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首峰 王斌 汪海涛(陕西省汉中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陈建春(陕西省南郑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汉中动物疫病防控成效明显。
(1)各级领导重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有序有力开展。以陕西省畜牧业重大项目推进和高质量发展现场动员会为契机,迅速组织召开各县区动物防疫工作专题会,对2023年汉中市动物疫病常态化防控和重点人畜共患病源头防控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县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落实工作人员、经费,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县区和养殖场户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全力推动各项防控措施落地见效。
(2)制定工作方案,落实管理考核制度,确保免疫任务完成。汉中市在摸清畜禽规模养殖场及其存栏数量的基础上,科学测算散养户重大动物疫病防疫疫苗需求,采购发放疫苗480万毫升(头份),按照“统一台账、溯源有据、冷链到底、保证效价”的管理原则,汉中市统一了动物疫苗出入库台账薄,并采取“全程冷链”的模式及时将疫苗运送到防疫一线,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刍兽疫等强免病种免疫密度均达到100%,猪牛羊免疫挂标率达到100%。散养户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确保疫苗真打真有效。强制免疫任务全面完成。
(3)突出重点,“先打后补”工作有力推行。严格落实《陕西省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苗“先打后补”工作方案》,认真总结前期“先打后补”工作成效,着力破解养殖场户疫苗购买难、免疫注射难、检测费用高等问题,全面推行实施规模养殖场“先打后补”工作。通过广泛宣传动员,全市206个畜禽规模养殖场自愿申报参与“先打后补”工作,其中生猪养殖场144个、牛羊养殖场22个、家禽养殖场50个,分别占符合“先打后补”实施条件养殖场的75.8%、39.3%和70.4%。
(4)发挥技术优势,以监补防,疫病监测流调工作扎实推进。按照全省2023年动物疫病监测和专项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精神,汉中市印发了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调工作方案,依据汉中市动物疫病流行趋势,分类别、分重点地开展动物疫病集中监测、专项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完成了猪群疫病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工作。采集无害化处理厂、屠宰场、农贸市场等环节的各类样品4152份,顺利完成了非洲猪瘟专项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2.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措施落实有力。积极推动监测排查、清洗消毒、检疫监管、无害化处理等全链条综合防控措施落实落地,鼓励指导养殖企业创建非洲猪瘟无疫小区,支持生猪养殖和屠宰企业配置完善车辆洗消设施,毫不松懈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保障生猪生产安全。2023年以来,全市累计排查场点数11.14万个(次),猪只数170.73万头(次),其中,生猪养殖场户11.05万个(次),猪只数量165.67万头(次);生猪屠宰场0.09万个(次),猪只数量5.06万头(次),暂无异常发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全市非洲猪瘟疫情形势总体平稳。
3.人畜共患病源头防控工作有序推进。
(1)落实社会责任,强化担当有为。认真落实《全国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规划》《陕西省畜间布鲁氏菌病防控五年行动方案》等有关要求,贯彻“人病兽防、关口前移”的战略方针,结合汉中市人畜共患病防控现状,扎实开展了畜间布鲁氏菌病、牛结核病、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工作,对全市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夯实政府属地和部门监管责任,落实养殖场户主体责任、社会责任,狠抓养殖、调运、屠宰、加工等重点环节的防控措施落实。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防范意识。通过微信工作平台、宣传画、“科技之春”宣传月、发放布鲁氏菌病防控宣传画和布鲁氏菌病干预包等方式,重点围绕动物养殖、屠宰加工、动物疫病防控等高风险从业人员广泛宣传人兽共患病防治政策和知识,倡导健康饮食和良好生活习惯,提高社会公众防范意识。
(3)加强技术指导,落实主体责任。结合“三个年”和“进知解”等主题活动,深入县区养殖场,现场指导养殖场户做好科学养殖与圈舍管理、养殖环境卫生消毒、引种前检测和从业者个人防护等工作,切实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有效预防了人畜共患病的发生。
(4)加强人畜共患病防控,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掌握汉中市种畜场和符合规模的养殖场布鲁氏菌病、结核病净化情况,狂犬病、炭疽防控情况,加强数据分析应用,利用统计监测掌握第一手资料,结合近几年全市畜间布鲁氏菌病以及2023年畜间布鲁氏菌病基线调查和防控推进情况,认真做好人畜共患病防控。
4.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健全规范。
(1)建立长效机制,完善修订应急预案。为应对突发动物疫情随时发生的情况,及时有效地控制和扑灭突发重大动物疫情。汉中市建立长效领导组织机构,针对当前形势及时会同有关部门修订完善《汉中市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机构人员物资保障基础,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衔接配套、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应急预案体系。
(2)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应急队伍建设。结合实际,成立突发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强化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工作、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及时完善应急队伍建设、应急防疫物资储备、防消人员和设备保障体系。确保及时、迅速、有序地控制和扑灭重大动物疫情,保障养殖业持续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及财产安全。
(3)加强应急值班制度、完善疫情报告机制。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干部带班制度,中层干部必须24小时保持通讯畅通,随叫随到。规范电话记录、举报记录、疫情报告,信息汇总等工作。严格实行疫情日报告制、零报告制。
(4)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应急后勤需要。汉中市将动物疫病防控应急物资储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实行专人专库专账管理,同时市县两级物资储备库积极开展自查,认真盘点物资库存,做到了科学储备,动态管理,确保了汉中市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防疫物资储备合理,满足了物资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
(5)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应急培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水平。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法律法规,全面提升动物疫病防控应急能力水平,更好地服务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组织市县技术人员参加全省动物疫病防控应急培训外,指导规模养殖场户定期开展突发动物传染病应急演练,严格规范进场物资的静置和消毒,进一步增强了动物疫病应急防控能力。
1.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汉中市深入落实国家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和重大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部署要求,加快推进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建设和动物疫病净化场创建步伐,全市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工作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市成功创建国家级非洲猪瘟无疫小区1个,省级非洲猪瘟无疫小区1个,国家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非免疫)净化场1个,省级动物疫病净化场2个,创建工作位于全省第一方阵。
2.动物疫病防控宣传效果显著。汉中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创建了“汉中畜牧兽医”微信公众平台,充分利用自媒体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宣传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3.强制免疫疫苗“先打后补”全面推进。截至目前,规模养殖场全面实施强免疫病“先打后补”以来,市县农业农村局、动物疫控部门克服重重困难,通过宣传、指导、签订责任书等方式,已对全市规模养殖场实施了强免疫苗“先打后补”,从2022年起已对规模养殖场停止供应强免疫苗。全市70%左右规模养殖场自愿参与“先打后补”。
1.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专项经费不足。市县兽医实验室没有专项经费,无法拓展业务范围。特别是非洲猪瘟发生以来,兽医实验室需要进行大量抽样检测,加之近些年国家非强制免疫动物疫病(如猪伪狂犬、猪圆环、禽白血病)时有发生,现有的防控经费无法应对当前益严峻的动物疫病防控形势,而兽医实验室在动物疫病防控监测、预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当前市、县两级动物疫病防控机构健全,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力量和完善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机构改革后,乡镇兽医站原有机构撤销,与其他农技部门成立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成为基层综合办事机构,人员人事任免、工资、原机构财产归乡镇政府,上级业务部门与乡镇部门已无直接领导关系,只负责业务指导,工作安排部署均由县(区)农业农村局发文至各镇(办),经县(区)、镇两级行政部门层层签发、传阅,文件传至镇(办)业务部门耗时过长,导致重大动物疫情处置工作执行不力,缺乏基层抓手,形成被动的工作方式。
1.加大基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经费财政支持力度。各级政府由于减少了对动物疫病防控的经费支持,许多监测设备老化需要更新,试剂采购资金严重不足等问题突出,下乡交通生活补助经费缺乏,制约对重大动物疫情监测流调等工作定开展。而许多疫病的发生多数时候都是由动物本身开始发生的,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尤为关键。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重点保障基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经费的有效使用,为稳定畜牧业生产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提供支持。
2.推进畜牧兽医体系深化改革,完善基层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畜牧兽医体系深化改革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走深走实的必经之路,探索更加符合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实际需要,理顺各层级关系,加快建立更加完善的动物防疫信息化网络平台“智慧动检”等公用品牌的使用机制,逐步建立信息网格化管理体系。完善基层畜牧兽医卫生体系建设,特别是乡村畜牧兽医体系,为保障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有力开展奠定坚实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