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围绕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和突出短板,聚焦拓展新能源应用场景、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大力发展新型储能产业,推动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打造光热发电和装备制造全产业链示范基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塑造现代能源产业竞争新优势等方面提出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现代能源经济" " "绿色发展" " "巴彦淖尔市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立足自治区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战略定位,抢抓国家建设黄河“几字弯”清洁能源基地重大机遇,积极打造新能源及配套装备制造产业链,推动能源产业向“新”发力、向“绿”而行,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引进龙头企业,做大产业规模
1.扩大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立足新能源资源领域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产业基础,抢抓自治区新能源倍增行动机遇,先后引进国能、华能、华电、蒙能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建成一批风电场和光伏电站。截至2024年6月底,建成风电场44个、光伏(光热)电站52个、可再生能源装机965.07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79.6%,可再生能源发电101.02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62.34%,提前实现“两个超过”的发展目标。
2.推动产业“聚链成群”。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局限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还能够扩大对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的市场需求,激发技术大研发、运营维护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带动整个产业链联动发展、全面提升。基于此,近年来巴彦淖尔市把握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的机遇,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思路,紧盯行业头部企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全力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集群,远景能源、三一重能等一批头部企业先后落地投产,风电整建制配套能力达到400万千瓦,多晶硅产能达到7.8万吨。
3.推进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截至2023年底,巴彦淖尔市已探明石油储量2.52亿吨,预测石油储量14.59亿吨。坚持智能高效开发理念,围绕油田、热田、碳田、能田建设目标,协同推进节能减排降碳,建成自治区西部首个百万吨数智化低碳油田。立足已形成的年产焦炭690万吨、甲醇62万吨、合成氨15万吨的生产能力,实施了10万吨LNG等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二)发展“光伏+生态治理”新模式,推动新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融合
巴彦淖尔市是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荒漠化治理的主要战场和前沿阵地,近年来,通过实施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坚持发电和生态治理同步设计、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推行“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探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防沙治沙风电光伏一体化模式,实现了光伏产业与生态治理的有机结合。在综合治理改变沙漠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挖掘沙漠资源,发展沙漠产业,使其成为发展工程、富民工程,既治了沙,又发了绿电,还增加了群众收入,实现了生态、生产、生活“三赢”。
(三)发挥产业富民效应,带动就业及百姓致富
立足乌兰布和沙漠资源优势发展沙产业,培育种植既有生态治理效益又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沙生作物,大力扶持发展牧草、中药材种植等沙产业,实现了沙区生态、生产、生活共赢发展,成功探索出一条绿色生产链,走出了一条绿富同兴的沙漠治理新路。预计到“十五五”中期,仅磴口县就可以贡献税收10.5亿元以上,项目建设期内将带动近5.5万人次就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短板
(一)新能源产业链发展层次低、链条短
新能源及相关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条不完整、环节缺失,尚未形成集聚优势。风电产业链仅有主机、机舱罩、塔筒生产企业,缺乏发电机、齿轮箱等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光伏产业链条短、品种单一,向下延伸不够,相关配套产业尚未完善,需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
(二)新能源消纳、外送能力不足
巴彦淖尔市工业基础薄弱,高载能产业规模较小,用电负荷总量不足,本地新能源消纳空间有限。同时,新能源外送通道目前仅上海庙至山东特高压配置汇集线路一条,电力外送受阻严重。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巴彦淖尔市新能源项目的规划建设。
(三)传统煤化工产业延伸不足
煤化工以煤焦化工为主,产品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为初级加工产品,煤焦油、粗苯等副产品延伸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较低。与乌海、鄂尔多斯、阿拉善等周边盟市产品结构雷同,产业发展缺乏合力。
三、几点建议
(一)拓展新能源应用场景,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
调整和优化高载能产业布局,按照国家支持高载能产业向西部清洁能源富集地区集聚的政策导向,充分发挥巴彦淖尔等地区风光资源优势和甘其毛都口岸区位优势,提高绿电供应比例,推动电解铝、铜冶炼加工、煤焦化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打造绿色高载能产业基地,实施一批“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工业园区绿色供电”等市场化消纳新能源项目,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加快建设自治区西部绿色能源消纳基地,推动新能源发展区域协作,加强绿电输送通道建设,完善新能源合作盟市间利益分配机制,细化区域电网输电成本分配的具体办法,促进用电企业、发电企业和电网侧形成价格联动的利益共同体。统筹推进巴彦淖尔市千万千瓦新能源外送基地、250万千瓦风光发电制氢一体化等项目建设,争取实施一批“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工业园区绿色供电”等市场化消纳新能源项目,提升巴彦淖尔市新能源就地消纳水平。
(二)聚“链”成势,推动新能源产业提速发展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引发了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连锁反应和深层次变革,对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还激发了科技研发咨询、运营维护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带动整个产业链联动发展、全面提升。适应能源结构加速变革的新形势、新要求,加快推动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新能源基地、防沙治沙与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等新能源重大项目建设,实施“光伏帮扶”“驭风行动”等新能源+项目,提升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水平。以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为契机,按照“补链条、聚集群”思路,紧盯新能源产业链关键环节,大力扶持发展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重点项目,全力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集群,带动能源产业整体发展。
(三)聚焦“源网荷储”一体化,大力发展新型储能产业
新型储能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技术,更是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主要支撑,对于增强电网调节能力、保障绿色电力稳定供给发挥着重要作用。
结合蒙西地区新能源分布情况、负荷发展特性,充分考虑电力保供、新能源消纳、新能源外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等要求,从促进新能源发电量就地消纳和保障高峰用电需求等角度出发,前瞻性优化布局新型储能产业。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进度,布局建设风光热储一体化、电化学储能、电解铝源网荷储一体化等项目,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综合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推进压缩空气、重力、熔盐等新型储能和配套装备制造项目建设,促进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推动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打造光热发电和装备制造全产业链示范基地
发挥光热发电调峰能力强、工作效率高、离并网可操作性强等独特优势,推动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在电力外送通道建设相对滞后、储能成本仍然较高的情况下,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依托乌拉特中旗中核龙腾10万千瓦导热油槽式光热发电项目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加快引进光热集热岛全产业链项目,积极探索“制造、应用、降本、市场化交易”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即同步推进光热发电集热岛全产业链建设、“光热—风电”一体化开发、依托规模化扶持和技术创新实现光热发电成本退坡、在短时间内实现自主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在做大光热发电规模的同时推动产业实现技术进步,打造全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光热制造产业园区。
(五)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塑造现代能源产业竞争新优势
紧紧抓住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转换这个“牛鼻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发展新动能。深入实施科技“突围”工程,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找准新型储能、光热发电等“突围”点位,加快破解制约新能源发展的技术瓶颈;找好“突围”团队,推进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找对“突围”模式,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加快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新能源科技创新生态。激发主体活力,充分挖掘不同主体对新能源产品的潜在需求,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
(六)统筹施策,完善推广“新能源+生态治理+收入增加”模式
统筹考虑消纳能力、电网规划、产业布局等多种因素,高质量推进防沙治沙和光伏一体化工程建设,科学布局光伏治沙项目,合理安排项目开发建设时序、重点项目建成规模,协同推进光伏治沙项目与配套产业建设进度,将“三北”工程攻坚战和新能源建设合为一体,推动光伏产业和沙草产业、畜牧业、旅游业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增绿、增能、增收。完善农牧民利益分配机制,坚持利益共享、惠民利民,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多层次产业发展模式,提高农牧民在“新能源+治沙”项目、种植养殖业上的经营收入和务工收入。
参考文献:
[1]张杰.能源产业:向“新”发力 向“绿”而行[N].巴彦淖尔日报(汉),2024-05-29.
[2]黄景莲.巴彦淖尔:大干快上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N].巴彦淖尔日报(汉),2023-02-17.
[3]安路蒙,李云平.“新能源+生态治理”新模式背后的发展理念之变[N].经济参考报,2024-04-18.
[4]康丽娜.内蒙古加快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N].内蒙古日报(汉),2024-07-15.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