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恒 伍红艳 余江霞 雷彩云 李隆熙 陈永政 杨水华
摘 要:为探究青年人群互助养老服务的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促使青年人群更愿意参与到互助养老服务活动中,应用stata17对某医科大学学生调查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多分类有序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性别、祖父母年龄、是否知晓互助养老、是否推荐家人参与互助养老是影响青年人群互助养老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互助养老;青年人群;参与意愿;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2.041
自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呈现出基数大、增速快的特点。到202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约20978万人,占总人口数量的14.9%,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提升了6.0%。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现象,有效解决其带来的社会挑战,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逐渐兴起,其服务内容主要涉及财力支持、心理疏导、劳动帮扶等。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来促进互助养老发展。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快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推广日间照料、互助养老、探访关爱、老年食堂等养老服务”。养老志愿服务是满足老年人需求、弥补政府资源不足的重要手段,而高校大学生在内的青年人群数量较多,空余时间较充分,引导青年人群以志愿服务的方式进入互助养老模式当中,使老年人能更好地与年轻一代沟通,分享经验,传承文化美德,同时青年人群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生活和精神上的帮助,进而缓解社会压力。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调查青年人群对互助养老的知晓情况、参与意愿及原因,分析他们参与互助养老服务意愿的影响因素,为提高青年人群参与互助养老服务意愿与有关部门完善互助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方法,于2022年11~12月对某医科大学在校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543份,剔除无效问卷16份,剩余有效问卷527份,有效率为97.1%。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知情同意;②自愿填写;③在校大学生。
排除标准:①回答时间<5min;②不符合事实逻辑;③未完成全部问卷填写。
1.3 样本量计算
根据问卷调查中样本量为研究变量5~10倍这一粗略估计方法,本研究研究变量为44个,考虑20%的无效问卷,计算得出本研究需要调查264~528人。
1.4 调查方法
基于其他关于互助养老参与意愿的研究,研究者初步设计了青年人群互助養老参与意愿调查问卷。经过专家意见及受访者反馈进行修改,最终形成了“青年人群互助养老参与意愿调查”问卷。问卷包含5个部分:
(1)受访者基本特征,如性别、年龄等。
(2)受访者家庭成员基本特征,如父母年龄和健康状况、(外)祖父母年龄和自理状况等。
(3)受访者及其家庭成员的照料经历,如受访者是否照顾过老人、受访者家人是否帮忙照顾过他人家里老人的情况等。
(4)受访者对互助养老的知晓情况与看法,如是否了解互助养老、是否推荐家庭成员参与互助养老及原因。
(5)受访者对互助养老服务的参与意愿情况及原因。该问卷的信度为0.72,具有较好的信度。问卷KMO值为0.67,Bartlelt球形检验结果显著(P<0.001),结果适合做因子分析,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1.5 统计学方法
利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tata17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N)、百分比(%)进行描述。单因素分析采用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分类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描述性分析
2.1.1 受访者基本特征
本研究共调查527份有效样本。受访者年龄为18~28岁,其中男性159例(30.17%),女性368例(69.83%);城镇180例(34.16%),农村347例(65.84%);硕士研究生36例(6.83%),本科即将毕业196例(37.19%),本科未毕业295例(55.98%);医学专业146例(27.70%),非医学专业381例(72.30%);单亲家庭24例(4.55%),非单亲家庭503例(95.45%);独生子女69例(13.09%),非独生子女例458例(86.91%);月生活费≤1000元、>1000元分别为168例(31.88%)、359例(68.12%);家庭月收入≤5000元、>5000元分别为278例(52.75%)、249例(47.25%)。
2.1.2 受访者家庭成员基本特征
父母基本特征方面。父母年龄均在50岁及以下的居多,为297例(59.05%);父母兄弟姐妹数均多于或等于3个的占比较高,为326例(61.86%);非单亲家庭中,父母健康均一般的占比较高,为168例(33.40%),父母均无固定收入的占多数,为318例(63.22%)。
(外)祖父母基本特征方面。祖父母一方在世的情况占比稍高,为183例(34.73%),外祖父母均在世的情况占比较高,为234例(44.40%);祖父母、外祖父母一方年龄在70岁以上的占比较高,分别为221例(60.71%)、214例(51.94%);祖父母、外祖父母均需要他人帮助的占比较高,分别为195例(37.00%)、218例(41.37%);祖父母、外祖父母均自行居住的占比较大,分别为227例(43.07%)、268例(50.85%)。
2.1.3 受访者及其家庭成员的照料经历与行为认知
从受访者的照料经历来看,大部分受访者有照顾过老人、病人和参与过志愿服务,分别为338例(64.14%)、334例(63.38%)和318例(60.34%)。参与志愿服务的受访者中,只有98例(30.82%)参与的志愿服务与养老相关,220例(69.18%)与养老无关;从受访者家庭成员的照料经历来看,相当多的人有照顾过他人家里老人的情况,为295例(55.98%)。担忧父母养老问题的受访者占多数,为253例(48.01%)。一般担忧自己养老问题的人数稍高,为203例(38.52%)。
2.1.4 受访者对互助养老的知晓情况与看法
在527例受访者中,只有43例(8.16%)了解互助养老,484例(91.84%)不了解互助养老;如果有互助养老服务活动,451例(85.58%)受访者表示会推荐家人参与,76例(14.42%)受访者表示不会推荐家人参与。当问及推荐的原因时,175人次(32.29%)选择“家人可以就近或在家里得到照顾”,147人次(27.12%)选择“互助养老不仅单纯接受服务,还可以在力所能及时帮助他人,实现个人价值”,116人次(21.40%)选择“可以促进高龄老年人、低龄老年人和青年志愿者之间的交流,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100人次(18.45%)选择“可以增进亲友、邻里之间的沟通联系,提升幸福感”,4人次(0.74%)选择“其他”。当问及不推荐的原因时,42人次(53.85%)选择“我的家人完全可以承担照顾的事宜”,23人次(29.49%)选择“对这种互助养老模式还不放心,宁愿选择其他方式”,7人次(8.97%)选择“更愿意选择专门的照护人员到家里来照顾”,4人次(5.13%)选择“其他”,2人次(2.56%)选择“更愿意将需要照顾的家人送往专门的机构进行照顾”。
2.1.5 受访者参与互助养老服务意愿情况及原因
527例受访者中,146例(27.70%)受访者愿意参与,333例(63.19%)受访者一般愿意参与,而48例(9.11%)受访者不愿意参与。当问及愿意参与的原因时,选择“弘扬助老爱老美德、互帮互助精神,为国家的养老事业贡献一份力量”的人次最多,为111人次(50.45%)。当问及不愿意参与的原因时,选择“担心自己不专业,提供的帮助有限”和“学校课业繁忙,没有时间参加”的人次较多,分别为17人次(29.82%)和15人次(26.32%),见表1。
2.2 受访者互助养老服务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具体结果略),将P≤0.1的变量纳入到回归中进行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以受访者参与互助养老服务情况作为因变量(不愿意=1,一般=2,愿意=3),以受访者性别、祖父母年龄、外祖父母年龄、外祖父母自理状况、是否照顾过老人、担忧自己养老问题、是否参加过志愿活动、是否知晓互助养老、是否推荐家人参与互助养老为自变量,建立多分类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对模型的多重共线性进行检验,自变量之间的平均方差膨胀因子VIF<10,表明模型的共线性并不明显。对回归结果进行平行性检验(Brant检验),P=0.123(P>0.05),通过平行性检验。结果显示,影响受访者参与互助养老服务意愿的因素分别为性别、祖父母年龄、是否知晓互助养老、是否推荐家人参与互助养老(P<0.05),见表2。
3 讨论与结论
3.1 受访者及其家庭成员有照料他人的经历较多
本研究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有照顾老人、照顾病人的经历。在照顾他人过程中,可以增加青年人群对社会责任和公共参与的理解和认识,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此外,与他人沟通,可以培养青年人群的人际沟通能力。60.34%的受访者参与过志愿活动,可见青年人群参与志愿服务比较积极,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受志愿服务文化的影响。而参与志愿活动的人中,只有30.82%的人参与的志愿服务与养老相关,可能是由于志愿服务的宣传和推广渠道力度不够,青年人群对于这类服务的知晓程度不足,从而缺乏相应的参与途径。大部分受访者的家庭成员有照顾过他人家里老人的情况,体现出受访者家庭成员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愿意提供志愿服务,这种照料经历可能会影响青年人群的互助养老参与意愿。
3.2 受访者对互助养老的知晓程度较低,参与意愿程度较高
本研究显示,8.16%的受访者知晓互助养老,90.89%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参加互助养老服务,说明青年人群对互助养老的知晓程度较低,但参与的意愿整体较高,这与印荷杨等学者的结果一致。受访者知晓程度较低的原因可能是互助养老知识的宣传不足,医科院校学生课程负担重,具有较少的闲暇时间了解互助养老。受访者参与意愿程度较高的原因可能是青年人群思想道德素质普遍较高,传统志愿服务意识观念较强,注重自身经验的积累,相反,不愿意参加的原因说明他们的学业压力大、注重专业性和自身安全问题。体现了政府、社会、学校可以将互助养老的宣传、建立好安全保障机制作为重点方向。
3.3 受访者互助养老服务参与意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显示,女性比男性更愿意参与互助养老服务,可能是女性相较于男性情感更丰富,更能深刻体验到老人的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祖輩的年龄越大,受访者越愿意参与互助养老服务,可能是由于存在受访者与祖辈同住的情况,使他们更加意识到养老压力问题。此外,父母的健康状况对受访者参与互助养老意愿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由于大部分人的父母年龄在50岁及以下,身体健康状况相对较好,所以没有意识到养老压力问题。受访者是否照顾老人与是否参与过志愿活动虽然在统计学上没有意义,但从趋势上看,有过这种照料动经历的人会更愿意参与互助养老。首先,可能是他们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能更好地为老人提供支持和服务。其次,在照顾老人过程中或者参与志愿服务中接触过老人,能够亲身感受到老人的生活状况和现实需求,从而促使青年人群更加关注老人的生活与需求,进而更愿意参与到互助养老活动中。最后,有过这种照料经历的青年人群可能更有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对互助养老模式的意义认识更深,从而更愿意参与到互助养老的志愿服务中。
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调查的人群较为单一,不能代表广泛人群,可能存在选择偏移;另外,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仅能发现受访者参与互助养老服务意愿的影响因素,尚不能做出因果推断。
综上所述,尽管本研究存在一定不足,但青年人群是一个具有活跃性的社会群体,在互助养老志愿参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可以为家人或他人传播新知识、新观点和新理念,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启示。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开展了青年人群参与互助养老志愿服务的案例,如山东女子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先后与相关政府管理部门或企业组织等合作,建立“时间银行志愿服务示范基地”或公益平台,以政校共建、校企共建的方式,共同推进“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因此,本研究建议学校、社会、政府三方可以合作,建立青年人群参与互助养老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如加大宣传力度,建立良好社会氛围,引导青年人群参与到互助养老服务中,促进互助养老志愿服务模式发展,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同时,缓解社会的养老压力,发展志愿服务文化。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2-28)[2023-04-07].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28_1919011.html.
[2]蒲新微,孙宏臣.互助养老模式:现状、优势及发展[J].理论探索,2022(2):5460.
[3]廖欢.城市社区老年人互助养老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长沙市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22,10(10):2740.
[4]求是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 (2020-11-03)[2023-04-08].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0-11/03/c_1126693429.htm.
[5]求是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3-02-13)[2023-04-08].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3-02/13/c_1129362232.htm.
[6]王佳,刘芳娥.大学生志愿养老服务的研究[J].医学信息,2022,35(14):157159.
[7]李薇.社会工作方法介入视角下大学生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的探索——以南京市A社区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9092.
[8]韩文娟,胡晓静,吕天婵,等.新生儿科护士出院后袋鼠式护理知识、态度和实践现状[J].护理研究,2023,37(6):10861090.
[9]张璐滢.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实践路径研究——以龙岩学院为例[J].龙岩学院学报,2022,40(5):96102.
[10]陳琰.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与发展路径——以苏州S大学为例[J].办公室业务,2022(24):6466.
[11]印荷杨,陆方,黄琦程.基于大学生视角的“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意愿与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3):716720.
[12]夏雨,王爱丽.青年参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志愿服务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3):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