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本锋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教学中偏重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岗位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从而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后理想信念淡漠、价值取向摇摆,进入企业后责任意识不强、职业信仰弱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增强文化教育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正向激励、正本固源功能,是高职院校开展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有益补充,符合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要求。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符合国家政治导向和核心价值观的,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群体文化,其建设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素养的人文氛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思想文化总和,其蕴含着很多启迪心灵、教化世人、引人向善的思想元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需要在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价值意向的基础上,确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目标导向,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内容取向,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实施路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爱国、敬业、进取、和谐、兼容等丰富精神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创建和谐校园氛围、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需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国民教育各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国人民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源,其推崇的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文化传承是高职院校的使命之一,这一使命可以通过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更好地实现。就现状而言,高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效果不尽如人意[1]。所以,学校和教师有义务在教育教学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亦成为传播文化的使者。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双重特点。稳定性是学校建筑风格、景观环境营造的相对稳定的自然文化属性,主要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美与和谐;可变性是学校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校园活动过程中不断调整的社会文化属性,主要突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处事理念与风气风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校园文化的与时俱进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
在互联网普及背景下,多元文化冲击着正处于思想意识形成、理想信念树立时期的高职学生,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带来巨大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出现文化信仰迷失、盲目崇拜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态,而对本土文化、本民族文化自信心不强、自豪感不足等问题[2]。面对高职学生越来越受到网络文化和外来文化影响的局面,学校通过加强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作用。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形成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规范,既有悠久的文化传承,又有鲜明的时代价值[3]。高职院校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教育功能,陶冶学生情操,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让学生内心崇德、主动守德、立善行德,促进学生的德性成长和身心发展。
从浩瀚如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选出合适的内容融入高职校园文化,是一个艰难的取舍过程。综合分析全国多所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案例,归纳出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应当满足趋同社会发展方向、立足区域文化特色、关联高职类型属性、符合专业文化特点等目标导向。
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氛围营造了不一样的校园文化,既与国家的政治领航有关,也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定位有关。从20世纪80 年代高职院校涌现至20 世纪末期,高职校园文化以经济文化、多元文化为主要特征[4];在21 世纪初期,高职校园文化以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为主要特征。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企业需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要符合社会需求,学生就必须建立社会主导价值观念;要符合企业需要,学生就要了解企业运行规范;要适应现代化,学生就要具备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要趋同社会发展方向。
不同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群居区域,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5]。例如,岭南地区的岭南文化又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等;江浙地区的吴越文化又分为吴文化和越文化;四川盆地的巴蜀文化又分为巴文化和蜀文化。巴蜀文化中,古蜀先民为了突破盆地的封闭,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发明了栈道,创造了笮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坚忍、智慧和创新。高职院校办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开设的专业以服务本地产业为主,学生就业面向多是本地企业。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了解当地人的性格特点和处世之道,方便学生在该区域工作、生活及与人相处。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要立足学校所在地的区域文化特色。
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校园文化特征也不尽相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内容关联高职类型属性。其一,高职院校在类型上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其他教育类型的校园文化,高职校园文化的内容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为主。其二,不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既有共性的部分也有个性的部分。共性部分是校园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通用育人功能,个性部分是校园文化培养学生个性特点的差异化育人功能。其三,高职院校注重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帮助学生“习”技能之才,“立”敬业之志,“树”修身之德。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要关联高职类型属性。
不同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不尽相同,校园文化呈现专业文化差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崇尚“专心致志,以事其业”的工作态度,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基础。教师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取相应的专业教育元素,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延伸出与专业相关的文化案例,融入枯燥的理论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分析了10 所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如表1 所示)案例,发现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特色与专业岗位特点匹配度高。例如,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文化特色是航空文化,西安汽车职业大学的校园文化特色是汽车文化,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文化特色是陶文化。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要符合专业文化特点。
表1 抽样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一览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本质是服务于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校教育要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论述为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智、体、美、劳”元素融入校园文化指明了方向。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德育人、以智化人、以体强人、以美怡人、以劳悟人”的教育功能不尽相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内容也有所差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涵梳理如图1 所示。高职院校具有高等性、技术性、社会性和职业性的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内容也与其特点紧密结合。
图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涵
高职院校的高等性,决定了其德育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2020 年6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校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开展思政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其中,爱国是人们对祖国天然的最原始最朴素的情感[6]。中国古代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志气。在高职学校教育中,教师要着力宣讲崇德向善、孝悌忠信等有利于鼓励学生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提炼讲解“精忠报国”“五四运动”等爱国历史事件和屈原、文天祥等爱国历史名人,将民族气节、家国大义融入高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担当精神,积极承担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
高职院校的技术性,决定了其体育教育主要是磨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和锻炼学生强健的体魄[7]。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认真梳理武术、摔跤、毽球、五禽操、棋类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开展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涵养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我国古代就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王维《寒食城东即事》中的“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李隆基《观拔河俗戏》中的“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无名氏《捶丸》中的“城间小儿喜捶丸,一棒横击落青毡”,赵师秀《约客》中的“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前因居士《日下新讴》中的“空钟放罢寒冬近,又见围喧踢毽场”,分别描写了中国的蹴鞠、捶丸、拔河、围棋和踢毽子活动。学校要立足体育教学条件,开展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传统体育活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学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谋略和协作精神。
高职院校的社会性,决定了其美育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在目迷五色的社会审美、鉴美。2020 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充分挖掘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开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文化包括山川美、人物美、礼乐美、语言美、艺术美等很多种。以人物美为例,当代青少年过度崇拜娱乐明星,盲目追随明星的个人喜好,审美标准出现了偏差。基于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对国家和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解放军等群体,把学生培养成拼搏、担当、勇敢、进取、自强、创新的人。学校要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以模块化美育为主题的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决定了其劳动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工匠意识。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中国古代农、工群体人数众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农耕文化和“十年磨一剑”的工匠文化。高职院校应将鲁班、李冰、张衡等古代匠人,“木鸢飞旋”“郢匠挥斤”“庖丁解牛”等传世匠艺融入实训课堂教学和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打扫卫生、参加农事、生产实践等课外活动了解劳动知识、感受劳动快乐、树立劳动意识,学会如何敬业、爱业、乐业,形成热爱生产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高职校园文化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根据高职院校的地域、专业特点,筛选个性文化,融合共性文化,探索合理的实施路径。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技能培养和竞赛培训氛围浓厚,获批国家、省、市级大师工作室13 个,培养的职校学生、培训的企业员工有200 多人分别获评各类工匠人才称号,更是以学校为主体挂牌成都工匠学院、成都市工匠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省工匠文化研学旅行实践营地。学校结合自身技能立校的特点,依托实训场地和资源体系,根植优秀传统文化,契合社会价值取向,挖掘、提炼工匠文化为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成都工匠文化教育博览园。现以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形成长效建设机制、纳入高职课程体系、融入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校园氛围等方面阐述工匠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如图2 所示。
工匠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系统思考、精心谋划、顶层设计,更需要一个长期积淀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为了使其取得成效,学校必须成立保障有力的领导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从运行机制层面保障文化融合工作稳步推进。
1.组织推进有保障
工匠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各部门的共同责任,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是保证该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学校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工匠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项目推进办公室和各专项工作组,推进办公室负责编制建设方案、协调内外事宜、组织召集会议等事项;各专项工作组负责经费筹措、成效宣传、成果推广、后勤保障等事项,形成全员参与、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2.具体实施有路线
工匠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学校的全体师生员工,需要从学校、教师、学生多个层面推进两者的有机融合。学校层面,汇聚专业人士科学论证,制定《工匠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梳理任务清单和进度安排,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教师层面,组建工匠文化内涵开发项目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容引领挖掘工匠文化内涵,筛选适合融入校园文化的文化元素和典型案例;学生层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社团创建和工匠文化类校园活动打造,提升工匠文化的校园影响力。
课程和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有效载体。为了让工匠文化深入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学校开设工匠文化类公共必修课,拓展传统文化类通识限选课,开发工匠文化、工匠精神相关的校本教材,从课程教学层面推动文化融合。
1.开设相关课程
学校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劳动教育”等必修课程,将优秀工匠文化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介绍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等遗址遗迹,在古都留韵中探索工匠文化之“精”;介绍蜀锦、蜀绣、竹编、年画、彩灯、变脸等传统手艺,在巴蜀技艺中了解工匠文化之“专”;介绍李冰、诸葛亮等巴蜀地区代表性的工匠人物,从良工巧匠身上学习工匠文化之“恒”;介绍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等古代发明,从发明创造产品中学习工匠文化之“新”。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学校也拓宽传统文化的教学深度和广度,开发文化传播媒介,建立网络资源平台,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开设“工匠文化”“中华诗词之美”“国学智慧”等十多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选修课程,通过教师在线下集中授课和学生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学深悟透工匠文化。
2.开发校本教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的教材读本很多,高职院校要选择或者编写适合自己的教材。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企业需求和岗位要求为导向,将工匠精神纳入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渗透。同时,学校注重工匠精神类文化素养课程的开发,组织长期深耕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团队,精选理论性与趣味性有效结合、经典性与时代性相互兼顾的内容编写了《工匠精神理论与实践教程》《新时代成都工匠案例选编》等教材,拓宽了学校工匠文化培育途径。
校园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校园活动是学生最能够直接感受到的校园文化形态。学校通过邀请劳模现身说法、创建特色文化社团、开展工匠文化活动,厚植中华优秀工匠文化,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校园活动层面推进文化融合。
1.打造工匠文化讲堂
学校打造“工匠文化大讲堂+工匠文化小讲堂”的双平台,更好地弘扬劳模精神、讲好工匠故事、宣传工匠文化。一是在学校层面组织“工匠大讲堂”活动,定期邀请企业工匠大师、学校杰出校友等到校开展“能工巧匠进校园”相关主题讲座,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工匠大师、聆听成长故事、感悟榜样力量;二是在学生层面开展“工匠小讲堂”活动,发挥朋辈榜样教育作用,按照政治素养高、竞赛成绩优、宣传效果好的标准遴选优秀学生干部、竞赛获奖学生在校开展工匠文化宣讲活动,让学生在汲取工匠文化知识的同时深刻明白其与企业发展、技能成才的关系,从而立匠志、怀匠心、守匠情、践匠行。通过“工匠文化双讲堂”系列活动中的工匠故事和工匠文化分享,使学生在工匠精神的指引下获得成长的动力,努力成为“工精于技、德馨为师”的工匠人才。
2.开展学生文化活动
学生社团承载着学生培养兴趣、增长见识、交流心得、切磋技艺的美好愿景,社团主题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众多领域。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纸鸢书社、东篱文学社等文化社团,开展“晨读工匠诗文”“演绎工匠故事”“礼赞工匠人物”等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到成都工业文明博物馆、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等地感受工匠文化魅力,将影响大、效果好的活动打造成校园文化品牌[8]。学校在寒暑假期间举行“学”工业知识、“习”工业文化、“体”工业内涵的工业文化研学活动;在全国推广普通话周期间举行“诵读经典诗文,传承工匠精神”主题诵读比赛,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工匠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自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欲使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首先应使其了解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进而走近传统文化,把传承传统文化变成自觉行动[9]。为此,学校除了利用校园环境进行静态展示,还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动态宣传,动静结合宣传推动文化融合。
1.校园展示静态环境
利用校园亭、台、楼、阁等校园建筑与景观平台,静态展示校园文化中融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校园一景一物都能体现工匠精神,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工匠文化的熏陶。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将学校“功能结构、校园环境、教学场景”有机融合,以“工匠文化展示、工匠精神传承、工匠技艺体验”为主要目标,实现“人才培养、文化传承、技能科普”等综合功能,打造中华传统技艺与现代工业文明交互发展、巴蜀历史文脉与工匠文化创新交相辉映、天府文化特色和城市精神风貌交融彰显的成都工匠文化教育博览园。例如,学校展览厅里展现工匠人才培养、工匠精神研究、工匠文化推广等方面的成就;校园的宽阔地带建有“鲁班锁”形象雕塑、“四大发明”地面浮雕等工业元素特征的“鲁班广场”;学校的主要楼宇和道路用“大师亭”“匠士路”“竞技楼”等进行命名,营造出浓厚的工匠文化氛围。
2.网络宣传动态文化
利用校园LED 屏、网站、微信等新媒体矩阵平台,动态宣传校园活动中的工匠文化,使工匠人物更加鲜活、工匠事迹更加直观、工匠精神更加可感。高职学生主要使用手机进行人际交流和获取信息,他们更乐意通过现代化的形式了解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高职院校应当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借助信息化平台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师生员工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重要意义。利用校园LED 屏幕,定期播放《大国工匠》《匠心》等介绍工匠人物、弘扬工匠精神的视频节目,用工匠成长故事引导学生敢于筑梦;利用学校官网,开辟反映民族发展历史、宣扬中华文明礼仪、介绍传统文化精粹等内容的专栏,用优秀工匠文化激励学生勇于追梦[10];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及时更新、动态宣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匠文化主题相关的校园活动,用实时工匠活动提醒学生勤于圆梦。
当前,社会、企业、家长对高职院校的期望,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还需要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校园文化在引导高职学生树立信念、帮助学生修身养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通过阐发其价值意向,确立其目标导向,筛选其内容取向,构建其实施路向,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神和道德观念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信念、外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培育出更具融合性、思想性、创新性的校园文化内涵。学校和教师,要通过建设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感染人,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鼓舞人,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活动陶冶人[11],从而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涵育学生品行修养,实现立德树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