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艺”的思政教育在音乐类高校中功能壁垒的建立探索*

2024-01-30 09:32陆娅妮秦记洪
大众文艺 2023年24期
关键词:壁垒文艺红色

陆娅妮 秦记洪

(1.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广西南宁 530022;2.广西艺术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广西南宁 530022)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还说:“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1]从20世纪80年代外国文化一拥而入到如今,整体的教育环境与价值氛围有了很大的改变,追求物质享受、经济发展急功近利心态、欧美与日流韩流的审美冲击等等,新一代青年人的精神家园如何守护,让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一个新的挑战,红色文艺主题的思政教育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个新的发展思路。

一、思政教育与红色文艺的关系

“红色文艺”是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不断奋斗当中所形成的中国特色文化财富,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前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并经过艺术家们创作所形成的文艺作品,包括有文学、绘画、歌曲、舞蹈、戏曲、雕塑、纪念品等等。其内涵:“概括来说包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精诚团结、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勇往直前等精神品格,具体体现为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2]近二十年来还有廉政文化、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红色文艺一直被视为正统的爱国与民族教育,以不同的方式融入各阶段的思政教育当中。

红色文艺自创始以来便被赋予了维系国家和民族价值观稳定、焕发人民群众内心的爱国感召力和正能量的庄严使命,它是维系民族、国家、人民的内在情结。思政教育的核心课程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概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方法论、中国政治思想史等等,《教育法》中有所规定,指主要传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红色文艺和思政教育共同目标指向一致,红色文艺作为思政教育某一类专题内容生动的表现形式。

高校音乐课堂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声乐演绎技巧和音乐素养,思政课程在音乐素养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红色文艺作为艺术化、审美化的德育教育,更应该与音乐教育结合,发挥出音乐与思政的双重教育效果。但实际上,在思政课程中红色文艺内容所占比例并不高,大部分高校的思政课程中红色文艺是缺席的。

二、红色文艺在思政教育中的“功能壁垒”缺陷

造成思政教育中红色文艺的普遍缺席,主要原因是“功能壁垒”难建立健全。“功能壁垒”在这里指的是学科的功能优势形成别的学科难以取代的竞争力,如果一个学科没有其相对应、不可替代的“功能壁垒”,就不具备存在和发展的意义。进一步说,红色文艺作为思政教育的一部分,由于诸多原因使得其功能的优越性难以展现,功能性也不够全面,与观众的审美严重脱节。笔者认为有两道功能壁垒影响了红色文艺在思政教育课程中的发展:

第一道功能壁垒:思政教育的质量制约。

思政教育课程广泛,具备一定的思想深度,首先需要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以及科学的授课方式,才能将较为深刻、枯燥的理论转化成为学生爱听爱学的知识,并进一步将其武装成为自己的文化思想。每个学校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样,教师的素质也都参差不齐,课程设置不够科学与完善,教学模式枯燥落后,教师照本宣科敷衍,教学内容单一片面,最直观的制约结果就是学生对思政课程提不起兴趣,更严重的是对思政教育产生了抵触心理。

第二道功能壁垒:红色文艺自身的发展局限。

业界普遍认为,从红色文艺自身发展来说:“红色文学的历史年代久远性、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面临市场经济的挑战。”[3]从红色文艺的教育局限来说,和思政教育遇到了相同的问题:“教育实施力度不够、教育者缺乏专业素质、灌输教育流于形式。”[4]

最本质的原因来源于“红色文艺”的出身——为政治服务,以往认为政治是需要严肃的,需要高大正面的形象,导致了很多红色文艺带着不苟言笑的风格,由此给人以严重的刻板印象:1.认为红色文艺代表了政治权威的主体,人物具有高大全的正面形象,显得不真实;2.红色文艺的内涵和价值变成了概念化,内容苍白干瘪,与个体情感的联系不紧密,没有感染力和亲和力;3.红色文艺讴歌的某些时代和斗争主题已经远离年轻人的现实生活,年轻人面临的经济高速发展的择业选择、高房价、工作高强度等问题成为主流,以往的某些类似阶级斗争主题无法给予年轻人精神指导;4.有些红色文艺有政府政策和经费支持,为了完成任务而创作,表现形式不吸引人,只注重表现“红色”主题,“文艺”没有成为吸引人的亮点和美感,没有成为加分项,反而给人以传统老旧之感,远离了“教化”“感化”的艺术规律。

三、红色文艺思政教育的功能壁垒启示

是否“红色文艺”完全无法为现代思政教育服务了呢?答案是否定的。需要对思政教育和红色文艺的功能进行新的挖掘和探索。截止到2021年11月24日,电影《长津湖》总票房已经接近57亿,续集《长津湖之水门桥》成为2022年度票房首位,斩收超40亿票房。这两部电影成为近年来“红色文艺”最成功的典范,引发了全社会范围内的巨大反响,得到了官方媒体的力挺,人民日报还发表文章作出了解读。从思政教育来看,2部《长津湖》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几个方面:1.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局势背景下,抓住了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精神财富,切合当前民族团结自信的空前高涨,选材非常得当;2.采用了商业化电影的艺术手法,剧情节奏、运镜、配乐、细节幽默都称得上是电影艺术的高水准;3.从一两个小人物身上放大整个大背景,不再塑造高大全形象,注重体现人物有血有肉,有局限、也有成长,强调亲情、战友情的刻画,台词没有强行煽情,自然又接地气,更加真实,容易产生共鸣。

《长津湖》给我们的启示,恰恰是“红色文艺”更能传递思政教育的内涵,展示了一个把具有美感、具有想象力、具有亲和力、将个体和集体抒情完美融合的典范形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功能壁垒”,给予了新形势下红色文艺思政教育新的启发,这是一个风向标,一个好的开始。但同时又引出一个新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没有“钞能力”、缺乏好的红色文艺作品,如何打造高校红色文艺思政教育的功能壁垒呢?

四、高校红色文艺思政教育功能壁垒的建构

受益于电影《长津湖》的启发,总结出红色文艺思政教育的功能壁垒几个关键点:

(一)选材符合当代年轻人价值观需求,切合时代性,与个体的精神引导形成一定关系。全世界目前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期,对和平稳定、对物质文明、对环保、对精神家园建设的呼声前所未有,“纵观各国青年运动,……但本质上却越来越凸显青年群体在政治口号下对就业、教育、住房等基本福利现状的强烈抗议和更多要求。”[5]这对于思政教育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形势和挑战,“新时代的青年工作不仅要解决青年个体的、私人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微观问题,还要紧紧把握时代需求,通过政治引领,帮助青年确立人生方向,找到自我发展和国家、民族、社会进步之间的契合点。”[6]个体的微观价值观要与家国情怀形成紧密连接的同时,在哲学人文高度与落实到工作生活之间,在国际红色文化和中国特色红色文化之间,在红色文化的历史发展与当前倡导的社会精神之间,都需要一个好的切入点,要更注重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可以吸收可以武装灵魂的精神力量,才是红色文艺思政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内容接地气,人物和事件接近真实,不强行杜撰和煽情。“宏大叙事”一词在小说和影视等文艺创作领域作为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是法国思想家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中提出的观点,意思是集体文化对微小叙事进行压制并占据话语权地位,叙事者站在统治角度阐述宏观、普世的理论和价值观,并期待受众可以无条件接受。这种带着强势话语书写姿态的方式,在文艺界认为是政治性对真实性、个体性、细致性、多样性的剥夺,从八十年代开始新一批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便开始反思创作内容,以小人物折射时代感、以人的成长变化代替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以接近日常、幽默、活泼的口吻代替书面化的、僵硬的、客套的说话方式,不再拒绝展示负面内容,通过对负面事件的揭露、反思、超越来实现正能量的传达,使艺术更加鲜活,接近真实。在选择红色文艺经典时,贴近时代需求的、艺术表达形式更贴近真实的作品,受众的接受度会更高。

(三)以现代审美、有想象力、抒情放松等艺术性进行再次包装,审美先行,通过歌唱、音乐剧、戏剧表演、绘画等多重形式的演绎,学生通过身体力行感受到美育与德育的双重指引。红色文艺代表了政治表达需求,是严肃的、准确的、规范的、紧张的风格,而文艺是具有抒情、想象力、创造力、松弛感的表现形式,两者的结合带来碰撞,让艺术有了庄严感,让红色文化有了审美性、愉悦性。让审美先行,即是首先让艺术吸引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了解相对枯燥的历史和严肃的价值观,再通过亲身演绎,听觉、视觉、触觉、感觉、思考等多重感知方式,对红色文艺思政教育深度接纳,实现其功能。

五、以红色音乐剧为例的教学尝试

2020年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联合创作了的红色大型民族音乐剧《拔哥》,在2020年7月9日由广西河池市东兰县、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演艺集团将《拔哥》搬上了舞台,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广西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暨第十一届广西剧展。此剧主要讲述广西杰出革命先辈韦拔群为党奉献的英雄事迹,展示出马列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中发展壮大。

《拔哥》取材于壮乡土生土长的优秀儿女代表,故事内容是广西人耳熟能详的英雄事迹,对广西高校学生来说非常亲切;创作上大量采用了广西民歌、民乐等民族音乐元素,对本就是精进音乐艺术的师生,更近距离贴近了解民族声乐;同时采用了现代作曲技法和舞台表演艺术,以音乐剧形式呈现,更为现代的表现形式受到师生们的推崇。

(一)贴近真实的创作风格

在歌词上,还出现了不少广西特色山歌对唱的幽默调侃和当地群众个性特征的刻画,由小见大,如通过小人物相互间的“拌嘴”来表现众人积极参军闹革命的正能量,也因此增加了音乐剧的个性化和趣味性,例如“蓝小勇”(剧中人物)唱道:“我是村里弹弓王,脚步一响鸟都慌!……”“春梅”(剧中人物)回嘴打趣:“从来没见过这么能吹牛的瑶佬仔!看你双手麻秆细白嫩,两步山路就喘气。……”“蓝小勇”:“小小春妹嘴巴利,牙齿尖尖会咬人。我的弹弓一瞄打过去,要你嘴巴流血牙落地。看你以后怎嫁人?”唱腔歌词中充满浓郁的“刘三姐”对歌的特色,令人记忆深刻又忍俊不禁。

(二)强调审美先行的创作理念

歌词优美,朗朗上口,节奏有力,韵律十足,全篇溢满广西特有的语言风格,穿插了大量的广西景色描写,民族风味十足。音乐剧是外国舶来品,在本土化创作的时间也就三十多年,在大量的音乐剧创作中,歌词欧化是早期创作的弊病,甚至在诸多著名的音乐剧中,欧化的审美都是主流,更显出《拔歌》难得的民族化创作优势和亮点,将优美的广西山水风土人情完美融入剧情和歌词中,大气磅礴,从头至尾展示了一流的审美风格。

如:“你是壮乡一坛酒,辣口辣喉暖心头。你是壮乡热糍粑,粘口粘喉甜心头。”

“你是壮乡领头羊,山路崎岖寻光明。你是壮家山歌王,歌声嘹亮心怀畅。”

“遥想当年三月三,妹是歌圩布谷鸟。欢歌笑语满山岗,唤来春光万物生。以歌传情两相悦,相约山寨竹林旁。今夜门前木棉开,花烛交辉映桃腮。”

诗化的语言,唯美的意境,崇高的品质,交相辉映,不仅准确表达情感,更使人沉浸在壮乡的优美情境中。明快的节奏,不显得烦闷,更多了一份韵律。

《拔哥》在广西艺术学院师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成了学院中师生汇报排演的重要曲目之一,无论从选材上、价值观上、艺术审美性、亲民的叙述风格等等,都展示了一个优秀的红色文艺思政教育“功能壁垒”全方位打造的成功案例。

六、结语

不是现代年轻人抵触红色文艺、抵触思政教育了,而是高校教育应该反思在教材、教育方式、教育水平是否不够重视,从而使思政教育失去了触达灵魂和感动人的力量。从近年来的新电影,以及广西艺术学院新的尝试,我们看到红色文艺思政教育以新的方式崛起,给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民族自信的塑造注入新力量。

猜你喜欢
壁垒文艺红色
打破发挥失常的壁垒
1942,文艺之春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追忆红色浪漫
□文艺范
鱼与鱼缸
车易拍:二手车的壁垒是信用
破除部门间壁垒之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