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昊熙
(厦门华厦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高校图书馆承担着高校书籍、杂志和期刊、文献等文化资源的传播职能,是为高校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提供服务的主阵地。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书籍、文献等文化资源的线上化速度加快,电子书、数字期刊等数字出版模式也在不断地兴起。基于此,高校师生对信息检索的要求逐步向便捷、高效、多元、丰富等方向发展,使得传统纸质媒介的高校图书馆备受冷落。为响应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促进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转型与升级是当前亟待研究并解决的重要议题。
从各大学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情况可以看出,各高校在中外文数据库的数目以及数字库总数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别,大部分的老牌知名高校其数据库数量已超过100个,这相对于一些地方和职业技术学院来说,他们的数据库已经非常丰富了,而一些地方和职业技术学院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图书馆数字库,大部分地方和职业技术学院的数据库也只有20个左右[1]。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校际的数据库资源发展情况严重不平衡,相比重点高校,普通院校的数据库数量明显偏小,而职业院校更甚。究其根源,一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数据库建设的影响;二是学校管理者们对学校图书馆资料库建设的关注程度不同;三是高校在构建图书馆和技术人员配备方面的理念不同;四是高校是否具有足够的建设经费等。
在图书馆为读者提供阅读服务和数字资源的建设中,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提升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信息素养、综合能力等是必然趋势。然而,就整体而言,高校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工作人员其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都相对较低,目前还远不能与数字资源建设的要求相匹配,这也是制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影响因素之一。
在数字时代,每一所高校图书馆都必须进行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从目前的建设情况看来,一些图书馆在多方努力下建设的数字资源仍然“收效甚微”,由此可见,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工程,需要许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协助。许多高校图书馆对数字资源的构建没有着眼于整体,只关注自身,忽视了当前的现实情况与合作问题,造成构建效率低下,数字化建设的效果不理想。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图书馆都是单打独斗,缺乏合作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小而全”的建设模式,这样的建设状况势必会对高校图书馆的总体资源建设产生一定影响。同时,数字资源的建设效果,还会受到高校对图书馆资源建设投资力度的影响。因此,在高校图书馆中,由于资源分布不均,严重阻碍了数字化资源的建设速度[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数量将会成倍地增加,因此,高校图书馆的数字信息存储和信息安全问题也将随之产生。图书馆数字化信息产品具有种类繁多、结构混乱、存储容量大等特性。其中,海量的数据处理必须通过云计算来实现,并以分散的方式存储在不同的“云”中,同时,由于用户需求的实时性和动态性,使得对这些数据的处理变得更加困难,不仅会产生海量的冗余信息,还会给已保存数据带来安全隐患,特别是关于使用者的私人信息和资料库中的重要资料。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的知识产权问题。在建立数字资源时,版权是高校图书馆工作中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由于人们对知识产权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加之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日益多样化,导致著作权人的著作权常常受到侵害。例如,数字资源建设涉及多种技术手段,如数字化、网络传输等。部分高校图书馆在采用这些技术手段时,可能未能充分考虑到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从而导致知识产权侵权风险,引发法律纠纷。
与公立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等相较而言,高校图书馆有其自身明显优势。作为一种高端学术机构,高校图书馆有着为我国学术人才提供科研服务的重要使命。在建设数字资源时,高校图书馆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不能与学校的发展现状和师生的实际需求相分离。
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应遵循“因校制宜”原则,在“小环境”的基础上,采购数据库时,应当按照学校自身特色与发展趋势,综合考虑学校办学理念、校园文化、重点专业等因素,构建一系列符合学校实际的数字资源建设计划;另一方面,立足于“大环境”,在构建数字资源的过程中,综合分析这一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并对其中的利害关系进行分析、评估,同时应充分考虑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另外,增加经费投资,确保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是一线工作者,其专业素养与数字资源建设工作的质量直接挂钩,在其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各大高校图书馆应当加强工作人员的人才建设,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为数字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力保障。第一,要拓宽人才引进途径,聘请拥有丰富工作经历的优秀管理人才,并依据他们的工作业绩,适当提高他们的工资水平,实现高质量人才长期留任的目的,并以此来吸引更多人才。第二,在保证资源的同时,还应加强对专业人才和后备人才的科学化、信息化和系统化培训和管理,使员工的思想从一个传统的管理者转变为一个“传递者”“研究者”“整合者”,从而整合、提炼和重组已有的资源,构建一支适合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发展的管理人才队伍,确保“物尽其用、人尽其才”[3]。第三,以激励制度为切入点,把考核评估的成果运用到绩效奖惩机制中,将其与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切身利益相结合,设置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对表现优异、态度积极的人员予以嘉奖,进而激励其工作积极性;反之,则要给予相应的惩罚,保证绩效评价的公平与合理,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主动参与到数字资源建设工作中。
第一,资源共享是各大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终极目标。因此,要根据我国的总体信息化战略需求,并结合自身实际,在学校图工委的主导下,对图书馆进行统筹规划,如未来的发展目标、短期与长期目标、建设原则、规划建设工作安排等;此外,还需要关注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的利益分配问题,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以保证数字资源在整体上的系统、科学和完整[4]。第二,对校园内已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优化并完善信息系统,从而推动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建设和使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大学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组织,对各种人力、物力进行统筹安排。以校长为首,组织各个系的部门一起参加,可以采用团队形式,也可以按照系或者专业学科来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分配和组织。总的来说,高校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就是将高校各个专业和学科进行全方位的整合,通过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进行“内”与“外”的共同构建,既能让学校内部形成一个整体的最优协调体系,又能提升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水平,促进共同发展[5]。
高校图书馆的构建必然离不开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只有发挥信息设备的应用优势,搭配高效率的软件系统,才能满足数字资源存储和管理的现实需求,才能为各个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让用户在短时间内就能顺利地检索到需要的资源,实现畅通下载。首先,需要更新、扩大服务器,全面升级校园网,用以完善图书馆的硬件基础设施;其次,对数据进行合理的简化和优化,并在完成备份和储存所需的基础上,有效降低对重复数据的核算处理;最后,各地高校都要制定一套切合实际的图书馆安全预案,为数字资源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目前,在高校图书馆中,著作权问题仍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许多图书馆建设者缺乏版权观念,极易产生作品争议。为此,加强相关人员的著作权观念,是当前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种观念不仅要在营建初期确立,而且要贯穿于全过程。所以在设计和建造之前,必须先解决文献资料的著作权问题,比如,在对有版权的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之前,要与作者签订相应的版权协议,如果作者要求将作品控制在可数字化的范围内,最好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减少后期因知识产权问题造成不必要的纠纷[6]。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因此,有必要构建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采购数据库或雇佣专业人士,组成评审团队,对学校的图书馆进行评审,并在评审中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第二,采用自建的数据系统进行评估。在评价自建数据库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高度重视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等使用者的意见,他们是与图书馆资源最直接的接触者,所以他们的意见最具权威性;另一方面,以系统为核心,注重对硬件设备等各个方面数据的评估,借助评估结果对系统进行优化、升级,进而确保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效率和质量[7]。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传播和生产的平台,肩负着信息收集、分类、整理和储存、文化传承等的重要任务。在如今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各大高校应当树立全方位的服务理念,通过加大建设力度、优化人员结构、统筹规划资源、改造升级软硬设施、强化版权意识、多元评估等方式,加强对数字资源的管理,实现数字资源的高效集成、资源共享,促进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提高图书馆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为高校师生提供安全系数更高、更加便捷的智能化阅读服务,为国家数字发展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