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第一次认识陶渊明,是因为《桃花源记》。那时候的我们还看不懂《桃花源记》的精神内核,只记住了一个樵夫的奇遇故事,并对全文背诵愤愤不平。再大一些,读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羡慕他的闲适,想象自己理想中的隐居生活,田园牧歌,没有世俗纷扰,不为五斗米折腰。
很多时候,我们对历史人物总喜欢用一种“人物是一个固定的状态”去看待,这样很容易把人简单化。我们喜欢给陶渊明一个高风亮节的人设,宣扬他“反抗强权”的精神,有人甚至不愿意接受他曾为贫而仕,认为这是他的污点。
但袁行霈说:“他在政治斗争中当然不是一个风云人物,但在政治风云中却也不甘寂寞。仅仅用亲老家贫解释他的出仕,显然是不够的;仅仅用生性恬淡解释他的歸隐,也是不全面的。他在政治漩涡里翻腾过,他的进退出处都有政治原因。把他放到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之中,才能看到一个真实的立体的活生生的陶渊明的形象,并通过这个典型看到中国封建时代一类知识分子共同的幻想、彷徨和苦闷。”
林语堂评价陶渊明是“人生爱好者”,说他“生活是简朴的,风格也是简朴的,这种简朴的特质是令人敬畏的,是会使那些较聪明较熟悉世故的人自惭形秽的。他今日是人生的真爱好者的模范,因为他心中反抗尘世欲望的念头,并没有驱使他去做一个彻底的遁世者,反而使他和感官的生活调和起来”。
用一句现在很流行的话说就是:他走了很远,但从没有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他在找寻到内心真正之爱后,就从来没有动摇过,始终恪守自己的价值观,抵御诱惑,承担困苦,最终获得了生命的从容与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