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士兰
人文性与工具性是语文学科性质的经典界定。人文性与工具性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如何统整在一起呢?笔者认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统整于美育。美的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应然之举,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坚守”。美的教育的内涵是丰富的,它不仅包括审美教育,也包括立美教育、创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美的阅读,去感知文本中的美的语言文字,去感受、体验文本中的美的内容、美的表现形式等。美的教育,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等打下文化的、精神的底子。
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引导学生的语文审美,首先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语言文字入手。为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开视听通道,引导学生感知文本的语言美,在对文本语言文字审美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文本表达形式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寻美的因子,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
比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笔者就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结构之美、内涵之美,体会文本的节奏之美、形象之美、哲思之美。借一句扣人心弦的追问,如“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引导学生反省“过去的日子”,追踪“生命的痕迹”。围绕题眼“匆匆”,作者的写作脉络是清晰的,就是从“思考匆匆”到“描述匆匆”再到“感伤匆匆”“不甘匆匆”,引导我们共同叩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匆匆》不仅仅内容美,而且形式美。如文本中的“头涔涔”“泪潸潸”就具有对偶之美;“斜斜的太阳”“轻轻悄悄”“赤裸裸”“白白”等具有一种语言描述的旋律之美。除此之外,在《匆匆》这篇课文中,作者对“时间”的感悟让课文具有一种整体的哲思之美,对一些生活现象的描摹如“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具有一种形象之美,等等。从语言文字入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感官感知文本的字、词、句、段、篇,将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结合起来,就能让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在提升学生的语文审美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借助一篇篇文本的解读,去培育学生积极的、健康的审美情趣。语文文本不仅能引导学生求真,更能引导学生审美。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审美潜能得到深度开掘。
解读小学语文文本,教师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审美,更要注重引导学生立美。为此,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唤醒、激活学生的审美阅读经验,让学生深入地分析文本。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美的表达,让学生将自身的审美感受、体验、感悟等以可视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为此,教师可以设置任务、搭建支架,巧妙地引导、启发、点拨、助推学生进行可视化表达,让学生将自身的美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呈现出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度探究。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之后,学生才能对文本中的美有所把握,如故事情节之美、人物形象之美、内蕴思想之美、内蕴情感之美、表达手法之美等。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宝葫芦的秘密(节选)》,笔者就向学生呈现了《宝葫芦的秘密》整本书的“目录”,让学生知道教材中选编的《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在整本书《宝葫芦的秘密》中的地位,引导学生借助目录,预测“宝葫芦”与王葆之间发生的故事,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为了促进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笔者还设计了一些问题、任务等,引导学生借助阅读、表达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如“王葆扔掉宝葫芦是奶奶的温暖包容的爱,还是伙伴们的标准,或是爸爸的标准、王葆自己的标准呢?”如此一来,学生就会在阅读中表达,在表达中写作。
在引导学生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些学生常常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据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思维导图、活动单等,借助可视化的手段来催生学生高质量、高品质的思维,而高质量、高品质的思维有助于学生高质量、高品质的表达。高质量、高品质的表达又能深化学生的文本理解,学生在更为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进行高质量、高品质的表达。这个过程,是思维与表达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立美素养能得到有效培育。
在语文审美教学中,笔者发现存在着很多漠视学生学情、兴趣的“伪创造”,也存在着缺乏学生深度思考、探究意义、价值的“浅创造”。真正的创造,应当是学生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是学生的生命实践活动。创美,应当致力于铸就学生的文化底蕴,打下学生精神的底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育学生的美的情怀、美的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审美、立美、创美,坚守对学生主体的美的教育。
创美,不是简单地立美。立美更多的是将文本的客观之美表达出来,而创美则是将学生的主观阅读感受、体验、感悟表达出来。比如,教学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的《穷人》一课,笔者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课文的空白处进行补白,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省略号”里的内容进行猜想;对人物的语言进行补白,如小说的末尾,当桑娜拉开帐子,渔夫看到西蒙孩子睡在自家床上会怎么说,引导学生对小说的人物结局进行猜想、补白,如桑娜一家以后的生活会怎样。这样的文本补白训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想象兴趣,而且能助推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度解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美能力、创美素养能得到充分显现。
文学是滋养人类心灵的土壤,文本是承载“文学之美”的载体、媒介。爱、悲情、奋斗、人性、自然等是文学作品中的永恒的美育元素。教师要以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阅读、体验、交往、活动,去探寻文本中的美的元素、美的基因,以语文阅读来培育学生美的素养。基于美的教育的语文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提升学生的气质。
总之,美的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坚守”。教师要引导学生与语文文本自然相遇、深度相遇,要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设自由的、开放的时空,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解读文本的权利,要充分發掘文本的美育功能,彰显文本的美育价值,让文本有效地促进学生审美、立美、创美。
作者简介: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