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数字文化馆建设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2024-01-31 15:11:19吕鑫
参花(上) 2024年1期
关键词:吉林市艺术馆文化馆

吕鑫

一、引言

自2015 年数字文化馆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各地数字文化馆建设如火如荼,至今全国副省级以上文化馆及50% 以上市县级文化馆普遍完成数字化。在文化馆第五次评估定级的评估指标中,文化馆数字平台的建设和数字化服务占据了评估分的很大比重,足见文化和旅游部对数字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推动作用。建设数字文化馆是对传统文化馆的一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推进文化馆线上线下相结合服务的成功转型。然而,数字文化馆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设过程中必然面临一些问题。本文结合吉林市群众艺术馆数字文化建设案例,基于数字文化馆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路径,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二、数字文化馆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思想重视不足,缺乏服务意识

工作人员对数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数字服务的意识,没有树立正确的互联网思维。究其原因,相关人员缺乏对数字化平台系统各项功能的了解和认识,没有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系统功能,对收集的数据缺乏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缺乏对群众偏好、使用频率和服务需求的深入剖析,并没有针对性地为群众提供数字化服务。

(二)数字文化馆数字资源建设不足

随着国家公共文化云服务平台的建立,优秀的文化活动和培训资源的视频播放量和点击率不断攀升,数字服务平台的使用率屡创新高,网络共享式的数字文化服务更加适应新时代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2016年至2019 年文化馆评估中明确了对文化馆每月发布的信息数量、音视频时长和数字化服务人次的考核标准,要求地市级文化馆数字资源存储量最低为1TB 等,足见对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视。

吉林市群众艺术馆的数字化建设中,由于建设初期数字资源储备不够充足,数字资源种类不够丰富,数字资源质量不高、数字资源整合存在不足等问题。面对评估考核中的250 小时音视频时长的任务,是在本馆原有100 多个小时音视频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加上转载国家公共文化云的部分文化培训资源,才算基本完成此项评估音视频时长的任务。

(三)专业人才配备方面存在不足

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是一个专业技术水平高、覆盖广且工作内容庞杂的系统工程,除了传统文字信息化处理,还涉及硬件、系统集成、声光电、展示展览,视频录制等多媒体方面的工作,所以文化馆数字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信息管理人才,其中包括精通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化系统日常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也包括懂多媒体应用和服务的服务型人才,还需要优秀的系统和网站专门管理人员,能够把文化馆展览、培训、表演、比赛等一系列活动的相关视频和图片及时上传到网站和公众平台上,体现数字化平台的即时性。[1]吉林市群众艺术馆数字化建设初期由于缺少多媒体专业人员造成很多数字资源制作质量不高、数字资源整合存在不足的问题。

(四)数字文化服务公众覆盖面还有待于扩大

文化馆开展数字文化服务,目标是让广大群众宅在家里就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实现线上全民艺术普及。目前吉林市群众艺术馆数字文化建设中虽然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及抖音账号,但是粉丝数量不多,点击量有限,用户黏性不足,公众号关注度不高。资金缺乏导致平台和公众号运营推广力度不足,面对服务群体过于单一,缺乏对中青年人的吸引力。目前吉林市群众艺术馆主要服务对象多数是地方社区和老年大学学员及社区认可的社会团体,例如,金钟合唱团、爱之声模特队等活动团体,人员年龄多数在50 ~ 60 岁之间,数字化服务的公众覆盖面还有待进一步扩大。

三、数字文化馆建设策略

(一)转变思维模式,提高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

数字文化服务是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新的着力点,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途径。吉林市群众艺术馆除了派遣数字化建设人员进行数字文化馆建设的相关培训外,还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深入挖掘,分析群众偏好和需求、对使用频率和点击率高的内容进行重点关注和剖析,转变思维模式,创新服务方式。2020 年数字化建设初期,吉林市群众艺术馆创新性地开展文艺节目进景区的活动,把文化活动周、国乐艺术季等各类文化品牌活动、文艺演出带到吉林市文博保护景点、名胜风景区,采取线下录制、线上播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策划和实施了两个活动周的演出,为公众线上呈现了10场文化盛宴,精彩的演艺与名胜古迹相辉映,曼妙的歌舞与自然风光相融会,实现文旅深度融合。一场场精彩的演出一经线上播出,就受到广泛关注,线上累计观看人数超过200万人次,旗袍千人秀在公共文化云平台播出点击量120 万,各大相关媒体累计报道50 余次。

吉林市群众艺术馆通过创新数字服务手段,把线下文化活动转变成网络展演,把线下活动内容转变成数字文化资源,使老牌文化活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自2020 年开始,吉林市群众艺术馆数字文化服务将以后工作中的所有文化活动与演出、各类艺术大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都转化为线上线下同步联動的服务模式。截至目前,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推出各类表演活动及大赛活动46 场次。其中包括“老歌新曲大家唱”“松花江之夏”广场文化周、“松花江金秋”广场文化活动周、“少儿艺术大赛获奖作品”展演、“盛世中华·国乐江城”艺术季系列活动、“吉林市第三届千人旗袍快闪秀”、音乐沙龙等一系列优秀文化活动,真正实现了线上线下联动的数字文化服务新模式。

(二)对优质的文化资源进行建设和整合

只有服务平台上有了数量可观的优质文化资源,才能吸引公众关注数字服务平台,分享优质的数字文化资源。有了一定品质的文化资源,才能进行二次加工和富有创意的编辑,形成系统化的数字资源,从而建立数字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移动互联网推送,就更具价值性和实效性。

1. 重视优质文化资源的建设

结合群众文化工作实际,吉林市群众艺术馆汇总本馆及各区文化馆业务骨干和文化志愿者,精心打造了吉林地区艺术慕课讲堂,慕课内容涵盖民族器乐、舞蹈、音乐、书法、非遗剪纸、戏剧、绘画等诸多类别,每节慕课时长3 ~ 5 分钟,保证了公众能够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截至目前,共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各门类艺术慕课,包括朗读10 期、竹笛入门5 期、剪纸10 期、二胡6 期、琵琶8 期、声乐训练5 期、戏剧概述5 期、国画10 期、油画6 期、音乐鉴赏8 期、秧歌4 期、舞蹈4 期、音乐理论21 期、模特12 期、声乐12 期、绘画透视7 期、美术鉴赏3 期、钢琴入门6 期、拉丁舞6 期、舞蹈基本功练习3 期、古筝3 期。下一步,吉林市群众艺术馆将继续推出艺术慕课课程,不断丰富慕课内容和种类,拓展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半径,整体提升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深入推进全民艺术普及。

2. 对优质的数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

运用互联网思维,从广大群众的观演需求出发,对数字服务平台的后台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分析群众偏好、对使用频率高和点击率高的服务内容进行重点关注和剖析,及时了解和掌握群众的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地为群众提供服务。吉林市群众艺术馆以汇总整合优质资源为抓手,梳理近年来开展的大型品牌活动,从中甄选品牌活动中的精品节目视频,制作成便于欣赏的独立短视频,推出线上云舞台·精品节目展演活动。截至目前,吉林市群众艺术馆线上云舞台·精品节目展演专栏已经推出110 期,每期节目一经推出都获得群众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只有让百姓点“菜”,数字服务平台上“菜”,这样精心烹制的文化盛宴才能让老百姓“百看不厌”“惊喜不断”。

(三)加强对数字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的高效开展对推动数字文化馆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例如,吉林市群众艺术馆建设数字文化馆以来,对计算机技术和新媒体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人才招聘工作中,充分结合数字文化服务工作需求,科学制订招聘计划,完善招聘标准,积极拓宽招聘对口专业,对应聘人员的专业素养进行精准掌握,分别在2019 年和2022 年招聘了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人员,有效充实人才队伍,进而满足数字文化馆相关工作的需要。

科学的人才管理制度是推动文化馆发展的重要途径。吉林市群众艺术馆充分结合数字服务的实际工作,加强数字人才培育,构建科学的人员管理机制,对数字人员进行科学培训,优化岗位设置,提高数字服务意识,转变数字服务观念,不断提升现有文化馆业务干部的数字化水平,激发工作人员主动意识、创新意识,进而使数字资源的录制和二次创作不断创新,数字文化作品更新颖,更具吸引力,推动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例如,代表性的数字文化作品“2022年全国鼓曲联盟云展演”首场演出吉林专场,吉林市群众艺术馆精心打造的鼓曲盛宴云展演,从策划、选曲到视频拍摄、剪辑、合成,均为吉林市群众艺术馆数字化建设馆员独立完成,不仅向全国人民群众展现了吉林地区独具特色的鼓曲艺术魅力,也显现了近年来吉林市群众艺术馆注重数字文化馆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创新,数字化专业人才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整体数字服务能力的显著提高。

(四)提升公众关注度与参与度,扩大文化服务公众覆盖面

1. 新場景,新体验,吸引大众走进来

为提升群众对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的体验感,吉林市群众艺术馆精心打造了多媒体互动数字文化体验区,进入文化馆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拥有海量文化信息的数字文化体验屏,屏幕长12.28 米、宽1.15 米,拥有红外线多点触控联感应系统,支持多人同时互动,大众通过点击浏览可以实现文化活动图文及视频海量阅读和观看,内容涵盖吉林市群众艺术馆历年举办的书法、美术摄影、民间美术展、少儿作品展和艺术慕课专栏等特色文化作品,每个图文及视频都拥有专属的二维码,可以通过手机扫码,把自己喜欢的文化资源带回家,为群众提供了“走进来,带回去”的艺术普及新体验。

2. 数字服务平台,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吉林市群众艺术馆成立的吉林市木偶剧团每年都会为全市的小朋友公益排演经典木偶剧,《老虎拔牙》《狐假虎威》《三只小猪》《十二生肖》等剧目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以前采取现场预约取票的方式,预约场面异常火爆,经常出现预约满员后,小朋友和家长白跑一趟的情况,给群众带来极大的不便。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创建后,可以轻松解决预约取票难的问题,只需一部手机,点击进入数字服务平台网站,进入活动预约界面,可以轻松获取演出场次和时间的详细信息进而选择预约取票,动动手指就能轻松完成预定,大大节约了家长的时间和精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3. 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文化服务

数字文化馆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数字服务平台,不断丰富和拓展数字文化服务内容,增加特色服务项目,可以结合当地不同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特点,增添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服务功能,提高用户对平台的关注度和黏合度。例如,当前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年事节庆文化,对其进行识别、发现、挖掘、提炼和数字化转化,推出本地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特色文化节目和非遗文化活动,设立专题栏目进行展演和宣传推广,策划和开展相应的线上与线下联动的文化主题活动,扩大本地文化影响力的同时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广州市文化馆在抖音推出的《非遗一分钟》《舌尖上的非遗》,巧妙地将当地特色非遗文化和非遗美食与节气养生相结合,借助数字化手段进行了记录和创新演绎,让非遗文化“火”起来,成功打造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数字文化服务。

4. 做好服务运营和推广,扩大文化服务公众覆盖面

数字文化馆建成后,数字化平台搭建的后期运营推广是做好数字化服务的关键,平台的活动运营要降低参与门槛,拓展宣传渠道,扩大参与率。设计活动内容时应丰富活动手段,增加活动参与的趣味性:设立趣味问答、有奖竞赛、互动游戏及线上答题抽奖等,提高群众的参与率。通过活动访问数据,报名量、作品播放量,分析目标用户的地域分布、年龄层次、内容偏好,对活动的参与度与满意度发放调查问卷并赠送文创小礼品,对参与度高的用户颁发电子证书。策划在线活动时,要考虑到活动的前期宣传,提前制作并播放线上花絮,吸引群众的关注与转发,对品牌活动要定期进行宣传与推广。

运营与推广活动应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快速有效地传播活动信息等有价值的文化信息。创新线下品牌活动传播形式,通过数字化服务手段对品牌活动进行包装、转化和推广营销,对大型活动进行线上线下同步直播,保持线上平台的活跃度,从而不断提升数字文化馆的社会影响力,扩大文化服务公众覆盖面。

四、结语

数字文化馆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建设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和发展数字文化馆时,转变思维模式,创新服务方式,对各种文化资源进行资源整合与创新,建设一个“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相促进的数字文化馆,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让群众感受独特文化魅力的同时,享受科技带来的数字体验感,有利于文化馆提升公共服务效能。

猜你喜欢
吉林市艺术馆文化馆
科学艺术馆
吉林省吉林市松江东路小学校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少先队活动(2021年4期)2021-12-01 23:23:32
章堰文化馆
现代装饰(2020年12期)2021-01-18 05:37:28
J+生活艺术馆
现代装饰(2020年8期)2020-08-24 08:23:14
大爱有光
大众文艺(2020年8期)2020-04-21 11:22:06
“悦”艺术馆
现代装饰(2020年3期)2020-04-13 12:54:08
“云”生活艺术馆
现代装饰(2019年12期)2020-01-19 02:59:16
吉林市粮食局 推动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大众文艺(2018年16期)2018-09-05 11:4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