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遭遇“狙击”的“双减”尝试

2024-01-30 02:11陆安
师道 2024年1期
关键词:网暴教研员中考

陆安

在共和国教育的恢弘史册上,2021年7月24日无疑是一个值得铭记、值得书写的重要节点,就是在那一天,新华社授权全文发布了中共中央辦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通过“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简称“双减”)这样一条相对明晰的路径,来实现“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的价值追求。在那个炎炎烈日普普通通的日子里,当我从长期订阅的《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等纸质媒体上第一时间得悉这一消息的时候,心底里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抑制不住的赞叹:好!为我们党和国家的这个英明决策与顶层设计击节叫好,为我们千千万万深受非常态和功利化应试主义阴霾的孩子们击掌庆幸,更为自己曾经为此受过的种种遭遇和打击喟然长叹!

宏大的历史叙事,常常在不经意间投射到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身上,留下微观的个人印痕,而这种个人印痕往往更细腻、更形象、更直观、更具有诠释的价值与意义。2021年7月24日,于我之所以那么重要,是因为“双减”与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价值观念极度吻合、极度合拍,更重要的是,为了“双减”,我曾经进行过屡败屡战、有惊无险的探索尝试,甚至还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而这都发生在“双减”政策发布之前,也就是2009年到2019年这十年当中。

十年,弹指一挥间,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伴随着教育转型升级的力度加大,基础教育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要素的配置,系统的创新……剪不断理还乱,这都注定了改革不会一帆风顺、不会一蹴而就,教育教学改革尤其如此。放在“减负”这个教育大语境、大背景之下来审视,自己的职场生涯和专业发展,在这十年之中跌宕起伏、惊涛骇浪,当然也是逢凶化吉、有惊无险。每每想起,心头总会涌起阵阵波澜,感慨万千。

一、2009年访学归来大受羞辱

作为改革开放的“青春期”,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走上三尺讲台、开始教书育人生涯的教师,我始终对那个激情澎湃、活力四射、昂扬进取的时代充满了怀念与敬意。是那个时代,投射和凝铸了自己矢志不渝的人生底色。追求公平与正义,追求理想与崇高,成了自己孜孜以求、不曾言悔的人生目标。不能枉为人师,不能误人子弟,成了自己时刻警戒、勉力坚守的职业底线。

我当教研员25年,始终以慎独、严谨、温情、敬意对待手中的这份工作,全身心地带领志同道合的历史教师开展有创意、有活力的教研工作。教研员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岗位,说穿了,好汉子不爱干懒汉子干不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某些人在学校里评不上副高级职称,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才想尽各种办法入职教研员队伍,而我则不然,早早地就在学校里解决了职称问题,当教研员的动机很是单纯,不过就是为了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与追求,这让我在很漫长的一段时光中都成了异类,孤独感极强,踽踽独行在学科教学改革的道路上。

2009年,作为青岛市高级专家协会文化教育体育分会副会长的我,有幸被青岛市委市政府选拔公派远赴德国马格德堡大学访学。归国之后,撰写并出版了54万字的专著《并不遥远的德意志——文化视域中的社会嬗变》。在德国学习期间,中西对比,相互参照,我对教育教学改革有了更多的思考视角,尤其对于课堂如何减负提质有了崭新的认识。就在我准备大展宏图、实现抱负的时候,厄运降临。随着职称改革的深化,冒出了一个所谓的“岗位等级”评定。

仍记得,我在青岛十九中任教时,那是一个淳朴而又本真的时代,没有过多功利性的诱惑与干扰,年度考核优秀尚未与职称挂钩,不需要争,更不需要抢,谁教学成绩好,谁课时多,谁当班主任,谁自然而然就是优秀等级,几乎没人打考核优秀的歪主意。须知,当时教学奖励寥寥无几,不过几十块钱,课时补贴少得可怜,区区几块钱而已,班主任津贴微不足道,始终徘徊在三十块钱的低水平之上。1997年,突然之间,政策来了,考核优秀在职称评定中可以加分,当然,这算是初始阶段的“软挂钩”。连续12年考核优秀的我,亮出了连年带高三毕业班的成绩,一下子占据了先机,加之获得过山东省优质课比赛二等奖和青岛市跨世纪青年学术工程技术带头人等称号,遂过五关斩六将,破格晋升副高级职称,时年31岁。

此时非彼时,按说,在单位副高级职称人员中,我是最早评上的一个教研员,上个五级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万万没有想到,一些别有用心之徒,为了自己弯道超车、脱颖而出,在评定方案上量身定做、精心做局。譬如,极为荒唐地规定,学术论文这一项,只要有一篇文章,哪怕是没有发表的文章,就可算作满分,于是,我一直引以为傲的300多篇学术论文,一下子被归零处理了。在如此不公的设计运作之下,我的岗位等级定在了最低的七级之上。副高级职称评上已经12年的我,受到了莫大的羞辱与伤害。我素来是一个既怕“抢”又不会“抢”的散淡之人,对于“抢”的各种道道一窍不通且不屑,应了杨绛先生的那句名言,“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于是,就造成了从当上教研员之后长达25年之久没有再获得过一次考核优秀的“尴尬”与“奇迹”。

随后而至的这个十年,也就是2009年到2019年之间,身处逆境的我,始终初心不改地奋斗在教学改革的艰难道路之上。这十年,屡受打击,迭遭厄运。然而,“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向清代湘军统帅曾国藩学习,屡败屡战,决不言败,与吃辣椒这种饮食文化紧密关联的湖湘文化,始终是我兴趣盎然、探究不已的领域,湖湘文化的很多代表人物的人生事迹,总能令我感动与遐思。或许,这就是我在逆境之中愈挫愈勇、奋斗不止的缘由所在。在这里,不能不感谢我所选择、坚守并挚爱的这个历史学科。正是这个独领风骚、独具魅力、与众不同的学科,与我同在,总能时不时地赋能于我,赋予我永不衰竭的力量。

2019年之后,随着形势的发展,我的处境也开始发生了积极而微妙的变化,曾经的“狂风骤雨”“惊涛骇浪”渐渐变成了“和风细雨”“风调雨顺”。凭着我独立出版的8部学术专著,凭着我独立发表的400多篇学术论文,凭着我山东省特级教师和连续五届青岛拔尖人才等“硬货”,一下子“稀释”了很多人趋之若鹜、争抢不已的考核优秀等“软货”。一旦进入更高层次、超越了单位内部利益分割、相对公平公正的外部评审环境之中,没有了蓄意且恶意的捣鬼与碾压,没有了公然且肆意的徇私与舞弊,我终于得到了公平评价的机会,评上了正高级职称、二级岗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这背后,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与坚持,是超乎常人的辛勤和汗水,真正是“打脱牙和血吞”,甘苦自知。学历史的我,最佩服曾国藩的那种“拔硬寨”“打呆仗”的韧劲,或许,这就是自己在逆境之中不断取得点滴进步的原因。

二、2015年中考命题遭遇网暴

这十年,最难忘的一件事,就是2015年所遭遇的网暴,那可真是惊涛骇浪、惊心动魄,甚至差一点令我崩溃,而这,竟然与我单兵突進的“减负”尝试和探索有关,可以说是“双减”顶层设计出台之前个人孤勇所付出的惨重代价。好在邪不压正,公道自在人心,正义力量的加持最终使我化险为夷、渡过难关。这起在我的职场生涯中绝无仅有的“历险记”,多少年之后,都不能忘怀、历久弥新、仿佛就在眼前。

这篇“历险记”的“序言”,其实从我1998年就任青岛市历史教研员之后就开始书写了。犹记得,第一次面对全市历史教师的大会上,我即席发表的那通引来了热烈掌声的“就职演讲”,已经表露了些许端倪:“只要我担任教研员一天,我就要全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学科教研氛围,公开课、研究课以及各种评选一律公平公正阳光透明,绝不让真正干业务、上好课的老师吃亏,也绝不让抄近路、走捷径的老师得逞;只要我担任教研员一天,我就要全力建设轻负担、高效益的历史课堂,让孩子们体味到历史课应有的魅力与美好,为此,全力以赴,努力将死记硬背赶出历史课堂、将画书背书赶出历史课堂。”那个时候的我,刚过而立之年,年富力强,富有理想,朝气蓬勃,不仅有一种从一线教学中迁移过来的浑身也使不完的劲儿,更有一股从改革开放的时代大环境之中不断汲取和累积起来的积极进取和锐意改革的激情。这番话算得上是直抒胸臆、真情流露、毫无虚饰、言为心声了,现在想想,都不禁为那时自己的清纯与勇气而自豪和骄傲。听从“内心的呼唤”,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应有的立场与态度?教育尤其需要尊崇人的“内心的呼唤”,并将其视之为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资源与财富。

一通“即席演讲”,拉开了青岛历史学科长达25年持续不断的课堂教学改进的序幕。当时会场上即刻响起的雷鸣般的掌声,说明建设优质而有活力的学科文化这个理想、信念与追求,是得到众多教师认同和支持的,这是我25年来无怨无悔、屡败屡战、从不言败的强劲的动力。我常想,一个教师能不能由衷地喜欢其所属的学科,是其成败得失的关键。试想,一个仅仅将教书育人当成挣工资、混饭吃的职业而不是事业、更不是命业的教师,怎能释放出教育的激情?怎能演绎出教育的精彩?

然而,我过低地估计了改革所遭遇的“狙击”力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历史在中考时都不算分或伪装算分,这就造成了这个学科在义务教育阶段可有可无、被边缘化了的“副科”地位,这对历史教育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这种制度设计宛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好的历史教师想干事,却无用武之地,受到牵制,苦不堪言;另一方面,某些历史教师混日子,却能滥竽充数,不被察觉,悠哉乐哉。不管怎么说,这对于学生所造成的伤害都是显而易见的。在我的极力争取之下,教育局的领导深明大义,终于做出了政策调整和制度设计,历史学科在中考算分了,其时间节点就是2015年。

2015年的中考,历史以80分计入高中录取总成绩之中,我以为这是一件有利于学科发展、有利于教师进步、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很多老师也对此寄予了厚望,以为从此可以在学科教学改进方面大显身手、一展宏图了。谁也没有料到,树欲静而风不止,此举,动了一些家伙的“奶酪”,他们早就在密谋策划,蓄意制造一场私利驱动的风波。

而我,并非完全蒙在鼓里。说实话,事先我已经有了一丝不好的预感,隐约感觉到背后有冷飕飕的眼睛在紧紧盯着中考这台大戏。经过摸排,猛然发现,表面上是“应试”作祟,本质上是“利益”使然,那些以“应试”面目呈现出来的种种课堂弊端,背后都存在着各方利益的博弈,浊水横流,风起浪涌。譬如,某些教师不学无术且钝于思考,上课就是惨不忍睹地念念书、画画书,糊弄学生,误人子弟,他们,当然最盼望着中考就考死记硬背、答案位移的死题,以掩盖自己南郭先生的真面目;利益集团开办着各种辅导机构且利欲熏心,辅导就是浮于表面地猜猜题、押押题,毫无良知,更无追求,他们,当然盼望着中考就考题海战术、反复训练的成题。置身风口浪尖的我,当然不会毫无察觉。怎么办?命题之前的我纠结万分、苦恼至极。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2015年5月,按照规定程序,我与命题组的其他教师一道,封闭命制中考历史试题。20多天,极其乏味,极其艰苦,我们精雕细凿,力求研制出一套科学性与创新性兼具,代表这座城市亦代表这个学科形象,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中考试题来。我们大胆取舍,将原先见怪不怪、助长机械僵化的学风、固化学习形态的填空题、连线题、填表题等陈旧题型废除,创设了以材料阅读与材料分析论证为主旋律的客观题和主观题。几乎每一道题目,我们都通过全新的情境铺设、问题引领、阅读支撑来引导学生循着科学而有逻辑的思维路径,得出应有的结论。譬如,关于美国南北战争,一改往昔,“原因、经过、结果”这种八股式、位移型的设问方式,而是用美国《时代周刊》上的一幅漫画——《劈栅栏条的总统候选人》,导入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漫画与文字,提取其中的有效历史信息,试图激活其历史思维能力与综合素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每一道题目,都凝聚着我们创新的心血,都寄托着我们对美好教育的憧憬。

6月13日,是那年青岛中考的最后一天。那一天的下午,最后一门考的就是历史。考试尚未结束,网络上就有人蠢蠢欲动,含沙射影,图谋不轨。当天晚上,大规模、有组织的网络暴力开始上演了。别有用心之徒,相互配合,在网络上肆无忌惮、上纲上线、叫骂污蔑、人身攻击之声甚嚣尘上,不绝于耳。这场网暴,剧烈与残暴程度匪夷所思、超乎想象,不过,却昙花一现,持续了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渐渐地就销声匿迹了。深陷网暴凶徒群殴之中,处于舆论炒作漩涡之内,一腔悲愤,百口莫辩,仰天长啸,失落至极。这一辈子,还从来没有遭遇过如此惊心动魄的事情,这篇“历险记”的书写渐渐达到了高潮。

不能不感佩,关键时刻,有人拍案而起、挺身而出了!很多真正的良师,很多社会正义人士,还有很多富有良知的孩子,在这场网暴中,及时向我伸出了援手。当时,有一个网名叫“卿九辰酱”的孩子,恰好就是在考场上答过这套历史试题的中考生,他(她)以一己微弱之力,仗义执言,不断在骂声中出头,现身说法,有理有据,为这套题,也为出这套题的我们,奋力辩驳,以正视听。从网上的文字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弱小而不屈的身影在奋力呐喊、在据理力争、在以理服人、在弘扬正义,令人动容,令人感佩,久久不能忘怀。快十年了,我一直在苦苦寻觅这位名曰“卿九辰酱”的孩子,可惜,始终没有找到。孩子,今天的你,究竟在哪里?我应该代表我们命题组向你深深地鞠上一躬,由衷地道一声“谢谢”!为你刚直不阿的正直,更为你不屈不挠的勇气。

最令人欣慰、自豪和感动的是,当时的青岛市教育局的领导们,在这场疯狂的网暴中所表现出来的坚持真理、坚守正义、冷静镇定、专业自信、大义凛然与敢于担当的大格局与大境界。就在我遭遇无妄之灾、无端污蔑、恶意构陷,被穷凶极恶的网暴折腾得痛不欲生、最为难捱之际,局党组调阅并研究了试卷,并邀请专家进行了鉴定,在此基础之上,对这套试题做出了客观的、积极的评价。犹记得,不曾忘,在网暴最疯狂的某一天深夜,局领导还亲自给我打来了电话,“不是你一个人在孤军奋战,背后有我们!”霎时间,一股暖流涌向全身。顿时我有了主心骨、吃了定心丸。一场来势凶猛的网暴风波,就这样渐渐平息下去了。

2015年的中考风波之后,坏事变好事,我的处境很快就有了很大的改变。从2009年我访学归来之后持续十年的厄运,随之渐渐地接近尾声。2019年前后,我的正高级职称不仅顺利解决了,而且还意外获评二级岗位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经受到的凌辱一扫而光,终于扬眉吐气了。我为之付出了巨大心血的青岛历史学科,也走出了低谷,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最终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十年风雨,感慨系之。不能忘怀,为了这座城市这个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千千万万在这里接受历史教育的孩子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真诚而忠诚于教育事业的历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努力了、奋斗了、拼搏了,我们问心无愧了!我们的奋斗,从来都不意味着孤军奋战,更不意味着单打独斗,来自于领导、社会各界、真正良师,还有像“卿九辰酱”这样众多不知名、很可爱的孩子的支持,始终是我们屡败屡战、从不言弃的最坚强的后盾与保障。正是这些力量的存在,让我们在2015年那个尚未出台“双减”政策的“前双减”时代就先行先试,率先迈开了“双减”探索性的步伐,这一步迈得的确很艰难、很凶险,但却是坚定不移、铿锵有力、瞄向前沿、为了理想、为了正义的。2015年这个特殊的节点,伴随着2009年到2019年的非凡的十年,一道载入了我永远的记忆之中,刀削斧凿,刻骨铭心,挥之不去。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实习生 张钰杰

责任编辑 李 淳

猜你喜欢
网暴教研员中考
反网暴的呼声
Buried Post Truths
整治网暴
拒绝网暴,从我做起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