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映 姜银菊(云南省永胜县涛源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猪圆环病毒病是现代规模化猪场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也是多发性疾病之一。可对猪只的生长发育造成较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可能致死,从而导致较大的经济损失,严重打击了养殖场户的养殖热情。同时,这也给涛源镇的畜牧业增长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在这种情况下,科学有效地防治猪圆环病毒病势在必行。
猪圆环病毒病是由圆环病毒引发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病毒本身无囊膜,直径约17~22纳米。该病毒有三种血清型,分别是PCV1型、PCV2型和PCV3型。其中,PCV2型和PCV3型具有致病性,而PCV1型不具备致病性。在我国PCV2型是最为常见、危害最大、致病率最高的类型。猪圆环病毒PCV2型非常微小,无法通过普通过滤器有效过滤,这是导致猪场圆环病毒病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该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具有强大的适应性、抵抗性和耐酸性,在酸性环境中(pH值为3)仍可长期存活。圆环病毒适应于受污染的环境,可持续存活并排毒6个月以上。它对温度的耐受性较差,可以通过使用超过7 0 ℃的热水或高温迅速灭活。圆环病毒对百毒杀、氢氧化钠、次氯酸钙、过氧化氢等消毒剂具有高度敏感性,但氯仿等消毒剂无法杀灭它。
猪圆环病毒病的流行并没有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季节性,但在春季和夏季温度适宜的条件下,有着更高的发病率。已经患病的猪和携带病毒的猪是重要的传染源,病猪通过咳嗽、呼吸、打喷嚏的方式可以排出病毒,健康猪吸入后即可感染。妊娠母猪患病后,可通过胎盘将病毒垂直传播给胎儿。此外,该病也可通过被污染的设备、用具、人员等途径传播。猪圆环病毒病的流行范围广泛,2015—2017年未接种疫苗的猪群感染率约为42%,近年来感染率已上升至52%,这表明猪圆环病毒病在我国猪群中已广泛传播。在临床上,猪圆环病毒病大多以混合感染为主,例如多杀性巴氏杆菌、细小病毒、副猪嗜血杆菌、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这些都是常见的混合感染病例,患病猪的临床症状更为严重,死亡率也较高。
1.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5~12周龄的断奶仔猪是猪圆环病毒病的高发群体。患病猪表现出食欲差、严重的食欲废绝、精神状态差、皮肤发白、皮毛黯淡无光、咳嗽、呼吸不畅、行动迟缓、生长发育缓慢、日渐消瘦,可见黏膜黄疸、贫血,病程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1年。患病猪死亡后解剖可观察到淋巴结肿大、肺扩张、间质性肺炎、肝肿胀,有的肝萎缩、肝质地硬、表面附着一些颗粒物。
2.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
12~14周龄的保育猪和育肥猪是猪圆环病毒病的高发群体。患病猪的皮肤和肾出现明显的病变,表现为皮肤苍白,有出血点,形成圆形或不规则的隆起,四周呈紫色,中间呈黑色,病灶可融合成为条形斑。皮肤病变最初出现在后肢、腹部等部位,然后扩展至耳部、胸肋部,个别猪可能出现发烧、不进食、体重下降、轻微腹泻腹痛、黄疸、贫血等症状。死亡的患病猪解剖后可观察到双侧肾体积增大,肾小球肾炎,皮质有出血点,肾盂坏死,淋巴结肿大呈红色,脾梗死。这种类型的病猪病程一般持续1~2年。
3.猪呼吸病综合征。保育猪和育肥猪是猪圆环病毒病的高发群体。患病猪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喘息困难等。此外,患病猪的全身皮肤可能呈现红色,尾巴、耳尖等部位可能形成小的出血点或淤血斑。
4.母猪繁殖障碍。初产母猪是猪圆环病毒病的高发群体,而经产母猪一般不容易发病。患病的母猪可能会出现流产,流产率超过60%。产下的猪仔多为死胎和弱胎。有些患病母猪可能出现难产、胎衣不下等症状,产后迟迟不发情,屡次配种不孕。对于已经产下的胎儿,尸体解剖后可发现肝充血、心脏肥大,心肌呈变色坏死,有的呈纤维素性心肌炎表现。
5.初生仔猪先天性震颤。初产母猪所产下的1周龄内的仔猪是猪圆环病毒病的高发群体,发病率在1%~10%之间。患病的仔猪会出现双侧骨骼、肌肉、肢体震颤,尤其在遭遇外界刺激时震颤现象会明显加重,但处于卧位或进入睡眠后震颤症状则会消失。发病的仔猪生长发育迟缓,有些因剧烈震颤无法吃乳而导致死亡。
猪圆环病毒病的诊断过程中,可以根据患病猪的临床典型症状表现如发烧、皮肤发炎、肌肉颤抖、繁殖障碍、呼吸困难、系统衰竭等,结合该病的流行特点,初步作出相应的诊断。然而,如需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目前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免疫分析法、病毒分离鉴定试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诊断、试剂盒法等。推荐使用猪圆环病毒病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试剂盒进行快速、精准检测。检测结果呈阳性或弱阳性均可确诊猪圆环病毒病。
1.发病情况。在本地某猪场,存栏生猪200余头,包括经产母猪10余头、初产母猪5头、保育猪60余头。在2023年3月中旬,发现2头初产母猪在妊娠期2.5个月时突然流产,产下的胎儿均为死胎。同时,10头保育猪出现皮肤红色丘疹等症状,养殖户自行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未见效果,其中1只患病保育猪病重死亡,引起了养殖户的担忧。兽医前往猪场检查,发现多个部位的皮肤出现红色或紫红色斑块,猪只出现不愿进食、消瘦、发烧、腹泻、黄疸、贫血等症状,体温为41℃左右。对其中一只病死猪进行解剖,发现双侧肾体积增大,肾小球肾炎,皮质有出血点,肾盂坏死,淋巴结肿大呈红色,脾梗死。对母猪产下的死胎解剖后发现肝充血、心脏肥大、心肌变色坏死,有的呈纤维素性心肌炎症状。初步怀疑为猪圆环病毒病,通过猪圆环病毒病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呈阳性。最终确诊为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母猪繁殖障碍型圆环病毒病。
2.紧急处置。猪圆环病毒病属于传染性疾病,为了防止病毒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及时将患病猪隔离至专门的隔离舍内进行护理和治疗,以减少其与其他猪只的直接接触。其次,对于被病猪污染的饮水、饲料以及病猪的排泄物等要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毒通过这些途径传播。此外,对用具、槽具等设备也要使用高效敏感的消毒剂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确保潜藏的病毒被杀灭。
在护理患病猪的过程中,需要为其提供营养均衡、适口性好、易消化的食物,保证其有充足的营养摄入。饮水也要保持清洁,确保病猪有足够的水源。对于同群受威胁但尚未发病的猪,可以考虑紧急接种疫苗以产生抗体,同时在饮水中添加维生素,鼓励病猪自由饮用,以增强其免疫力,防止继续发病。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控制猪圆环病毒病的传播,保障猪群的健康。
3.治疗方法。西医治疗方案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干扰素(3万国际单位)一瓶与黄芪多糖注射液10毫升混合,每头猪肌内注射5~10毫升,每天1次,连用3~5天,以发挥抗病毒的作用;其次,进行肌内注射阿莫西林2~5毫克/千克,每天1次,连用3~5天,以预防继发感染;最后,进行肌内注射黄芪多糖注射液0.2毫升/千克,每天1次,连用3~5天,以提高免疫力。
中医治疗方案包括以下步骤:取陈皮、柴胡、金银花各20克,连翘、板蓝根、党参各50克,大青叶100克,黄芪150克,将上述中草药加水3000毫升文火煎熬成药液去渣,候温后按照1毫升/千克的剂量服用,每天1次,连用3~5天。该方案旨在通过中草药,发挥抗病毒和提高免疫力的效果。
4.治疗效果。患病猪使用中西兽医相结合的方法治疗1天,病猪皮炎等症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病猪逐渐开始进食。继续治疗2天,病猪的精神状态、体温和食欲均基本恢复正常,为防止复发,继续巩固治疗2天。最终,病猪完全康复,7天后复诊时未出现复发症状。
为预防猪圆环病毒病的发生,应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要做好免疫工作,这是最常用且有效的手段。养殖人员应完善免疫管理制度,规范免疫程序,严格管理免疫疫苗,确保正确合理使用。建议使用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WH株)进行预防,建议在仔猪4周龄时颈部肌内注射2毫升,免疫保护期为3个月,到期后及时补免。其次,要加强饲养管理。重点做好对新生仔猪的饲养管理,确保在出生后2小时内吃上、吃足初乳,主动获得免疫抗体,做好卫生管理工作,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合理控制饲养密度,结合猪的日龄及时分群分栏,防止拥挤。再次,要保持营养均衡供应。根据猪的日龄、品种、用途等因素科学配比日粮,确保日粮营养均衡。适当添加VE、硒、复合多维、天然肽、氨基酸等营养性添加剂,提升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抗应激水平、抗氧化能力,预防猪圆环病毒病的发生。最后,要健全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定期进行消毒工作,交替使用氢氧化钠、百毒杀等消毒剂进行喷雾消毒,杀灭环境中的病毒。在无病无菌的生长环境中饲养,确保猪只健康生长。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制度是有效防止疫病传入传出的措施。引种时,应做好健康检疫、隔离检查等工作,切忌过早合群,防止病毒传播扩散,减小经济损失。
综上所述,猪圆环病毒病的频繁发生对广大养殖场户敲响了警钟。养殖人员应充分重视猪圆环病毒病的防控工作,认真分析其流行特点和致病原因,以此为基础制定并落实预防工作,将发病率降至最低。同时,密切关注猪的健康状况,对确诊为圆环病毒病的病猪应尽早采用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降低死亡率和经济损失,提高养殖效益,确保养猪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