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读书,为人生的成长

2024-01-30 02:11:20潘健
师道 2024年1期
关键词:女巫教育教学

潘健

《攀登尼采》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尼采30岁出头的时候,他建议道:“让年轻的灵魂带着这样的问题回顾自己的生命历程,迄今为止你真正爱过什么,是什么使你的灵魂飞翔?”归根结底,这才是最该问的问题。

2007年,我工作第十年,被评为区教坛新秀,成为学校师生公认的好老师。但在内心深处,我知道自己离真正的优秀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渴望有一种力量能让自己的灵魂自由飞翔。下一个十年该怎么走呢?

特级教师闫学曾说过:“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应有完善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开阔的人文视野。”要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这三个板块的知识缺一不可。

2008年,我加入区第四期青年教师教育理论读书班,开启专业阅读之旅。在教研员的带领下,大家共读了三本教育理论书籍。与以往自由散漫式的阅读不同,它强调阅读时的深度进入,并要求我们付诸实践,与当下发生积极的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不知读了多少遍。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在不断的翻阅中,在与伙伴的共读对话中,这本书融入了我的生命。我邊读边思,写下多篇读书笔记。

我之前一直对教学技巧很着迷,直到遇到施良方的《教学理论》,才意识到教育并非空洞的技术主义,背后要有理论的支撑。理论是源头活水,是行动的先导。而《静悄悄的革命》,是一本打通理论与实践壁垒的小册子。它讨论真正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作者佐藤学多次强调在交往中学习,由此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有效互动,让学习活动更丰富,让学生的学习经验更深刻。这样的交往活动会克服常见的冷漠状态,有效形成“学习共同体”。这种教学方式,被佐藤学称为“交响乐团式”教学,令人向往。

2009年,我参加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网上研修活动。在干国祥、魏智渊、马玲等新教育人的带领下,我开启了对根本书籍的知性阅读。根本书籍,就是经典书籍。知性阅读,就是通过一字一句的“啃读”,吸收、批判,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我先后阅读了《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第56号教室的奇迹》《苏菲的世界》等书。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很薄,我读得特别用心,密密麻麻地圈划批注,不时被里尔克的话语所击中。里尔克在十封信中与那位无助的青年诗人谈成长,谈职业,谈写作,谈寂寞,谈爱。他承认,一个人活着是艰难的,爱与性是艰难的,职业与工作是艰难的,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被艰难包裹的人生。但回避是不行的。请你一定要走向内心,避开外面的浮华与喧嚣,安静地面对自己。“静静地严肃地从你的发展中成长起来;没有比向外看和从外面等待回答会更严重地伤害你的发展了……”

痛苦,寂寞,孤独,都是成长最好的养分。当时我也处于事业的迷惘期,教导主任事务繁杂,人际交往关系复杂,看不到前进方向,很是苦恼。读这一封封温暖的信笺,内心逐渐释怀。

2012年,我成为区首届小语名师工作室成员,跟在导师后面读书。《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汉语修辞学》等放在案头,悉心阅读。每本书都是窗户,都是空气,都是阳光。我感觉自己正在原野上,四面八方的风向我吹来,内心的喜悦是无以言表的。

我疯了似地从网上大量购书,花大把时间读书,写书评。彼时,我是凤凰语文论坛读书空间版主,在论坛发读书帖子,结识了一帮来自天南地北的书友。大家以书为媒介,自由聊书,荐书,写书。我的专帖就是我的精神家园。

读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我感叹道:作者在提醒我——一个农民的儿子——对于土地的疏离与甘心背叛。很长时间了,我已不再关心大地上的事情,我被赤裸裸地抛在这个物质的世界里。大地的印象只能残留在童年的一些零碎的记忆中。我许久不做大地上的梦了——关于路途与草木,关于露水与月色。我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我活得太严肃了,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生的叶片欢欣和激动。在这个匆忙的时代,我丢失了自己。

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我思索着:这本小说,贯穿其中的是对人性的洞察,包括人孤独的本质,自我实现的困难,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以及对人抵达的终点的思考。它认真而严肃地探讨永恒的话题:理想与现实,生存与梦想,个体与群体,道德与自我……

读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我领悟到:文化渗透在每个人身上,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左右着我们的言谈举止、接人待物及行为规范。中国人相处,不善讲谈权利义务,讲求的是合情合理,有礼有义。源头还在古典文化里。《“三礼”第五》讲“日常生活都需要秩序和规矩。居丧以外,如婚姻、宴会等大事也各有一套程序,不能随便马虎过去;这样是表示郑重,也便是表示敬意和诚心。”我们阅读经典,接受生命中的熏陶与涵养,也需要这份“敬意和诚心”。

读何兆武的《上学记》,我怀想历史上的那段自由时光;一心钻进朱光潜的《谈美》,我暗暗神往于“人生艺术化”;而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使我感动于作者的坚韧与信念;在心情低谷的时候,我不禁捧起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朱刚的《苏轼十讲》……

崔卫平老师说,要多少好东西才能造就一个人?这段时光,我的阅读更为自由,跳出教育圈子,向更广袤的地方迈进。当我读了史铁生、高尔泰、吴思、刘瑜、林达、奥威尔、梭罗、苇岸等人的著作,我不能说心灵没有震撼,不能说没有得到某种启蒙。一本本书籍犹如一盏盏明灯,将我面前的黑暗照亮。

阅读对一个人的改变,如春日之草,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我的课堂在悄然发生变化。阅读让我保持必要的清醒,从关注自己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

2010年,我上了一节全校古诗教学公开课。学生预习很充分,诗的意思都写在书上。师生配合很默契,对话很流畅。晚上,我读到肖川博士的一段话,大意是开放的课堂要关注学生当下的需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与经验。我不禁扪心自问:这堂课上学生有多少“真实的收获”?那抄在书上的标准答案可是学生主动经过探究学习而获得?学生提的问题有没有经过积极思维?学生可有思考的自由、发现的惊喜与智慧的快乐?原来我总是追求课堂上的“一路绿灯”,甚至“轰轰烈烈”的泡沫课堂,害怕自己忘了教学环节,害怕学生的“一言不发”“旁逸斜出”,很少关注学生的需要。所以,学生在课堂上被我训练得中规中矩。

之后读到对我影响较大的书——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书中收录了作者对中学语文教材经典篇目的赏读分析文章。全书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揭示文本内部的矛盾,呈现出文本的张力与魅力,真是妙不可言。作者的一番话发人深省:“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认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我把孙先生的话作为从教准则,并暗下决心——今后要真正了解学生的学情,根据具体课文去探测学生的学习经验,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哪些是需要老师去指导的。

2014年,我参加区小学语文优秀课评比,抽中的是古诗《观书有感》。很巧的是,学生预习得也很充分,都会背,意思都会讲。怎么办?我对孩子们说:“语文学习,就是一次发现之旅。我们要在熟悉的地方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滋有味的。既然大家对这首诗都很熟悉,那么,我们就来换种眼光,寻找诗中美妙的风景吧!”于是,我带领学生从古诗中观一幅景、品一份情、悟一个理。我鼓励孩子们摒弃已有的标准答案,大胆说出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认识。最终,我获得区一等奖第一名,也因此获得参加市语文优秀课比赛的资格——我执教《海底世界》,获得一等奖第三名。

因为古诗教学,我迷恋上了中国古典文学。王富仁的《古老的回声》刚刚放下,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就不期而至,由叶嘉莹又读到顾随的诗词讲记,紧接着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钱穆的《论语新解》……中国文化亘古长存,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我从中体会到一种博大与旷远,手握书卷,内心也多了几分坚定与从容。

这段时间,我有十多篇教学随笔、论文陆续在《小学教学》《江苏教育研究》《泰州教育》等刊物发表。2013年被评为市教学能手,2015年被评为市学科带头人,2017年被评为中小学高级教师,实现了两年一次飞跃。

什么时候,我开始关注儿童文学阅读并开展班级读书会呢?应该还是之前埋下的阅读种子不经意间发了芽,开了花吧。

读《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儿童的阅读,他认为“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读王泉根教授的《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书中提出“儿童文学理应成为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资源”。后来,我又接触到国外的理念。《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的作者肯·古德曼说:“好的教科书也许可以支援课程,但是,以整体为导向的老师,不会将教科书当成课程的全部,只会当成一种资源。”王爱娣在《美国语文教育》书中提到“在美国,文学教育成为人文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读到这些,我内心是有些想法的。

《朗读手册》一书催我上路,我从“大声朗读”起步。每天中午,我在班上大声朗读,和孩子们一起度过愉悦的时光——从《窗边的小豆豆》到《夏洛的网》,从《长袜子皮皮》到《波普先生的企鹅》,渐渐地,孩子们的书桌上多了这些书。每天中午,教室里少了一些追逐嬉戏的身影,多了许多静心阅读的孩子。他们迫不及待地提前读,不光是为了知道故事的情节,还是为了与我有心灵互动。

后来,每天中午的“大声朗读”改为“持续默读”,正如学生在日记中所写:“我们班有个铁打不动的班规,那便是读书时不可说话,每天中午,上课铃一响,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每个人都在阅读。”“持续默读”来自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斯蒂芬·克拉生教授的《阅读的力量》一书,他在书中强调“自由阅读有力量”。

2015年,我们读世界奇幻文学大师罗尔德·达尔的书,先从他的《女巫》开始。导读课上,我给学生们讲其中的一个故事《如何识别女巫》,学生们惊喜得睁大了眼睛,无数的问题也跟着冒了出来。充分调动兴趣后,我们开始集体阅读《女巫》。

《女巫》很快读完了。我抛出了多元阅读方案:

(1)画一画:想象罗尔德·达尔笔下女巫的样子,画下来。也可以画一画自己想象中的女巫,写下她的故事。

(2)做一做:出一期读书手抄报,包括内容简介、心得分享等。

(3)读一读:每天课前三分钟轮流在班上分享女巫的故事。

(4)说一说:说说印象最深刻的情节或自己的感动。

学生个个兴致盎然,有的买来罗尔德·达尔的经典作品《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玛蒂尔达》《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整整一个月,我给学生讲罗尔德·达尔的故事,读他写的故事,和学生们沉浸在他的奇妙想象和幽默丰富的语言中。

趁热打铁,我们又阅读《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为了促进他们深入阅读,我每一章提一个问题,让他们思考。比如,第1章:从哪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查理家里很穷?第2章:“故事”对于这个贫穷的家庭意味着什么?你觉得旺卡先生有何神奇之处?第6章:约瑟芬奶奶和乔治娜姥姥为什么讨厌先得奖的两个小孩?联系书中内容,说说你的观点。

这样做,缘于另一本书——英国当代儿童文学大师艾登·钱伯斯《说来听听》,书中认为“阅读并不只是浮光掠影地扫过一排排文字,比起兴之所至的随口闲聊,阅读应当是一种更有生产力、更有价值的心智活动。”

如今,我每新接手一个班,立即争取家长的支持,选书,组织班级学生阅读与回应。月初,我会发给孩子一张阅读目标单,印有25颗星星。每天读指定书目30分钟,由家长签名证明。一张签完,有奖励。月底的读书课上,孩子们大大方方走上前,推荐一本书;或者我们共同讨论话题,如《小王子》读书交流课,我们深入讨论了“什么是驯服”“为什么孩子的世界大人看不见”等话题。

畢业多年的学生到校看望我,还提及童年读过的书。我知道,这些书已成为温暖的火焰,会一直在他们心灵深处闪闪发光——这就是教书的乐趣,这就是读书的力量。

回顾2007~2017年这十年的生命历程,是什么使自己的灵魂飞翔?是阅读。它几乎改变了我的人生。说实话,在家中的满架图书面前,我偶尔也会彷徨;在物质生活面前,我有时也会失落;在贫瘠的教育土壤中,我或许也会沮丧,但是,在那么多好书里,我找到了最好的皈依。畅游书海,呼吸着自由的书香,沐浴着知识的光芒,对专业继续葆有信仰,对教育依然存有希望,对未来永远充满向往!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师不是抱着投机的态度敷衍了事,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为人生的成长——一个稳定而且持续不断的工作服务。

“为人生的成长”,读书,是为人生的成长;教书,同样是为人生的成长。

一日有一日的领会,十年有十年的风光。我相信,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为人生的成长”将一直延续下去,直到永远。

(作者单位:江苏兴化市新生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

猜你喜欢
女巫教育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50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女巫来过梦里
女巫的扫把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
萌女巫与魔法猫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