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月星(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动物卫生检疫检验中心)
隐孢子虫病是影响奶牛健康和生产效益的一种重要疾病。该病的发生与扩散给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随着现代化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隐孢子虫病的综合防控已成为当前养殖业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将从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诊断方法以及综合防控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有助于加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隐孢子虫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保障奶牛健康,提高养殖业效益。
牛隐孢子虫病是由隐孢子虫科的隐孢子虫属多种隐孢子虫寄生于牛小肠黏膜上引起的一种原虫病。其主要发生在犊牛身上,病状表现为严重的腹泻。此外,人类也可能感染此病,尤其是免疫功能较弱者。可感染牛的隐孢子虫可分为微小隐孢子虫、安氏隐孢子虫和牛隐孢子虫三种。其中微小隐孢子虫感染最为普遍,它寄生于牛小肠上皮样细胞内。其卵囊呈圆形或卵圆形,较小,卵囊指数在1.04~1.33之间,平均为1.16。在卵囊内有四个香蕉形的裸露子孢子,围绕着一个较大的残体,但没有极粒和孢子囊。虫体寄生于宿主黏膜上皮样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刷状缘内的带虫空泡中,并与宿主细胞相融合,协同致病。
隐孢子虫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全球的病原体,我国也十分常见。该病源于人畜排泄物中的卵囊,其主要传播方式为粪口传播,即卵囊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被其他动物摄入后经消化道感染,或者通过空气传播。隐孢子虫的生长发育过程可以分为裂殖繁殖、配子繁殖和孢子繁殖三个阶段,其中卵囊在适宜的温度和酶的作用下释放出子孢囊,子孢囊寄生于宿主上皮细胞内,逐渐形成球形的营养体,然后进行无性的核分裂,产生裂殖体,最终经过裂殖的产物进一步发育为雄性配子体和雌性配子体。隐孢子虫对外界的耐受力较强,可在潮湿环境中存活数月,普通的消毒剂在标准浓度下对卵囊的杀灭效果不明显。此外,该病可以发生在所有年龄段的牛只身上,但以3~30天龄的犊牛发病率最高。
牛隐孢子虫病的潜伏期为3~7天,在感染后牛会出现一系列症状,例如精神沉郁、厌食、腹泻以及极度消瘦等。未断奶犊牛主要表现为腹泻、脱水、昏睡和食欲不振等症状。病程持续时间一般在2~14天之间,死亡率为16%~40%,特别是在感染后4~30天内犊牛的死亡率更高。剖检可以发现空肠绒毛层萎缩和损伤,肠黏膜固有层的细胞增多,肠炎病变明显。
隐孢子虫病诊断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其中,类便检查是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将样本置于饱和糖水或食盐水中,使卵囊浮起来,然后再进行染色检查。此外,免疫荧光和免疫磁珠等方法也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对于隐孢子虫的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的分析,则需要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和基因片段分析。常用的基因片段包括隐孢子虫卵囊壁蛋白基因、18SrRNA基因、热休克蛋白基因以及肌动蛋白基因。通过对扩增的基因片段进行限制性酶切和长度多态性分析,可以确定隐孢子虫的基因型。对于微小隐孢子虫的亚型分析,则选择糖蛋白GP60基因分析其多态性。目前已经发展出了新的多位点序列分析方法,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信息。这些方法和技术在隐孢子虫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预防和控制隐孢子虫病的感染,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强化宣传教育,加强饲养管理、预防性用药、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实施严格检疫监管,建立健全消毒措施,并督促监督等措施,构建完善的防控体系,以实现全方位、高效率的防控目标,保障奶牛健康,提高养殖业效益,确保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为了有效防控规模奶牛场隐孢子虫病,需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这包括制定完善的防疫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严格贯彻执行。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确保防控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应定期对制度和规程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疫情形势。只有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并加强执行,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隐孢子虫病的发生和传播。
2.强化宣传教育。强化宣传教育是防控规模奶牛场隐孢子虫病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可以通过举办讲习班、培训会等方式,向奶牛养殖户和工作人员进行针对性宣传教育。这既可以提高广大工作人员对此病的认识和了解,也可以增强其防范和识别能力。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互动和反馈,多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以便更好地加深学员对防疫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只有通过强化宣传教育,才能增强广大养殖户和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控意识,全面推进隐孢子虫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3.严格检疫监管。在规模奶牛场隐孢子虫病的防控中,严格检疫监管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这需要对进入养殖场的动物、饲料、用品等进行全面检疫和消毒处理,以确保不会带入隐孢子虫和其他病原体。严格的检疫制度不仅包括对进口和出口物品的检疫监管,还包括对内部供应链和货物流通的检查和控制。同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检疫工作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检查和鉴定能力,确保检疫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只有通过严格的检疫监管,才能有效地控制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保护奶牛的健康和生产安全。
4.加强饲养管理。加强饲养管理是规模奶牛场隐孢子虫病防控的重中之重。需要严格控制奶牛的生活环境,保持卫生清洁,避免交叉感染和病媒传播。畜舍需要定期通风换气,及时清理粪便和废料,避免臭气、尘埃和细菌的滋生。同时,还需要加强畜舍的消毒工作,使用专业消毒剂和设备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以杀死可能存在的病原体。此外,对奶牛的饮食、喂养、疫苗接种等方面也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确保奶牛养殖过程中的健康和安全。只有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才能为隐孢子虫病的防控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5.预防性用药。预防性用药是规模奶牛场隐孢子虫病防控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在病原体暴发前,按照兽医处方指导实施预防性用药,可以提高奶牛的免疫力,降低疾病的发生率。预防性用药需要根据奶牛的生长阶段、疾病发生的历史情况、环境卫生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药品和用药方式进行预防。同时,预防性用药也需要遵循科学合理用药的原则,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和其他化学药物,避免产生药物残留和抗药性问题。只有通过科学的预防性用药,才能在保证奶牛健康和生产安全的同时,有效地预防隐孢子虫病和其他疾病的发生。
6.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是规模奶牛场隐孢子虫病防控的重要环节。需要定期进行症状监测和检查,对发现的病例及时进行报告、隔离和处理,并积极排查病原体的来源,以避免疾病的扩散和传播。在疫情发生后,需要做好隔离和治疗工作,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消毒和清理,以彻底消灭病原体。此外,还需要加强与兽医等专业人员的沟通协作,共同研究和分析疫情的原因和特点,以便更好地针对性地制定防控措施。只有通过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才能有效地控制隐孢子虫病的传播,并保护奶牛的健康和生产安全。
7.建立健全消毒措施。建立健全的消毒措施是规模奶牛场隐孢子虫病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需要定期对养殖场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使用专业消毒剂和设备进行消毒,以杀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同时,还需要建立饲养设施和物品消毒的制度,包括对畜舍、餐具、饮水器、垫料等物资进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和传播。在消毒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环境卫生和病原体的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消毒方案,确保消毒效果。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的消毒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隐孢子虫病和其他疾病的发生,并保护奶牛的生产安全。
8.督促监督。督促监督是规模奶牛场隐孢子虫病防控的重要环节之一。需要组织专业人员对奶牛养殖场的防控工作进行督导、监督和评估。这些专业人员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识别和发现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会及时给出建议和指导,帮助修正不足,改进防控工作。同时,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计划和方案,加强与专业人员和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防控工作的落实。只有通过督促监督,才能确保防控工作贯彻始终,保持高效可靠的防控水平,最大限度地保护奶牛的健康和生产安全。
综合防控隐孢子虫病已成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通过对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诊断方法以及综合防控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加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隐孢子虫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保障奶牛健康,提高养殖业效益。在综合防控方面,需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强化宣传教育、严格检疫监管、加强饲养管理、预防性用药、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建立健全消毒措施,以及督促监督等方面入手,构建完善的防控体系,实现全方位、高效率的防控目标。最终,只有落实综合防控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隐孢子虫病的发生和传播,确保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