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课堂研究室”的首席研究员

2024-01-30 02:11陈鑫颖
师道 2024年1期
关键词:法布尔书单省份

陈鑫颖

这是一个普通的课例,对我却有特殊的意义。

苏教版三上教材《练习一》中有一则《省份简称歌》:

省份简称歌

辽吉黑蒙   冀晋陕宁

鲁皖苏浙   渝沪津京

豫鄂湘赣   台闽滇琼

川黔粤桂   甘新藏青

港澳回归   举国欢庆

对学生来说难点在于:简称与省份名称怎样一一对应,如何熟读成诵,在这首简单的省份歌后面读出更加丰富的内涵?我发现苏教版品德与社会第10课《我的家乡在哪里》中提供了中国政区图,我把这份教材内容当作语文课的支架:课上,学生各自说说自己来自的省份。由于班上学生多数是外来务工子女,来自近十个不同省份,这一环节孩子们交流得热烈而高效。

接着学生找出课文中出现过的省份,再借助中国政区图,熟悉各省轮廓,玩“你画我猜”的游戏。最后我们还发现省份的名称和简称之间的关系,比如他们发现“辽吉黑蒙”这些简称就是省份名称中的一个字,而且这四个省份在版图上是相邻的,由此猜想“冀晋陕宁”可能也是相邻的,推测出与“陕宁”相邻的河北和山西。像这样的发现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了学生对东北、华北、华中、西北等大块版图的概念。因此从省份歌中他们读到了很丰富的东西。

课后,我引导学生们观察这些省份简称会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孩子们发现了车牌、商铺标牌、地方剧种等等,在视觉、听觉、味觉上认识省份。在这一个星期的课程设计与实施以后,我进行了一些反思: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教学效果?学科融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达到了什么样的目的,又有哪些意外的收获,而这些收获对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有怎样的帮助?我把这些思考写进论文里。后来这个小小的课例登在了《江苏教育》上,被《人大复印材料·小学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这给了我充分的信心:我们一线老师扎根课堂,除了给学生带来发展,也能给自己带来发展。在这个课堂上生长出的是学生幸福而丰富的童年,同样在生长的是我们的教研能力、课题研究能力。我们拥有一间“课堂研究室”,我们是其中的首席研究员。

在这个课例中,我经历了完整的研究过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观察与记录、调整与生成、反思与写作。这个课例也给我提供了后续的一些研究方向:跨界学习可能会有哪些途径?跨界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该怎样建构?在跨界的同时,如何守住语文学科的学科立场?边界和学科融合,有怎样的辩证关系?跨界思维设计课堂到底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同课异构的对比研究。那些失败案例到底败在了哪里,给了我怎样的启迪、经验和教训?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课例,引领着我走进了课堂的研究。我首先从一个个小小的课堂进行实验,从每一个40分钟的课堂出发。

单篇教材是我研究的起点,也是研究的重点。我常常思考:在传统意义的课堂上,如何用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为儿童的语文学习赋予美智趣的色彩?

比如《蟋蟀的住宅》这一课的学习中,我和学生重点体会蟋蟀住宅的特点。我们在第一遍读的时候提取信息,从文中概括蟋蟀住宅的特点,学生把这些特点罗列到板书中,从而发现法布尔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接着我们根据课文中的关键语段,画一画蟋蟀住宅的构造,学生们重新进入文本,把文字转化为简图。当他们的作品呈现出来时,我们进入下一轮的阅读:用文字印证简图,寻找简图作品在文中的依据并进行修改,重点落实“洞口朝着阳光”“排水优良”“半丛草掩盖着”“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等关键词语,体会法布尔写作时的准确和严谨。

在这样的课堂设计中,我有意识地借助科学学科的思维搭建阅读与思考的支架,让文字与图像相互印证,用学习活动支撑起学生思维生长的空间,引领他们在文本中反复进出:一读信息,二读构造,三读印证。

我们不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思考:蟋蟀的住宅是那么的小,为什么法布尔观察得这样细致,描写得这样准确,他用了哪些方法呢?于是,我们四读方法。孩子们从文中找到:原来法布尔观察了好几个月,这是持久的观察;在这持久观察中有具体的方法,比如量(九寸深,一指宽)、看(向着阳光)、摸(内壁光滑)、听(在平台上唱歌)等等。这就是细致的观察,这篇课文提示我们观察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也落实了单元目标中的语文要素。

五读品质。除了刚才所说到的观察的方法,我们也感受到了法布尔作为一个科学家兼诗人的品质。后世评论者称法布尔是一个诗人,他用灵敏的器官去感受丰富的世界,去让世界新鲜起来,让这个世界恢复它本身的有声有色。而法布尔也带领着我们去观察着有声有色的世界,去看,去听,去想象。

六读人文。在这堂课的前前后后,我引入了这样一本书——《我的<昆虫记>——基于法布尔的重述》。这本书里有法布尔的研究思想,让我们感受到他和其他科学家不一样的地方:他要写出比科学更高级的东西:思想的闪光、丰富的世界、美好的生命以及人应有的智慧;他更热爱活蹦乱跳的昆虫,他更热爱这个蔚蓝天空下自由鸣唱的昆虫,他更热爱拥有生命的昆虫,他的研究是尊重生命的,而不是研究死亡的标本。因此我们从这堂课走到了更为辽阔的空间。

备课时的一些设计或许是灵光一闪,执教后的反思更为重要。我们的课堂研究,研究的是教材,包括教材的解讀,教学内容的侧重、增删、取舍、拓展;研究的是儿童,研究儿童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我们顺应儿童,但不迁就儿童,要能有意识地激发潜能,关注他们应该抵达和可能抵达的高度;研究的是方法,不仅研究教学的方法,研究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还要研究方法背后的方法,即这些方法有怎样的效果,如何达到这种效果,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原因里蕴藏着怎样的规律。

一个一个的课堂中,不仅有学生的成长,也应有教师的专业成长,用研究者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课堂,在自我反思中自我启蒙,才不至于对散落其中的教育原理习焉不察。所以在这样的具体课堂之外,我觉得自己的眼光又放远了一些,放大了一些。

统编版教材提供了单元统整的视角,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将一篇篇各自孤立的选文整合到共同的语文素养目标中。这又让我看到了新的课程组织框架。

以统编版四上第三单元为例,仍然从研究教材开始。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教材的前后关联上,我发现单元页提出目标: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学写观察日记。单篇课文后的资料袋提供了观察日记的一些有趣形式,便于学生的日常练习。习作指导中提供了观察可选的参考内容,打开学生思路。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总结了观察的方法,“日积月累”中提供了关于秋天天气的谚语。这些内容从不同角度提供了学习的支架。

这单元结束正好是国庆长假,通过天气预报我得知这七天中气温将会发生非常大的波动,因此我布置了如下作业:

国庆七天连续观察天气变化,用红蓝双色笔标出每天的最高最低温度,绘制曲线图。从七天的观察中选择变化明显的三天进行细致描写,完成三则观察笔记。每一则尝试用上一条符合情境的学过的谚语。(提示:观察地点多样,如窗边、花园、桥头、街道……观察笔记中不需要罗列气象数据,而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描写和身体感受来表现)

学生不仅用直观的双色笔在坐标系上绘制了曲线图,还尝试用漫画式表情包为图表增添趣味,让数学和美术方法融入语文学科的学习。而在情境中运用合适的谚语,也使他们加深了对谚语的理解。

后来我进一步思考,可否根据年段特点,设计同一专题不同年段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的观察有梯度、有序列?

针对低年级学生,我们设计了“秋来风景异——我的秋天辞典”情境作业,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描写秋天的词语,比方说“一叶知秋”“硕果累累”“橙黄橘绿”“金桂飘香”“天高云淡”等,观察大自然,拍摄与词语相对应的场景,写一段话。这样,孩子们就把词语还原到生活中去,还原到自然中去。我们知道这些词语都是我们的祖先在观察了生活,观察了大自然以后所提炼的,是浓缩的、朴素的智慧。我们现在反过来把浓缩的还原到生活中去,因此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突破了字面的理解,有了切身的感受,可能是闻到的,可能是听到的,可能是触摸到的,扁平的语文词汇就立体起来,成为丰富的语文体验。

在高年级,开展“秋来风景异——笔记大自然”活动,用科学素描和文字记录对植物和动物的观察。我们首先提供记录自然笔记的几个维度:观察对象的不同部位、观察对象的不同品种、观察对象局部的不同样态、观察对象的生长周期、对观察对象不同的表现手

法……它们支撑起研究的多维空间。这样的项目促使学生用和以往不同的眼光、不同的视角以及更加有效的方法、更加细腻的心去体会以前可能忽略不察的大自然景象。在这样的大自然笔记中落实语文元素,比方说列数据的说明方法、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顺序、留心细节、探究真相的研究品质等,这是对语文元素的综合运用。

这个单元统整系列项目中,我们的研究已经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走出了教室,走向了广阔的自然空间,在对大自然的观察记录和思考中落实和运用语文知识,把符号性的学习和生活化的学习结合起来,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把儿童的接受性学习和主体的建构性学习结合起来,也把学校的学习和自然与社会的学习结合起来,各年段的孩子在其中享受語文,欣赏自然,科学与人文素养都能得以提升。

本册教材的其他单元我都设计了实践活动:“推荐一个好地方——跨媒介阅读与创作”“童心戏仿——描绘人物的独特视角”“寻根——徜徉在神话的世界”“批注——共同创作、独家定制”“以史为镜——走进历史的画卷”“书信——那些温暖了岁月的文字”。

随着一个又一个单元统整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我们的教育愿景也逐渐清晰:从课文阅读到拓展阅读,再到创意表达,聚焦单元目标,构建系列学习任务,设计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依托教材,整合教材,超越教材,在一体化情境和连贯性任务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我渐渐意识到,所谓课堂,不仅仅是那方小小的教室和一截截分割成40分钟的整齐时段,所有让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的时空都是更宽泛意义上的课堂。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与生活相连,与生命链接,建构出师生丰富的精神世界。于是,我有了语文主题活动的尝试,在这些活动中,我和学生不仅突破了教室的空间限制,也突破了课堂时间限制,语文,成了我们的生活。

编制年度个性书单的想法缘起于常有朋友托我为孩子开列书单,以往的书单,总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面目千篇一律地出现,带着“我都是为你好”的BGM(背景音乐),而我认为阅读应该是一件充满个性和偶然的事情。人与书,常常在不经意间彼此遇见,彼此塑造。编写年度个性书单成了我和学生们年末不约而同的决定。

我根据学生提交的书单,和他们一起商讨、拟定不同的标题,每一个标题就是一个孩子的阅读方向:《文艺女生的秘密花园》《乘着想象的翅膀》《阅读:一个自由的梦》《答案在风中飘》《为阅读烙上中国印》《沧海一声笑》《走进科学之王——数学》……

我为每一份书单撰写前言,孩子们则结合阅读撰写简练的自我介绍。这些文字放在一起,呈现的是师生之间平等的精神对话:

阅读,一个自由的梦

前言:

完成这份书单的诺同学,在我心目中一向是标准模范生,然而这份书单却颠覆了我对她的想象。你很难将她的阅读方向归类,书单里充满了对边界的突破,对自由的渴求。也许书籍对她的意义就在于,能让她放下“别人家孩子”的偶像包袱,尽情做自己。

自我介绍:

我喜爱阅读,喜爱随时、随地、随意阅读;喜欢像土拨鼠搜寻宝物一样四处“找”书读;也喜欢读妈妈觉得“不太适合我读的书”……我没有年度书单,但拥有年度最爱——自由阅读,是最惬意、美妙的事儿。(闫一诺)

沧海一声笑

前言: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谁的少年时代没有几本武侠小说一路相伴?然而,年少的我们,总是重“武”轻“侠”。随着年岁更迭,降龙十八掌、九阴白骨爪、玉女心经、六脉神剑……都消失在风里,然而郭靖、杨过、张无忌们的铁血丹心却口口相传,这正是——“纵死犹闻侠骨香”。

“侠之大者”,往小处说,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往大处讲,该当心怀苍生,兼济天下。以这样的眼光看,这份书单中的梅格、战马,又何尝不具有侠骨豪情?

自我介绍:

没错儿,我就是闫一诺笔下的那个“迷金庸武侠小说,以至于上课时都忍不住把书放在桌肚里偷看”的男生,为此没少挨妈妈批评。哎,没办法,谁让书那么有魔力呢!从四年级寒假开始,我迷上了武侠,有的书还反复读了三四遍,甚至能复述出里面的段落。为此,妈妈说我“走火入魔”,还把武侠书藏了起来。可是,对书的痴迷,对“仗剑走天涯”侠义孤胆的向往,成了寻书的最好指引,使我拥有最灵敏的“嗅觉”——我总是能把那些藏着的书全部找到。(杨天睿)

透过这些充满个性的书单,你能清晰分辨出每个阅读者不同的模样,就像河流,有的辗转山谷,浅吟低唱;有的奔流到海,磅礴昂扬。这,与其说是一份份书单,不如说是一串串足迹,深深浅浅,步履不停。

在编写年度个性书单的过程中,孩子认识了自己,我们认识了孩子,我们与孩子相遇,孩子与作者相遇,这是非常美好的语文生活,非常美好的文字对话。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书单中,在这样的文字里,一定能感受到语文的美好,也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阅读的善意尊重。

寒假里,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用微电影、小视频、初页或者美篇等现代媒体手段记录丰富多彩的寒假生活。(建议将一系列小视频剪辑成属于自己的寒假纪录片,并撰写解说文稿)

学生在文稿中这样写道:

爷爷说,过了十八,落了灯,这个年就算过去了。可我想,怎么会过去呢,岁岁年年,年年岁岁,关于“年”,大概是久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最深刻、最永久的印记了,那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情怀。

这是她对于中国年的文化理解。她在小视频中剪辑进自己炒年糕、贴春联、放烟花的场景,以从未有过的沉浸式视角观察年俗,思考其中的文化內涵,思考这个节日对于每个中国人的特殊含义。

还有一个学生去了乡村老家,在那里她烧灶火,挖荠菜,感受着田园风情的同时也和久别的亲人共叙衷肠:

城里小姐,点火抽柴,

挥钳拔草,闻菜香扑鼻,

别有一番滋味!

挎上竹篮,跟着奶奶,

下田上堤,挖寻荠菜,

用陪伴做长情告白。

这份作业,学生们呈现出来的作品无论是文稿撰写还是运镜拍摄、选景编辑以及后期配音,都显现出极高的艺术素养。在他们的作品展上,我写下了这样的导言:“这是个自媒体的时代,图片、视频、音乐、文字,微信、微博、美篇、初页……我们拥有了众多表达的途径和平台,有人将它们视为洪水猛兽,预言世界会在其中迷失。其实,只要能在众声喧哗中坚持倾听内心的声音,生长在智能时代的儿童会创造前所未有的精彩。”

从单篇教材到单元统整,再到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我们的研究从狭窄的教室出发,一步步走向开阔,指向的都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纵向上指向思维的深度,横向上指向学习空间的拓展,如果再加上一个维度,则是从容完整的时间向度,构成3D立体的丰富的语文学习时空。在这样的时空里,师生共同成长、相互成就。这是“课堂研究室”的初心。我想我会守住初心,在这样的课堂扎根,把幸福传递给孩子,让学生和我们一起享受丰富的、幸福的语文生活和精神生活。而我们自己也在这片开阔的土壤、肥沃的土地上吸取养料,在这片土地上长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学思想,这就是我们“课堂研究首席研究员”的自信与自尊。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法布尔书单省份
“昆虫迷”法布尔
解读昆虫记——读懂法布尔的昆虫世界
月度荐书单
月度荐书单
法布尔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暑假阅读书单
名家推荐:2018暑假阅读书单(下)
蝉壳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