作的院校系部和企业单位共同合作开发,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如各种学习用品书包、笔盒、笔、台灯等;食品,如茶叶、印糕、青团、月饼等;生活用品,如手机壳、帽子、文化衫、雨伞、首饰等。同时,要使文创产品满足现代社会高品质、年轻化的消费需求,设计更接地气,喜闻乐见的故事更融入生活,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四、结语

莆仙优秀传统文化是光辉夺目的闽文化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有许多入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名胜古迹和传统文化艺术,更有各种丰富的文献资源等待我们去深入挖掘和研究。通过建设湄图特色馆藏,不仅对莆仙特色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优化地方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与资源共享、构建和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莆田馆藏特色
馆藏
特色种植促增收
莆田巾帼架起枣农“连心桥”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中医的特色
莆田“上刀梯下火海”过元宵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完美的特色党建
莆田闹元宵
莆田系阴影下民营医疗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