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记者从深圳市教育局获悉,《深圳市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日前正式印发,《实施意见》提出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深圳学校体育工作的系列举措。其中,义务教育階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高中(含中职)学校每周开设3节体育课,中小学每天大课间体育活动不少于30分钟。《实施意见》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12月5日《深圳特区报》)
在很长时间内,体育教育并没受到应有重视,比如体育课可以随时被其他课程挤占,体育成绩也没有纳入严格的考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体质连年下降,“小胖墩”“小眼镜”在学校扎堆,与不重视体育教育有很大关系。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开始重视体育教育,重视学生体质,体育教育这一教育短板也逐渐被补上,学生体质有一定提升。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对体育课时和教学质量提出了硬性要求,如北京市早在2021年就发布了全国首个中小学改进体育工作方案,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小学每周至少5节体育课,初中每周4至5节,高中每周3至5节。此次深圳出台《实施意见》,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等,划出“硬杠杠”。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让体育课成为每天必上的主科,成为孩子们每天必吃的“营养餐”,对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习惯,提升学生体质,有很大帮助。
要看到,当前学校课业任务重,挤占了体育课、体育活动的时间,学校体育课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仍然较为普遍。之所以如此,在一些地方,是受到师资短缺、场地短缺、经费短缺等硬件设施限制,有的则是因为家长、学校对学生的体育活动不够重视。还要看到,一些地方将体育教育变成了“应试体育”,学校和家长并不真正重视学生体质,而只重视体育测试的成绩,这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
“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要能落到实处,保量还要保质,这就要解决好一些学校存在的师资短缺、场地短缺、经费短缺等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要提高体育教育的软硬件基础,比如提高对中学生体育教师的专业化要求;加强对校园体育场所、器材的建设投入力度等等。要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还要袪除体育教育的功利性,让学生从体育课中感受到快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动力,不能让“应试体育”成为扼杀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杀手”。对此,就还要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明确权责范围,拧紧责任链条,倒逼各方守土有责,落实相关责任。
要让体育课成为青少年成长餐桌上的“硬菜”,成为青少年成长的“标配”,要补上体育教育短板,让青少年体育活动更有活力。通过多措并举,形成各方合力,提高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数量与质量,推动青少年体育活动高质量发展,让体育活动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