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笋岗小学 杨健梅
美术是视觉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都是美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共同点是,在一定的艺术氛围感染下,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的精神世界,并让学生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不断优化,在艺术作品的鉴赏过程中,仅仅单靠听觉或视觉来感知美、欣赏美是不够的。若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巧借音乐旋律,加以融合、渗透,可以让美的体验更加多元、更加丰富,可以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尝试围绕如何巧借音乐旋律,激发学生美术欣赏兴趣这一课题展开探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创设有效的多元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巧用音乐元素,是激活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
在美术欣赏课中,学生安安静静地听教师讲解一幅幅美术作品,气氛会稍显沉闷,时间久了,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适当增加音乐旋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思维,动静结合,课堂会更有活力,学生也能更好地享受艺术带来的快乐,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与幸福感。
一部成功的音乐作品能让听众在优美的旋律中仿佛看到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一幅经典的美术作品能让欣赏者在艺术家的渲染下领略到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调子。由此可见,音乐和美术在节奏、韵律、意境等抽象思维上具有相通点。在美术欣赏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把握音乐和美术的相通点,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渗透音乐元素,让学生的想象更深入、更生动,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音乐本身就有让人放松的力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也更容易感受美术作品中作者的情绪与作品的意境。如欣赏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画中西北老农的形象栩栩如生,淳朴憨厚。在课堂上,学生不一定能够深刻体会作者想表达的内容,但结合歌曲《我的老父亲》,深情的旋律,质朴的歌词,拨动着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对父亲的形象理解更深入,对作品也有更多的感悟。
巧用音乐是一种充满艺术性的教学方式,需要根据课程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要合理、适度,教学中不要为了艺术的融合,生搬硬套。教师需要根据授课内容、形式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把握好主次关系,让音乐和美术的融合达到一定的平衡,提高教学效果,避免将美术欣赏课上成音乐欣赏课。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美术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教师要根据美术作品的时代主题,巧妙地选取适合的旋律,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如欣赏欧洲古建筑,小提琴的悠扬琴声比较适合;欣赏中国传统山水画,选择古琴弹奏出来的乐曲更有共鸣。
在美术欣赏课里渗透音乐元素,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选择音乐元素时,要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曲目,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创新性、时代感。
教师不仅要备课、备学生,也要备教学环境。当教学中需要插播音乐时,教师也就有必要了解每个授课班级的播放设备和环境,合情合理地运用音乐渗透教学。虽然现在几乎每个班都配有电教设备,但设备偶尔会出现一些不理想的状况,当设备呈现出的画面和声音效果不太理想的时候,教师就要从关爱学生身心的角度出发,考虑是否影响到视力或听力等,选择其他合适的方式进行教学。
音乐具有转瞬即逝和引发感受的特点,比其他艺术更直接,能更有力地引发想象。教师可以尝试用音乐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前展开想象的翅膀,为后面的学习内容做铺垫。如教学“小桥、流水、森林”这一欣赏课时,教师可在导入环节应用音乐旋律,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森林狂想曲》,这是一首轻音乐,节奏欢快,乐声美妙,旋律充满风趣,有小鸟叫声、青蛙的叫声、溪水的流动声等,让人情不自禁跟着乐感飞扬,仿佛置身于清晨的森林之中,聆听着大自然中和谐优美的声音。听完后再来欣赏希施金的油画作品——《松林的早晨》和齐白石的水墨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学生更能产生共情,更能激发想象,深入感受《松林的早晨》细腻的油画笔触中透过朝雾为松林涂上一层金辉的晨光和几只嬉闹玩耍的黑熊,从而感受到画面是如此宁静、如此生动,画家是如此热爱大自然;领会到《蛙声十里出山泉》里的蛙声在哪里,在映衬的远山外,还是山涧的乱石中?画面中只有奔腾的泉水与顺流而下的蝌蚪,有了前面音乐的铺垫,学生虽然在画面上没有看见一只青蛙,却也能有“听取蛙声一片”的想象,感受到画家巧妙的表达与写意国画的意境美。
1.融合背景音乐,调动学生情绪
音乐有增添气氛和增强情绪表达的作用,在美术欣赏课中讲解作品时,融合相似风格的音乐作品,可以增强艺术氛围,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如欣赏国画作品——《听琴图》,教师可以选取古筝乐曲充当背景音乐,在缓缓的琴声中,自上而下、由远到近地讲解这幅宋代名画:“高大的老松树舒展着臂膀,盛开的凌霄花盘绕而上,修竹背向附和,松下一几、一琴、一熏炉;立轴中间的‘琴师’身穿褐色道袍,凤眼入鬓,气宇不凡,端坐在古琴前,左手大指压弦,右手食指挑弦,美妙的琴声在指间流淌……”伴随着琴声,让人有一种置身画中的感觉。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在丰富生动的旋律中,观察画面的内容,受音乐旋律的感染,提高了感受美的能力。
2.音乐美术对比体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且复杂的精神活动,是观者运用自己的视觉感受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和分析,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现实生活中,由于学生的审美经验、生活阅历、知识修养有限,在直观欣赏美术作品时,他们很难理解作品的意蕴,需要通过相关引导、讲解才能理解。在美术欣赏课堂上,教师把音乐引入课堂,在两者关联的艺术衬托下,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欣赏作品,感受作者的创作初衷和作品背后的蕴意。如欣赏杜建的油画——《黄河激流》,画家以简练概括的艺术语言、雄健有力的笔触、沉着凝厚的色调,表现了船工们齐心协力搏击于黄河浊浪之中的惊险场景。课堂上的学生该如何体会这种惊险的场景?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听一曲古筝《高山流水》,其曲调优美流畅,恬静纯美,接着听钢琴协奏曲《黄河》,其曲调坚强有力,气势雄伟。两首曲子一静一动,有着不同的旋律,通过强烈的对比,更容易引导学生感受黄河的雄伟、气势磅礴,然后欣赏《黄河激流》,感受同一题材不同的艺术表现,引导学生观察《黄河激流》中人物和景物的表现方式:汹涌而下的河水与沉着稳健的人物,远处的黄河小渡船与面前大面积的汹涌奔腾的浓浆浊浪,画家通过画面对比展现出劳动人民在激流中勇敢前进的力量和精神。有了音乐的渲染,学生在这抽象的想象和直观的作品中,感知到不同艺术作品的内涵,感知到国家的伟大、祖国风光的壮美以及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进而升华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当感知上升到感悟,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就更深入,对美术欣赏的学习热情也将更进一步。
在美术欣赏课堂中巧用音乐的旋律,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高美术教学效率,还能把美育融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学会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