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慧 焦 杨
急性脑血管病,西医称为脑卒中,分为2种类型,一种是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一种是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脑出血。是以昏迷,偏瘫,失语,吞咽障碍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中国现有500~600万脑卒中患者,75%的患者不同程度丧失身体各项功能,以运动功能为著,40%左右患者重度致残,给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医学专家也从各个方面探索对于脑卒中的防治措施。本研究就针刺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疗效进行了为期3年的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湖北省黄梅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以及康复科脑卒中后肢体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电针组和针刺组,各40例。本研究无脱落病例。将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均P>0.05,具有均衡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中脑出血、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定为脑出血或脑梗死,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中的脑出血、脑梗死诊断标准;②年龄34~79岁;③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④自愿接受针灸治疗者;⑤脱离疾病危险期。排除标准:①严重意识障碍(昏迷持续状态);②房颤病史或合并有其他严重心脏病或深静脉血栓史;③糖尿病史或合并有尿毒症或者慢性肾衰竭病史;④其他癌症;⑤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大于40分以上。
1.4 方法2组患者均在控制血压、血糖等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予以针刺配合电针治疗或针刺治疗。
1.4.1 治疗方法电针组:取穴:双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双下肢:髀关、伏兔、血海、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解溪、太冲。吞咽障碍加廉泉(齐刺)、上廉泉;面瘫流涎加地仓、颊车、大迎(患侧);小便失禁加气海、关元、中极、曲骨(齐刺)、阴陵泉(双侧)。操作:局部常规消毒后,用华佗牌0.30×45 mm不锈钢毫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直刺入约20 mm深度,得气后,行捻转法约3 min,频率约为每秒钟捻转1次。廉泉、曲骨用齐刺法,余穴操作都按常规针刺方法操作[2]。操作完毕后,在肩髃、曲池、髀关、足三里接G6805—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上海医用电子仪器厂理疗分厂),选择连续波,频率为2 Hz,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1次/d,每次20 min,10 d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后进行评定。
针刺组:取穴同上述电针组。操作:局部常规消毒后,用华佗牌0.30×45 mm不锈钢毫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直刺入约20 mm深度,得气后,行捻转法约3 min,频率约为每秒钟捻转1次。廉泉、曲骨用齐刺法,余穴操作都按常规针刺方法平补平泻操作[2]。1次/d,每次20 min,10 d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后进行评定。
1.4.2 观察指标采用肌力6级分级法评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偏瘫侧肢体肌力变化情况[3];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估生活活动能力。①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范围为0~42分,分数越高,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越严重。分级:0~1分,正常或接近正常;1~4分,轻度卒中;5~15分,中度卒中;15~20分,中-重度卒中;21~42分,重度卒中。②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估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满分100分;<20分为极严重功能缺陷,生活完全需要依赖;20~40分为生活需要很大帮助;40~60分为生活需要帮助;>60分为生活基本自理[4]。
1.4.3 疗效评定标准①参照《神经病学》[5]脑卒中后肢体偏瘫评定标准。治愈:偏瘫肢体肌力恢复至5级,生活完全自理,肢体无残疾;显效:偏瘫肢体肌力在原基础上提高2级,主要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有效:偏瘫肢体肌力在原基础上提高1级,症状和体征部分好转;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好转,患肢出现挛缩。
2.1 肌力变化治疗前,2组患者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上下肢肌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电针组偏瘫侧肢体肌力优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肌力比较 (级,
2.2 临床疗效2组患者治疗都有确切的疗效,电针组基本治愈率和显效率均高于针刺组,但经统计学分析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3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P<0.05),且电针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针刺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分,
2.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治疗前2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升高(P<0.05),且电针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针刺组(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比较 (分,
本研究就脑卒中后出现的后遗症之一,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后遗症——肢体偏瘫,展开讨论。95%以上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肢体偏瘫,肢体偏瘫的程度不一,偏瘫的程度和年龄、性别、脑出血和脑梗死的病变部位以及病灶面积大小有很大的关系。在对于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改善上,有诸多的治疗方法,西医内科采用抗凝、溶栓、降颅压等治疗;西医外科采用去骨瓣减压术降低颅内压或者微创引流术等,效果不一,造成的后遗症程度不一。无论是西医内科还是西医外科治疗手段,最后的结果就是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但是患者遗留的躯体功能障碍,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也都束手无策。针灸治疗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应用于脑卒中后遗症的治疗也有悠久的历史,各位医学专家已总结出宝贵的治疗经验。电针治疗在中国起源于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采用电针治疗对于脑卒中后肢体神经功能恢复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就电针与普通针刺对于脑卒中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应用一系列的评价指标作出对比。本研究结果显示:电针组与针刺组相比较,电针组在提高患侧肢体肌力上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组,电针组在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上明显优于针刺组,电针组在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上明显优于针刺组。因此,通过对比观察,可以确定,电针对于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的神经功能的恢复,疗效是很确切的。但是在临床观察的过程中,发现患侧肢体肌张力高的患者,运用电针治疗,疗效很差,甚至导致患者肢体痉挛加重。所以如何改善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神经功能,是一个很值得大家继续探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