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一个品牌,就是一段传奇;一个行业,也是一个时代。每一位化妆品行业从业者都是中国美业星空里一个闪耀的存在,在企业发展的迷茫与困顿期、在行业的转型期、品牌成长的关键期,他们展现出敏锐的洞察力和勇毅的行动力,以创新意识和奋斗精神面对市场的挑战。因为他们,品牌有了纵深,行业有了力量,产品有了光芒。
2023年11月17日,由《中国化妆品》杂志社全程策划筹办的“第七届化妆品行业领袖大会”圆满举行。大会以“品质引领发展·美丽共创未来”為主题,汇聚业界、学界、商界、媒体、公众力量,深度聚焦化妆品产业前沿趋势,探索新技术、新模式、新平台对化妆品产业的赋能创新,推动“美丽经济”蓬勃发展,加速中国化妆品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
在大会“致敬荣耀·传承匠心”行业领袖对话环节,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理事长范君作为主持人,邀请6位化妆品行业亲历者、见证者、引领者,从历史的广度和行业的深度畅谈中国化妆品产业发展历程,更以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为行业未来提供启发。当前,中国化妆品行业正面临着重大的变革,行业领袖们的思考是过去30多年中国化妆品行业穿越时代周期的“武器”,也将是中国化妆品未来继续向前的动力。本刊特摘编本次领袖对话的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联合利华全球副总裁曾锡文
与中国品牌共生、共赢、共舞
联合利华进入中国已经100多年了,从上海建立第一家肥皂厂开始,到1986年重返中国落户上海。几十年来,特别是在化妆品、消费品方面,跨国公司一直是行业的参与者,它们带来了“鲶鱼效应”,带来了品牌意识和创新精神。1993年,我加入联合利华。身为行业的亲历者,30多年来我见证了国内市场主要的两大变化:
第一,整个市场变得活跃。企业从原来跟着跨国公司学,品牌用各种各样的洋名,发展到现在的自信、国潮兴起。
第二,品牌意识的增强。现在,在新品牌的创立方面,中国和美国市场是最活跃的。但是在电商发展方面,中国全球领先,全世界都在看中国怎么做。
跨国公司是跑马拉松的,也许现在身旁的每个企业跑得都比跨国公司快,比如30%、60%等的增速,但是等跑了几年后就不一样了。联合利华跑了30年,原来跑在它前面的又跑回来了。为什么很多企业跑不长?就是在创新、科研方面不够专注。要创新,要建立科学家联盟,这些才是企业实现“长跑”的方法。
30年前,我在联合利华做了一个关于品牌认知度的调查,有关联合利华旗下企业的认知度。联合利华是家多品牌企业,有些品牌的消费者认知度很高。大概在1997年时,力士、中华有70%~90%的认知度;但联合利华企业本身却只有17%的认知度。其实,公司品牌和产品品牌的性质完全不一样,公司品牌代表的是整体形象,换句话说,你要让消费者知道你是干什么的:你是谁?你的性格、方向和目标是什么?
所以那时,我们提出“有家就有联合利华”,联合利华要和中国人、中国家庭在一起。联合利华在中国已经有100年了,接下来,我们还会展望未来的100年。对于联合利华这家跨国公司来说,不可能放弃中国市场,更不会因为三五年的小变化而决定离开或者不离开。这是我们对中国的长远承诺,我们要建立一个形象,就是与中国共生、共赢、共舞。
上海蜂花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顾锦文
老品牌更需要居安思危、不断创新
蜂花是中国第一代液体洗发、护发品牌,一开始就坚持洗护分开,坚持产品质量第一和“价廉物美”的宗旨。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外一些大品牌进入中国市场,蜂花在产品创新、技术发展方面跟国际品牌的差距拉大,一路走来充满艰辛。
2000年开始,围绕蜂花老品牌怎么居安思危、怎么进步创新、怎么赢得更多年轻消费者的喜爱的发展目标,公司从战略发展、市场发展与消费者需求等层面出发,在产品和技术开发方面不断探索。
这些年,互联网不断发展,电商平台兴起,中国市场新零售发生变化。有些人问蜂花是不是要倒闭了?其实蜂花一直在坚持产品创新,市场营销方面也算是健康发展。如今的洗发水市场增量是很大的,蜂花的护发素市场占有率比较高。
由于性价比较高,蜂花在消费者心目当中的影响力是不断扩大的,我们也在努力让更多年轻消费者能够接受蜂花这样一个老品牌。产品质量方面,我们精选原材料,包括香料香精等原材料都与国际大公司合作,保证原料安全性。
在产品创新上,蜂花也不断取得进步。近年来,我们跟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院士工作站合作研发,在中草药方面的产品开发也做了大量工作,比如最近推出的中草药防脱洗发水。所以互联网平台上蜂花的曝光度、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对蜂花的接受度都更高了。
蜂花坚持产品质量第一,坚持为广大消费者服务,坚持消费者为品牌的出发点,因为消费者的需求是跟品牌同步发展的。面对新的市场发展,面对新的市场挑战,我们要坚持把蜂花做强、做大。蜂花的口号是“你的美丽从头开始”,让洗发护发更加安全,更加符合年轻消费者的时代气息。
花西子品牌首席科学家李慧良
化妆品走高端化,必须构建系统研发体系和建立长期主义目标
我非常幸运在大学毕业以后赶上了好时代,加入了改革开放后化妆品的发展潮流当中。原来我就职于上海家化,现在在一家新兴美妆公司——花西子,它是一个彩妆品牌。
国内化妆品行业和国际的差距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我在多种场合都有提问过,自己也经常在思考这个问题。实际上,这个差距是系统性的。
如果把化妆品涉及的科技一个个进行点状分析的话,我们并不比国外差,比如技术研究、原料研发、产品的组合和评价等方面。但整合起来以后会感觉跟国外先进的公司相比,差距较为明显。
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对化妆品行业的认知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我感觉如今大部分化妆品企业的决策层多多少少有些侥幸、浮躁。行业里有一句俗语:“化妆品的研发非常重要,但是一旦有风吹草动,首先受到伤害的就是化妆品研发。”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有同感。但回过头来讲,正因为知道这些,我们才要避免这样的状况,从我开始,从企业开始。在这一点上,花西子就做到了逐步建立系统的研发化妆品体系。
在我加入公司后,花西子上上下下建立了5个有关化妆品方面的研发板块,如工业设计、材料、印刷、表面处理等,还有产品本身的研发系统、视觉、仪器等。我们在国内化妆品行业中首先建立了人工智能(AI)系统。这是一项首创,进行也十分不易,因为其中很多软件都要靠自主设计,无法引进。
我们还需要长期坚持,一点一滴,每天一步,不断往前。正因为看到了国内外行业的差距,才需要靠自身一步步赶上去。我相信,国内化妆品行业中还有很多企业都是像花西子一样,立志从系统方面追赶上整个世界化妆品的潮流。
圣美伦(南京)香水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信钢
中国香水企业要会讲故事要与中国优秀文化相融合
虽然20世纪20年代上海家化就推出过茉莉香水,但整体上来看,从1920年到1980年是中国香水相对静止的原始阶段。
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香水进入起步阶段。国外各大香料公司进入中国,不断推荐他们的香原料。每推荐一种香原料要以一款香水作为背景,因此国外一些香水开始慢慢进入中国的商店,让中国人耳目一新,认为香水是一个非常奢侈的产品。国家也开始重视香水这一品类的生产和研发,我有幸聆听了原轻工业部香料所的所长和各调香室主任亲自授课,七八十岁的前辈们拄着拐杖,手把手教我们分析。
大家都非常用心学习,想成为优秀的调香师。大概在1985年,我们开发了桂花香水、古龙香水等等,然而直到2000年前,国内香水行业依旧发展缓慢,主要是供应链的问题。
2000年以后至今是香水的发展阶段,南京的圣美伦、广州的美顿、北京的气味图书馆等很多企业都发展起来了,行业也在快速发展。各香水企业发挥各自优势,有的注重文案创新,有的注重线下布局,有的注重线上促销,有的集中于代工。
记得有一次我们和国外同行交流,我问他们,你看我们的香水包装怎么样?他们说非常好,香气也很迷人。我说,那你们给定个价吧!他们说,10美元左右。我问,同等香水在国外的定价是多少?他们说应该是60美元左右。我很疑惑地问为什么?他们说,自家品牌的香水成立于1888年,是有故事的。作为香水行业从业人,我听到这句话有点惭愧。中国香水的发展是一个技术从无到有、发展缓慢的过程,这是现实,但我认为它依旧是未来可期的。为什么呢?
第一,中国本身就是巨大的香水市场。我们在百货柜台或化妆品店进行调研分析以后發现,现在年轻人使用香水的比例是五六十岁人群的10倍,使用香水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甚至很多乡镇青年也在使用香水。第二,中国香水市场未来可期。近几十年,香水供应链逐步完善,喷头、玻璃瓶、生产工艺、调香都进入相对高级的阶段,很多外企也在中国寻找代工。
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国际香水生产基地。随着新媒体的深入、文化的建设,作为一种令人精神愉悦的产品,香水也依托精神文化。我们该如何建立香水文化,如何把它和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我们打造了“金陵十二钗”系列香水,十二位美女性格鲜明,配以中国十二朵名花,香气有的张扬、有的含蓄。在这些文化方面,有很多事情可圈可点,值得做文章。再加上新媒体高速发展的助力,中国的香水未来一定会得到空前发展,一定会出现国际级的香水品牌。
广州迪彩化妆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桂萍
“真诚、感恩、质朴、厚道”是做企业、做人应该坚持的理念
作为一个日化行业的“老兵”,我见证了日化行业30多年来的发展。现在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倡导高质量发展,激励“专、精、特、新”。尽管现在看来,全球经济发展放缓,但是洗护行业却还在螺旋上升。
迪彩的创业,是从啫喱水开始的,我们也是第一个在行业里推出弹力素的企业。后来,我们开拓了生姜防脱洗发方面的产品,又推出了固色、锁色等洗护产品,在整个洗护产品市场表现比较不错。
近年来的洗护市场,我看到了四种现象。
第一是专业化。厂家对产品成分、消费需求、市场策略的研究越来越专业。
第二是精细化。除了健康、环保等产品理念,洗护产品的功能不仅局限于去屑、润滑,现在还有蓬松、香氛等各方面,更有头皮护理等相关领域,产品越来越被精细划分。
第三是特色化。如今层出不穷的消费品在不断满足人们日益个性化的需求。特色化代表用户实实在在的需求就在那里,有需求就有市场,相应的产品也就会应运而生。
第四是新颖性。不仅是迪彩,洗护行业的创新是时时刻刻的,也是方方面面的。原料、技术、数字化、智能化,这些创新为这个行业添砖加瓦。
很多人认为洗护行业很“卷”,消费者要求越来越高,产品价格越来越低,这就需要从业者保持真实和专注。为什么我谈专注呢?因为我们迪彩就有这样的例子,通过对产品特色的深入研究推出真正能够解决用户问题的产品,即使客单价过万也很受欢迎,甚至还走进了植发医院。我们关心国家大事,也关心大家的“头顶大事”。
诚然,洗护行业很“卷”,那么要如何带领团队求生存、谋发展呢?我始终秉持八个字:
“真诚”——不管是对用户还是上下游合作伙伴,报以真诚的心。货真价实就是对用户表达一份善意,做到物超所值则是一份敬意。倾听用户内心的呼唤,才能更爱用户。
“感恩”——感恩的心是人生最大宝藏,感恩所有的相遇,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质朴”——迪彩崇尚“朴”的文化,做良知企业,做良心产品,要回归到自己的道。
“厚道”——在业内,有人笑我是“傻大姐”,但我认为吃亏是福,始终都本着一颗真心,对自然多一份敬畏、对欲望多一份警觉,这就是我做企业、做人的理念。
行业资深技术法规专家许洪民
政策法规与行业发展之间有着重要、紧密、必要的关系
1987年,原卫生部推出了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技术性标准《化妆品卫生标准》,提出化妆品的定义以及对产品原材料的卫生安全要求,并且把化妆品的禁用物质、限用物质、使用条件等都做了相应规范。在此基础上历经多次修订、增补,2002年修订为《化妆品卫生规范》,2005年再次修订为《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
几乎同一时期,原卫生部开始起草化妆品行业的第一部上层法规《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1990年正式实施。这部法规里面除了对化妆品的定义进行认可之外,也规定了化妆品卫生许可证的要求,提出了特殊用途化妆品、非特殊用途化妆品,以及注册、备案、新原料等方面的要求,还包括生产、质量管理、销售、营销环节跟监管方面的要求。
1991年,原衛生部以此为基础又推出了《化妆品卫生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对于化妆品生产卫生许可证的审查,以及特殊用途化妆品,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的注册、审查的流程和规定进行要求。依据这两部大型法规,陆续出台了数量庞大的相应配套政策法规。一直到2021年新的《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出台,这两部法规才真正废止,开启了下一阶段的化妆品法规新征程,配套的政策法规也相继出台和实施。特别是新规对于化妆品包括原料的安全性,主体责任人、注册人、备案人,对产品质量安全、功效宣传、安全评价,从原料的选购、入厂、生产、销售等全链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4年,原轻工总会依据国务院颁布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条例》要求,推出了《化妆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将化妆品分为3大类,慢慢整合以后又分成了24小类,规范生产许可工作。一直到2016年,当时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才将二证合一,终结了两证同时颁布的情况。
在监管体制上,原卫生部是法规当年的主体,负责特殊用途化妆品以及进口特殊用途化妆品的注册、审查工作,以及化妆品新原料的注册审查工作。到200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将保健食品、化妆品和餐饮的监管职能划归到国家药监局,成立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技术审查的工作也由卫生监督中心转到了中保办,行使了与原卫生部差不多的相关职能。卫生许可证开始的时候是由省级的卫生主管部门进行的,后期也转到了药监系统。
大家都知道,虽然化妆品从使用部位和使用剂量相对食品和药品来讲安全得多,但是它毕竟直接使用于人体表面,所以无论是在原材料的选购还是生产过程中,如果使用不当的话还是或多或少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威胁。化妆品让我们更加美丽,让肌肤更加健康,如果给使用部位带来伤害,消费者是不能接受的。化妆品还有一些功效的作用,早期非法添加、虚假营销等现象比较严重,这些都会对消费者的身心、利益产生一定的伤害。所以从政策法规的角度来讲,行业的规范与标准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公平、健康的化妆品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