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双高建设”为例

2024-01-30 04:52于丽娜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校企技能科技

于丽娜,刘 宁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3)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优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这一举措显示了国家对优秀的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的重视。在高职院校中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团队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精神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加速提升发展地方经济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更将成为主动对接国家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发展的新常态,组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2]。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求学者对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要求标准更高,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诉求更加强烈,政府对学校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有新的期待[3]。

1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目前现状

1.1 教师自身水平不够、科研意识和积极性普遍不高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从中等职业院校重新组建而成,教师学历层次大部分都集中在本科,存在科研基础较弱和教师能力水平不平衡等问题;与普通本科相比存在不知道为何做科研、怎么做科研以及成果如何转化等一系列问题;一些学校领导只看重结果和数据(论文和专利等),忽视基础学科架构和缺乏长远谋划教师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大多数教师面对科研项目基于自身能力考量最终被迫放弃,还有很多教师是出于评聘职称的需要,不得已才会去选择性的立“课题”,导致整体科研水平低、产出和转化都不高、没有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教师科技创新积极性动力明显不足[4]。

1.2 科研创新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任务重,目前还多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相对于普通本科科研,存在项目少、申报课题经验不足,更有甚者有些教师还存在不会写论文的现象,好不容易把研究成果写出来却投搞到一些“三无”期刊并发表,最后导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得不偿失的情况时有发生。目前高校教师科技创新团队都是跨专业、多学科组队,一些教师为了评职称或者为了完成学校给自己下发的科研课题,不得已才临时组建队伍,导致组建队伍过多、水平一般,没有真正达到1+1>2的效果;个别教师精打算盘还存在横跨或者同时出现多个科技创新团队里面,存在科研不够深入和专注力不够,最终导致项目创新性不够无法按期结项等。

1.3 科研创新团队管理水平不够、机制不健全

首先高职院校领导对待学校整体科研工作没有做好长远规划,追求短时间低投高产,规划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一些教师一开始对科研保持较高的积极性,主动承担学校的应用技术研究项目,最后因为设备采购流程问题、资金支出手续过于繁琐等问题到处碰壁,类似这种踢皮球、一刀切的做法令一线科研人员痛苦不堪,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来打击老师做科研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来导致教师论文发表数量少、科研成果产出质量低等不好的现象。

1.4 科研投入不足、没有形成广而有效激励体制

目前高职院校都在大刀阔斧的扩建和合并优势学科,学校盲目做大、大而不实是目前面临主要问题。大部分资金都用在做“大”上面,而忽视了学科基础建设、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研合作和校院合作,没有去争取企业的横向课题和科研机构的纵向课题,更没有把教师科研创新成果用在转化产出上面;有些教师不重视教学,大部分时间都在搞科研,最后把科研成果发表在学报上面,闭门造车的后果就是成果束之高阁,不能有效与市场接轨、为产业服务;最后认定奖励标准也是存在“一刀切”,奖励成果范围不明确和奖励对标层次不均衡等屡见不鲜。

2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意义

2.1 长春市“十四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层面

根据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长春市在“十四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支持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升级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不断深化校企、校校、校所和校院等合作模式,为吉林省全面振兴培养、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紧密对接吉林省汽车制造产业、轨道交通制造装备、生物制药技术和石油化工产业群,对标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主线,紧扣“两确保一率先”目标[5]。

2.2 建设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层面

为了推进“双高计划”建设工作,落实《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同时为了加强学校教师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挖掘、培养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保证学校科研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提升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的能力,推动专业发展和科技进步。

2.3 社会服务层面,有利于促进东北振兴

围绕吉林省长春市区域产业化发展,积极开展技术创新课题,开展对地方科技、经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实用性、前瞻性研究以及对吉林省、长春市能产生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应用技术研究,服务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培育出一批紧跟时代发展,引领和支撑区域产业发展的高水平科技成果。聚焦研究领域与研究方向,着力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和技术研发能力,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真正做到企业-学校-学生“三循环”,让学生学到真本领达到毕业即就业。

3 高职院校教师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具体实施方案

3.1 搭建技能创新平台,构筑良好科研氛围

针对高职应用技术研究课题难以获得立项、成果难以应用等困难,机电学院积极沟通,联合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等20余家大中型企业以及吉林大学等3所高校成立应用技术研发服务中心,教师科技创新团队依托研发中心,融合学院骨干专业和重点发展专业开展研究。研发中心定期组织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开展交流,及时发现企业技术需求,为团队研究、建设提供思路、方向,真正实现“科技成果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3.2 多元协同,针对性培养,提升教师科研综合能力水平

针对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等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职业经历的人员需要培养和强化的领域不同,采取多种技术力量、多种技术人员的协同工作进行教学项目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有效促进彼此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企业技术人员则有机会接触和参与教学组织和教学设计,培养其教学基本能力。通过研究,教师把教学经历、教学实践、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反思和提炼,后续指导学生的实践,不断丰富实践教学载体,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开发创新性实训项目,强化教师应用技术技能积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钻研精神。

3.2.1 参与竞赛指导,进行知识技能更新

目前各级别的技能竞赛,其竞赛内容涵盖了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标准,强调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新技术掌握情况的考核,技能竞赛已成为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及未来人才培养方向的风向标,也为专业教师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提升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因此,借助技能竞赛平台,我们采取轮流、轮换参加竞赛、以老带新和新老交替参与竞赛指导的方式,在竞赛指导过程中,促使青年教师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全面掌握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3.2.2 参与技术服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依托各级各类的技能名师工作室的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项目,根据各类型教师的特长,采取多元协同、共同参与的方式,进行针对性培养与锻炼。

例如,机电类技术服务项目可分为偏重于技能应用的企业技术服务项目和偏重于技术研发的科技类科研课题研究两类项目,这两类项目涵盖了机电类专业从基础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的内容,也分别是中、青年教师和校企人员各自擅长的领域。因此凡涉及企业生产设备维修类服务项目,均以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为主、青年教师为辅,机械类教师和电气类教师共同参与,在实际设备的装配、故障检修、参数测试、机电联调过程中,实现青年教师机械装调、维修电工等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提升以及机械类或电气类知识的补充学习;对于偏重于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的生产工艺改造或技术研发类项目,采取老中青相结合、以校为主、校企人员共同组成项目组的方式进行,在项目研究中促进中老年教师对新技术的了解和专业知识更新,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和项目独立运作能力,锻炼企业技术人员技术指导和技术讲解能力。

3.3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进技术应用研发

应用技术研究是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深化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途经。随着“双高计划”的进度不断推进,应用技术研究能力和教师能力水平已经成为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双向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开展促进产业发展的课题(项目)研究和服务企业发展的应用技术项目研发,落实深化产教融合。

目前,绝大多数创新团队与企业合作研发的意向并不浓厚,或者很难找到双方共同的契合点,针对这种建设动能不足的情况,需要政府行政部门参与支持,为院校和企业的合作牵线搭桥,采取措施,搭建平台,为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技术技能创新提供机会,探索新的模式促进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应用技术研发项目,一方面可以了解企业的需求,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有的放矢,更有效的促进成果落地转化。同时我们鼓励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技术骨干加入到科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团队中,双方思维碰撞,可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创新实力,攻坚克难,促进产品的创新升级[6]。

从企业课程中衍生项目,将项目应用于教学,在校企联合开发的企业课程教学中探索企业现有设备与技术中的弊端,创新项目协作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寻找创新灵感,提出创新观点,确定技术研究项目,以研究项目为基础,与企业展开全面协作,以“ 学生+企业”为主体,共同协作进行产品研发。在项目研发过程中,专业教师借助深入企业学习的机会,开发一线检修岗位的生产实际内容,将企业知识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课程资源,掌握行业新技术,提升课程内容层次,有效促进课程的建设。最终的研发成果转化为课程案例,使得课程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生产实际,有助于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7]。在这种教学与应用技术研究相融合的模式下,让课程与生产更贴近,通过项目的研发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转化,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项目研发产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难题,学生、教师与企业互惠共赢。

3.4 “产-赛-教”融合推动教师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3.4.1 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技能大赛即是赛学生(选手),也是赛教师(教练)。指导教师要熟练掌握技术操作规范、行业生产标准和企业评价体系。在备赛过程中,带学生到企业强化训练,或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开展培训,对指导教师来说都是极大的提升,他们通过校企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成长为了解最新科技、懂得市场规律、具备较强专业能力的高水平教师,促进了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3.4.2 助力教师职业能力提升

“产-赛-教”是利用教师参加职业全国技能大赛将学到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等关键技能,融入到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德技并修和精益求精”,在根据不同学生认知和理解从教育视域考量,将技能大赛任务书、案例分解、重构和再现,最后转化为教学实施。“产-赛-教”实施过程中让学生重视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道德价值,更加重视让“德技并修”融入教学设计目标之中,通过严格的标准和精益求精的技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能动性,以学促教,促进教师职业能力持续提高。产赛教融合模式下教师成长路径如图1所示。

技能大赛为教师成长提供了平台,造就金牌教练、优秀指导教师、实践教学能手、技能名师等,他们优异的教学成果成为同行的学习榜样,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有效促进了师资团队建设。

3.5 完善教师科技创新团队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

努力营造人人都有关注科研创新,愿意参与其中的氛围。在学校的支持和协助下,对团队及所在学院违反管理规定,或进展不力,或未能如期完成既定研究目标的,学校将视情节轻重予以警告或撤销;对在团队建设过程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或严重违反学术道德行为规范的,学校将对资助团队予以撤销,并协同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3.6 教师科技创新团队运行与保障机制

教师科技创新团队依托产教协同应用技术研发服务中心,围绕技术创新课题(项目)研究、科技创新研究与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开展创新研究,要有明确、客观、可量化的成果产出和社会经济效益。在团队建设运行期间,团队带头人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责时,应及时向所在学院提出报告,学院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变更团队带头人意见,报科研处审批,科技创新团队的一个建设周期为三年,采取整体规划一次。申报、集中立项、分批实施的原则,团队建设不支持延期申请,建设期内因故不能继续执行建设计划者,应及时向所在学院报告,由学院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处理意见,报学校科研处审核处理。

4 自身不足与展望

虽然机电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距离 “双高计划”和国家级教师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标准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今后还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和建设。

4.1 探索构建学校层面的分层分类教师能力培养体系

在学校的支持和协助下,应大力实施外派教师出国深造继续教育方案、建立多层次绩效考核方案、完善“科研申报-中期考评-项目验收-成果转化”等考核机制和优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方案,创新“实现目标考核、分层立体管理、动态导向调整、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教师科技创新团队考评机制,形成具有独具匠心的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人才培养体系。

4.2 构建应用技术研究评价的指标体系

我国高职尚没有建立完备科研评价体系,教师科技创新团队成果不明显仍处在爬坡过迎难而上关键时期,目前一些考核标准都是借鉴普通本科院校,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技术研究评价制度任道而重远。未来高职院校仍要某足干劲研究内涵匹配的指标体系,既是未来应用技术发展的风向标,也是对教师科研热情的激励。

4.3 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

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教育部的“三年行动计划”,我国高职院校正在不断加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做实做强传统国际合作项目之外,还应在技术服务上实现中外合作的突破,不断加大教师科技创新团建投入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高职院校师生走出国门进行专业技能的交流、学习和培训创造更多机会。

猜你喜欢
校企技能科技
高级技能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秣马厉兵强技能
科技在线
拼技能,享丰收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