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收储过程中的节粮减损分析

2024-01-29 05:46项宽宽潘柏西张爱强李松伟
现代食品 2023年21期
关键词:节粮减损储粮

◎ 项宽宽,潘柏西,张爱强,李松伟

(广东省储备粮集团有限公司东莞直属库,广东 东莞 523145)

粮食安全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我国人口较多,每年粮食消耗量巨大,因此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要实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目标,需要增产和减损同时发力,但随着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增产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减少粮食损耗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据相关数据统计,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的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1]。增强节粮减损技术手段,提高存储水平,切实减少储藏环节的各种非必要损耗,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节粮减损工作,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节粮减损工作进行了明确规定。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节粮减损有助于稳产保供、强化粮食安全,应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着力点。在收储环节,粮食收储损耗是指粮食入库数量和出库数量的差额,在此环节损耗的来源主要分为人为因素造成的损耗和自然因素造成的损耗两种,节粮减损工作也主要从这两方面展开[2]。本文分析了我国粮食收储过程中主要的损耗来源,根据损耗来源分析总结了节粮减损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节粮减损的有效措施,为储粮行业的节粮减损提供一定参考。

1 粮食收储过程的损耗来源

1.1 人为因素造成的损耗

1.1.1 粮食出入库时的损耗

粮食出入库时的损耗主要来源于运输、装卸和输送过程。在运输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忽略了对粮食的保护,可能造成汽车尾气、飞尘等物质对粮食的污染。此外,选用的运输工具不合理,运输工具自身存在的构造缺陷会造成粮食撒漏无法回收。在粮食装卸过程中,由于装卸车作业流速与设备不匹配、除尘系统不完善、人员操作不当等造成粮食撒落和杂质飞扬。在使用输送机的过程中会造成轻杂、尘土和水分的损失,以及粮食在输送设备流程中零星撒落,加大了粮食的损耗。出入仓作业结束后作业现场粮粒清扫回收不完全,洒落在道路旁、下水道等不能回收的粮粒都是粮食损耗的来源。

1.1.2 检验过程造成的损耗

检验过程造成的损耗主要是由于检验结果出现偏差造成粮食定等错误,扣量出现较大偏差,进而影响入库粮食数量。粮食在出入库时,需对其水分、容重、不完善粒、真菌毒素、重金属、存在的杂质等指标进行质量检验,如果扦样样品不具代表性,会导致水分及杂质测定失真。由于质检员检测操作不规范、检测设备不健全,造成水分检验偏差、杂质含量检验偏差,也会对最终的损耗核算造成影响。此外,检验化验抽取样品会直接造成粮食的损耗,包括粮食的入库质量检验取样、满仓检验取样、春秋季普查检验取样、出库质量检验取样和其他各种检查的取样。

1.1.3 仓储管理人员造成的损耗

粮食入仓前,仓储管理人员未按规定要求检查仓房,当仓房出现破损、渗漏、返潮等问题时未及时发现处理;在空仓准备时,清洁仓房不彻底或未进行空仓杀虫,在粮食入库后害虫滋生;在粮食的保管过程中,未按相关规定进行管理,在出现异常粮情时不能及时发现或采取错误的处置方式,造成粮食被害虫侵蚀或发热霉变。

1.1.4 出入库计量误差造成的损耗

计量检斤是保管账目的直接依据,所以计量误差过大也是导致粮食计量损耗的原因。误差主要来源于仪器误差和人为误差。地磅长期频繁使用,可能会导致感应软件老化迟钝,或地磅设备缺乏校准,造成计量不准的问题;计量人员操作不规范或误操作也会造成数据失真。此外,部分司机采取非法手段,如重车夹带、空车放水、检斤信号干扰作弊等,会直接造成粮食数量的损失。

1.2 自然因素造成的损耗

1.2.1 粮食呼吸作用造成的损耗

粮食是活的有机体,即使处于休眠状态下,仍进行着生理生化活动。粮食的呼吸作用会造成自身干物质的损失,产生水分、热量和不完全代谢物,从而造成粮食质量下降。粮食呼吸代谢作用越强,自身干物质损耗越大,产生的水分和热量越多,甚至会出现发热霉变的情况。

1.2.2 储粮害虫造成的损耗

粮食存储过程中保管不当会造成害虫大量滋生,会造成粮食数量明显损失。按害虫的为害方式,可分为内部取食为害和外部取食为害。内部取食害虫可危害完整的粮粒,将粮粒蛀成空洞,不仅可直接造成粮食损失,而且其产生的碎粒粮粒和粉末还易引起粉食性虫害的发生,大量虫害的发生可使储粮发热、含水量增加,甚至导致发霉变质,造成粮食损失。

1.2.3 储粮微生物造成的损耗

与储粮有关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和真菌。储粮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进行新陈代谢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其生长、繁殖、代谢是利用自身分解的粮油中的有机物质。粮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仅消耗粮油的干物质,同时还能在粮堆内积聚热量造成储粮发热霉变,甚至产生有害毒素,影响粮食的食用价值。

1.2.4 粮食水分的损耗

在粮食储存过程中,通风作业是造成粮食水分损耗的主要因素。在粮食入库结束后,对于高水分粮通常会进行降水通风,这会造成粮食的大量水分损失。在粮食的保管过程中,由于粮堆发热而使用谷冷机或风机进行通风降温,以及储存期间的冬季蓄冷通风,都会造成粮堆的水分损失。

2 粮食收储过程中节粮减损存在的问题

2.1 节粮减损标准不完善

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储运、加工、消费等环节均存在着质量标准缺失、技术标准执行不到位、作业不规范等问题。如在生产环节,播种、收获、干燥等作业过程中仍普遍采用粗放式的生产方式,缺少相应的统一标准;在储藏环节,存在农户储粮不科学、粮库储粮相关技术标准执行不彻底;在运输、装卸、加工环节存在操作标准缺失的问题。节粮减损相关标准是落实节粮减损措施的制度保障。据相关媒体报道,我国每年损耗和浪费的粮食总量能养活2 亿人,因此迫切需要加强粮食产业的节粮减损标准化和制度化,规范粮食储藏,减少粮食损失,保障粮食安全。

2.2 储粮设施条件不健全

储粮设施建设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大多粮食仓房仍是20 世纪90 年代建设的简陋老旧仓房,存在设计理念过时、信息化系统不完善、技术装备落后等问题,仓房的密闭、保温、隔热性能较差,易导致粮食霉变、生虫、鼠雀损害,造成严重损失。平房仓、楼房仓和浅圆仓的占比相对较高,但机械化程度更高的圆筒仓型较少,在一些物流港口和交通枢纽,粮食中转的设施设备不足,散粮运输工具发展落后,这大大增加了粮食在中转流通过程中的损耗风险。尤其是在远洋运输和长途运输过程中,由于储粮的设施并没有针对运输的粮食种类进行相应的、更好的调整,导致一些易受潮的粮食出现生霉、结露等现象,更严重时会影响粮食质量,甚至出现安全隐患[3]。

2.3 节粮减损技术有待提高

节粮减损需要科技的助力。目前,中央储备和部分地方储备均有采用低温储粮方式,但中原和南方较多地区仍采用常温通风储粮,粮食受环境湿度、高温、杀虫熏蒸等因素影响,造成损失的同时也影响了粮食的品质和食用价值[4],节粮减损技术和粮食储运技术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现有的节粮减损技术较为单一,普遍采用低温储粮技术,通过自然条件、机械通风、机械制冷等方式实现低温储粮、减少粮食损耗的目的,但低温储藏技术运用过程中相关技术参数并不明确和具体,不同地区低温储粮技术措施也未形成多层次统一的标准规范,因此依靠低温储粮技术减少粮食损失的效果不一[5]。此外,利用新型能源实现低温储粮的技术以及其他更先进的、绿色的节粮减损技术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然而,受制于扶持政策、资金、储藏规模等因素的限制,不同地区节粮减损技术的引进和应用程度存在差异,这对于粮食收储环节的节粮减损也是巨大的挑战。

2.4 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有限

新时代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节粮减损目标的实现都需要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目前,粮食储藏管理依旧主要采用人工的方式,对于储粮设备设施较为先进以及引进了相应的节粮减损技术的粮库来说,某些环节不需要耗费太多的人力,但对先进技术的应用以及设备的操作仍需要由专业化人才完成。随着储粮改革不断推进,粮食仓储专业化和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但粮库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呈现老龄化以及结构断层,对新兴的智能化、信息化仓储设备的操作以及节粮减损技术的学习和掌握程度不高,粮库缺少相应专业的高层次、综合型技能人才,对节粮减损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能力有限。此外,粮食储藏一线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普遍不高,在粮食储藏实际工作中易出现操作失误造成粮食损失的现象,使得储粮环节的节粮减损作用有所降低。

3 节粮减损的有效措施

3.1 建立节粮减损长效机制

通过建立健全节粮减损法规制度体系,加强节粮减损过程的立法和监管,推动粮食全产业链节粮减损取得更大成效。①建立并完善节粮减损标准。建立覆盖粮食全产业链的节粮减损标准体系,明确粮食出入库质量标准、储粮技术标准以及操作规范等方面的具体标准,以期在粮食全产业链环节减少因标准不明确产生的不必要的粮食损失,提高种植、采收、晾晒、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的效率,实现精准测量和评价,有效减少粮食损耗。②加强内部管理,实现体制机制管理上的节粮减损增效。制订粮仓分类分级标准,根据粮食种类和实际情况划分储藏功效类别和技术工艺层级,以此评估粮仓性能和相关设备的用途定位,匹配相应的粮食保管措施。同时,健全粮食仓储管理制度和结构,全方位梳理内部管理流程,并加强内部粮食管理监督检查,从制度层面确保节粮减损,使节粮减损工作有据可依[6]。③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制度体系,强化节约粮食的意识教育,明确各级政府和全民在节粮减损方面的责任和义务,着眼全链条,联动各方、各环节,把节粮减损实施硬化、实化、细化和制度化。

3.2 夯实节粮减损条件基础

目前,我国政府储备和政策性储粮规模巨大,加快仓储配套设施的建设是做好仓储环节节粮减损的关键。①完善粮食仓储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引入政府资金以及社会资本参与国家粮仓建设,提高仓容规模和仓库质量,提升粮库清洗、烘干等相关设备的能力,不断提升安全储粮管理能力。②加大绿色仓储建设。通过对现有仓储设施的布局和结构进行优化,提升仓房的气密、隔热、防水等性能,以提高现有仓储设施建设水平。同时,大力发展绿色先进储粮技术,提倡低温准低温储藏技术,对有害生物采取综合防治,确保储粮安全[7]。③提高仓储系统智能化程度。通过拓宽合作渠道,整合多方力量,融资引进智能监测传感器、采集识别器等智能化、信息化设备,用科技设备代替部分环节,提升现代化仓储水平和加工能力,促进节粮减损目标的实现。

3.3 推动节粮减损技术升级

针对粮食储藏环节产生的损失,推进关键减损技术提质升级,以科技创新助力节粮减损。①积极推广应用现有粮食储藏减损技术和工艺。大力推广应用“四合一”技术(机械通风、谷物冷却、环流熏蒸、粮情测控)、氮气等气调储粮技术、准低温储粮技术、现代粮仓建设技术及防霉抑菌技术等储粮技术,进一步降低储粮损耗,提升粮食品质。②瞄准粮食储藏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丰富完善粮食出入仓相关技术设备的功能。推动散粮装卸和进出仓技术和设备的升级,提高粮库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优化粮食出入库的工艺流程,减少在出入库流程的粮食损失。③加强节粮减损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加强储粮基础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建立数字模型,通过模拟仿真手段,预测粮情变化趋势,从而提前预知储粮过程中的异常粮情并及时高效处理,减少粮食的损耗[8]。

3.4 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水平

只有多措并举加强储粮专业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粮储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节粮减损。①加强仓储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确保仓储管理人员能够保持绝对的责任意识,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同时建立完备的管理考核体系以确保仓储管理人员能尽职尽责,从而减少粮食损失。②吸纳人才改善仓储行业人才队伍结构。采取多样化方式为仓储行业引进和输送高层次、专业性的人才,解决内部人才队伍年龄、专业等不合理问题,同时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体系,激发人才队伍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内在动力。③提高仓储行业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推进节粮减损技术的研究开发。通过校企合作,扶持专业院校并培养更多的粮食行业的专家和人才,同时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励从业人员有针对性地研究我国节粮减损相关课题,促进节粮减损取得更大的成效。

4 结语

节粮减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应从多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在粮食收储环节做好节粮减损工作,需要建立节粮减损长效机制,建立并完善覆盖粮食各环节的节粮减损标准体系,同时加强内部管理和全社会共同参与,将节粮减损以制度化的形式落实到位;通过夯实节粮减损条件基础,完善粮食仓储配套设施建设和绿色仓储建设,不断提高仓储系统智能化程度,为节粮减损工作提供优良的设施环境基础;进一步推动节粮减损技术升级,在积极推广应用现有粮食储藏减损技术和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完善粮食出入仓相关技术设备的功能,并加强节粮减损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以科技赋能节粮减损取得更大实效;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通过外引人才、内部加强专业教育培训,提高整体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同时注重提高粮食行业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助力节粮减损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节粮减损工作更科学、更环保以及更有效。通过以上措施,推进节粮减损工作科学、高效开展,使节粮减损工作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着力点和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节粮减损储粮
合作社成了『粮保姆』每公顷地减损500斤
节粮减损,讲好中国“粮”言
科学减损就等于绿色增产
节粮等于节水宣传海报
一家“智慧”养鸡场De节粮账
渭南农户储粮的调查与分析
中储粮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之我见
国内首座球形粮仓储粮效果及特性
教育部要求各地中小学校做好节粮教育工作
交互设计中有关减损理念的延展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