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校玲
国货美妆,又一次站上“顶峰”。
2023年“双十一”,国货美妆品牌们可谓大放异彩。天猫美妆品牌榜单中,珀莱雅一飞冲天,超过欧莱雅登上榜首,花知晓、毛戈平、韩束等国货品牌也是力压一众国际品牌,挤入榜单前列。
国货逆袭其实早有迹可循。
20世纪90年代,大批外资品牌进入中国,凭借雄厚的资金和熟练的营销手段,借助兼并、合资等方式,迅速落地中国融入高端市场。后又借助大面积渠道鋪设和广范围品类打造,占据大众市场。
美、日、韩、法等国家的美妆大牌长期垄断国内市场,不仅使得国货美妆品牌一度陷入“伪洋牌”“假牌子”的发展瓶颈之中,也让国货成为“低价”“低端”产品的代名词。
但随着中国消费者化妆品消费能力的释放,广阔的市场潜力打开。国货品牌们开始在“主场”优势的基础上,抓住电商平台兴起的风口,借渠道转型;抓住国人功效护肤意识觉醒的机遇,借原料“超车”;抓住社交媒体电商爆发的关键点,借流量狂奔;抓住国际品牌频频失速的窗口,迅速赶超。
过去30年,是中国化妆品行业激荡的30年,也是国货美妆品牌历经波折,从“求生存”到“谋发展”的30年。回顾国货品牌的发展史,了解它们如何在困局中突围,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定位,如何趁高端化潮流来袭之际调转船头,谋求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夹缝求生,“蹭出来”的品牌
1993年~2003年是国际美妆集团在中国发展的“黄金十年”。首批引入中国的外资品牌,借助百货渠道优势,纷纷落地生根。
当时,中国化妆品市场仍处在发展初期,国际品牌凭借“内生孵化+外延并购”的战略,抢占细分市场,创造规模效应,成为品牌寡头,一度盘踞国内大型商场一楼品牌专柜,呈现“一统天下”的市场格局。在中高端彩妆市场,这一格局更为明显,几乎被欧美日韩国际彩妆品牌占领。直到现在,中国化妆品高端市场份额排名前三的企业依旧是欧莱雅、雅诗兰黛和LVMH。
2003年,外资美妆品牌更是蜂拥而至。代表性的企业有欧莱雅集团和雅诗兰黛集团。2003年以后,欧莱雅集团引入中国市场的品牌就有美宝莲、巴黎欧莱雅、薇姿、理肤泉、赫莲娜,产品几乎能够涵盖中高端各层市场。同样的,2005年雅诗兰黛集团也将旗下M.A.C魅可、BOBBIBROWN芭比波朗、海蓝之谜等引入中国。
“在中国,每天都会有新的消费者来尝试和购买我们的产品,中国市场是我们增速第一的市场。”当时的雅诗兰黛高管这样评价中国市场,进入一个消费潜力巨大的国家,其产品不仅仅会到达一线城市,还会覆盖二三线城市。
在这种环境下,国货美妆品牌只能在夹缝中求生。一部分国货品牌,会选择合资、兼并,以委身于国际品牌的形式保持自己的品牌活跃度,如大宝、美即、小护士。一部分则凭借少数单品,进入商超、小卖店等中低端零售渠道,跑出自己的零售网,如相宜本草、佰草集。一部分则借低劳动成本,进入OEM\ODM行列,用代工厂、代理商积累资源,而后创立品牌,如珀莱雅、花西子、完美日记等。
虽然形式多样,但彼时国货品牌的地位肉眼可见的“卑微”。尤其是在品牌发展初期阶段,“给自己起一个洋气的名字”,“蹭”国际品牌的人气,成了品牌们不约而同的“共识”。
LVMH集团旗下有法国娇兰,国内有娇兰佳人;日本有高丝、资生堂,国内有高姿、高夫、自然堂、养生堂、姿美堂、卡姿兰;韩国有WHOO后,中国有韩束、韩后;法国有碧欧泉、欧莱雅,中国有温碧泉、珀莱雅……品牌甚至直接将自己包装成外国品牌,请国外的代言人或模特进行产品宣传。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牌如韩束。2003年,热播韩剧《蓝色生死恋》在国内掀起一波韩流热潮。一批本土企业敏锐地嗅到韩流背后蕴藏的商机,从美妆品牌到服装品牌,一批带着具有迷惑性名字的品牌随即问世。为了蹭上韩流的热潮,上美集团的创始人吕义雄将自创的第一个化妆品品牌取名“韩束”,在产品和营销上基本复刻韩国品牌,甚至在官网介绍称:2002年,韩国韩束株式会社有限公司正式进入中国化妆品市场,在上海创立上海韩束(KAN’S)化妆品有限公司。
国货品牌的“委曲求全”背后是整个行业发展的失衡。无论是提升国货品牌的市场地位,还是中国化妆品行业良性发展,都迫切需要改变这一现状。
乘风而起,国货美妆的“突围”
“中国化妆品行业发展的数十年,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本土品牌变得更加活跃,从原来的跟随者变为领军者,随着国潮的崛起,不断走向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基于中国电商行业的成熟,本土新品牌有了更多可能性。”2023年11月17日,联合利华全球副总裁曾锡文在《中国化妆品》杂志社策划筹办的第七届化妆品行业领袖大会上如是说。
从追随者到引领者,国货美妆品牌的崛起并非偶然,一切都有迹可循。渠道变迁、技术变革、消费理念转变、市场环境波动等因素驱动下,抓住机遇的国货终于成功走了出来。
据天猫平台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天猫“双十一”开启预售1小时内,成交额同比增长超200%的品牌达1300多个,成交同比超500%的品牌数近700个。花至、且初等国货新品牌跻身“亿元俱乐部”。
天猫平台发布的2023年“双十一”美妆品牌全周期排行榜,珀莱雅是天猫护肤品牌销售额第一名,反超去年的冠军欧莱雅,旗下子品牌彩棠今年在天猫“双十一”彩妆品牌销售额榜,排名第二,仅次于高端品牌圣罗兰。
与国货的良好势头相反,国际大牌美妆在2023年“双十一”整体表现并不算好。天猫“双十一”美妆类目排名前五的国际大牌中,欧莱雅、雅诗兰黛、兰蔻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另据久谦中台数据显示,天猫平台中,欧莱雅护肤品市场占有率从2022年的5.6%,下降到2023年的4.9%;京东平台中,雅诗兰黛护肤品市场占有率从2022年的2.1%,下降到2023年的1.7%。
其实,早在2022年,韩、日、美等国家的国际品牌在国内的发展“疲态”明显,提价战略、频繁更换高管、退出线下门店等策略调整的背后,是其竞争压力增大的表现。
虽然天猫“双十一”仅为线上电商统计数据,存在线下渠道营收缺失的问题,但随着电商平台对消费者生活的全面渗透,以及美妆品牌线上渠道战略的大面积布局,“双十一”数据背后,也折射着国货美妆品牌发展周期。
《中国化妆品》杂志社梳理自2012年以来天貓“双十一”美妆品牌排名发现,2013年~2017年国货品牌一直保持领先地位,直到2018年才被兰蔻、欧莱雅、雅诗兰黛超过。一直到2023年,国内品牌珀莱雅又成功反超。
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个节点也对应着国货美妆一步步发展的过程中,渠道、产品、营销变迁影响下不断调整。将上面的数据,对应具体的节点,可以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3年,淘宝平台完善,线上红利释放,“淘品牌”一跃而起,给了国货美妆“超车”机会。这一时期,传统品牌和国际品牌主打线下KA、CS渠道,阿芙、膜法世家、御泥坊等“淘品牌”则在向平台流量倾斜、品牌推广、低价折扣等策略扶持下,迅速起量,成为第一批吃到红利的国货品牌。
2013年天猫“双十一”数据显示,化妆品类目销售额超过5.2亿元,同比增长67%,“淘品牌”阿芙成交金额为4884万元,同比增长100%,排名第一。
第二阶段:2015年以后,传统国货美妆品牌学习“淘品牌”后逐渐跟上步伐,凭借在下沉市场相对雄厚的零售基础,开始在线上崭露头角。这一时期的代表品牌有百雀羚、自然堂。2016年,国货品牌进入创业风口,长三角、珠三角的代工厂,依托于为国外品牌“做嫁衣”的设备基础、人力资源、供应链优势等,逐渐发展起来。
期间,花西子、完美日记和橘朵等新锐彩妆品牌相继成立,产品定位在200元以下平价彩妆产品,更贴合新的营销渠道和大众消费理念,通过爆款的打造,迅速起量。中信证券数据显示,2016年~2018年,花西子市场占有率增加了2%、完美日记市场占有率增加了1.6%、滋色增加了1.1%、稚优泉增加了0.9%。基于此,本土彩妆品牌市场占有率由17.6%增加到20.8%。
第三阶段:2022年以后,国内社交媒体的流行、直播带货的发展,国货品牌靠着对社交媒体熟练的运营能力和渠道的把控力,利用高举高打的营销推广、大单品战略、差异化的产品定位,薇诺娜、彩棠、韩束成功出圈。
从国内头部美妆企业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财报数据,也能看出国货品牌的崛起之势。比如,珀莱雅总营收36.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8.12%,净利润4.99亿元人民币,增速创下6年新高;上海家化总营收36.29亿元人民币,净利润3.01亿元人民币,增长高达九成;上美集团、贝泰妮、巨子生物均实现营收、净利润的两位数增长。
而2023年珀莱雅登顶“双十一”,改变国际大牌占据榜首的状态,也是国货崛起的证明。
抓机遇、抢风口、造单品
国货品牌的突围,并非朝夕之间完成,其背后是对于市场变动、消费变化、行业趋势的正确把控,以及顺势而动的策略跟进。珀莱雅、华熙生物、逸仙电商是国货美妆品牌的突围先锋。
抓住渠道优势,制定大单品战略:护肤黑马珀莱雅
和多数化妆品创始人一样,珀莱雅的创始人,也是护肤品代理商出身,凭借多年积攒下来的人脉、经验,成立之初就把市场瞄准了下沉市场,而不是去攻一二线城市市场,避开国际大牌,曲线发展。据未来智库发布的《2022年珀莱雅发展现状及业务布局分析》显示,珀莱雅线下各渠道网点一度高达22190个。
2017年公司上市后,珀莱雅开始全面转向线上渠道,与天猫头部主播合作,开启线上直播带货,线上销售占比超九成,销量一路狂奔。
在产品层面,珀莱雅借鉴国际品牌发展路径,推出大单品战略。2019年,珀莱雅推出了泡泡面膜,第一个月在线上卖了100多万盒,当年7月拿下“抖音美容护肤榜”“天猫面膜月销量排行榜”等多个平台的品类榜单第一。而后,珀莱雅又推出大单品“红宝石精华”和“双抗精华”,并借“早C晚A”概念快速出圈。紧接着,又推出源力精华,升级为“ABC”护肤公式,继续深化功效护肤的概念。
通过单品带动全品发展的方式,珀莱雅目前已经形成由护肤类(含洁肤)、美容彩妆类、洗护类及其他类构成的品类。旗下主要拥有“珀莱雅”“彩棠”“Off&Relax”“悦芙媞”“CORRECTORS”“INSBAHA原色波塔”“优资莱”“韩雅”等品牌。
珀莱雅官方发布的财报数据显示,2017年—2022年,珀莱雅的营收从17.83亿元增加到63.85亿元,归母净利润也从2.01亿元增至8.17亿元。
作为较早完成新营销转型,开启“研发+市场”协同架构调整,依靠明星单品战略,成功跨越周期的国货品牌之一,珀莱雅成为本土护肤品牌逆袭的最大“黑马”。
打通产品原料壁垒,借功能性护肤狂飙:“玻尿酸王者”华熙生物
华熙生物消费业务的崛起,离不开功效护肤理念的流行。随着护肤教育普及和护肤理性化趋势加强,消费者对产品成分、具体功效、原料的关注日益提升,主打功效型护肤的品牌得到快速发展。
作为一家生物科技公司,靠着透明质酸(俗称“玻尿酸”)原料业务起家,华熙生物有着强大的原料优势和技术支持,能够很快将服务客户从B端扩展到C端。
首先在产品上,华熙生物以“功能性护肤品”为突破口,打造爆品。通过和故宫联名开发出“故宫口红”文创产品,并突出口红膏体含有华熙生物的独有专利成分Hyacolor®油分散透明质酸、能够解决口红拔干问题、具有体验感好的优势,强化用户对于品牌的认知。
其次在品类上,通过差异化的品类打法,涵盖更多的消费群体。目前,华熙生物旗下形成四大功能性护肤品牌,包括专注玻尿酸科技修护的润百颜、抗初老护肤的夸迪、油皮护肤的BM肌活以及敏感肌护理的米蓓尔。
另外,华熙生物还布局生物活性原料、医疗终端产品、功能性护肤品、功能性食品等上下游四大领域的生物科技公司,成功与其他美妆品牌打出差异。
目前,功能性护肤品已成长为华熙生物的业绩支柱。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该业务板块收入达46亿元,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超七成。其中,润百颜和夸迪单品牌营收均超10亿元。
站上社交流量的风口,搭上资本的快车:新锐消费代表完美日记
完美日记能够在国际大牌林立、传统国货品牌厮杀的竞争中突围,其产品各端策略上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营销上,初期的完美日记并未采用全渠道、多媒介的方式铺设内容,而是选择将资源全部投放小红书,大范围投放安利广告,通过网红推广、种草的形式,形成了“产品前期预热——产品中期使用引导——产品后期维护造势”
的营销打法。然后再在抖音、快手、微博、B站上进行广告投放,全面“攻陷”消费者所能接触到的消费场景。
产品上,价格方面,完美日记主打中低端彩妆,一两百元左右的彩妆价格迎合了年轻人低成本的诉求;外观设计方面,高颜值的包装,强化视觉风格和产品概念,新鲜感强,吸引大量“Z世代”的注意;品类更新上,完美日记的频率远高于其他彩妆品牌,界面新闻就曾在2019年报道称,完美日记保持每个月5~6款新品上新的频率,最快的时候,一年上新了将近1000个单品。
抓住新的营销趋势,打造符合互联网趋势的营销方法;追随高性价比的流量方向,借势打造出某款爆品;提高销售额,而后以高估值引入资本,继续助力品牌营銷。
完美日记形成了“完美”的商业闭环,也使其成为新消费在美妆赛道上的“优秀选手”。
天猫平台数据显示,2019年天猫“618”大促,完美日记第一小时就荣登天猫彩妆榜TOP1;2020年天猫“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完美日记成交金额达到6亿元,成为美妆类第一。由此也带动了母公司逸仙电商的估值,上市后的逸仙电商估值从2018年的1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70亿美元,暴涨了70倍。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国际品牌近2年在国内出现的大规模关停和战略的调整,也为本土美妆品牌的活跃,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据联商网统计,仅2022年一年,就有13个国际美妆品牌明确表示关停或退出中国。同样,据媒体报道,在华经营近20年的水芝澳因业绩不佳、增长乏力宣布解散清算,预计于2023年完成;雅诗兰黛集团控股的加拿大创新美妆公司Deciem也于2022年4月一次性关停了旗下4个非核心业务品牌。
另外,包括勃朗圣泉、Snowberry、HudaBeauty在内的数家国际品牌,也均已关停电商平台旗舰店等各项官方渠道。在内部崛起,外部失速的背景下,未来,国货的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化妆品消费国,化妆品消费市场的规模必定进一步扩大,国货必须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
其次,化妆品同质化问题更加严重,国货品牌需要打造起自己的差异性,从原料、科研、创新等硬实力方面建构品牌的“护城河”。
此外,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越来越多的国货品牌将环保理念融入到产品设计和生产中,绿色消费和可持续发展是化妆品发展的新趋势,未来国货的发展也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对于国货品牌来说,只有抓住机遇,才能迎接挑战,而基础是不断创新科技、持续研发、提升产品力,同时对国内渠道和营销深入理解,强化运营能力,这些因素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