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亚娟 胡艺凡 杨先龙 于亚楠
摘 要:针对新型研发机构目前的发展困境,本文提出新型研发机构要建设符合自身发展的平台——科研平台和检测平台,并且结合当下形势给出了如何建设好科研平台和检测平台的建议;为保证平台的良性发展文中也提到了科研平台和检测平台的运行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科研平台和检测平台也要注重协同发展带来的新效应。本文为新型研发机构下的平台建设提供了建设路径和运行评价路径。
关键词:平台建设,科研平台,检测平台,运行管理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3.13.029
基金项目:本文受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软科学项目)“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模式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2JDR0131)和成都市科技项目(软科学项目)“成都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1-RK00-00241-ZF)资助。
Discussion on the Paths of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Evaluation for New-type R&D Institutions
JI Ya-juan HU Yi-fan YANG Xian-long YU Ya-nan
(Sichuan Energy Internet Research Institute, Tsinghua University)
Abstract: Focusing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diffi culties of new-typ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ions,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institutions should build their own platforms, including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s and detection platforms, that caters to their development, and advised on how to build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and detection platform well,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platforms, the paper also mentions the opera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for scientifi c research platforms and detection platforms. Also,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s and detection platform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new effects brought by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paths of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evaluation for the platform construction of new-typ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ions.
Keywords: platform construction, scientifi c research platform, detection platform, operation management
0 引 言
政策驅动与技术共性促进了科研与产业的聚合,催生出以政府为支撑,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共同参与的新型研发机构[1]。新型研发机构在推动政产学研结合、加速成果产业化和吸引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国际局势和全球经济动荡的情况下,新型研发机构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2],如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核心技术的突破有待提升、无法对一些新兴技术和行业细分领域先进技术进行检测验证等。
1 平台建设整体思路
新型研发机构要想解决上述瓶颈问题,应更加注重自身平台建设。机构应充分调研了解本区域的重点产业、先导产业,结合产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卡脖子”技术,优先启动科研平台建设;面对无法对新兴技术和行业细分领域先进技术进行检测验证的问题,机构应充分顺应当下的发展局势,建设科技驱动型的检测平台。
1.1 科研平台建设
科研平台的建设应立足于解决行业关键技术难题,面向前沿科技布局,满足国家战略与科研需求[3]。科研平台的建设可以着手从几方面进行探索和建设。
(1)探索解决行业的共性问题,整合机构内外部研究资源,建设满足新技术研究、新方法应用和新场景分析的科研平台。提出一系列满足创新应用需求的标准化试验评价手段和工程验证方法,逐步形成体系化的应用创新国际标准或行业领先标准。
(2)结合新兴技术在行业的深化应用,加强技术供应链分析,探索行业创新发展路径。建立技术信息共享渠道,促进关联技术的信息流动,开展引领性跨产业、跨领域创新研究。瞄准多学科交叉领域,汇聚内外资源开展跨学科的联合研发工作,形成交叉领域集成解决方案。以国际领先技术为抓手联合优势资源着力打造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基地。
(3)创造新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拓展与地方政府[4]、科研单位、龙头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
1)支持区域发展战略,融入地方创新体系,适时与地方高校合作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形成“多中心”的创新格局。进一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各项成果落地应用。
2)选择行业影响力较大和市场竞争力较大的龙头企业进行合作,围绕龙头企业重大技术创新需求,共建联合研发中心,构建框架性、系统性长期深度合作模式,深耕技术领域实现规模性重大技术突破,增强龙头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
1.2 检测平台建设
当前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庞大,传统领域和传统业务市场竞争极其激烈,13%的机构占领了超77%的业务市场,规模效应明显;在“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机遇下,一方面机构数量将持续增加,另一方面传统机构将加速自身转型。基于以上情况,机构应该在检测平台上建设全方位的综合技术服务检测平台,完善行业服务链上下游建设;面向重点领域及方向进行业务体系建设,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选择行业优势领域方向,做好自主建设与升级,加大和行业头部企业沟通,全面做好检测评估需求衔接,服务好甲方市场,形成稳定业务链条。
(2)做好国家标准化重点工作,加大与标准、检验检测龙头单位合作力度,在方法、标准、检测认证业务以及平台共建等方面形成实质性合作,对已有优势领域进行价值延伸,探索新业务机会和创新模式。
(3)响应国家对关键领域及场景的监管评估要求,策划形成涵盖场景诊断、检测、分析、评估以及方案优化于一体的技术服务能力,形成高附加值业务集群。
1.3 科研平台和检测平台的协同
科研平台和检测平台也可开展一些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5]。科研平台和检测平台的侧重点和立足点都各有不同,但又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在:科研平台的新技术、新方法都可以在检测平台进行验证;科研平台形成的标准也得以在检测平台推广,从而促进产业的发展。科研平台和检测平台协同,可以形成试验研究技术体系,逐步建成国家级高水平试验研究平台,构建高质量试验检测基础条件,达到科研带动产业,产业促进检测,形成“科研—产业—检测”的协同化发展平台。
2 平台的运行管理
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平台,由平台类型、平台功能、平台治理和平台开放来促进机构与其行业中其他组织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更好的价值共创[6]。因此,新型研发机构的科研平台和检测平台的运行管理和考核机制也该有不同的运行管理模式和评价考核重点。
2.1 科研平台运行管理与评价机制
2.1.1 科研平台运行管理
科研平台的运行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可由行业知名专家和有影响力的人员担任。主任负责统筹管理平台的运行工作,明确平台的规划,结合科研平台为解决行业核心难题的建立初衷,制定平台的长期和短期发展目标,做好合理的规划,把控平台的发展方向。科研平台可设置实验技术岗、科学研究岗和工程技术岗。其中,实验技术岗应至少设置两个,负责开展实验室规划、建设、运行,仪器设备使用、管理与维护,试验技术与方法探索与验证,试验操作等工作;科学研究岗和工程技术岗由平台根据科研项目开展情况按需配置。
机构应每年向科研平台提供基本运行经费、基本人员经费的支持,保障平台基本运行。科研平台也可根据科研需求和实验技术需求申请专项经费。平台专项经费主要是指用于平台扩建、改建、专用仪器设备研制、实验技术研究、资质申请等专项工作的经费。科研平台也可联合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大学、研究院所等单位,申请开放基金。
平台实验技术岗人员应做好仪器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等工作,保证仪器设备处于完好状态,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7],同时科研平台要充分利用现有仪器设备、人员和技术优势,积极向机构内部团队、孵化公司和全社会进行开放。
科研平台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装备,联合机构内部团队、本区域科研院所、高校等大力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承担、参与国家、省(部)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并根据承担的科研任务,认真开展科学实验工作,完善技术条件和工作环境,保证高效率、高水平地完成科研任务。科研平台要积极申报与平台相关的各类资质荣誉,同时也鼓励科研平台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同申报和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联合实验室”等。
2.1.2 科研平台评价机制
科研平台的考核可以依据平台的定位进行,重视综合性、长期性的研发成果[8],应结合总体任务目标、建设规划对平台进行考核评估。例如从平台综合管理情况、开放运行情况、创新能力情况、人才队伍建设、重点专项工作及负面清单等几个方面来考核,如图1所示。
(1)综合管理情况
1)制度完善性。制定良好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平台的发展至关重要,重要制度的完善性和覆盖性可以作为考核重点。重要制度可以涵盖人、财、物的管理情况;安全管理制度的发布及上墙。
2)仪器设备管理情况。可以从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情况入手,包括設备的账卡物相符情况、设备档案的建立情况、设备的完好率、设备的维护保养情况,还有设备的外借手续齐全和设备损坏赔偿等。
3)安全管理情况。可从平台对安全风险的识别与应对措施考虑,平台建立有标准化的安全排查整改机制;另一方面考虑平台人员持证上岗率和参加安全培训率等指标。
(2)开放运行情况。
科研平台的开放运行,可以从开放次数和开放时间、主办/承办学术会议次数等方面进行考核。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机构内开放运行情况:科研平台首先要对机构内部团队和孵化企业进行开放,支撑他们的科研工作,具体指标可以从支撑团队和孵化企业取得的项目数量及金额进行。
2)机构外开放运行情况:科研机构面向全社会的科研院所及高校等开放,具体指标可从重点客户清单、开放合作课题等进行。
(3)创新能力情况
1)实验技术开发情况:可以包括新的试验方法、自研自制仪器设备或软件开放的数量等。
2)承担科研项目情况:平台新增重大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数量及经费等。
3)创新成果产出情况:科研平台的创新成果主要重点考核标准的发布情况,但也不限于论文、专利授权及软件著作权、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等。
4)资质建设情况:资质的获取或维持、奖励和荣誉的获取等。
(4)人才队伍建设:人才规模及结构、人员能力提升情况等。
(5)重点专项,主要考核平台当年的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
(6)负面清单,主要强调平台的安全管理情况[9],若当年有安全事故的发生,一票否决。
2.2 检测平台运行管理与评价机制
2.2.1 检测平台运行管理
检测平台的运行管理应该有异于科研平台,科研平台要解决行业核心技术难题,而检测平台要市场化承担检测业务。检测平台要市场化就要取得检测认证资质,检测平台的运行管理和岗位设置可根据ISO/IEC17025:2017《檢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的要求,设立最高管理者,负责确立质量方针、质量目标,领导建立管理体系,为体系建立和运行提供资源保障,并确保管理体系在策划和实施变更时的完整性。下设质量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全面负责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改进工作,技术全面负责本检测平台技术管理工作。还需设置检测工程师和实验室管理员等重要岗位。检测工程师主要负责安全规范的开展检测活动,实验室管理员岗位负责设备管理和样品管理等工作。
检测平台在发展初期机构也应给予其经费支持,帮助检测平台构建检测能力。检测平台则要首先明确专业领域,避免进入传统红海市场,要从新兴的蓝海市场寻找业务领域;其次要明确业务体系,要从传统检验检测业务向核心业务集群转变;然后多形式做好关键人员补足,完善自身业务体系的策划和开发,避免在能力弱项和竞争劣势上耗费资源;最后响应国家对关键领域及场景的监管评估要求,策划形成涵盖场景诊断、检测、分析、评估以及方案优化于一体的技术服务能力,形成高附加值业务集群。
检测平台还应协同科研平台开展标准的探索和验证,在新技术领域主导和参与标准研制、业务策划、新检测认证模式制定以及标杆性工作,进一步营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2.2.2 检测平台评价机制
检测平台的考核应注重能力构建和市场拓展等,检测平台的考核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如图2所示。
(1)能力建设:包括试验能力的构建及能力拓展情况。
(2)业务拓展:市场的维护及新客户新渠道的拓展情况。
(3)资质建设:新资质的获取及现有资质维护情况。
(4)队伍建设:人才引进与培养情况。
(5)负面清单:当年有安全事故的发生,一票否决
3 总 结
新型研发机构下的自身平台建设——科研平台和检测平台,一方面是加强机构在平台建设方面的经费投入,保证人才、资金、设备、场地[10]等自身资源的合理分配,支撑机构的平稳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平台的建立可以增强机构内部、外部的沟通合作,实现机构的全方位发展;最后,机构可以通过平台保证自身的科研成果转化以及创收,形成稳定的收益,为机构的长效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江华.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的协同治理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
[2]李敏.上海市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的实践与启示[J].科技中国2022(2):20-23.
[3]刘妮妮.国内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经验与启示[J].新西部,2022(6):231-235.
[4]李廉水,王宇,周坤,等.我国新型研发机构治理态势、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J].今日科苑,2022(5):1-10.
[5]夏太寿,张玉赋,高冉晖,等.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研究—以苏粤陕6家新型研发机构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4):13-18.
[6]周君璧,汪明月,胡贝贝.平台生态系统下新型研发机构价值创造研究[J/OL].[2022-05-17].https://doi.org/10.16192/ j.cnki.1003-2053.20220516.004.
[7]洪玮,高咪,付欣,等.初步探索高校实验室公共科研平台的建设[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22):69-70.
[8]范明明,刘贻新,杨诗炜,等.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研究—基于DEA模型的效率分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22,39(6):114-122.
[9]吴江,朱文涛,沈南星. 浅谈新型研发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和管理[J]. 科技资讯,2021,19(4):234-236.
[10]梁林,郭悦雯,李妍,等.新型研发机构的韧性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23):72-80.
作者简介
汲亚娟,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质量检验、平台建设与管理。
(责任编辑:张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