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校长作为影响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责任主体,带领着全校师生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校长的领导方式与风格影响着学校愿景的确立、课程结构的设计与教育教学的改进。2022 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从制度上明确了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这是中小学校长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也对校长的办学治校提出了新的挑战。下面笔者尝试厘清新时代校长的多重角色定位,并从校长的视角分析学校办学面临的挑战,进而为新时代学校管理的改进提出策略和建议。
校长如何定位自身角色,影响其对校长职责的理解和自身素质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校长的角色定位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前景。国外关于校长角色的研究经历了校长是教育工作者、商业经理、社会代理人、教学领导人和学校管理者的演变。随着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为提高学校办学活力,国家逐步下放办学自主权。《意见》重新定位了新时代党组织领导下校长的职责与权限。这要求校长必须适应新的管理要求,重新思考和调整自身的角色定位。
我国中小学校长的角色定位经历了教育行政领导者与教学管理者双重角色的交替转换,每种角色定位都对校长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随着《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校长的专业属性被作为其领导和管理学校的行为准则。强调校长的专业属性,意味着校长不再单纯是教育行政部门决策的执行者,也不再单纯是学校具体事务的管理者,而是强调校长在积极应对学校内外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所应具备的管理能力,以及正确处理政府、学校和社会关系的能力。这种能力集中体现了校长的领导者素养、管理水平和教育家情怀,进而明确了校长的学校领导者、管理者和教育者等多重角色定位。这是对新时代校长角色的重塑,也丰富了校长专业化的内涵。
首先,从领导者角度来看,《意见》明确了中小学校长要服从学校党组织的统一领导,执行学校党组织的决议,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因此,校长要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统一领导,积极主动处理好与党组织书记的关系,在职责范围内依法依规履行校长职权。其次,从管理者的角度看,校长的管理者角色主要体现为校长作为学校法人代表所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责。对内,校长应建立现代学校治理制度,规范学校管理流程,以确保学校的规范有序运行;对外,校长应站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高度,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机制和平台,并在教育行政部门授权下,处理好学校和政府的关系,落实好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再次,从教育者的角度看,校长一般是教师出身,从事的是教育事业,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必须把学生放在学校办学的主体地位,把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新时代赋予中小学校长多重角色定位。这对于准确把握校长的职责定位,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学校面临复杂的内外发展环境。作为国家育人机构,学校必须首先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并落实到学校发展规划中。《意见》明确了校长具有研究拟订和执行学校发展规划的职责与使命,但学校发展规划的拟定和执行是一个科学管理的过程,必须落实国家教育的政治要求,即学校教育首先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根据学校内外部环境的特点和变化,适时调整学校发展规划。这要求校长必须具有较高的战略管理能力,处理好学校战略性规划、战术性规划和操作性规划的关系,按照学校愿景、使命、总目标、具体目标等,设计将学校办学目标转化为有效教育教学活动的机制。调研发现,学校发展规划作为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必备要素,在我国大多数中小学已得到重视。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有校长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和落实重视程度不够,在指导学校制订规划的过程中缺少战略管理思维。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学校发展规划的发展性不够,没有基于内外部环境来确定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和生长点,导致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指导性有限;二是学校发展规划的整体性不够,落实学校发展规划,需要调动学校各部门、家长、社区等各方面的资源,围绕学校办学目标进行整体协调运作,但目前大多数学校把落实学校发展规划作为学校内部的事情,并未站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战略高度进行谋划和推进,影响了育人效果;三是学校发展规划的适切性不够,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要根据学校实际,研究学校办学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体现学校发展规划的引导性和激励性功能,但实践中,由于校长缺乏战略管理能力,学校的发展规划存在千篇一律的现象,且其落实并未被重视。
为充分激发学校办学活力,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教育部等八部门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明确要保障学校教育教学自主权、扩大人事工作自主权、落实经费使用自主权,以增强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调研发现,校长们对办学自主权的认识和实践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校长认为自己一点自主权都没有,唯一的权力就是按照行政部门要求,把相关工作落实好。教师招聘由区里统一组织,经费使用也要层层上报审批,甚至连参加教育局举办的文体比赛需要的服装经费也只能按局里规定只租不买。这就说明校长在办学中基本处于无权地位。校长存在的意义,就是每天落实好行政部门的各项要求。但也有校长认为,办学自主权主要体现在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和学校规范管理等方面。校长对办学自主权的认识差异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办学实践。《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党组织领导下校长办学自主权的职责边界,为厘清校长办学自主权的内涵提供了充分的政策依据。
为促进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国家重视发挥教育评价在引导学校办学中的指挥棒作用,实施了改进中小学评价的一系列措施。如与新时代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等相关的制度,都对校长和学校评价提出了较高要求。校长需要面对新时代的办学要求,以评价为手段,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但调研发现,校长对国家出台的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同,大多没有建立学校内部督导体系,且校长的时间常常耗费在为应付外部评价而进行的日常细节管理中。如校长的一天经常是在应付各种检查评估中度过的,现实中教育行政部门各科室事无巨细的管理、其他部门对学校工作的监督检查等,都分散了校长的时间与精力,使校长无暇顾及学校内部的教学和管理。因此,提升专业评价能力,通过校内督导体系的完善来应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责任督学挂牌督导等外部评价的监督与指导,是新时代校长在办学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挑战。
新时代,校长必须熟悉国家教育的相关政策要求,立足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战略高度,充分发挥学校等各相关主体在办学中的积极作用,以提升战略管理能力为前提,以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为重点,以评价改革为路径,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与效益。
推进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校长是否具备相应的战略管理能力,决定着学校能否把政府提供的教育资源转化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成果。这要求学校和校长用治理的思维,站在国家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战略高度谋划学校发展。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校是育人的场所,要时刻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发展的各种环境,谨防以安全为借口,出现“课间圈养”现象。
二是以规划为引领,健全学校治理制度体系。学校治理需要成熟的愿景而不是盲目的计划。建立愿景是学校治理最重要的策略,校长要以战略思维谋划学校愿景与教师愿景的有效结合,吸引教师积极参与,形成学校和教师的共同愿景,建立适合校情的学校发展规划,并以学校发展规划为引领,制订学年、分学科的学校发展规划实施计划,以切实将学校发展规划落到实处。
三是推动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办学格局。新时代,校长办学不能囿于学校内部,而应注重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因此,学校要基于信任主动引入家校共治体系,向家长和社会积极宣传学校的教育价值观,在学校价值引导中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并将家长群体作为学校办学的助力,为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新时代,国家对校长的职责和使命进行了重新定位。校长要贯彻落实《意见》要求,完善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
一是校长要服务大局,服从学校党组织的统一领导,加强党在学校的全面领导。这既是教育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校长要切实把加强党对中小学的全面领导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做到“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并把握与党组织的权责关系。党组织应全面领导学校工作,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职责。书记是学校党组织工作负责人,需负责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兜底工作。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和行政主要负责人,需全面负责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
二是要切实落实好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给校长办学治校留出空间。虽然,目前的政策导向是要求政府下放权力,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但从实践来看,校长办学自主权的落实依然不尽如人意。这需要在政策上进一步明确,使校长、学校办公会、教职工代表大会以及教师能够更多地承担与资源、课程、招生以及纪律相关的职责,鼓励学校加强与利益相关群体的合作,进而开展学校的创新实践。
三是切实提升校长的专业领导力。这主要体现在:重视与教师、社会专业组织等专业人员的合作,达成学校发展战略共识;积极关注学校内外部环境,用企业家精神调动学校发展所需的人力、社会和财力资源;加强学校课程领导能力,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计划进行整体设计,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课程研究和课程实施能力;营造学校鼓励创新和发展的制度环境。
教育评价导向是学校办学的指挥棒。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改进中小学评价做了顶层设计,提出重点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学生平等权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这要求学校必须以学校评价改革为抓手,完善学校内部评价机制,通过教师专业评价、学生评价等,促进学校的优质均衡发展。
一是建立基于校本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要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基于校本的教师评价制度,从课堂教学技能评价标准、教学评价标准和教师评价标准等维度全方位评估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而激发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自觉反思与调控,以达到教师主动发展的目的。
二是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规范学校内部管理,激发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应淡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应试功能,谨慎采取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中高考的做法。这既是破除学生评价的“唯升学”功能需要,也是当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无法完全做到客观公正,与高利害的中高考挂钩必然在更大程度上有损教育公平的价值选择。由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在数字化的加持下,重视发挥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和激励功能。
三是完善学校内部评价机制。学校优质均衡发展、校园安全等专项督导和责任督学挂牌的常规督导,都需要督学通过学校的内部评价机制予以落实。学校自评利于学校内部质量的提升,发展基于绩效责任的自我评价,是学校改进的重要途径。在当前国家重视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学校应重视实现信息化和评价的有机融合,以最大限度实现评价对学校改进的精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