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七普数据广州市居住空间供给优化研究

2024-01-31 14:23:11廖顺意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3年35期
关键词:居住用地常住人口学位

廖顺意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1 七普数据分析

1.1 广州十年常住人口增量近600万,增量集中于白云、番禺

2010年至2020年广州市常住人口保持高速增长,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广州市常住人口增长了597.58万人,人口增长率达47.05%,新增量集中于白云(占增量25.44%)、番禺(占增量14.95%)和天河(占增量13.54%)。

进一步结合四标四实人口空间数据进行分析,近十年来广州市常住人口呈现出面状拓展和点状拓展相结合的特征。面状拓展表现为新增常住人口主要集中白云区中部、金沙洲、番禺市桥及万博等在环城至绕城高速之间;点状拓展则表现为在黄埔行政文化中心区、南沙明珠湾地区等新城地区。

1.2 流动人口938万人,相较于六普增长近97%

根据2020年七普数据,广州市有流动人口937.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达50%,比2010年增长97%,跨省市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加,显示了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强大吸引力,人口不断涌入并落地安居乐业。

1.3 0-14岁常住人口259万,相较于六普增长近78%

依据七普数据,广州市0-14岁人口为259.02万人,占常住人口13.87%,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常住人口增量113.41万人,增长近78%,0-14岁人口在总量与增量均超过北京、上海,广州在未来将长时间面临学位增长压力。

1.4 15-59岁人口近1400万,人口红利近期仍将持续

广州常住人口中15-59岁人口为1395.5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达74.92%,总量上虽少于北京、上海、深圳,但占常住人口比处于较高水平,整体人口呈现年轻化结构特征,人口红利近期仍将持续。

1.5 60岁以上人口占比11.41%,中心城区老龄化特征凸显

广州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213.06万人,占11.41%,比六普增加4.66%。尽管在一线城市中,广州常住人口年龄结构较年轻,但根据国际通行的标准判断,老龄化城市是指65岁以上人口占城市人口总数7%以上或者60岁以上人口占城市人口10%以上,因此广州已步入了老龄化城市,并且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

同时,依据四标四实数据,广州中心城区内环内居住的199.29万实有人口中,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49.92万人,占比25.04%。中心城区老龄化特征凸显。

1.6 每10万人拥有大学文化程度2.73万人,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全市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09.45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92万人上升为2.73万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0.84年提高至11.61年,文盲人口减少1.30万人,文盲率由0.95%下降为0.58%。

1.7 在穗工作两院院士11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8人

依据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数据,截至2019年6月,广州拥有38万留学归国人员、1.5万人次来穗工作的外国人才。在穗工作的“两院”院士11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8人、高层次人才1224名、外籍高端人才3117名、人才绿卡持有者达7056位,呈现高学历人才持续涌入,为广州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注入动力,截止到2019年,广州拥有国家、省重点实验室数量分别达到21家(占全省70%)、241家(占全省61%);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达到63家,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

1.8 高学历人才仍是广州重点需求对象

依据《2020广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州本专科在校生达到130.71万人,全国第一,但同时通过比较七普数据发现,广州每10万人口中拥有的受大学教育程度人仍低于北京、上海和深圳,高学历人才仍是广州重点需求。

1.9 常住人口占全省人口比重达14.82%,人口马太效应显现

广州七普常住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比重,从2010年的12.17%上升到当前14.82%。展现了广州在都市圈发展的强劲的竞争力,手机信令数据显示,广州市2019年每日对外人口交换量达352.16万人次,在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中排名第一。其中,广佛双向跨城通勤人口规模合计达23.92万人,排名粤港澳大湾区内跨城通勤人群首位[1]。

1.10 实际管理人口超2200万,国际友好度持续提升

2020年广州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广州地区包括常住人口在内的实际服务管理人口数量超过2200万,同时依据2019年广州市公安局办公室对外公布数据,广州全市共有在住外国人约8.34万人,居住在社区约6.04万人。前十位国家为韩国、日本、美国、印度、俄罗斯、加拿大、也门、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泰国。从居住地看,外籍人员主要居住在天河2.0万人,越秀1.8万人,白云1.2万人,番禺1.1万人,荔湾、海珠各0.6万人。同时,广州全市共有常住(居住半年以上)外国人5.5万人,国际友好度进一步提升。

1.11 实有人口中以湖南籍(189万)、广西籍(114万)、湖北籍(98万)为主

依据四标四实和手机信令数据,广州市实有人口中湖南籍人口达189万,广西籍人口达114万,湖北籍人口达98万,空间分布上呈现以乡缘关系网络为基础的集聚特征,与珠三角主要流动人口来源地基本吻合[2]。

1.12 城镇化水平达86%,人口在城市集聚态势强化

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609.67万人,占86.19%,已经超过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水平(80%);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57.99万人,占13.8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提高2.41个百分点。广州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人口在城市集聚态势进一步增强。

2 七普人口变化与居住用地供需分析

2.1 全市常住人口人均建设用地90.9平方米,低于北京、上海

广州全市建设用地总面积169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人均建设用地面积90.9平方米,低于北京(124.3平方米/人)、上海(124.0平方米/人),高于深圳(57.2平方米/人)。

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常住人口均采用七普数据,北京、广州、深圳建设用地面积采用三调数据,上海建设用地面积采用2018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

2.2 全市常住人口人均居住用地29.9平方米,城乡间存巨大差异

全市常住人口人均居住用地29.9平方米,越秀、荔湾、海珠、天河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不足15平方米,住房用地需求强烈。南沙、花都、增城、从化四区人均居住用地超过50平方米,其中从化人均居住用地高达80.9平方米,居住用地供给过剩;存量居住用地城乡间存在巨大差异。

注:各区居住用地面积、城镇居住用地面积、农村居住用地面积采用三调数据,各区城镇居住人口、乡村居住人口采用七普数据。

2.3 近十年供应居住用地34.4k平方千米,增量人口人均居住用地供应仅5.7平方米

近十年(2011-2020年)全市供应居住用地共计34.4平方公里,年均供应居住用地3.4平方公里。十年间全市常住人口增长596.7万人,增量人口人均居住用地供应量仅5.7平方米,存在严重不足。

2.4 居住用地供应与人口增量存在空间错配

近五年(2015-2019年)出让居住用地供应区域主要集中在增城(94公顷/年)、花都(49公顷/年)、南沙(47公顷/年)、黄埔(42公顷/年)、白云(32公顷/年),与常住人口增量较大的白云、天河、番禺的空间需求不匹配。

3 七普人口变化与公服设施供需分析

3.1 广州小学千人学位59个,中学千人学位28个,科教资源全国领先

全市现有教育设施3480所,中小学学位数163.1万个,其中小学学位数110.5万个,中学学位数52.6万个,高于深圳、北京、上海;以七普人口计算,广州小学千人学位数59个,中学千人学位数28个,与深圳相当,高于京沪;基础教育资源在全国特大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

3.2 学位数增长滞后(约15%)于人口增长,资源紧缺加剧

2015-2019年,广州市常住人口从1350万人增长至1868万人,增幅达38.4%。同时,对应教育设施增长速度较慢,小学千人学位数从69个/千人降低为59个/千人,中学千人学位数从38个/千人降低为28个/千人,学位资源紧张状况加剧。

3.3 学位供需存在错位,与人口空间增长不匹配

全市中外围区域如白云(16.6万个)、番禺(15.6万个)、花都(14.5万个)的中小学学位数规模较高。考虑到教育资源供需关系,则中心城的越秀(126个)、从化(123个)、花都(123个)、增城(109个)千人学位数较高,均达100以上。

3.4 非户籍中小学生比例达40%,对外来人口教育高度包容

2019年,广州市小学非户籍学生占比达42.7%,初中非户籍学生占比达37.6%,共计为外来人口提供65万基础教育学位(不含幼儿园),体现广州对外来人口教育的包容性较高。

3.5 千人医疗床位仅5.4张,难以满足区域高速增长的医疗需求

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总床位数达10万张,总量低于北京(12.7万张)、上海(15.5万张);作为华南地区医疗中心,广州千人医疗卫生设施床位数5.4张,高于深圳(2.9张),但低于北京(5.8张)、上海(6.2张)。

根据七普数据,在与广州临近的9个城市中,6个(67%)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10%,老龄化程度较高。考虑到广州市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周边城市患者前往广州就医潜在医疗需求较高:2016年,广州市属三级医院就诊病人中,有27%的门诊病人、30%的住院病人为外地人口。未来随着广州区域医疗中心功能加强,设施接待量需进一步提高,现有床位数难以支撑辐射区域高速增长的医疗需求。

3.6 千名老人社会福利设施床位数30张,养老设施供给水平较高

广州市社会福利设施228所,床位数共63377张;依据七普数据千名老人社会福利床位数30张,高于北京(27张)、上海(25张),是深圳(12张)的两倍以上,社会福利设施资源供给水平较高。

4 七普人口变化与交通设施供需分析

4.1 湾区常住人口占比达61.9%,人口进步一向湾区集聚,对区域快速轨道交通需求进一步加大

珠三角城市2020年常住人口为7801.43万人,相比2010年增加2189.6万人,占同期全省常住人口增幅的100.86%。珠三角范围常住人口所占比例增加,特别是广州、深圳人口占全省比重由22.2%增加至28.8%,而沿海经济带东翼和西翼、北部生态发展区常住人口所占比例均降低,湾区城市对周边人口虹吸效应加强, 对区域联系的快速轨道建设需求进一步加强。

4.2 广州内城人口疏解效果显著,对城市公共交通供给提出新需求

从2005年至2017年,城市居民平均出行距离从5.0千米增加到6.9千米(增幅38%),平均出行耗时从27.4分钟增长到34.3分钟,通勤时耗达到43.4分钟。随着城市空间扩张,内城人口不断向外疏解,城市职住分离导致其通勤距离及时耗也不断增加。对城市公共交通供给需求提升。

5 面向新时期广州居住空间设施供给优化措施

在中心城区、郊区部分供需矛盾突出的区域以及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重点增加中小套型住房,提供差异化的公共租赁房。同时,引导不同类型的居民适度混合,将保障房以独立地块的形式穿插在商品房中布局,将独幢的老年公寓零散地分布在一般社区中,避免居住空间隔离。建构人性化的街坊尺度,不鼓励建设大尺度封闭式住宅区,住宅街坊面积宜为2-4公顷。推进已建地区的宜居性和适老性改造,保障适宜的居住条件。

5.1 提供更多的就近就业空间

在社区生活圈内划定15-25%商业、商务办公、公共服务设施等就业用地,并以公共交通站点或公共活动中心为核心,鼓励在200-300米半径范围内集中布局就业空间,以提供适度的就近就业空间和机会。同时,提倡建筑复合利用,鼓励发展嵌入式创新空间,为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办公场所。

5.2 提供类型丰富、便捷可达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为提供覆盖不同人群需求的社区服务内容,将服务设施划分为基础保障类和品质提升类,其中基础保障类设施是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必须设置的设施,而品质提升型设施则可根据人口结构、行为特征、居民需求等条件选择设置,实现社区服务的差异化、精细化供给[3]。

频率和步行到达的需求程度,以家为核心将设施按照5分钟-10分钟-15分钟圈层布局。其中,在5分钟圈层上尽量布局幼儿园、公园养老设施以及菜场等老人儿童使用度较高的设施。同时,基于居民日常活动特征,进一步将高关联度的设施以步行尺度邻近布局,分别形成以儿童、老人以及上班族为核心使用人群的设施圈[4]。

5.3 营造绿色开放、活力宜人的公共空间

构建形态多样、类型丰富、层次完整的城市公共空间,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公共活动需求。同时,提高公共空间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空间水平,规定小型公共空间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300米,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不宜超过150米,并通过构建公共空间网络提升日常休闲散步、跑步健身等活动质量。鼓励微空间改造,通过建筑底层架空开放、围墙涂鸦或屋顶、桥下空间改造等方式重塑积极公共空间[5]。

猜你喜欢
居住用地常住人口学位
广东:2022 年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均过亿
我国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和人均居住用地研究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15 11:52:20
北京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控制在130万以内
房地产导刊(2018年7期)2018-08-21 01:49:34
临沂市主城区居住空间扩展特征及驱动机制
俄罗斯儿童教育:超80%入园率与供不应求的学位
幼儿100(2016年4期)2016-11-30 03:19:55
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首现负增长
中老年健康(2016年5期)2016-06-13 01:08:46
2008年—2014年赣州市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变化研究
当代旅游(2016年1期)2016-03-14 13:22:24
基于街区的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中国市场(2016年8期)2016-03-07 17:07:45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