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美育中的渗透与融入

2024-01-30 09:32曾祥斌
大众文艺 2023年24期
关键词:美育中华传统

曾祥斌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558000)

自2019年起,国家有关部委先后出台《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两项重要政策,其内容明确指出高校要进一步明确美育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深化美育工作的实施过程,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成为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途径。正因如此,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和高等教育工作者确立了明确的研究方向,即:高校美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融入也是在该时代背景之下,逐渐进入广大学者和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视野[1]。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的内在联系

(一)高校美育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理想载体

众所周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富含的教育价值与艺术价值极高,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与启示作用。因此,在高校育人工作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立足点,必然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美育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道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升美育质量固然要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任何视为重中之重,同时其教育过程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理想载体。例如:在专业课程的美育工作中,可以将汉字文化作为重要的资源构成,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汉字为什么以“横平竖直”为美,同时还能让学生深刻感知到在未来发展道路中自己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二)高校美育的重要目标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被视为“民族瑰宝”,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在每个历史发展阶段存在文化更迭的现象,最终流传下来的固然都是精华所在。对此,将其永续传承下去也成为当今时代每一位华夏儿女必须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高校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者,在未来发展道路中固然要肩负起这份重担,而这也意味着高校人才培养之路必须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项根本任务。“美育”作为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将其作为人才培养道路中的核心目标,必然会从心理层面、思想层面、精神层面对学生带来积极影响,从而有效加快中国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步伐[2]。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美育的重要基础

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已经形成了最古老的美育系统,例如:礼乐制度中的“六艺”,不仅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教育体系,其中的“礼”和“乐”更是两门传统的美育课程,对后世历朝历代的人才培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由此可见,在美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五千多年传承经久不衰的重要支撑条件,这也意味着通过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美育工作,也是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也正是对“华夏儿女智慧结晶”最为有力的诠释。将其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不仅可以对学生智慧带来重要的启发作用,同时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更能促进学生审美取向和审美观念的发展。高校美育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势必会对学生正确树立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承。具体而言,在高校美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传统的“造物智慧”,让学生从中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是源于古人智慧,让学生能够深刻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在美育实践活动中根据自己对古人智慧的理解,以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去创造出具有代表性的新鲜事物。这样的美育过程不仅可促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什么是“创造之美”,对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形成有效激发,更有助于学生接受“文化传播大使”这一角色,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将其作为一种使命和担当[3]。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校美育工作的实现路径

(一)打破常规的高校美育理念

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道路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品格得到有效提升,从而让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之美和艺术之美对学生情操形成陶冶,最终丰富其内在之美。在该目的下的美育实践活动中,不能单纯以国画或者乐器演奏等形式来进行,而是要以有助于学生发掘、感知、欣赏美的过程作为美育活动选择对象,让学生能够真正沉浸在美育活动之中。在这里,高校先要全面而又深入了解当地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且还要做到与学校专业课程、公共课程高度融合,由此确保各项课程教育活动都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都能成为美育活动的理想载体。其间,要深刻意识到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的契合点,确保传统文化资源能够贯穿于各类课程教学活动之中,这样美育工作的开展才能实现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美育效果与各类课程教学成果得到同步提升。二是美育活动的开展模式要注重迈向情景化和探究化,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自行去发掘专业课程、公共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无形中获得传统造物智慧的启发,更能让学生从中树立起坚毅的探索精神、正确的审美取向、崇高的思想观念等,而这也为其思想、价值、道德观念的正确形成起到助推作用[4]。

(二)重塑高校美育目标体系,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嵌入

由于美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道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随着中国高的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美育工作的深化改革也应与之保持同向同行。在此之中,美育目标方面,必须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本中的根本,以此确保美育工作成为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具体操作应包括四方面:一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注重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美育工作的引导作用,力求学生在了解和体验“美”的过程时,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要确保学生在美育活动中能够对生活中的“美”进行有效鉴赏,并且还能通过实际体验过程去感受“美”的存在,激发学生主动发现美的欲望。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要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意识为主,强调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所能够接触到的人、事、物作为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能够发掘“美”的表现形式,久而久之形成对美的发现和感知意识。四是立德树人目标则要以道德素质全面培养为根本,不仅要求学生在专业领域能够成为高质量和高水平人才,更要在思想与道德层面成为高素质人才。以上美育目标体系不仅强调学生对“美”能够有准确的认知和理解,更有助于广大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美育活动之中,促进在学习成长阶段和未来职业发展阶段始终保持全面发展的状态。在实际的美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还要结合高校学生审美取向、审美情趣、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所能够接受的美育形式,通过上述美育目标体系的具体要求,将与之相适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教育活动之中,从而实现多层次、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开展美育工作,为培养高校学生发现、感知、体验、创造美的能力提供理想空间。

(三)挖掘美育资源,拓展育人空间

所谓的“美育”,其实质就是审美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教育对象发现美、感受为、创造美的能力为基本任务,因此也是高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美育活动中将上述目标转化为现实却并非易事,不仅要有充足的教育资源作为支撑,还要结合高校学生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采用理想的美育方法和手段。在这里,深入挖掘美育资源就成为关键中的关键。具体操作应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立足中华民族礼仪文化的精髓,有效开展“立美”教育活动。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化自古文明于海内外,所呈现出的言行举止更是“美”的代表。为此,将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并以古今经典案例引导为美育方式,必然会让高校学生从中体会到“何为美”,从而促进其审美观念的正确树立。二是根据“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开展“美”的体验教育。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而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无疑是核心思想所在,而这也是对“天人合一”文化思想的重要诠释。将该文化思想精髓指引下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如(垃圾分类活动等),并以体验式教学的形式开展高校美育活动,势必会让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到什么是“和谐之美”,从而促进学生感知美的能力全面发展。三是结合“工匠精神”,组织实施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众所周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华夏儿女智慧的结晶,恢宏的建筑、精美的手工艺品、文学作品无不向人们揭示着“工匠精神”蕴藏其中。对此,高校美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可将上述资源作为选择对象,通过开展丰富的主题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去挖掘、去创造,从中深刻体会到“创造美”的魅力所在[5]。

(四)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理想校园氛围,确保高校美育价值的最大化

众所周知,校园文化环境具有育人作用,其建设效果必然会影响育人价值的发挥。因此,在全面深化高校美育质量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这一隐性教育功能的有效完善,而这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提供了理想平台。具体的实践操作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组建专门的工作队伍,其中既要包括传统文化传承者,还要包括高校美育工作者,切实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校园的各个角落,并且可以成为高校美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实践基地。其间,工作人员要对宣传栏、标志性建筑、标语、LED显示屏等硬件设施进行科学规划,以便美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另外,工作人员还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元素进行合理配置,力求校园物质文化氛围能够充分凸显出浓郁的民族性和传统性特征。在这里,还需要注意的是工作人员要定期组织开展社团、专家讲座、主题讲演等活动,确保精神层面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充分彰显出民族传统特色,为美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要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全面打造高校网络文化氛围,力求高校美育工作开展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其间,高校要专门开通美育工作网站,并且在网站中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模块,同时还要开通官方微博和抖音平台账号,让广大高校学生无论是在校学习期间,还是假期生活期间,都能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中感受到所蕴含的美。这样不仅让高校校园文化凸显出鲜明的教育导向,同时更能让美育活动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五)全面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美育实践活动

在高校文化育人的道路中,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无疑是明智之举,其作用于效果更是不言而喻。针对高校美育工作而言,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必然能够帮助学生深刻感知中华传统文化所独有的魅力,并且可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到文化对自身思想、意识、行为、观念所带来的真实影响,从而改变学生的文化观和审美观。在具体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既可以通过文化艺术作品赏析和古风艺术作品创作的形式开展,也可以通过传统民间乐曲或戏曲的吟唱来实现上述目标。其间,要在两个方面加以高度重视:一是必须以高度自愿为原则确定美育活动主题的参与者,因为这样参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参与者,在发现、感知、体验传统文化魅力的过程中才会具有自主性,美育活动开展的效果才能够得到有力保证。二是在组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美育实践活动之前,必须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因为只有做好该项工作才能了解学生对哪些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从而也为美育实践活动开展形式的选择与设计提供理想前提,美育主题活动的开展质量也会随之更加趋于理想化。

(六)增强师资力量,提高师资水平

育人工作的全面开展必须同时具备理想的前提条件、动力条件、保障条件,其中育人理念、目标、氛围、资源、载体无疑是重要的动力条件和保障条件所在,而师资队伍则是基本前提条件。高校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高质量美育工作显然也是如此。在其实践操作过程中,高校既要引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同时还要引进一批具有丰富一线工作经验的美育教师,做到对美育师资力量的有效补充,并且让师资队伍内部的结构更加趋于理想。除此之外,还要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师资队伍内部培训,以此来达到全面提高整体师资水平的目的。这样高校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开展美育工作自然会具备良好的“软件”条件,美育过程的方法、内容、形式势必会具有多样性和普适性。

三、结语

通过以上观点论述可以看出,在高校美育工作中,切实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与融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间,不仅要在美育理念上加以改变,同时在美育的目标、载体、内容、方法上也要随之加以改变。然而,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格局的出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势必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如何在这样的文化大环境之下开展高质量的美育工作,无疑成为广大学者和高等教育工作者今后研究与探索的主要方向。

猜你喜欢
美育中华传统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