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沿海地区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海洋旅游人才,当地旅游院校应积极响应海洋强国的倡议、服务各地区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适应海洋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合格的海洋旅游产业接班人,沿海地区旅游院校的海洋旅游教育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海洋旅游教育在沿海地区旅游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分析了现实存在的问题,以及探讨合理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海洋旅游教育;沿海旅游院校;价值;现实;发展路径
Coastal Tourism Faculty Marine Tourism Education:
Values,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Paths
Fu Xiao
Haina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HainanHaikou 571000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tourism industry in coastal areas is inseparable from marine tourism talents,local tourism colleges should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initiative of marine powers,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tourism industry in various regions,adapt to the demand for talents in marine tourism,and cultivate qualified successors of marine tourism industr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alue of marine tourism education i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tourism colleges in coastal areas,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and discusses the reasonable development path.
Keywords:marine tourism education;coastal tourism colleges;Value;Reality;development path
自黨的十八大提出“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以来,海洋产业地位日益突出,沿海地区更是“人海和谐、向海图强”的主要建设阵地。海洋旅游是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海洋旅游人才的培养也是沿海地区旅游专业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沿海旅游院校海洋旅游教育的意义重大。
一、沿海旅游院校海洋旅游教育的价值
(一)发挥海洋旅游教育的育人价值
海洋旅游教育能激发学生关注我国海洋政策,树立海洋国防意识,维护海洋权益。在海洋旅游学习中增强文化自信,理解海洋在人类发展中扮演的角色,领会古今中国在海洋命运共同体中的贡献。同时还能增强美育培养,树立家国情怀,认识海洋旅游资源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战略价值,树立投身海洋旅游业的职业观。
(二)推动校企地全面加强深度合作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强调“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当地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1]沿海地区旅游院校进行海洋旅游教育,有利于提高本地优秀海洋旅游企业的用人水平,有利于传递海洋旅游文化,有利于推动校企地三方合作。
(三)服务当地海洋旅游产业发展
海洋旅游课程开设,有利于各沿海地区培养海洋旅游人才、服务当地海洋旅游产业。在培养海洋旅游人才时,不但需要重视普通的旅游专业知识,还将以“海洋”为中心的专业性知识及技术能力纳入相应的范围[2]。同时,加强对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应用,通过文旅融合、渔村振兴等,在海洋研学或休闲渔业等文旅融合项目中普及海洋知识、传承海洋精神。[3]为当地海洋科普、海洋意识、海洋维权、海洋安全等做出贡献,为当地社会营造出尚海文化,进一步服务当地海洋旅游产业。
(四)促进高校形成特色课程教育
海洋旅游内涵丰富,包括了邮轮旅游、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海洋文化、海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海岛开发与规划、邮轮产业发展、海洋旅游安全、海洋生态旅游、海洋旅游法律法规等。很明显,这些课程不可能在旅游专业群中全部采纳。各旅游院校可以根据本地产业状况和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情况,开设最适合的特色海洋课程。
二、沿海旅游院校海洋旅游教育的问题
(一)海洋旅游教育研究基础较弱
海洋旅游教育发展较晚,和其他旅游方向相比,海洋旅游教育的研究人员和研究成果都相对较少。目前的海洋教育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中小学的海洋意识教育,二是海洋高新技术研究。当关键词继续聚焦于“海洋旅游教育”时,研究成果仅为1篇。尤其可见,沿海旅游院校的海洋旅游教育研究亟待提升。
(二)海洋旅游教育的开课率较弱
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以“海洋旅游”为主题的课程并未被列为旅游专业的必修课程,很多旅游院校也并未开设海洋旅游课程。如果沿海地区的旅游院校都不开设海洋旅游课程,当地的海洋旅游人才培养就更容易出现短板。即使如此,部分沿海地区的旅游院校,仍然未根据本地旅游产业的要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修改课程设置,没有或者仅开设一门海洋旅游相关课程,海洋旅游教育任重而道远。
(三)海洋旅游教育的重视度较弱
随着海洋强国倡议的提出,我国越来越重视海洋教育。中小学的海洋科普教育开展广泛,高等院校则集中在海洋科学、海洋技术类、船舶与海洋工程等高精尖大类[4]。但是,海洋旅游的教育在旅游院校中却较为滞后。目前,海洋旅游还未形成旅游大类的二级学科,其相关课程如海洋旅游学、海洋旅游资源等,仅仅在沿海地区的部分旅游院校中的旅游管理专业、邮轮游艇专业作为基础课、拓展课乃至选修课进行开设。海洋旅游类别的课程未被选入专业核心课程,会降低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
(四)海洋旅游教育的教改强度弱
首先,海洋旅游教育的教研起步晚,且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发展不均衡、开展不全面,全国旅游院校的海洋旅游教育没有形成统一的海洋教育规划;其次,已实施的大学生海洋旅游教育的学校,对海洋旅游的教学偏向自然科学教育,未能够与社会科学相关学科有效融合;再次,由于海洋旅游相关课程的非核心课程属性,多以地方课程的形式开展,既没有国家通用课程的绝对优先性,又不像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的品牌享受着热烈追捧。课时少且開设较晚,在师资上整体水平薄弱,鲜有主攻海洋旅游教育的教师,较少形成教学团队,教师对该课程的教改研究程度还有待提升。
三、沿海旅游院校海洋旅游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提升海洋旅游教育意识
提升海洋旅游教育意识,是提升沿海旅游院校开展海洋旅游教育的关键因素,也是沿海地区海洋旅游业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
韩国政府在制定的21世纪海洋战略规划中规定,海洋教育包括开拓海洋科学培训渠道、在公民中开展持续的新海洋观教育等。日本的海洋教育更是终身教育,其有关海洋的相关知识贯穿于小学、中学、大学等教育的各个阶段。[5]
这些从顶层制定的海洋教育制度,可以极大地提升国民的海洋教育水平。我国也可以借鉴这些顶层制度,尽快制订出国家海洋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计划《国家海洋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从宏观上明确我国未来5年、10年、20年海洋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对涉海高等教育机构、涉海学科专业进行空间上的优化布局;引导涉海高校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特色化发展。[6]
首先,对于海洋旅游教育,可借助顶层设计在沿海区域或全国形成海洋旅游教育联盟,规定沿海旅游院校必须开设的海洋旅游教育课程。其次在学校层面上,建议将海洋意识教育纳入学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最后,在沿海院校旅游专业层面上,更要根据区域海洋旅游产业需求,设置合理的海洋旅游人才培养方案。
(二)优化海洋旅游课程设置
优化海洋旅游课程设置,开展各种类型的海洋旅游课程,如通识课程、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实践环节、第二课堂等。第一,在沿海地区旅游院校所有专业开展通识课程,进行海洋意识教育,内容涵盖海洋主权、海洋资源与生态、海洋安全、海洋传统文化等基本内容,让沿海学生都树立海洋意识,了解海洋文化。第二,在旅游专业中,根据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服务对象,适当提升海洋旅游课程比例,开设更多符合当地海洋旅游市场需求的课程。如上海、三亚等地,由于邮轮母港的存在,对邮轮人才的需求较大,就需要增设邮轮服务等海洋旅游课程设置。第三,加大乡土海洋旅游教育课程,让学生对家乡的海域熟悉,了解当地海洋文化、理解当地海民的生活风俗、学会欣赏家乡的海洋资源等。第四,积极开设海洋旅游实践环节,多带领学生走进海洋、走进沙滩,亲身感受当地海洋旅游等蓬勃发展,了解家乡的海洋旅游趋势,树立奉献家乡的海洋旅游职业观。第五,开展第二课堂,设立海洋旅游必读书制度,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必读书目的阅读,提交读书报告,并经考核合格后取得相应的课程学分。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海洋旅游课程设置,从制度上鼓励了海洋旅游课程的学习,也涵盖了更多的学生。
(三)狠抓海洋旅游资源库开发
目前,海洋旅游教材较少,且年份较久,以“海洋旅游”为主题的精品开放课程也是个位数,可以说,海洋旅游课程资源十分有限,海洋旅游资源库建设大有可为。为满足各个沿海地区海洋旅游人才的需求,各旅游院校可以积极开发当地海洋旅游课程,出版校本教材,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形成各个地区的海洋旅游特色课程。如舟山群岛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的“舟山海洋旅游文化”、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海南海洋旅游资源”等,都是梳理当地海洋旅游资源、极具地域特色的、有助于学习当地海洋旅游产业的课程。
(四)推进海洋旅游课堂校企合作
推进海洋旅游课堂的校企合作,丰富大学生的海洋旅游教育平台。第一,旅游院校可以与当地的海洋馆、海洋博物馆、海洋文化馆、海洋研究院所、自然资源局、港口集团等涉海单位进行合作,让学生走出校门,了解海洋旅游在当地的重要作用。第二,旅游院校还可以和当地海洋旅游企业进行共同培养,开展旅游企业定制课程、企业导师教学、岗位体验、顶岗实习,让学生们在真实环境中感受海洋旅游岗位职责、魅力。
(五)推动校地海洋文化传播活动
积极推动校地海洋文化传播,鼓励并督促学生围绕海洋主题自主开展活动。可以在世界海洋日、全国海洋宣传日、世界环境日、中国航海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上面向全校、周围社区、重点城镇开展各类海洋旅游活动。如开展以“领略海洋奥秘,建设海洋强国”为活动主题的海洋科普活动,包括视频展播、海洋科普讲座、线下宣讲、资料宣发、线上授课、交流互动、视频介绍等方式科普中国的海洋资源、海洋领土权益、介绍当地海洋文化、讲述本土的海洋故事,提升我校海洋文化教育的亲和力、感召力与影响力。让学生身体力行地推动当地海洋文化传播,进一步体会到海洋文化的重要作用,感受海洋旅游课程的重要性,树立学生海洋文化大使的荣誉感。
(六)提升学生海洋旅游探究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海洋旅游探究能力,发掘学生在深层次海洋旅游教育中的价值。第一,开展大学生海洋旅游社团活动,与校外基地开展有效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联合开展海洋旅游从业者调查、海洋旅游者调查、海洋旅游企业调查,学会调查数据处理、开展小型课题研究、进行净滩、公益讲解等海洋旅游公益活动等。在交互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当地的海洋旅游业存在的问题,探讨海洋旅游发展规律,思考应对措施。第二,让大学生多参与海洋旅游类实践创新项目。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众多,让学生围绕海洋旅游为线索,发现海洋旅游产业中的机会,或者发掘海洋旅游服务的更多可能性,继而进行项目打磨,接受评判和挑战,及时调整创新创业思路,能够切实提升大学生认知海洋、经略海洋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日后投入海洋旅游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提升教师的海洋旅游教研能力
海洋旅游教育教师,应当成为各地区海洋旅游产业建设、树立海洋文化自信以及提升海洋软实力的有力推动者。作为海洋旅游教师,要具备海洋基本素养、海洋旅游课程开发能力、海洋旅游课程实施能力、海洋旅游课题研究和指导能力。首先,可以展开海洋旅游校本教研,尝试开发海洋旅游类别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实施,是教师直接参与到从课程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有利于夯实教师的海洋旅游专业基础知识,提升专业水平。其次,搭建海洋旅游教师培训体系,多开展海洋旅游行业学习,多鼓励海洋旅游教学竞赛,不仅可以提升海洋旅游教师自身素养,保证海洋旅游教育教学质量,还可以让教师对自身职业发展、对海洋教育发展有清楚的认知,更科学地制定专业发展目标和职业发展路径,也为沿海地区的旅游院校海洋旅游教育摸索出更多有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高明.坚持类型定位 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5):2128.
[2]邬玮玮.海洋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耦合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2018(09).
[3]刘晓燕.基于海洋意识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设计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22.
[4]吕扬,王颖.我国海洋高等教育现状及学科分布统计分析[J].管理观察,2016,12.
[5]叶龙.全球海洋教育的发展新路径与趋势———走向海洋文化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9,8.
[6]苏勇军.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 海洋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5,2.
[7]肖圆,郭新丽,宁波.海洋教育: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嬗变[J].海洋开发与管理,2022,3.
[8]肖侠,吴价宝,宋儒鑫,等.海洋强国战略下涉海高校加强海洋意识教育路径探索——以江苏海洋大学为例[J].思路文化,2021,12.
基金项目:2023年海南省教育厅教改课题项目,项目名称:海南特色旅游教材《海南海洋旅游资源》校企校地共建研究(Hnjg2023167);2023年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团队项目,项目名称:海南数字文旅产业研究科研创新团队(HNJMT 2023106);本成果得到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与专业建设计划”项目经费资助
作者简介:傅晓(1982— ),女,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硕士,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教育、旅游資源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