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宇宁/文
提高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新时代提出的任务要求,为此,要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城市形象宣传片适应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需要,通过图像、声音、文字等符号讲述一个个中国城市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国际间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媒介,承担着新时代城市形象建构的新使命。郑州,被誉为“天地之中”,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支持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本文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指导,基于视觉叙事理论,分析郑州城市宣传片《感官郑州》如何通过模态间相互作用来建构国家中心城市形象,深入探索宣传片的文化传播意义和成效。
多模态的研究开始比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这一理论才开始引起西方学者的关注。韩礼德(1985)认为任何语言都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的,在功能语法中首次提出语言系统的功能由三部分组成: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1]。克瑞斯和勒文(2001)从社会符号学角度出发,认为图像也是一种社会符号,不同的模态共同构建意义,并在交际过程中体现和表达出来。他们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分析图像模态的视觉语法理论框架[2]。许多国内学者对多模态进行了研究[3],张德禄(2009)将其定义为“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4]”本文试图以视觉语法为理论基础,对城市宣传片《感官郑州》进行多模态研究,以探析城市形象宣传片是如何通过多模态进行意义构建,从而达到宣传的效果。
郑州城市宣传片《感官郑州》全方位展现了郑州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态势。该片共有三个章节,第一章节“色彩”,从登封少林寺、嵩阳书院、观星台、商代遗址、黄帝故里、奔腾不息的黄河等,让人“看”到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第二章节“声音”,从豫剧、二七纪念塔、东方红钟声等,让人“听”到城市的崛起之声;第三章节“触摸”,带人走近承载郑州人太多回忆的棉纺路,又从科技进步角度切入,让人得以预见和展望郑州的未来。
克瑞斯和勒文(2006)根据图像的不同特征,将再现意义分为叙事性再现和概念性再现,叙事性再现包括行动过程、反应过程、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概念性再现包括分类过程、分析过程和象征过程[5]。两者的区别在于所描述的对象是通过叙事还是概念呈现以及有无矢量的参与。宣传片中有许多展现郑州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画面,如嵩山、出土文物等都属于概念再现;也有一些展现文化传承和城市生活的画面,30秒处一位老人教女孩写毛笔字的画面中,两人的视线聚焦于书法,其视线构成矢量,属于叙事再现。因此,此宣传片由叙事过程与概念过程共同完成,力图全方位展现郑州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城市魅力。
(1)动作过程。在《感官郑州》的三个章节中均有体现,少林武僧在禅宗祖庭练拳习武;博物馆工作人员向几位小朋友介绍青铜商鼎;拜祖大典上华夏儿女来到黄帝故里祭拜先祖;一名匠人精工细琢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澄泥砚;老年人打太极,豫剧老师传唱经典名曲。这些例子都是以人为动作者,突出了作为八大古都之一的郑州是孕育着中华民族华夏文明的热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世代代的郑州人时刻铭记历史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
(2)反应过程。主要体现在“声音”和“触摸”两个章节,首先,通过一位年轻男子的视角,观众可以领略到郑州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位年轻人是反应者,他的目光构成矢量,形成反应过程。而郑州的发展,如百年德化街、郑州东站、新郑机场、发达的交通枢纽等都是现象。另外,一位年轻女孩刷卡乘坐公交的情景中,女孩坐上公交车,镜头又追随女孩的目光,向大家展现了窗外郑州迷人的夜景。这一宣传片自始至终并没有任何言语对话,故没有言语过程。
(3)心理过程在宣传片中也有所体现。“触摸”这一章节开始时视频画面由明亮的色彩变为昏黄的色调,折射出复古怀旧的情怀,一位长者将磁带放进录音机,随着旋律的响起,时间又定格到半世纪之前——棉纺路,一条承载着郑州人难以忘怀的回忆的老路:棉纺厂工人忙碌的身影、时髦的姑娘和小伙、老式电视机和收音机等,不禁让人记起郑州人走过的峥嵘岁月,这就构成了心理过程。接着,视频画面又由暗变亮,展现了郑州近几十年把握历史机遇在重工产业取得的非凡成绩,进而引领大家展望更为广阔的明天。
克瑞斯和勒文(2006)认为图像的互动意义可以通过接触、社会距离和态度来实现。
(1)接触。图像中的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通过目光指向来实现,包括索取类图像以及提供类图像。该宣传片中图像的参与者与观看者并未产生直接的目光接触,所以更多的是属于提供类图像。观众采取观察者视角,看到祖孙二人一起走进嵩阳书院;孩子们到博物馆参观青铜商鼎;拜祖大典上人们祭拜轩辕黄帝;两位鬓白老人坐在走廊下悠然欣赏豫剧经典;一位匠人聚精会神潜心雕刻澄泥砚等。观众伴随这些画面中的人物,以伴随视角,仿佛身临其境,沉浸式感受着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的历史根脉的延续和传承。
(2)社会距离。图像参与者和观看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通过摄像头取景框架的大小来实现,换言之,视觉距离的远近体现社会距离的亲疏,通常近镜头或特写展现一种亲昵关系,而远镜头展现疏远的社会关系。特写镜头主要聚焦出演者,如匠人的精雕细琢和少林武僧的刚健有力等,拉近了观看者和图像参与者的距离,凸显了郑州的文化气息。拍摄者采用近景拍摄人文景观,将青铜商鼎、观星台、出土文物等直观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增强了双方的互动,营造了身临其境之感。在拍摄巍峨的嵩山、拜祖大典、黄河景区时,又采用远景凸显全景观。远景和近景相结合让观众多维度感受古都郑州的风景和文化特质。
(3)态度。态度可以通过视角来展现,图像主要分为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此宣传片大部分镜头呈现的是水平视角,说明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促进观看者对片中出现的内容感同身受,从而达成共识,拉近心理距离,产生情感共鸣。垂直视角可以分为仰视角度、俯视角度和平视角度。宣传片中很多画面采用自上而下的俯视角度,给人一种全景观,如巍峨的嵩山、拜祖大典的盛况和贯通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中心。有些镜头则采用的是仰视角度,如观星台、二七纪念塔、郑州摩天大楼等,让观看者感受到它们的高大和雄伟。此外,在该宣传片中,多种拍摄角度也会交替使用,比如二七广场的拍摄,观众可以多维度一览郑州地标式建筑二七纪念塔的风采。
克瑞斯和勒文(2006)认为构图意义可以借助图像的“信息值”“取景”以及“显著性”来实现。
(1)从信息值进行分析,它是由各元素在构图中所处的不同位置来体现图像参与者和观看者的关系。在宣传片开始时,“感官郑州”“我爱郑州”(Love ZHENGZHOU)商业中心的相继出现在图像最中间位置,随着各种颜色的不断切换,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同时也符合这一宣传片的立意——多维度、多方位呈现多彩郑州。《感官郑州》采取图文互补的模式,文字处于图像下方,因此整部宣传片主要通过视觉展示来凸显郑州的城市形象,文字起补充说明的作用。该宣传片由三个章节组成,在每个章节开始时图像左方会依次出现“第一章 色彩”“第二章 声音”“第三章 触摸”,这些图像或是红底白字,或是黑底白字,两色字体产生鲜明对比,十分引人注目。
(2)从取景进行分析,整部宣传片的画面,既有郑州的特有景观,比如它主要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河南旅游景点,如登封少林寺、嵩山、黄河、豫剧、二七纪念塔等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的景点。此外,也有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比如年轻人在足球场活力无限、女孩在公园运动健身、郑州国际马拉松比赛等,让观看者看到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对运动和生活的热爱,也让每个人感受到他们的激情和活力。总之,宣传片从自然、人文、生活、生态等多个方面展现了郑州的魅力。
(3)从显著性进行分析,胡壮麟(2017)认为“显著性是指视频图像中的元素吸引观看者注意的程度,可通过被放置在前景或背景、相对尺寸、色调值的对比、鲜明度的不同等来实现。[6]”宣传片通过镜头的切换,从不同的观赏角度对人物和景观进行展示,每一帧画面主次分明,主体突出,从而实现了显著性。例如,“少林寺”“嵩阳书院”“郑州东站”牌匾的赫然呈现;“二七纪念塔”是郑州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创作者运用多种拍摄角度,如远镜头、近镜头、特写镜头、背景虚化等方式,使新信息依次不断出现,凸显郑州这一新兴发展城市的蓬勃生机和澎湃活力。
本文综合运用视觉语法框架对郑州城市形象宣传片《感官郑州》进行了多模态话语分析,发现创作者以“色彩”“声音”“触摸”三个篇章为载体,充分挖掘城市特色,展现郑州典型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配以中文讲解和双语字幕,向世界展示了郑州的独特魅力,激发了观众与图像参与者的互动,使观众真切感受到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在郑州是如何得到传承和发扬,认识到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在经济、交通、重工业、城市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该宣传片向观众讲述了一个中国城市崛起的故事,实现了该宣传片的目的。■
引用
[1] Halliday M A K,MATTHIESSEN CMIM.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85.
[2] Kress,G.& Leeuwen,Theo Van.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2001.
[3]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17(5):82-86.
[4]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24-30.
[5] Kress,G.& Leeuwen,Theo Van.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2006,43-118.
[6] 胡壮麟,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