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促进就业研究

2024-01-27 19:17:04潘国宁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3期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高校共青团就业

潘国宁

摘 要:高校毕业生就业素质培养在就业工作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培养大学生具备国家与社会需要的能力技能,综合素质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键。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通过设置课程项目、精心营造课程活动、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丰富学习成果记录内容助力学生与用人单位有效衔接等4个方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毕业生更好就业。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高校共青团;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3.028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始于2016年,当年9月团中央学校部印发了《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工作实施办法》,确定了两个试点省份和37所试点高校。同年11月,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其中一项重要改革举措。2018年7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正式印发《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各高校认真贯彻执行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2021年5月共青团中央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深化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工作指引》,为各高校深化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具体的操作步骤、办法。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在充分借鉴第一课堂教学育人工作体系基础上,发挥第二课堂的特点和优势,通过项目供给、过程育人、记录评价等实现锤炼政治品格,强化知识实践,拓展技术技能,提升素质素养的共青团第二课堂育人目标,可使大学生参与共青团第二课堂,实现可记录、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为社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提供规范性、公信力的科学参考依据,形成学生、学校、社会有效衔接。

大学毕业生能否被用人单位认可,能否顺利实现就业的关键是毕业生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是否与国家、社会需求相匹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可以清晰看到具有科学家精神的创新人才、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人才、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社会所青睐。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有其独特的特点,在培养大学生素养、能力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在实现毕业生与社会用人单位更好衔接方面有其独到之处。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要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找准方向,充分发力,从而更好促进大学生就业,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人才。

1 课程项目设置紧紧围绕社会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描绘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人才培养是基础。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需要“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要紧紧围绕国家社会需求,科学设置课程项目。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印发的《意见》从思想素质养成、政治觉悟提升、文艺体育项目、志愿公益服务、创新创业创造、实践实习实训、技能特长培养7个方面打造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课程体系,每一方面的课程项目对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各有侧重。思想素质养成、政治觉悟提升、志愿公益服务类课程项目侧重对大学生思想观念进行塑造;文艺体育课程项目侧重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审美情趣进行培养;创新创业创造、实践实习实训、技能特长培养课程项目侧重对大学生的技能能力进行拓展与提升。所有课程形成体系,发挥合力助力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统计显示,90%以上的高校设置了思想成长、实践实习类课程项目,志愿公益类课程项目设置偏低,大约为75%。高校在设置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项目时要尽可能丰富多彩、多种多样,这样才能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效区分,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特点,让学生有更多选择,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优势互补、协同育人。

在影响学生选择第二课堂课程项目的因素调查中,排在前4位的影响因素分别是兴趣爱好、时间与精力、个人能力提升、专业相关性,兴趣爱好是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第二课堂课程项目的出发點。当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设置了比较丰富的课程项目时,就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沉浸其中提升自己。当学生从一门课程(项目)中发现自己的进步,取得了提升后,会激励其参与更多的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使学生自愿、主动、积极参加,成为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调查显示,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大类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实践实习实训、技能特长培养和志愿公益服务。这些大类课程项目与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联系紧密,学生的兴趣点与社会需求不谋而合。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要以这三大类课程的设置为抓手,深入进行社会调查,使具体的课程设置能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努力使所设置的课程项目能够为学生未来成长为“大国工匠”“卓越工程师”“战略科学家”甚至“大师”奠基铺路。这对学校师资、硬件要求比较高,有些学校可能设置某些课程尚不具备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可发挥高校第二课堂灵活性优势,同城市不同学校之间可以共享硬件资源与教师,不同城市学校之间教师也可以实现共享。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特点,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创造条件满足社会育人育才需求。

2 在课程活动设计上精心营造创新氛围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全局地位”,创新关乎国家发展,民族未来。创新型人才被国家与社会渴望,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强调要“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为培育创新型人才指明了方向。也是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培养创新人才工作的发力点。

创新氛围是存在于组织内部,能够被组织成员直接或间接知觉到的环境因素,会对组织成员的创新动机、价值观、态度和创新行为产生影响。在开展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所设置的课程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特点与优势,精心进行课程项目设计,营造创新氛围,打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堂、活动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创新思维,鼓励创新行为,使学生敢于创新、愿意创新、乐于创新。

创新表现为不因循守旧、不人云亦云,表现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现有事物的超越。传统第一课堂更多在于知识传授,着眼于证实已知的东西,在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精神,开发创新潜能方面存在不足,这为发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优势,与第一课堂形成合力为国家社会培育创新人才提供了大展拳脚的空间。教师要利用有限的课程、活动时间进行精心设计,充分营造创新氛围。

通过第二课堂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营造创新氛围。与第一课堂不同,在第二课堂教师可转换角色,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学习、活动的合作伙伴,让第二课堂,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参与者平等交流。师生之间这种平等、民主、合作关系的氛围营造,使课堂活动环境更加自由开放,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营造创新氛围。

通过加强不同专业背景同学的交流营造创新氛围。大部分同学在第一课堂学习过程中很难有机会接触其他专业同学,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在一起交流、讨论、共同完成同一个任务的机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在组织第二课堂课程活动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布局,加强不同专业背景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面对同一问题,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思考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各有不同,当不同思想相互碰撞之后,容易激发创新灵感,有利营造创新氛围。

通过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的最前沿学科,营造创新氛围。很多学生在第一课堂了解到相关领域的前沿信息,观点渠道单一,影响学生创新思维。通过发挥第二课堂优势,邀请其他学校专业教师,甚至邀请该领域的校外专家加入第二课堂,与学生广泛交流,可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思考。由于学生在专业领域涉足不深, 在思想上没有束缚, 会有不少突发“ 奇想” ,激发出新的灵感,有利于营造创新氛围。

通过对创新行为的宽容、奖励营造创新氛围。创新需要“另类”,创新需要与众不同,创新需要敢于尝试。很多同学不愿创新的原因可能是怕自己的“另类”被他人另眼相看;或者怕犯错,被批评;或者怕失败。开展第二课堂课程活动时要对学生的创新行为给予最大的宽容和鼓励。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奇思妙想,哪怕不甚合理,也要给予鼓励;对探索、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失误、错误不仅不批评,还要对勇于创新的行为进行表扬。对在课程活动中涌现的创新成功典型案例要进行广泛宣传、表彰,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创新氛围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高校第二课堂要着眼长远,从上述几个方面精心营造创新氛围,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加强引导。

3 在思想观念塑造上全面落实立德树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国家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有才无德、有才缺德只能让用人单位敬而远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塑造。所有的课程项目都要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形成合力,引导学生“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使广大学生不仅有“才”,更有“德”。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7个方面的课程项目在立德树人方面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思想素质养成、政治觉悟提升、志愿公益服务类课程项目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立德树人中扮演主要角色,发挥主要作用;文艺体育项目、创新创业创造、实践实习实训、技能特长培养等课程项目在承担学生技能能力拓展提升的同时,也要扮演重要的立德树人角色,绝不允许只注重学生技能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立德树人。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新起点,第二课堂的所有课程项目,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助力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方式上,要紧跟时事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第二课堂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与第一课堂相比规矩和约束较少,为第二课堂紧跟时事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供了条件与空间。可以根据发生的对学生思想政治观念有较大影响的事件及时调整第二课堂成绩单中具体课程项目设置,比如针对党的二十大可以及时开展一系列项目活动,讲解、传递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学生头脑,从而使“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广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再比如围绕“俄乌冲突”设置相关课程或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引导学生要珍惜和平稳定的環境,为了祖国强大、不被欺辱发奋读书。还可以把新近发生的对学生思想政治观念有较大影响的事件及时嵌入到原有课程项目中,成为原有课程项目的一个单元,一个话题或一个任务。这种嵌入要考虑到内容的相关性。只有当事件本身与原有的课程项目有较强关联性时,才可以考虑采用这种嵌入的方式,否则硬融入会破坏原有课程项目的节奏,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甚至引发反感。发生大事件时,学生本身对事件关注度比较高,这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灵活多样特点,当事件还在学生中间保持热度的时候就设置相关课程项目或及时嵌入相关内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主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正确思想引导下培养学生思想观念,有利于使立德树人工作取得实效。

在内容上,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未来国家社会需要具备什么样思想道德品质的人,党的二十大报告给出了清晰指引。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要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7个方面的课程项目要定向发力、形成合力,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牢固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养学生忠实崇尚社会主义法治,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培养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头脑,引领行动。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可以发挥独特优势,7个方面的课程项目为全面、深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提供了保障。成绩单中的课程项目要能够吸引学生参与、课程项目内容要易于被学生消化、思想观念塑造与能力技能提升要有机融合,才能培养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

4 在学习成果记录上清晰呈现进步轨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强调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目的就是向国家提供高质量人才。为了解决人才供给与用人单位需求信息不对称问题,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制度产品—第二课堂成绩单—帮助用人单位更全面了解毕业生,助力毕业生实现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衔接,促进毕业生就业。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印发的《意见》强调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要实现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可记录、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从而使第二课堂成绩单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招录高校毕业生的重要依据。当前,大部分高校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多采用学分制,划定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最低修读学分限制,学生需要在规定年限内修满第二课堂成绩单中的相应学分方能毕业。除了参加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可以获得学分外,学生学术成果、学科竞赛荣誉、社会工作经历、志愿服务、文艺体育表现及荣誉等也可以进行学分折算。与第一课堂成绩、评价形成互补。第二课堂成绩单综合反映了学生在社会工作、科研创新、社会实践、志愿公益、文艺体育等多个方面的表现,反映了学生综合素质,可以让用人单位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全面了解毕业生。

第二课堂成绩单单纯以百分制、等级制或学分制为记录形式,都是以结果为导向,容易引发学生的功利行为。有的学生参加第二课堂不是为了提高能力和素质,是为了拿学分、拿高分。学生在选择课程项目时就会选择容易拿分的,自己擅长的,对于难度大的课程敬而远之。这就需要进一步改进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记录、评价方法,激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又能为用人单位选择合适的人才提供更有帮助的信息。

第二课程成绩单除了反映学生参加第二课堂课程项目的最终结果外,还应当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过程学生进步轨迹进行记录。学生参与第二课堂课程项目除了要取得学分和成绩外,更重要的是能力技能、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通过记录学生参加课程项目的前后对比,清晰呈现学生的成长进步,有利于体现第二课堂价值。一个课程项目最终成绩为优秀的学生人数是有限的,但是每个学生进步程度是无限的。通过增加过程性的记录评价,引导学生不断超越自己,走向卓越。

过程记录评价主体应当是多元的,既包括指导教师,也包括同学、项目活动的其他参与方等。评价主体可以从自己的角度进行总结、記录、评价。指导教师除了记录学生进步之外,对学生存在的不足,推荐其参加第二课堂成绩单设置的其他课程项目,让学生有的放矢学习,使学生的进步、提高持续进行。

经过大学四年的记录、评价,除了学分、成绩外,通过过程性评价可以为每位同学从能力、技能、综合素质、发展潜力等方面精准定位,客观、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用人单位根据第二课堂成绩单获得更多信息,有利于用人单位对学生是否适合招聘岗位作出准确判断,形成对第二课堂成绩单的信赖。

毕业生只有具备用人单位招聘条件,才能实现更好就业。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能实现学生、学校、国家、社会多赢局面。当然,毕业生素质培养工作的完善还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只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就能确保正确的工作方向,使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促进学生就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中青联发〔2018〕5号.

[2]董晓光,秦涛.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高校共青团研究,2018,(3):105.

[3]吴疆鄂,唐明毅,聂清斌,等.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运行机制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5):92.

[4]曹科岩,窦志铭.组织创新氛围、知识分享与员工创新行为的跨层次研究[J].科研管理,2015,(12):84.

[5]薛祝缘,张育华,钱育林,等.“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现状及发展建议[J].品味.经典,2022,(5):106.

[6]陶好飞,陈玲,黄戈林,等.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关键结构及发展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40.

猜你喜欢
党的二十大高校共青团就业
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人民论坛(2022年23期)2023-01-18 02:49:08
以大教育观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路径探索
人民论坛(2022年23期)2023-01-18 02:49:08
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重大主题报道多维建构的创新进路
——以南京广电集团“党的二十大”融媒报道为例
视听界(2022年6期)2022-02-10 17:27:35
高校共青团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研究
青年时代(2017年2期)2017-02-16 13:32:38
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问题及成因分析
青春岁月(2016年21期)2016-12-20 11:54:12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文理导航(2016年31期)2016-12-19 18:44:30
以高校共青团活动为载体加强中国梦宣传教育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10:16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