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型转调筝研发始末

2024-01-29 03:36高铭聪
乐器 2024年1期
关键词:古筝乐队沈阳

高铭聪

2023年6月的一天,笔者为了解当年我国第一台转调筝(“六五”型转调筝)的研制史料,前去拜访了当年参与这台转调筝研制的原沈阳民族乐器厂的金惠芳老师。

据金惠芳老师讲述,“六五”型转调筝的设计师为吕殿生。

吕殿生(1935年~2010年)是古筝演奏家、理论家、乐器改革家。历任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艺委会副主任、沈阳音乐学院学报《乐府新声》编辑部常务副主任。其代表作是上世纪50年代后期改编创作的古筝独奏曲《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关东秧歌》等许多古筝作品。他所编辑出版的书刊有八十余册(集)。吕殿生先生的事迹被纳入《中国当代艺术家名典》《中国世纪人才献词》《世界优秀专家》《世界人物辞海》《中国音乐家辞典》。

通过金惠芳老师的讲述,笔者對吕殿生先生以及他研究设计的“六五”型转调筝研发的前后过程有了深入的了解。

学习古筝发现短板

当年,年轻的吕殿生正在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管弦乐队担任小提琴演奏员。作为演奏西洋乐器的人,他同时对民族乐器——古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排练、演出的间隙,吕殿生抽空向古筝演奏家、教育家曹正、赵玉斋及曹东扶先生学习弹奏古筝。他利用下连队给战士们表演节目的机会,也用古筝独奏的形式为战士们演出,并改编、创作出一些适应军旅生活的古筝独奏作品如《我是一个兵》《子弟兵和老百姓》等,他还想方设法把古筝运用到乐队中。在演出实践过程中,他发现由于古筝为五声音阶乐器,存在着与生俱来的问题——不便转调,这无疑制约了这件乐器的音乐表现力。为使古筝更好地适应乐队合奏方便多调性,吕殿生在工作之余全心投入对律学的学习以及转调筝的研发,使古筝能够增强艺术表现力,更好地融入乐队,适应演出需要。

在上世纪50年代,民族乐器改良工作在国内艺术团体广泛开展,涌现出一批民族乐器改良成果。譬如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杨竞明先生改良了扬琴,沈阳音乐学院的杨雨森先生改良研制了革胡,包括古琴名家吴景略、管平湖也对古琴进行了改良。民族乐器改良的风尚,对于从事音乐工作的吕殿生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团队协作研发转调筝

当时吕殿生所在部队领导了解到他想对古筝进行改良的想法后,给予了理解与支持。

之后,吕殿生怀抱着改良古筝的念头,一头扎进了沈阳民族乐器厂。

沈阳民族乐器厂隶属于辽宁省沈阳市第二轻工业局文体美术公司。沈阳民族乐器厂的领导大力支持转调筝的研发,并组织起一支改良古筝的研制团队。吕殿生作为转调筝的倡导者、设计师,当时的制作团队成员由沈阳乐器厂厂长李东升、书记丛贤佐、技术人员张凤岐、王德丰等技术人员组成,其中书记丛贤佐负责宣传工作,厂长李东升负责生产调度。

经过多次反复实验,我国第一台张力转调筝于1965年终于破茧化蝶大功告成!因为这一成果诞生于1965年,故此命名为“六五”型转调筝。

随即,研发团队的主要人员携“六五”型转调筝来到北京乐器研究所,相关专家对这款转调古筝进行了声学品质的鉴定。在鉴定会上,沈阳市民族乐器厂党支部书记丛贤佐详细介绍了“六五”型转调筝研制的初衷以及研发过程。

当时中央民族乐团的古筝演奏家尹其颖、中央乐团的王莉、中央歌舞团刘维姗等筝演奏家们都试奏了这台转调古筝并给予了好评。

历经沧桑方凸显匠心之作

金惠芳老师作为吕殿生的夫人,当年在沈阳民族乐器厂参与了“六五”型转调古筝研发小组制作配件的工作,因此她对“六五”型转调古筝的研发过程非常清楚。金老师还向笔者展示她珍藏了60余年的“六五”型转调筝。“六五”型转调筝在长度上要比现在的筝短一些,经过测量,转调筝筝体长149厘米,宽30厘米,高7厘米。

经过六十余年的光阴洗礼,此架转调筝外观上虽有一些磨损,但在安装上筝码后,弹奏出的音色依旧非常纯净明亮。金老师称,这款古筝六十年来仍能保持这种良好的状态,与当时研发人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精湛严格的工艺密不可分,“当时沈阳乐器厂从琴弦到码子都是工人们精心制作的。”金老师说:“古筝的筝码至关重要,它的好坏直接影响转调筝能否发挥稳定的音色。筝码如果不稳固,演奏中手按压琴弦时筝码就会晃动,这样的话,古筝转调就会受到影响。”因此,筝码制作的每一步都要细化,在筝码制成的最后一步还要将砂布铺在琴面上,将码脚放在筝面上摩擦,为的是每一个码脚都必须严丝合缝地贴在面板上,以避免弹奏中跑弦跳码等问题。如果筝码与古筝面板不贴合,会直接影响转调筝音准的稳定性。

“六五”型转调筝是时代的产物

采访中,笔者见到的筝是中央民族乐团尹其颖老师曾在乐队中使用过的、保存已有几十年历史的“六五型”转调筝。1965年上半年,尹其颖先生便将转调筝带到了中央民族乐团并运用在民族乐队排练中,参与了大量的合奏。“六五”型转调筝的研发成功,大大节省了古筝在乐队演奏过程中转调的时间,使古筝转调更加便捷。

在“六五”型转调筝的基础上,吕殿生在1972年又与沈阳乐器厂研制团队合作,进一步改良、更新了转调筝,命名为“七二”型转调筝,原理与“六五”型基本相同,同为张力转调筝,外形上“七二”型转调筝看起来更轻薄,但两者音色上差距不大, 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据金老师介绍:在转调方法上,这台“六五”型转调筝运用的是张力转调法,难能可贵的是运用了五度相生律法,使转调符合五声音阶之音律,主要是通过调节右侧筝盒转调器中螺钉的松紧长短,改变琴弦的张力,从而达到改变琴弦振动频率,利用音高产生变化进行转调。“六五”型转调筝为19根琴弦(当时古筝的弦制为十三弦、十六弦),后根据时代的演变需要,“七二”型转调筝为21弦。据金老师回忆,无论是“六五”型转调筝还是“七二”型转调筝基本都是定制,没有批量生产。当时参与试奏的单位有中央民族乐团、北京乐器研究所等机构。

金老师回忆,当时演奏家用“六五”型转调筝演奏了许多作品,其中尹其颖移植编配的双手筝曲《晚会》这首作品令人印象深刻, 吕殿生后更名为《载歌载舞的人们》,是为了迎接国庆而创作的曲目。

采访中,金老师为“六五”型转调筝没有能够传播、推广而感到十分可惜。在那个追求质量、不追求商业化的年代,这台“六五”型转调筝无论是外观还是配件,各个方面都非常精致细密;从木头的材质、面板的薄厚等方面都经过了严密的测算和反复的试验。这台“六五”型转调筝是时代的产物,是沈阳乐器厂及前辈筝家共同努力的成果。虽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霜洗礼,但这台转调筝依旧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学术价值,它带我们追溯近六十年前古筝的改良、发展的历史,也让人们了解到老一辈乐器人为古筝的改良和进步所付出的努力。

在古筝改良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为了详细了解“六五”型转调筝背后的故事,“六五”型转调筝的设计者吕殿生之女吕金前不久与远在美国的尹其颖老师进行了沟通。尹其颖作为中央民族乐团的独奏演员、“六五”型转调筝的弹奏者,虽然已经是90岁的老人了,但他思维敏捷谈吐清晰。他在电话里对吕金说:“活着的人知道‘六五型转调筝情况的可能只有我一位了。你爸爸设计的“六五”型转调筝非常重要。主导设计的就是他,包括设计理念、基础思想以及机械部分的设计,其他人就是协助他。”他说:“吕殿生就是运用中国古代的五度相生律和三分损益法作为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体现在转调筝上,他认真研究了律学,做了非常大的贡献。他研究的这个转调筝,基本思想是活而不乱、缓而不死,设计理念非常先进。在民族乐队里面转调儿的时候用起来非常方便,这是很棒的,也很难做到的。在中国转调筝的历史上,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笔,而且它的设计理念非常的科学,非常的正确。”

1982年,《乐器》杂志第6期刊登了吕殿生与金惠芳合写的《五声筝移调规律》一文,文中对五声音阶转调展开了一系列的思考与研究,为以后的转调筝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六五”型转调筝为古筝与乐队的表演形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施展空间,使古筝融入乐队的设想得到尝试,满足了筝曲创作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六五”型转调筝作为早期的转调筝,为后来转调筝的研发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也为后来全国各地转调筝的研制提供了较好的借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古筝的发展史上,它不仅是彼时的物质与精神产物,也是筝人与乐器工匠们的艺术结晶,是吕殿生与沈阳乐器厂在中国古筝改良史上留下的浓重的一笔。

猜你喜欢
古筝乐队沈阳
花的乐队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沈阳分店
沈阳分店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花的乐队
乐队指挥
第一次弹古筝
古筝
我的古筝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